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研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82227发布日期:2018-09-08 00:09阅读:41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研磨机。



背景技术:

立式研磨机是超细粉体制备中非常重要的设备,具有能量利用率高、产品粒度细、研磨机理优越、设备结构简单等优点,因此是当前最具有发展前途的超细粉碎设备之一。由于长期以来对优质矿产的不断开采,致使国内矿产资源趋于“贫、细、杂”,因此需要立磨机对矿物进行细磨以提高其单体解离度,为后续的有效分选提供必要条件,因此立磨机在金属矿山上得到大量应用。

目前常用的立式盘式研磨机一般包括筒体、转轴、磨盘、进出料口等部件,其进料采用底部进料的方式,为了进料时避免介质球跑出,需要一套压力控制系统来保证既可以进料又可以阻止介质球跑出,而且压力控制系统是易损部件,经常需要维修。磨盘结构从最初的圆盘状结构,改进为四爪形非圆盘状磨盘,等间距的套装在转轴上,且所有磨盘在空间上平行分布,也就是所有磨盘的正投影重合。现有结构的立式盘式研磨机结构复杂、研磨效果不好,而且研磨后的出料颗粒不均匀,往往含有大颗粒。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研磨效果好、结构简单的研磨机。

本发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研磨机,包括筒体、设置于筒体顶部的溢流口,还包括从溢流口插入筒体内腔底部、且不与筒体底部接触的空心的转轴,在空心的转轴顶部连接有进料管;

在转轴外表面间隔套装有至少三个磨盘,且在所有磨盘中至少有两个相邻磨盘之间的距离与其它相邻磨盘之间的距离不相等。

上述方案改变原有的进料结构,将转轴做成空心轴,从上端进料至筒体底部,所进物料在经过磨盘的研磨后,逐渐上升从溢流口排出。改为从上端进料的方式之后,可以省去传统的压力控制系统,省略了易损部件,使得结构更简单,且保养维修更容易。

设置不等距的磨盘,使得位于磨盘边缘处的颗粒速度与不位于磨盘边缘处的颗粒速度不一样,且没有位于磨盘边缘处的颗粒速度会随相邻磨盘之间间距改变而改变,从而使得浆料在被研磨过程中在垂直方向形成速度差,速度差越大,颗粒之间的碰撞就越激烈,研磨效果就更好。

进一步的,在相邻两个磨盘之间设有套装在转轴外表面的套筒,套筒两端分别与相邻两个磨盘抵接。

套筒一方面可以分隔相邻的两个磨盘,两个相邻磨盘之间的不同间距大小可根据套筒的不同长度来调节;另一方面,可以保护转轴,防止浆料对转轴的腐蚀。

具体的,每一个磨盘包括盘体、环绕盘体设置的盘爪。

进一步的,所述盘爪间隔设有多个,相邻磨盘的盘爪交错设置,相邻磨盘盘爪的正投影不重合。

交错设置的好处在于浆料在研磨过程中颗粒之间的相对运动的路径会变的更长,碰撞剪切更加充分,研磨效果更好。

优选的,所述盘爪环绕盘体均布设有三个。

进一步的,在转轴下端固定连接有分料转子,所述分料转子包括底部敞开的中空柱状座体、环绕座体侧壁阵列设置的出料孔、设置于座体顶部的进料孔;

所述进料孔与转轴的中空腔下端对接连通。

分料转子的作用是对从主轴中空腔底部进入磨机内的浆料进行分离作用,通过离心力将浆料从出料孔甩出,避免发生聚结现象。

进一步的,在筒体顶部设有通向筒体内腔的介质入口,在筒体底部设有可将介质排出的介质出口。

常用的研磨介质为介质球,研磨完后,需要排出介质球时,打开介质出口的阀门,从介质入口灌水即可将介质球冲出。

进一步的,在筒体顶部设有溜浆槽,溜浆槽底部为斜坡面,坡脚处设有出料口;

