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液分离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45951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液分离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备碳酸泉的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液分离结构。



背景技术:

1升水中含有0.25克(250ppm)以上二氧化碳气体的温泉称为碳酸泉。浓度在1000ppm的碳酸泉疗养效果明显。碳酸溶液的pH值在4.5-5.5左右,呈弱酸性,具有杀菌功能,且pH值与人的皮肤头发的pH值相近,比普通的水更有亲和力。由于天然碳酸泉的获取比较困难,且有地点等限制,故此,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人工制备碳酸泉的设备。

碳酸泉中的二氧化碳气体一部分被人体吸收,可以改善血管机能,降低血粘度;改善血循环,降低血糖及尿糖;对褥疮,末梢循环障碍有减轻缓和作用;改善因压力等因素造成的自律神经失调等症状,调节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平衡;对运动性能有提升改善的作用;对于体表毛发,其具有修复受损皮肤毛发的能力。另一部分二氧化碳气体对体表有较强的去污清洁能力。

目前碳酸泉的制造方法一般为:使药剂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泡,用压力罐将二氧化碳以高压,降温的方式压入温水中,用搅拌方式强制使二氧化碳与水混合。使用药剂及搅拌方式制成的碳酸泉浓度难以达到1000mg/L,压力罐将二氧化碳气体以高压的方式压入水中,尚未完全溶解的的二氧化碳气体随碳酸泉溶液流出而自然排放,而且缺少气体回收装置,在浴室浴场等相对密闭的空间中,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会对人造成各种缺氧症状,如头晕、头痛、胸闷、乏力,甚至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且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低碳减排理念。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液分离结构,将气液混合设备中未完全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分离出来并进行回收,减少多余气体的排放。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液分离结构包括间隔壳体和出液堵头,所述出液堵头安装在所述间隔壳体下部,所述出液堵头包括有集液槽,所述集液槽设于所述间隔壳体内部,所述间隔壳体的内壁与所述集液槽外壁之间形成环形通道,所述环形通道具有进液孔,所述间隔壳体内部位于所述集液槽上方的空间为与所述环形通道相通的集气腔。

可选的,所述环形通道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进液孔位于所述环形通道的底部。

可选的,还包括有外壳体,所述外壳体设于所述间隔壳体外部。

可选的,所述出液堵头包括有堵塞部,所述集液槽设于所述堵塞部上,所述堵塞部设有出液孔道,所述出液孔道与所述集液槽的槽腔相通,所述外壳体的底部设有安装孔,所述堵塞部与所述安装孔密封配合。

可选的,所述密封配合为过盈配合或螺纹连接配合。

可选的,所述出液堵头还包括有圆筒形接头,所述圆筒形接头设于所述堵塞部的下方。

可选的,所述出液堵头为一体成型。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能够使气液混合溶液在排出气液混合设备之前将气液分离,利用一般气体比液体轻的特性,将所述集气腔与集液槽上下布置,使进入的气液混合溶液中未溶于液体中的气泡逸出向上进入所述集气腔,气体与液体相溶的气液混合溶液向下进入所述集液槽中,达到气液分离的目的,另外所述集气腔与气液混合设备外面空气隔绝,使得未溶于液体中的气体能够回收利用,且能避免多余气体排放。

进一步地,所述环形通道竖直设置,且所述进液孔位于所述环形通道底下,使得通过的具有一定速度的气液混合溶液中的气泡随浮力加速上升,进入所述集气腔中,液体由于重力作用向下流进集液槽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在的气液混合设备中的优选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结构的出液堵头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在的气液混合设备中的优选实施例的全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间隔壳体,2、出液堵头,3、环形通道,4、外壳体,5、集气腔,6、气液混合装置,11、进液孔,21、集液槽,22、堵塞部,23、圆筒形接头,41、安装孔,221、出液孔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一种适用于碳酸泉溶液的气液分离结构,包括间隔壳体1和出液堵头2,所述出液堵头2安装在所述间隔壳体1下部,所述出液堵头2包括有集液槽21,所述集液槽21设于所述间隔壳体1内部,所述间隔壳体1的内壁与所述集液槽21外壁之间形成环形通道3,所述环形通道3具有进液孔11,所述间隔壳体1内部位于所述集液槽21上方的空间为与所述环形通道3相通的集气腔5。

基于以上结构,该气液分离结构的优选工作过程为:需要混合的气体和液体经过气液混合装置6混合后,经过进液孔11流进环形通道3中,所述环形通道3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进液孔11位于所述环形通道3的底部,由于一般气体比液体轻,使进入的气液混合溶液中未溶于液体中的气泡逸出向上进入所述集气腔5,由于气液混合溶液以一定速度流入,加上未溶于液体中的气泡在水中的浮力提供加速度,气泡快速从气液混合溶液中逸出,同时,相溶较完全的气液混合溶液由于重力的作用向下进入所述集液槽21中,达到气液分离的目的。

其中,本实施例的气液分离结构还包括有外壳体4,所述外壳体4设于所述间隔壳体1外部。所述出液堵头2包括有堵塞部22,所述集液槽21设于所述堵塞部22上,所述堵塞部22设有出液孔道221,所述出液孔道221与所述集液槽21的槽腔相通,所述外壳体4的底部设有安装孔41,所述堵塞部22与所述安装孔41密封配合。所述密封配合为过盈配合或螺纹连接配合。所述出液堵头还包括有圆筒形接头23,所述圆筒形接头23设于所述堵塞部2的下方。所述出液堵头2为一体成型。混合较完全的气液混合溶液积累到一定量后从下方的圆筒形接头23排出,出口端可以接开关阀控制液体通断。另外,所述集气腔5与气液混合设备外面空气隔绝,或者是,集气腔5与气液混合设备的气体输入端连通,使得未溶于液体中的气体能够回收,且能避免多余气体排放。

综上,为避免未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随液体流出,通过所述气液分离结构,利用未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和气液已相溶完全的溶液之间的密度不同,气液混合溶液流到竖直放置的环形通道3后,气体密度小,未溶于液体中的气体会以气泡形式存在,并向上浮升进入集气腔5,在重力的作用下,液体会往下进入集液槽21,从而实现气液分离并进行多余气体的回收。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