煤泥水串联处理系统及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948937阅读:785来源:国知局
煤泥水串联处理系统及工艺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泥水串联处理系统及工艺,属于煤泥回收【技术领域】。处理系统包括:浓缩池、渣浆泵、沉淀塔、入料泵、快开压滤机和尾煤刮板,上述设备依次连接。本发明电力消耗明显降低,材料消耗明显减少,设备维护工作量大幅度减少,避免了因尾煤回收导致洗煤停运现象发生;浓缩池底流实现了连续排放,杜绝了压耙事故的发生。尾煤回收能力提高了15%。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减少了人工用量;减少了设备数量,省去了尾矿池和尾矿搅拌桶。
【专利说明】煤泥水串联处理系统及工艺
[0001]

【技术领域】
[0002]本发明涉及煤矿处理技术,尤其是煤泥回收处理,属于煤泥回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3]我国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在一次性能源结构中占70%左右。随着洁净煤技术的发展,煤炭的入选量达到50%以上,特别是在我国煤炭储量中,作为炼焦用煤的气煤、肥煤、焦煤和瘦煤总量仅占我国煤炭资源总量的27.6%,尤其是在炼焦中起骨架作用的肥煤和焦煤仅占10.5%,加之大多数肥、焦煤灰分和硫分较高、可选性较差,精煤回收率一般仅30?60%,十分稀缺珍贵。
[0004]对于炼焦精煤,绝大部分原煤均需要进行加工,其中大部分选煤厂是以水为介质,尤其在湿法选煤如重介、跳汰、槽选、浮选以及脱泥、水力分级过程中,水更是不可缺的。无论是作为分选介质的洗水,还是作为脱泥的喷水以及冲洗溜槽的运输水,除了补充部分随产品带走以及工作过程中自然蒸发而损失的水量外,绝大部分用水都要在经过处理后循环复用。这些在洗选流程中循环使用的工艺用水即称为循环水。在湿法选煤中,原煤分级、脱泥、精选、脱水等作业分选成产品,其中很大一部分煤泥为产品所带走(主要为精煤所带走),但仍有不少的煤泥混在工艺用水中,这些流经选煤流程各作业,并混入煤泥的工艺用水称为煤泥水。
[0005]为了有效地回收宝贵的矿物资源,消除工厂排放物对环境的污染,节约工业用水,必须对选煤厂的煤泥水进行处理。煤泥水处理的基本内容包括两部分:最大限度地从煤泥水中分离出固体物,以获得符合要求的分选介质循环——水,这一步骤称为洗水澄清和煤泥水浓缩;第二部分就是煤泥处理。煤泥处理又分为粗煤泥回收和细粒煤泥处理。煤泥水处理是选煤生产中一项极其复杂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衡量选煤厂管理水平的重要标
O
[0006]实现选煤厂洗水闭路循环是煤泥水管理的最终目标。合理的煤泥水流程为选煤厂实现洗水闭路循环提供了技术保证,但要最终实现这一目标还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就是要达到洗水平衡。这里既有有复杂的技术问题又有细致的生产管理工作。可见,选煤厂的煤泥水系统是问题最多、最难解决的环节。不少选煤厂生产不正常,其问题都出在煤泥水处理环节上。
[0007]目前,用浓缩池和沉淀塔处理煤泥水的选煤厂普遍采用常规工艺:即将煤泥水分别进入浓缩池和沉淀塔,其底流分别通过压滤机回收煤泥,溢流作为再生水循环使用,运行方式为并联(见图2)。
[0008]该工艺虽然能够达到沉降煤泥水的目的,但是对比浓缩池底流和沉淀塔底流的压滤机入压效果,发现入压浓缩池底流时压滤机入料缺乏稳定性,表现为压滤机入料浓度低、尾煤回收周期长,洗煤下班后要延时回收煤泥2?4小时,特别是当浓缩池中心孔积存煤泥时,尾煤回收周期更长,影响洗煤生产的正常进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现有运行方式易造成(粗)煤泥积聚在浓缩机中心孔附近,导致耙式浓缩机运行故障
重介选煤生产过程中,当粗煤泥回收系统的浓缩旋流器组、高频筛、振动弧形筛、煤泥离心机、斜板沉淀池等设备一旦出现“跑粗”,粗颗粒物料均汇入浓缩机。
[0009]当浓缩机底流粗粒度物料含量较高时或底流浓度偏大时,因浓缩池底流泵实行间断排料运行,极易造成浓缩池底流泵堵塞,导致物料在浓缩机底流口集聚,同时部分沉积在浓缩机搅拌机构上。当煤泥积聚后,浓缩机行走压力增大,甚至会自动停车或出现压耙现象,造成煤泥水系统恶性循环。同时因浓缩机中心孔周围的煤泥积聚,可以导致底流浓度在300g/l以下甚到会更低,单个循环回收时间加长,严重影响尾煤的回收,如回收不及时,同样导致煤泥水系统恶性循环。
[0010]2、导致循环水浓度不稳定
查阅选煤厂设计手册,Φ 24m浓缩池和Φ 12m沉淀塔煤泥水处理量可在1450m3/h,而石板选煤发电厂生产中煤泥水量在1250 m3/h,虽然安全系数不高,但应能满足生产需求。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浓缩池循环水浓度大部分时间能控制在30g/ I以下,但浓缩池会间断出现跑“黑水”现象,返回的循环水中含有部分高灰细泥。循环水浓度高会使煤炭的分选效果变差,可导致分选密度不稳定、浮选泡沫发粘、精煤灰分变高等后果。分析原因主要是,当浓缩池底流排料不畅,池内煤泥积聚较多时,煤泥水沉降距离较短,而浓缩池自由沉降区应有足够的高度,部分煤泥来不及沉降随溢流进入循环水池,造成循环水浓度偏高。
[0011]3、入压沉淀塔物料时,其底流浓度可达550g/l,入压时间一般在1100秒左右。而入压浓缩池物料时,由于其入料浓度在300?450g/l之间波动,入压时间较入压沉淀塔时间长,一般为1400秒左右,同时为防止搅拌桶跑溢流,浓缩池底流泵(602/603)需启动多次才能入压一个循环。综合比较来看,利用沉沉塔回收尾煤效率较高,更有利于生产。
[0012]总之,现有的工艺尾煤回收能力低,用水量大,耗电量高,材料消耗大,系统运行效率低,设备维护工作量大,影响正常的洗煤生产。


