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行星搅拌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98965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一种行星搅拌机构,属于搅拌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行星搅拌机的釜内有两根或3根多层浆叶搅拌器和1~2个自动刮刀,搅拌器在绕釜体轴线公转的同,又以不同的转速绕自身轴线高速自转,使物料在釜体内作复杂的运动,从而完成搅拌。

申请号为201410087812.4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多轨迹立轴行星式搅拌机,其搅拌机构包括搅拌臂和搅拌轴,驱动机构通过传动机构带动搅拌臂转动以及搅拌轴的公转和自转,但是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为了避免搅拌轴之间相互干扰,需要使搅拌轴之间存在一定间距,且刮料机构仅仅设置在筒体内壁处,从而导致搅拌过程中无法对筒体中部的物料进行搅拌,从而难以保证物料混合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避免物料在搅拌筒内堆积、真正实现了无死角搅拌、搅拌效果好的行星搅拌机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行星搅拌机构,包括竖向设置的搅拌筒、转动安装在搅拌筒内的行星架、行星架上的搅拌机构以及动力单元,动力单元通过行星传动机构与行星架相连并带动行星架转动,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筒的底部同轴设有圆柱状的圆台,搅拌机构设置在圆台和搅拌筒筒壁之间,行星架上安装有外刮料机构和内刮料机构,外刮料机构用于防止物料堆积在搅拌筒内壁,内刮料机构用于防止物料堆积在圆台外侧。

优选的,所述的外刮料机构包括外刮板以及外刮板安装杆,外刮板安装杆安装在行星架上并随行星架同步移动,外刮板安装在外刮板安装杆上,外刮板外侧与搅拌筒内壁贴合,外刮板由外至内逐渐向移动方向的后侧倾斜设置。

优选的,所述的内刮料机构包括内刮板以及内刮板安装杆,内刮板安装杆安装在行星架上并随行星架同步移动,内刮板安装在内刮板安装杆上,内刮板的内侧与圆台侧壁贴合,内刮板由内至外逐渐向移动方向的后侧倾斜设置。

优选的,所述的内刮板为中部外凸的圆弧状。

优选的,所述的搅拌机构包括搅拌架以及安装在搅拌架上的搅拌叶,行星架上转动安装有行星轴,行星轴竖向设置,行星架安装在行星轴上并随行星轴同步转动,行星传动机构与行星轴相连,并带动行星轴绕轴线自转。

优选的,每个所述的搅拌架上设有多个搅拌叶,多个搅拌叶环绕行星轴间隔均布。

优选的,所述的搅拌机构有多个,多个搅拌机构环绕搅拌筒的轴线间隔均布。

优选的,所述的行星传动机构包括太阳轮以及与太阳轮相啮合的行星轮,太阳轮同轴安装在圆台上,行星轮转动安装在行星架上并随行星架同步移动,行星轮与搅拌机构相连,从而带动搅拌机构在自转的同时,绕搅拌筒的轴线公转,行星轮与搅拌机构一一对应。

优选的,所述的行星架上转动安装有过渡轴,行星轮安装在过渡轴上并与过渡轴同步转动,过渡轴与搅拌机构相连并带动搅拌机构自转。

优选的,所述的搅拌筒的下侧安装有支撑腿,支撑腿与搅拌筒之间设有增强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本行星搅拌机构的搅拌筒中部设有圆台,避免物料在搅拌筒中部堆积,外刮料机构和内刮料机构能够避免物料在偏离搅拌机构的位置堆积,解决了传统的行星搅拌机为了避免搅拌机构相互干扰导致物料在搅拌筒中部堆积的问题,从而真正实现了无死角的搅拌,搅拌效果好,保证了搅拌筒内的物料混合均匀。

2、外刮板的外侧向移动方向的后侧倾斜设置,从而使堆积在搅拌筒内壁的物料移动至圆台和搅拌筒之间,方便搅拌机构搅拌,且物料也不会堆积在外刮板上。

3、内刮板的外侧向移动方向的后侧倾斜设置,且内刮板为中部外凸的圆弧状,从而能够将堆积在圆台外侧的物料输送至圆台和搅拌筒之间,方便搅拌,而且避免物料在内刮板上堆积。

