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合装置,具体是一种润滑油脂调和用行星轮式搅拌混合装置。
背景技术:
润滑油再生产加工的时候需要对其原料进行混合搅拌,常用到搅拌器进行这个过程的加工,而传统的搅拌器会在其中心轴线上设置一个转轴,并在转轴上横向、竖向或交叉设置搅拌杆,利用电动机带动转轴旋转,利用搅拌杆对内部的油脂进行搅拌,由于搅拌过程中为了防止搅拌杆受力过大造成变形,一般情况搅拌杆都比较细小,但是细小的搅拌杆搅拌力度和搅拌幅度都比较小,短时间内很难将反应釜内的油脂混合均匀,有的生产设计厂商为了提高搅拌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将搅拌杆设计为板状条状,但是该设计依然难以利用中心转轴带动搅拌杆顺利快速选择;而且现有的搅拌结构往往都是在水平面上进行相同方向的搅拌,速度达到定值时,其内部的油脂会相对的进入一个静止状态,这个时候的混合效果会大大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润滑油脂调和用行星轮式搅拌混合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润滑油脂调和用行星轮式搅拌混合装置,包括桶体,所述桶体的顶部中心安装有电机,电机外部套设有电机罩,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转轴,转轴的下部穿过桶体顶壁设于桶体内,转轴通过轴承与桶体顶壁连接;所述转轴位于桶体内部安装有上主动齿轮和下主动齿轮,下主动齿轮安装在转轴的底端,所述上主动齿轮的周侧均匀啮合有三个上从动齿轮,下主动齿轮的周侧均匀啮合有三个下从动齿轮,上下相对的上从动齿轮与下从动齿轮之间通过连接轴相连,连接轴上安装有第一搅拌杆,所述转轴上位于上主动齿轮和下主动齿轮之间的部分上安装有第二搅拌杆,且第一搅拌杆与第二搅拌杆之间交叉设置;所述桶体侧壁内设有盘管,盘管的一端设有加热介质进口,盘管的另一端设有加热介质出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桶体的上端还设有第一进料口和第二进料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桶体的下端设有出料管,出料管上安装有阀门。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上主动齿轮与上从动齿轮以及下主动齿轮与下从动齿轮均安装在外壳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壳体通过密封轴承与转轴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降低电机产生的噪音,采用行星轮式搅拌装置进行混合搅拌,搅拌效果好,而且还能进行交叉搅拌,提高了混合效果;同时可以再搅拌混合的同时提高桶体内的温度,使混合搅拌的效率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润滑油脂调和用行星轮式搅拌混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润滑油脂调和用行星轮式搅拌混合装置中上主动齿轮与上从动齿轮的配合俯视图;
图中:1-桶体、2-电机、3-电机罩、4-转轴、5-轴承、6-上主动齿轮、7-下主动齿轮、8-上从动齿轮、9-下从动齿轮、10-连接轴、11-第一搅拌杆、12-第二搅拌杆、13-盘管、14-加热介质进口、15-加热介质出口、16-第一进料口、17-第二进料口、18-出料管、19-阀门、20-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2,一种润滑油脂调和用行星轮式搅拌混合装置,包括桶体1,所述桶体1的顶部中心安装有电机2,电机2外部套设有电机罩3,电机2的输出轴连接有转轴4,转轴4的下部穿过桶体1顶壁设于桶体1内,转轴4通过轴承5与桶体1顶壁连接;所述转轴4位于桶体1内部安装有上主动齿轮6和下主动齿轮7,下主动齿轮7安装在转轴4的底端,所述上主动齿轮6的周侧均匀啮合有三个上从动齿轮8,下主动齿轮7的周侧均匀啮合有三个下从动齿轮9,上下相对的上从动齿轮8与下从动齿轮9之间通过连接轴10相连,连接轴10上安装有第一搅拌杆11,所述转轴4上位于上主动齿轮6和下主动齿轮7之间的部分上安装有第二搅拌杆12,且第一搅拌杆11与第二搅拌杆12之间交叉设置。
这样,当电机2带动转轴4旋转,转轴4会通过主动齿轮带动从动齿轮转动转动,从动齿轮继而带动连接轴10自传,实现第一搅拌杆11的搅拌效果,同时第二搅拌轴12绕着转轴4旋转,两者交叉旋转,实现更好的搅拌混合。
所述桶体1侧壁内设有盘管13,盘管13的一端设有加热介质进口14,盘管13的另一端设有加热介质出口15,通过盘管13内通入加热介质,可提高桶体1内部的温度,增加混合效率。
所述桶体1的上端还设有第一进料口16和第二进料口17。
所述桶体1的下端设有出料管18,出料管18上安装有阀门19。
所述上主动齿轮6与上从动齿轮8以及下主动齿轮7与下从动齿轮9均安装在外壳20内,壳体20通过密封轴承与转轴4连接。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