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矿石生产车间用除尘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94604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610370855.2、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矿石生产车间用除尘系统、申请日为:2016年05月28日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发明涉及环保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矿石生产车间用除尘系统。



背景技术:

矿石加工工艺中首先要对矿石采用破碎机进行破碎,并用振动筛选机筛选,还需要通过皮带运输机进行运输,这些工艺都会产生非常大的灰尘,影响车间的环境以及周边的空气质量。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矿石生产车间用除尘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矿石生产车间用除尘系统,所述矿石生产车间用除尘系统包括进气装置、位于所述进气装置右侧的第一过滤装置、位于所述第一过滤装置右侧的连接装置、位于所述连接装置下方的第二过滤装置、位于所述第二过滤装置下方的第三过滤装置及设置于所述第三过滤装置上的固定装置,所述进气装置包括进气管、位于所述进气管上方的进气斗、第一风机、位于所述第一风机上的第一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支架上方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一过滤装置包括第一框体、收容于所述第一框体内的第一管道、位于所述第一管道右侧的第一过滤网、位于所述第一过滤网右侧的第一海绵块、位于所述第一管道上方的第一竖杆、位于所述第一管道下方的第三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海绵块右侧的第一斜板、位于所述第一斜板下方的第一竖板、位于所述第一框体上方的第二管道、设置于所述第二管道上的第一水泵、位于所述第一框体下方的第三管道及设置于所述第三管道上的第一阀门,所述连接装置包括第四管道、设置于所述第四管道上的第二风机、位于所述第二风机下方的第五支架、位于所述第五支架下方的第一横杆、位于所述第一横杆左侧的第二竖杆、位于所述第二竖杆下方的第六支架,所述第二过滤装置包括第二框体、收容于所述第二框体内的第二过滤网、位于所述第二过滤网下方的集中斗、位于所述第二过滤网左右两侧的第一弹簧、位于所述第一弹簧下方的第三过滤网、位于所述第三过滤网下方的第二弹簧、位于所述第二弹簧左右两侧的集中块、位于所述第二弹簧下方的第二海绵块,所述第三过滤装置包括第五管道、设置于所述第五管道上的第二阀门、位于所述第五管道左侧的第三框体、收容于所述第三框体内的第四过滤网、位于所述第四过滤网左侧的第三海绵块、位于所述第三海绵块左侧的第五过滤网,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架、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架右侧的第一固定杆、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杆右侧的第二固定杆、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杆下方的第三固定杆及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杆下方的第二固定架。

所述进气管呈l型,所述进气管的上端与所述进气斗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进气斗呈空心的圆台状,所述第一支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风机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呈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支架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进气管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框体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第一框体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框体上设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一通孔、位于其右表面的第二通孔、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三通孔及位于其左表面的第四通孔,所述进气管的右端对准所述第四通孔且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管道呈水平状且收容于所述第一框体内,所述第一管道的左端对准所述第四通孔且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网呈圆柱体,所述第一过滤网竖直放置,所述第一过滤网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一管道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海绵块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海绵块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海绵块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一过滤网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杆呈竖直状,所述第一竖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管道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道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板呈倾斜状,所述第一斜板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板的左端顶靠在所述第一海绵块的右表面上,所述第一竖板呈竖直状,所述第一竖板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斜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管道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且与所述第一框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水泵上设有第四支架,所述第四支架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框体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水泵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管道呈竖直状,所述第三管道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三通孔且与所述第一框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四管道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且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支架呈l型,所述第五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风机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框体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竖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二竖杆竖直放置,所述第二竖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五支架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竖杆的下端与所述第六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呈水平状,所述第一横杆的右端与所述第四管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二竖杆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六支架呈l型,所述第六支架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框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框体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第二框体竖直放置,所述第二框体上设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五通孔及位于其下表面的第六通孔,所述第四管道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五通孔且与所述第二框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六支架与所述第二框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滤网呈空心的圆台状,所述第二过滤网收容于所述第二框体内,所述第二过滤网的上表面对准所述第五通孔且与所述第二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滤网的下表面与所述集中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集中斗呈空心的圆锥体,所述第一弹簧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弹簧呈竖直状,所述第一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第三过滤网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三过滤网呈长方体,所述第三过滤网水平放置,所述第三过滤网的侧面与所述第二框体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弹簧设有两个,所述第二弹簧呈竖直状,所述第二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第三过滤网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海绵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集中块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框体内的左右两侧,所述集中块的横截面呈直角梯形,所述集中块与所述第二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集中块的上表面呈倾斜状,所述第二海绵块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海绵块的侧面与所述集中块的侧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海绵块顶靠在所述第二框体的内表面上,所述第二海绵块位于所述第六通孔的上方。

