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墙上的喷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56937阅读:797来源:国知局
一种外墙上的喷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喷淋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外墙上的喷淋装置。



背景技术:

混凝土企业的建筑周围通常会有许多灰尘,如不按时对其进行消除,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的外墙喷淋装置如图1,包括主水管15和分水管16,所述主水管15设置在建筑墙体17上,所述分水管16设置在主水管15上,且所述分水管16垂直于建筑墙体17,所述分水管16背离建筑墙体17一端设有雾化喷嘴2。

这种喷淋装置虽然能够对建筑墙体17周围的灰尘进行消除,但是这种喷淋装置设置在建筑墙体17的表面,即使在不使用时也会占据建筑墙体17周围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外墙上的喷淋装置,其只有在使用时才会将建筑墙体周围的空间占据。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外墙上的喷淋装置,包括入水软管和带有雾化喷嘴的喷水管,所述入水软管与喷水管连接,还包括容纳腔室、连接板、支架和转动板,所述容纳腔室开设在建筑墙体上,所述连接板设置在容纳腔室内,所述支架与连接板背离地面一端在水平方向上铰接,所述喷水管设置在支架上,所述转动板的边缘与连接板的边缘在竖直方向上铰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对建筑墙体周围的灰尘进行消除时,抬起支架,将转动板转动一定角度,对支架进行支撑,此时喷水管处于容纳腔室在,水流通过入水软管进入喷水管内,喷水管内的水流通过雾化喷嘴排出,对建筑墙体周围灰尘的消除,对灰尘消除后,再次推动转动板,使推动板与连接板贴合,支架向靠近地面方向转动,喷水管以及支架均处于容纳腔室内,从而实现喷淋装置只有在使用状态下才会将建筑墙体周围的空间占用。

进一步设置:所述喷水管的数量至少为一个。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根据工作需要,将喷水管的数量设置为多个,能够增大对灰尘的消除面积,达到的更好的消除效果。

进一步设置:所述建筑墙体上设有滑动门,所述滑动门与建筑墙体之间通过第一滑动构件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不需要使用喷淋装置时,推动滑动门,滑动门将容纳腔室进行覆盖,一方面避免垃圾或者灰尘进入容纳腔室内;另一方面使建筑墙体看起来更为完整。

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滑动构件包括第一燕尾槽和第一燕尾条,所述第一燕尾槽设置在建筑墙体上,所述第一燕尾条设置在滑动门上,且所述第一燕尾条嵌设在第一燕尾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推动滑动门,第一燕尾条在第一燕尾槽内滑动,从而改变滑动门与容纳腔室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实现对容纳腔室的覆盖或者暴露出来。

进一步设置:所述滑动门上设有推动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推动滑动门时,滑动块的设置为工作工作人员提供了一个施力点,方便工作人员对滑动门进行推动。

进一步设置:所述容纳腔室内设有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包括电机、减速构件、丝杠和螺母座 ,所述电机设置在容纳腔室内,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减速构件的输入端,所述减速构件的输出端连接丝杠,所述螺母座套设在丝杠上,所述螺母座连接于连接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升降装置的设置能够改变喷水管与地面之间的距离,使喷水管能够在不同的高度对灰尘进行消除,与喷水管的位置固定不动相比,在竖直方向上,增大了对灰尘的消除范围。

进一步设置:所述减速构件包括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且所述主动齿轮小于从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连接于电机的输出轴,所述从动齿轮设置在丝杠上,且所述丝杠的两端转动连接于容纳腔室,所述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速构件的设置能够使丝杠获得的转速降低,从而降低螺母座的运动速度,支架上的喷水管通过连接板随着螺母座一起运动,避免了螺母座运动速度过快,对喷水管的上升或许和下降的高度难以控制。

进一步设置:所述螺母座的侧壁与容纳腔室之间设有第二滑动构件,所述第二滑动构件包括第二燕尾条和第二燕尾槽,所述第二燕尾条设置在螺母座的侧壁上,所述第二燕尾槽设置在容纳腔室上,且所述第二燕尾条设置在第二燕尾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燕尾条设置在第二燕尾槽内,螺母座在运动的同时,第二燕尾条设置在第二燕尾槽内运动,实现了对螺母座的限位,避免螺母座在上下运动过程中发生转动。

进一步设置:所述滑动门的边缘设有管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滑动门对容纳腔室进行覆盖时,连接喷水管的入水软管通过管孔延伸出容纳腔室外,使滑动门完全将容纳腔室覆盖,避免在推动滑动门的过程中,入水软管阻碍滑动门继续运动,使滑动门不能完全将容纳腔室覆盖。