【发明内容】

[0013]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煤泥水串联处理系统及工艺。
[0014]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煤泥水串联处理系统,包括浓缩池、渣浆泵、沉淀塔、入料泵、快开压滤机和尾煤刮板,上述设备依次连接。
[0015]煤泥水串联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A.煤泥水首先进入浓缩池进行第一次沉降,其溢流作为再生水到循环水池循环使用;
B.浓缩池的底流通过渣浆泵连续打入清水层为4米的沉淀塔进行第二次沉降,其溢流与浓缩池的溢流一起作为再生水到循环水池循环使用;
C.沉淀塔的底流用入料泵打入快开压滤机回收煤泥,快开压滤机的滤液水作为再生水到循环水池循环使用;
D.快开压滤机回收的尾煤到尾煤刮板。
[001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电力消耗明显降低,材料消耗明显减少,设备维护工作量大幅度减少,避免了因尾煤回收导致洗煤停运现象发生。浓缩池底流实现了连续排放,杜绝了压耙事故的发生。尾煤回收能力提高了 15%;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减少了人工用量。减少了设备数量,省去了尾矿池和尾矿搅拌桶。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发明系统及工艺流程不意图;
图2是现有工艺流程示意图。
[0018]图1中零部件及编号:
I一浓缩池,2一禮:衆泵,3一沉淀塔,4一入料泵,5一决开压滤机,
6 一尾煤刮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0020]参见图1,煤泥水串联处理系统,包括浓缩池1、渣浆泵2、沉淀塔3、入料泵4、快开压滤机5和尾煤刮板6,上述设备依次连接。
[0021]浓缩池I直径为24米。沉淀塔3直径为12米。
[0022]煤泥水串联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A.煤泥水首先进入浓缩池I进行第一次沉降,其溢流作为再生水到循环水池循环使用(溢流水浓度< 15g/l);
B.浓缩池I的底流(控制浓度为120?200g/l)通过渣浆泵2连续打入清水层为4米的沉淀塔(3)进行第二次沉降,其溢流(浓度小于10 g/Ι)与浓缩池I的溢流一起作为再生水到循环水池循环使用;
C.沉淀塔3的底流(浓度>550g/l)用入料泵4打入快开压滤机5回收煤泥,快开压滤机5的滤液水作为再生水到循环水池循环使用;
D.快开压滤机5回收的尾煤到尾煤刮板6。
【权利要求】
1.一种煤泥水串联处理系统,包括浓缩池(I)、渣浆泵(2)、沉淀塔(3)、入料泵(4)、快开压滤机(5)和尾煤刮板(6),其特征在于,上述设备依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泥水串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浓缩池(I)直径为24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泥水串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淀塔(3)直径为12米。
4.一种煤泥水串联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煤泥水首先进入浓缩池(I)进行第一次沉降,其溢流作为再生水到循环水池循环使用; B.浓缩池(I)的底流通过渣浆泵(2)连续打入清水层为4米的沉淀塔(3 )进行第二次沉降,其溢流与浓缩池(I)的溢流一起作为再生水到循环水池循环使用; C.沉淀塔(3)的底流用入料泵(4)打入快开压滤机(5)回收煤泥,快开压滤机(5)的滤液水作为再生水到循环水池循环使用; D.快开压滤机(5)回收的尾煤到尾煤刮板(6)。
【文档编号】B01D36/04GK104436854SQ201410760554
【公开日】2015年3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12月12日 优先权日:2014年12月12日
【发明者】彭祖均, 王小明, 王永胜, 黄伟, 邹勇 申请人:四川达竹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石板选煤发电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