附图说明

图1为行星搅拌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撑腿 2、外刮板 3、外刮板安装杆 4、搅拌筒 5、搅拌架 6、行星轴 7、过渡轴 8、行星架 9、电机 10、主动轴 11、搅拌叶 12、内刮板安装杆 13、内刮板 14、太阳轮 15、圆台 16、行星轮。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1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行星搅拌机构,包括竖向设置的搅拌筒4、转动安装在搅拌筒4内的行星架8、行星架8上的搅拌机构以及动力单元,动力单元通过行星传动机构与行星架8相连并带动行星架8转动,搅拌筒4的底部同轴设有圆柱状的圆台15,搅拌机构设置在圆台15和搅拌筒4筒壁之间,行星架8上安装有外刮料机构和内刮料机构,外刮料机构用于防止物料堆积在搅拌筒4内壁,内刮料机构用于防止物料堆积在圆台15外侧。本行星搅拌机构的搅拌筒4中部设有圆台15,避免物料在搅拌筒4中部堆积,外刮料机构和内刮料机构能够避免物料在偏离搅拌机构的位置堆积,解决了传统的行星搅拌机为了避免搅拌机构相互干扰导致物料在搅拌筒4中部堆积的问题,从而真正实现了无死角的搅拌,搅拌效果好,保证了搅拌筒4内的物料混合均匀。

具体的:如图1所示:搅拌筒4为底端封闭的圆筒,搅拌筒4的上部可拆卸的安装有盖板。圆台15同轴设置在搅拌筒4的中部,圆台15的下部与搅拌筒4的底部固定连接。搅拌筒4的下侧设有支撑腿1,支撑腿1环绕搅拌筒4的轴线间隔均布有多个,支撑腿1竖向设置,支撑腿1的上端与搅拌筒4的下部固定连接。支撑腿1与搅拌筒4之间设有增强杆,增强杆由上至下逐渐向外倾斜设置,增强杆的上端与搅拌筒4固定连接,增强杆的下端与支撑腿1固定连接,增强杆大大提高了支撑腿1与搅拌筒4之间的连接强度。

动力单元为电机9,电机9安装在搅拌筒上侧的盖板中部。盖板与圆台15之间转动安装有主动轴10,主动轴10与圆台15同轴设置,行星架8安装在主动轴10上并随主动轴10同步转动,电机9的输出轴通过减速机与主动轴10相连,并带动主动轴10转动。

行星传动机构包括太阳轮14以及与太阳轮14啮合的行星轮16,太阳轮14和行星轮16均为直齿圆柱齿轮。太阳轮14设置在圆台15和行星架8之间,太阳轮14同轴固定在圆台15上侧。行星架8上转动安装有过渡轴7,过渡轴7转动安装在行星架8上。行星轮16安装在过渡轴7的下端并与过渡轴7同步转动。过渡轴7与搅拌机构相连,带动搅拌机构自转。在本实施例中,搅拌机构有三个,三个搅拌机构环绕圆台15的轴线间隔均布,行星轮16、过渡轴7以及搅拌机构一一对应。

搅拌机构包括搅拌架5以及安装在搅拌架5上的搅拌叶11。行星架8上转动安装有行星轴6,行星轴6竖向设置。行星轴6和过渡轴7的上端均安装有带轮,行星轴6和过渡轴7通过V带连接,从而使行星轴6随过渡轴7同步转动。搅拌架5设置在行星架8下侧,搅拌架5安装在行星轴6上并与行星轴6同步转动。每个搅拌架5上安装有三个搅拌叶11,三个搅拌叶11环绕行星轴6的轴线间隔均布。电机9通过行星架8带动搅拌架5绕搅拌筒4的轴线转动,同时在太阳轮14和行星轮16的作用下,搅拌架5绕行星轴6的轴线自转,从而提高了搅拌效果。

外刮料机构包括外刮板2以及外刮板安装杆3,外刮板安装杆3竖向设置,外刮板安装杆3的上端与行星架8固定连接并随行星架8同步转动,外刮板2安装在外刮板安装杆3的下端。外刮板2的左侧与搅拌筒4内壁贴合,外刮板2的下侧与搅拌筒4的底面贴合,且外刮板2由外至内逐渐向移动方向后侧倾斜设置,从而使堆积在搅拌筒4内壁处的物料移动至搅拌筒4和圆台15之间。

内刮料机构包括内刮板13以及内刮板安装杆12,内刮板安装杆12竖向设置,内刮板安装杆12的上端与行星架8固定连接并随行星架8同步转动内刮板13安装在内刮板13的下端。内刮板13的左侧与圆台15的侧面贴合,内刮板13的下侧与搅拌筒4的底面贴合,且内刮板13的由内至外逐渐向移动方向的后侧倾斜设置,从而使堆积在圆台15侧面的物料移动至搅拌筒4和圆台15之间。内刮板13为中部外凸的弧形。

内刮料机构和外刮料机构分别将靠近搅拌筒4内壁的物料和靠近圆台15侧面的物料移动至搅拌筒4和圆台15之间,从而真正实现了无死角的搅拌,保证了搅拌效果,使物料混合更加均匀。解决了传统的行星搅拌机为了避免搅拌机构之间的相互干扰,而出现的物料在搅拌筒4中部堆积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