进一步设置:所述连接板与转动板之间设有弹簧,且所述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时转动板与连接板之间处于张开状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抬起支架,转动板受到的压力消失,弹簧由压缩状态恢复到自然状态,转动板与连接板之间处于张开状态,对支架进行支撑,使喷水管处于容纳腔室外,对建筑墙体周围的灰尘进行消除。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支架与连接板之间铰接,能够改变喷水管的位置,在消除灰尘时,喷水管处于容纳腔室外,占用建筑墙体周围空间;消除灰尘后,喷水管处于容纳腔室内,不再占用建筑墙体周围空间;

2、升降装置的设置能够对不同高度的灰尘进行消除,使灰尘的消除效果更好;

3、在转动板不受压力时,弹簧的设置能够自动改变转动板与连接板之间的相对状态,实现对支架进行支撑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容纳腔室与建筑墙体之间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支架与连接板之间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Z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用于体现减速构件的A部结构放大图;

图5是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第二滑动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滑动门将容纳腔室覆盖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入水软管;2、雾化喷嘴;3、喷水管;4、容纳腔室;5、连接板;6、支架;7、转动板;8、滑动门;9、第一滑动构件;91、第一燕尾槽;92、第一燕尾条;10、推动块;11、升降装置;111、电机;112、减速构件;1121、主动齿轮;1122、从动齿轮;113、丝杠;114、螺母座;12、第二滑动构件;121、第二燕尾条;122、第二燕尾槽;13、管孔;14、弹簧;15、主水管;16、分水管;17、建筑墙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一种外墙上的喷淋装置,如图2和图3所示,入水软管1和带有雾化喷嘴2的喷水管3,入水软管1与喷水管3连接,还包括容纳腔室4、连接板5、支架6和转动板7,容纳腔室4开设在建筑墙体17上,容纳腔室4内设有升降装置11,升降装置11包括电机111、减速构件112、丝杠113和螺母座114 ,电机111设置在容纳腔室4内,电机111的输出轴连接减速构件112的输入端,减速构件112的输出端连接丝杠113,螺母座114套设在丝杠113上,螺母座114连接于连接板5,支架6与连接板5背离地面一端在水平方向上铰接,喷水管3设置在支架6上,且喷水管3的数量至少为一个,本实施例中,喷水管3设置为三个,转动板7的边缘与连接板5的边缘在竖直方向上铰接,连接板5与转动板7之间设有弹簧14,且弹簧14处于自然状态时转动板7与连接板5之间处于张开状态。

如图4所示,减速构件112包括主动齿轮1121和从动齿轮1122,且主动齿轮1121小于从动齿轮1122,主动齿轮1121连接于电机111的输出轴,从动齿轮1122设置在丝杠113上,且丝杠113的两端转动连接于容纳腔室4,主动齿轮1121与从动齿轮1122啮合。

如图5所示,螺母座114的侧壁与容纳腔室4之间设有第二滑动构件12,第二滑动构件12包括第二燕尾条121和第二燕尾槽122,第二燕尾条121设置在螺母座114的侧壁上,第二燕尾槽122设置在容纳腔室4上,且第二燕尾条121设置在第二燕尾槽122内。

如图6所示,建筑墙体17上设有滑动门8,滑动门8的边缘设有管孔13,滑动门8与建筑墙体17之间通过第一滑动构件9连接;第一滑动构件9包括第一燕尾槽91和第一燕尾条92,第一燕尾槽91设置在建筑墙体17上,第一燕尾条92设置在滑动门8上,且第一燕尾条92嵌设在第一燕尾槽91内,滑动门8上设有推动块10。

实施过程:对推动块10施力,推动滑动门8,第一燕尾条92在第一燕尾槽91内滑动,将容纳腔室4暴露出来,抬起支架6,转动板7受到的压力消失,连接转动板7和连接板5的弹簧14恢复到自然状态,此时转动板7与连接板5之间形成一定角度,且两者之间处于张开状态,转动板7对支架6进行支撑,使支撑架上的喷水管3处于容纳腔室4外,水流通过入水软管1进入到喷水管3内,再经过雾化喷嘴2喷出,对灰尘进行消除。

当喷水管3在某一高度对灰尘进行消除一段时间后,启动电机111,电机111输出轴的转动带动主动齿轮1121转动,主动齿轮1121的转动带动与其啮合的从动齿轮1122转动,从而带动丝杠113转动,丝杠113的转动带动螺母座114运动,螺母座114在运动的同时,第二燕尾条121在第二燕尾槽122内滑动,根据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将螺母座114的运动方向和运动距离进行调整,使喷水管3能够在不同的高度对建筑墙体17周围的灰尘进行消除,增大了灰尘消除的范围。

在对灰尘进行消除后,工作人员向背离地面方向抬起支架6,对转动板7施加压力,使弹簧14处于压缩状态,转动板7向靠近连接板5方向运动,再将支架6放下,使支架6抵触转动板7,此时喷水管3处于容纳腔室4内,再次推动滑动门8,滑动门8将容纳腔室4覆盖,此时入水软管1穿过滑动门8上的管孔13。

上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