所述第五管道的上端对准所述第六通孔且与所述第二框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框体呈空心的圆台状,所述第三框体的右表面设有第七通孔,所述第五管道的左端对准所述第七通孔且与所述第三框体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过滤网呈弯曲状,所述第四过滤网与所述第三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过滤网呈圆柱体,所述第五过滤网竖直放置,所述第五过滤网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三框体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海绵块呈长方体,所述第三海绵块竖直放置,所述第三海绵块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五过滤网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海绵块的右表面顶靠在所述第四过滤网上。

所述第一固定架呈l型,所述第一固定架的一端与所述第六支架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过滤网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呈竖直状,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框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上端与所述第六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呈水平状,所述第二固定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二框体的左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三固定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三固定杆竖直放置,所述第三固定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管道贯穿所述第三固定杆的左右表面且与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架呈l型,所述第二固定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固定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框体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矿石生产车间用除尘系统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对车间产生的灰尘进行充分的过滤,首先将过滤后的空气与水接触,清除掉其中大部分的灰尘及部分有害气体,然后再对空气进行过滤,并且可以将过滤掉的灰尘收集在集中斗内,然后再对其进行过滤后排出,使得排出的气体符合规定的要求,减少环境的污染。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矿石生产车间用除尘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矿石生产车间用除尘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矿石生产车间用除尘系统包括进气装置1、位于所述进气装置1右侧的第一过滤装置2、位于所述第一过滤装置2右侧的连接装置3、位于所述连接装置3下方的第二过滤装置4、位于所述第二过滤装置4下方的第三过滤装置5及设置于所述第三过滤装置5上的固定装置6。

如图1所示,所述进气装置1包括进气管11、位于所述进气管11上方的进气斗12、第一风机、位于所述第一风机上的第一支架13、位于所述第一支架13上方的第二支架14。所述进气管11呈l型,所述进气管11的上端与所述进气斗1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进气管11的内部与所述进气斗12的内部相通。所述进气斗12呈空心的圆台状。所述第一风机用于将外界的空气抽入到所述进气管11内。所述第一支架13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1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风机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13的另一端呈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支架14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1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1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14的另一端与所述进气管11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过滤装置2包括第一框体21、收容于所述第一框体21内的第一管道22、位于所述第一管道22右侧的第一过滤网23、位于所述第一过滤网23右侧的第一海绵块24、位于所述第一管道22上方的第一竖杆、位于所述第一管道22下方的第三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海绵块24右侧的第一斜板25、位于所述第一斜板25下方的第一竖板26、位于所述第一框体21上方的第二管道27、设置于所述第二管道27上的第一水泵28、位于所述第一框体21下方的第三管道29及设置于所述第三管道29上的第一阀门20。所述第一框体21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第一框体21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框体21上设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一通孔211、位于其右表面的第二通孔212、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三通孔213及位于其左表面的第四通孔214,所述进气管11的右端对准所述第四通孔214且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进气管11的内部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一支架13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管道22呈水平状且收容于所述第一框体21内,所述第一管道22的左端对准所述第四通孔214且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网23呈圆柱体,所述第一过滤网23竖直放置,所述第一过滤网23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一管道22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海绵块24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海绵块24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海绵块24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一过滤网23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杆呈竖直状,所述第一竖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管道22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道22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板25呈倾斜状,所述第一斜板25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板25的左端顶靠在所述第一海绵块24的右表面上。所述第一竖板26呈竖直状,所述第一竖板26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斜板25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管道27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211且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二管道27的内部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二管道27的上端可以放置在水池内。所述第一水泵28上设有第四支架281,所述第四支架281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28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框体21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28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水泵28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管道29呈竖直状,所述第三管道29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三通孔213且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三管道29的内部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部相通。