所述溢流口的顶部高出溜浆槽底部。

本发明的显著效果是:

1、进料的方式采用空心转轴上端进料,可以省去传统的压力控制系统,省略了易损部件,在实现持续进料的功能的情况下,保持研磨机结构简单、紧凑,且保养维修更容易。

2、磨盘不等距设置于转轴上,且可通过更换不同长度的套筒来调节,浆料研磨过程中在垂直方向形成速度差,获得最佳的研磨效果。

3、磨盘之间交错分布,促使浆料在研磨过程中颗粒之间的相对运动的路径变的更长,碰撞剪切更加充分,研磨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研磨机的整体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研磨机透视图。

图3为本发明研磨机内部结构主视图。

图4为磨盘结构立体图。

图5为分料转子结构图。

图6为浆料研磨机理对比示意图。

图中:1-转轴,2-进料管,3-分料转子,4-磨盘,5-套筒,6-筒体,7-介质出口,8-溢流口,9-溜浆槽,10-出料口,11-介质入口,31-座体,32-出料孔,33-进料孔,41-盘体,42-盘爪。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5所示,一种研磨机,包括筒体6、设置于筒体6顶部的溢流口8。在筒体6顶部设有溜浆槽9。溜浆槽9底部为斜坡面,坡脚处设有出料口10。所述溢流口8的顶部高出溜浆槽9底部。

还包括从溢流口8插入筒体6内腔底部、且不与筒体6底部接触的空心的转轴1。

在空心的转轴1顶部连接有进料管2。

在转轴1外表面间隔套装有至少三个磨盘4,且在所有磨盘4中至少有两个相邻磨盘4之间的距离与其它相邻磨盘4之间的距离不相等。每一个磨盘4包括盘体41、环绕盘体41设置的盘爪42。所述盘爪42环绕盘体41均布设有三个。相邻磨盘4的盘爪42交错设置,即相邻磨盘4盘爪42的正投影不重合。

在相邻两个磨盘4之间设有套装在转轴1外表面的套筒5。套筒5两端分别与相邻两个磨盘4抵接。抵接处采用密封圈密封,用于保护转轴免受浆料腐蚀。

在转轴1下端固定连接有分料转子3。所述分料转子3包括底部敞开的中空柱状座体31、环绕座体31侧壁阵列设置的出料孔32、设置于座体31顶部的进料孔33。所述进料孔33与转轴1的中空腔下端对接连通。

在筒体6顶部设有通向筒体6内腔的介质入口11,在筒体6底部设有可将介质排出的介质出口7。研磨介质为介质球。

介质球经过介质入口11进入筒体6内,当研磨机运行时,浆料由进料管2经过转轴1空心区,并经过分料转子3的分离进入研磨机筒体6内,转轴1高速转动,在磨盘4的带动下,浆料与介质球混合,并发生碰撞、剪切、研磨作用。一定时间后,得到符合粒度要求分布的物料,通过溢流口8进入溜浆槽9内,到达出料口10排出。

下面以具有六个磨盘的研磨机为例,阐述浆料在垂直方向上形成速度差的机理。如图6所示,左侧图磨盘间距不同(从上至下,前三个磨盘间距a相等,第三个至第六个磨盘之间的间距b相等,但是b小于a),右侧图所有磨盘之间的间距相等,均为a。

图6的左侧图中,位于磨盘附近的颗粒速度为v1,间距a颗粒速度为v2,间距b颗粒速度为v3。图6的右侧图中,颗粒速度只有v1、v2,由于矿浆可视为流体进行分析,将v1流体和v2流体视为整体,则有整体流体速度va.

图6的右侧图中,速度差只存在于磨盘与磨盘间隙的位置;而左侧图中,间距不等时,磨盘与磨盘间隙的位置存在速度差的同时,磨机上部分和下部分也存在速度差va和vb,此速度差的存在不仅能强化研磨效果,同时能为浆料上升运动提供动力来源。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