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烟气脱硝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94377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烟气脱硫脱硝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烟气脱硝装置。



背景技术:

燃煤锅炉的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已经日益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它能引起人体中毒,植物损害,形成酸雨酸雾,并与碳氢化合物共同作用引起光化学烟雾,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的研究是防治大气污染的重点。

目前国内烟气脱硫一般采用石灰石(石灰石粉)-石膏湿法脱硫装置,其工作原理是将石灰石通过脱硫装置的磨机进行粉碎或直接购买成品石灰石粉,通过制浆或配浆输送到脱硫塔吸收系统,在脱硫塔内,吸收浆液与烟气接触混合,烟气中的SO2与浆液中的碳酸钙以及鼓入的氧化空气进行化学反应被脱除,最终反应产物为石膏,达到脱硫效果。脱硫后的烟气再通过管道进入脱硝塔进行脱硝处理,而脱硫后的烟气中携带有石膏浆液,易造成粉尘在管道和设备中的堆积,同时,也会造成脱硝氧化塔内石膏量过高,阻碍了脱硝的正常进行。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烟气脱硝装置,通过管道上的喷淋装置对来自脱硫塔的烟气进行喷淋处理,避免粉尘在管道及设备上的堆积,避免脱硝氧化塔内的石膏量过高,确保脱硝的正常进行。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烟气脱硝装置,包括氧化塔,所述氧化塔底部一侧设有进气口,所述氧化塔通过进气口连接烟道,所述烟道由水平部分烟道与垂直部分烟道组成,所述垂直部分烟道上部连接有喷淋装置,所述喷淋装置由喷淋管道与若干喷淋层组成,所述水平部分烟道底部连接有收集器,所述收集器下方设有沉淀池,所述沉淀池的出水口与所述喷淋管道连接,所述喷淋管道上设有循环泵。

优选的,所述氧化塔的材质为碳钢内衬玻璃鳞片,耐腐蚀、耐高温、耐热冲击性能好。

优选的,所述收集器为漏斗状收集器,便于浆液的收集。

优选的,所述收集器内设有过滤网,避免颗粒较大的粉尘堵塞收集器。

优选的,所述沉淀池内靠近出水口处设有活动挡板,增加了石膏沉淀时间,提高了沉淀率。

优选的,所述烟道靠近进气口处设有干燥器,对喷淋后的烟气进行干燥,有效的防止了后续管道和设备的腐蚀。

优选的,所述喷淋层设有三层,使气液接触面积与接触几率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表现在:通过管道上的喷淋装置对来自脱硫塔的烟气进行喷淋处理,避免了粉尘在管道及设备上的堆积,避免了脱硝氧化塔内的石膏量过高对脱硝正常进行的影响;使石膏得以回收利用,同时,有效避免了二次污染物的产生,且废水也得到了及时的回收利用;喷淋后的烟气携带水分,经干燥器干燥处理,有效的防止了后续管道和设备的腐蚀;沉淀池内设有活动挡板,增加了石膏沉淀时间,提高了沉淀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烟气脱硝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氧化塔、2-进气口、3-烟道、4-喷淋管道、5-喷淋层、6-收集器、7-过滤网、8-沉淀池、9-活动挡板、10-循环泵、11-干燥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的一种烟气脱硝装置,包括氧化塔1,所述氧化塔1底部一侧设有进气口2,所述氧化塔1通过进气口2连接烟道3,所述烟道3由水平部分烟道与垂直部分烟道组成,所述垂直部分烟道上部连接有喷淋装置,所述喷淋装置由喷淋管道4与若干喷淋层5组成,所述水平部分烟道底部连接有收集器6,所述收集器6下方设有沉淀池8,所述沉淀池8的出水口与所述喷淋管道4连接,所述喷淋管道4上设有循环泵10。

所述氧化塔1的材质为碳钢内衬玻璃鳞片,耐腐蚀、耐高温、耐热冲击性能好。所述收集器6为漏斗状收集器,便于浆液的收集。所述收集器6内设有过滤网7,避免颗粒较大的粉尘堵塞收集器6。所述沉淀池8内靠近出水口处设有活动挡板9,增加了石膏沉淀时间,提高了沉淀率。所述烟道3靠近进气口2处设有干燥器11,对喷淋后的烟气进行干燥,有效的防止了后续管道和设备的腐蚀。所述喷淋层5设有三层,使气液接触面积与接触几率大。

首先在沉淀池8内加入一定量的水,经脱硫塔出来的携带有石膏的烟气进入烟道3,喷淋装置对烟道3进行喷淋,喷淋后的浆液经收集器6收集进入沉淀池8,沉淀池8内设有活动挡板9,待浆液中的石膏沉淀在沉淀池8底部后,打开出水口,抽去活动挡板9,大部分石膏沉淀在沉淀池8底部,而废水可通过循环泵10进入喷淋管道4重新利用,结束后可动手清理沉淀池8的石膏残渣,使石膏得以回收利用,而喷淋后的烟气携带有少量水分,经干燥器11干燥后再进入脱硝氧化塔1。避免进入氧化塔1的烟气含有过多的水分及石膏,从而影响脱硝的正常运行。

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实用新型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