如图1所示,所述连接装置3包括第四管道31、设置于所述第四管道31上的第二风机32、位于所述第二风机32下方的第五支架33、位于所述第五支架33下方的第一横杆34、位于所述第一横杆34左侧的第二竖杆35、位于所述第二竖杆35下方的第六支架36。所述第四管道31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212且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四管道31的内部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二风机32用于将第一框体21内部的空气抽入到所述第四管道31内。所述第五支架33呈l型,所述第五支架3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风机32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支架3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竖杆35呈长方体,所述第二竖杆35竖直放置,所述第二竖杆35的上端与所述第五支架3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竖杆35的下端与所述第六支架36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34呈水平状,所述第一横杆34的右端与所述第四管道3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34的左端与所述第二竖杆35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六支架36呈l型,所述第六支架36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过滤装置4包括第二框体41、收容于所述第二框体41内的第二过滤网42、位于所述第二过滤网42下方的集中斗43、位于所述第二过滤网42左右两侧的第一弹簧44、位于所述第一弹簧44下方的第三过滤网45、位于所述第三过滤网45下方的第二弹簧46、位于所述第二弹簧46左右两侧的集中块47、位于所述第二弹簧46下方的第二海绵块48。所述第二框体41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第二框体41竖直放置,所述第二框体41上设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五通孔411及位于其下表面的第六通孔412,所述第四管道31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五通孔411且与所述第二框体4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四管道31的内部与所述第二框体4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六支架36与所述第二框体4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滤网42呈空心的圆台状,所述第二过滤网42收容于所述第二框体41内,所述第二过滤网42的上表面对准所述第五通孔411且与所述第二框体4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滤网42的侧面可以对空气进行过滤。所述第二过滤网42的下表面与所述集中斗4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集中斗43呈空心的圆锥体。所述第一弹簧44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弹簧44呈竖直状,所述第一弹簧44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框体4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44的下端与所述第三过滤网4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过滤网45呈长方体,所述第三过滤网45水平放置,所述第三过滤网45的侧面与所述第二框体4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三过滤网45可以上下移动。所述第二弹簧46设有两个,所述第二弹簧46呈竖直状,所述第二弹簧46的上端与所述第三过滤网4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46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海绵块4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集中块47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框体41内的左右两侧,所述集中块47的横截面呈直角梯形,所述集中块47与所述第二框体4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集中块47的上表面呈倾斜状。所述第二海绵块48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海绵块48位于所述集中块47之间,所述第二海绵块48的侧面与所述集中块47的侧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海绵块48顶靠在所述第二框体41的内表面上,所述第二海绵块48位于所述第六通孔412的上方。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三过滤装置5包括第五管道51、设置于所述第五管道51上的第二阀门52、位于所述第五管道51左侧的第三框体53、收容于所述第三框体53内的第四过滤网54、位于所述第四过滤网54左侧的第三海绵块55、位于所述第三海绵块55左侧的第五过滤网56。所述第五管道51的上端对准所述第六通孔412且与所述第二框体4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五管道51的内部与所述第二框体4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三框体53呈空心的圆台状,所述第三框体53的右表面设有第七通孔531,所述第五管道51的左端对准所述第七通孔531且与所述第三框体53的右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五管道51的内部与所述第三框体53的内部相通。所述第四过滤网54呈弯曲状,所述第四过滤网54与所述第三框体53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过滤网56呈圆柱体,所述第五过滤网56竖直放置,所述第五过滤网56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三框体53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海绵块55呈长方体,所述第三海绵块55竖直放置,所述第三海绵块55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五过滤网56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海绵块55的右表面顶靠在所述第四过滤网54上,从而不仅起到过滤的作用,还可以对第四过滤网54及第五过滤网56起到支撑作用。

如图1所示,所述固定装置6包括第一固定架61、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架61右侧的第一固定杆62、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杆62右侧的第二固定杆63、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杆63下方的第三固定杆64及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杆64下方的第二固定架65。所述第一固定架61呈l型,所述第一固定架61的一端与所述第六支架36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架6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过滤网56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62呈竖直状,所述第一固定杆62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框体5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62的上端与所述第六支架36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63呈水平状,所述第二固定杆63的左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杆6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63的右端与所述第二框体4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杆64呈长方体,所述第三固定杆64竖直放置,所述第三固定杆64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杆6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管道51贯穿所述第三固定杆64的左右表面且与其固定连接,从而可以对所述第五管道51起到固定作用。所述第二固定架65呈l型,所述第二固定架65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固定杆6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架6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框体53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本发明矿石生产车间用除尘系统使用时,首先将其放置在矿石生产车间内。然后启动第一风机,使得生产车间内的空气被抽入到所述进气斗12内,然后进入到进气管11内,然后进入到第一框体21内,且进入到第一管道22内。此时启动第一水泵28,使得水池内的水被抽入到所述第二管道27内,然后进入到第一框体21内,经过第一斜板25的引流作用向左流动,从而可以浸湿第一海绵块24,同时不断的向下流动。然后进入到第一管道22内的空气向右流动,经过第一过滤网23及浸湿后的第一海绵块24的过滤后向右下方流动,由于废气与水接触,进而可以使得过滤净化效果更好。然后启动第二风机32,使得第一框体21内的空气经过第一竖板26的下方进入到第四管道31内,然后进入到第二框体41内。然后经过第二过滤网42的过滤后向第二过滤网42的周围移动,被第二过滤网42过滤的杂质在重力作用下集中到集中斗43内,进而可以不影响第二过滤网42对空气的过滤。然后被第二过滤网42过滤后的空气经过第三过滤网45的过滤后进入到下方,经过第二海绵块48的过滤后进入到第五管道51内,打开第二阀门52,进入到第五管道51内的空气进入到第三框体53内,然后经过第四过滤网54、第三海绵块55及第五过滤网56的过滤后排出。当第一框体21内的水较大时,可以打开第一阀门20将其排出。至此,本发明矿石生产车间用除尘系统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