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分子实验连续离心换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41705发布日期:2018-08-24 18:03阅读:71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物分子换液装置,特别涉及通过离心机分离过滤系统实现生物大分子连续换液的装置。



背景技术:

生物分子实验中的溶剂环境经常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验要求进行改变。如有时需要更换溶剂中的成分,而这些成分包括小分子成分或大分子成分。小分子成分主要包括如盐离子、甘油等。大分子成分主要包括如蛋白质、DNA等。目前分离大分子及小分子方法有通过半透膜透析或是通过分子筛层析,但这两种方法耗时长,而且耗材成本较高。离心分离换液是现有技术中较为经济实用的解决方案。离心分离换液的基本原理是运用一个选择性半透膜,如水、盐、甘油等小分子可以通过该选择性半透膜,如DNA、蛋白类的大分子无法通过该选择性半透膜。在离心换液过程中,原容器里的原溶剂中的小分子部分通过选择性半透膜的量逐渐增加时,原容器里的原溶剂的量会逐渐减少,这时如果需要进行连续的工作,就需要补充新的溶剂,在补充新的溶剂之前首先需要将原容器里留下的含有生物大分子的溶剂置换出去。但在上述离心换液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1)离心去除原溶剂,再在原容器中加入新溶剂是个非连续的过程,并不利于生物分子的稳定性。因为如果一次性离心去除很多小分子包括水,则生物大分子在短时间内会被浓缩到一个很高的浓度,有可能就造成不可逆的沉淀进而失去生物活性。另外如果瞬间加入大量新的溶剂,生物分子的环境骤变,也会对其活性造成不良影响。

(2)对于待替换的溶液体积很大情况,离心管所容纳的体积可能过小,这样就需人员长时间密切关注,并反复开关离心系统,补充待替换的溶液,并且倾倒被替换的废液。重启离心前由于质量的改变还需要重新配平。操作较为复杂,需要大量人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采用连续离心换液的方式来分离生物分子溶剂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生物分子实验连续离心换液装置,包括离心桶,离心桶中部设有离心管,离心管上部连接有盛放待分离溶剂的容器Ⅰ,离心管下部连接用于接收分离后废液的容器Ⅱ。

所述离心管与容器Ⅰ通过微孔连接,该微孔的直径长度在0.5~1mm。在不离心的状态下,因待分离溶剂表面张力及大气压的原因,待分离溶剂不会流入离心管;在离心状态下,因为离心力的影响,待分离溶剂克服表面张力及大气压的影响流入离心管,流入的速度跟离心速度相关,也和溶液粘稠度相关。

所述的离心管采用模块化设计,包括:管体上部的待滤液管部,管体下部的已滤液管部,待滤液管部和已滤液管部之间由过滤膜隔开,在管体的管口上设有管盖,管盖上设有开口通过微孔与容器Ⅰ相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盛放待分离溶剂的容器Ⅰ可以在离心条件下提供新的置换溶液,而且速度较缓且均匀,解决实验中溶液骤变对溶质分子的影响。离心管的模块化设计结合接收分离后废液的容器Ⅱ,这样可以在连续离心的条件,收集过多的废液,且离心桶总质量不变,因而不需要反复开关离心机处理废液,操作简单方便,节省了大量人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容器Ⅰ,2、微孔,3、离心管,31、管盖,32、待滤液管部,33、已滤液管部,34、过滤膜,7、通孔,8、容器Ⅱ,9~10、开口,11~14、支架、15、离心桶。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一种生物分子实验连续离心换液装置,装置主体设置在离心桶(15)中,在实验过程中,只需离心桶放置于离心机中。离心桶(15)中部设有离心管(3),离心管采用模块化设计,包括:管体的上部为待滤液管部(32),管体下部的已滤液管部(33),待滤液管部和已滤液管部之间由过滤膜(34)隔开。所述的过滤膜是可以由盐离子、甘油等小分子通过,且该过滤膜为可拆卸过滤膜。离心管的管口设置有管盖(31),管盖上的开口大小与微孔(2)大小一致,离心管(3)通过微孔(2)与盛放待分离溶剂的容器Ⅰ(1)相通。该微孔(2)的直径长度为0.5~1mm,优选0.8mm。

离心管(3)下部通过通孔(7)与接收分离后废液的容器Ⅱ相通。

在容器Ⅰ(1)及容器Ⅱ(8)上设有开口(9、10),用于注入或抽取溶剂。

在容器Ⅰ(1)与离心桶(15)之间设有用于固定的支架(11、12),在容器Ⅱ与离心桶(15)之间设有用于固定的支架(13、14)。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