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电力检修的硅胶烘干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09160发布日期:2018-12-08 07:30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电力检修的硅胶烘干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是一种用于电力检修的硅胶烘干器,属于硅胶烘干器领域。

背景技术

硅胶别名:氧化硅胶或硅酸凝胶,透明或乳白色粒状固体。具有开放的多孔结构,吸附性强,能吸附多种物质。在水玻璃的水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并静置,便成为含水硅酸凝胶而固态化。用于气体干燥,气体吸收,液体脱水,色层分析等,也用做催化剂。如加入氯化钴,干燥时呈蓝色,吸水后呈红色。可再生反复使用,而硅胶在进行制造和使用时,常常需要进行除湿烘干处理,这些用于硅胶除湿烘干处理时所使用的设备即为硅胶烘干器。

现有技术使用时,对于硅胶的自动除湿局限单方面的热风烘干,导致硅胶除湿时除湿状态不均匀,不能够保证除湿的质量,导致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电力检修的硅胶烘干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使用时,对于硅胶的自动除湿局限单方面的热风烘干,导致硅胶除湿时除湿状态不均匀,不能够保证除湿的质量,导致不便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用于电力检修的硅胶烘干器,其结构包括底座、烘干机体、排气接管、进气接管、控制器,所述烘干机体为长方体,底端水平锁接有底座,前端中部锁接有控制器,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排气接管、进气接管均为圆环形,分别垂直胶接于烘干机体顶端左右两侧,所述烘干机体包括第一通气装置、传动装配板、烘干槽、第一传动装置、机体主体、第一排风槽、第二热风机、第二进风槽、第二传动装置、第二通气装置、第二排风槽、第一进风槽、第一热风机,所述机体主体为长方体,上侧由左至右一体化贯穿设有烘干槽,所述第一排风槽一体化设于机体主体内侧顶端中部偏左,底端与烘干槽相通,顶端贯穿机体主体与排气接管胶接,所述第二热风机与机体主体内侧顶端镶嵌锁接,位于第一排风槽右方,顶端与进气接管胶接,所述第二进风槽与机体主体为一体化结构,顶端与第二热风机底端相接,底端与烘干槽相通,位于第一排风槽右方,所述传动装配板与机体主体内部焊接,位于烘干槽下方,所述第一传动装置与机体主体内部顶端左侧焊接,与烘干槽相接,与传动装配板左侧扣接,所述第二传动装置与机体主体内部顶端右侧焊接,与烘干槽相接,与传动装配板右侧扣接,所述第一进风槽与机体主体为一体化结构,一端贯穿机体主体左端下侧,另一端与第一传动装置底端右侧相接,位于第一排风槽下方,所述第一热风机镶嵌胶接于第一进风槽左侧,所述第一通气装置顶端与第一传动装置胶接,与传动装配板焊接,底端与第一进风槽相接,与机体主体焊接,所述第二排风槽与机体主体为一体化结构,一端贯穿机体主体右端下侧,另一端与第二传动装置底端左侧相接,位于第二进风槽下方,所述第二通气装置顶端与第二传动装置胶接,与传动装配板焊接,底端与第二排风槽相接,与机体主体焊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通气装置包括第一联动轴杆、第一链轮、第一通气装配罩、第一叶轮、第一链条、第二联动轴杆、第二链轮、第一齿轮、第一通气装配板、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通气装配板垂直焊接于传动装配板底端左侧,底端中部通过第二联动轴杆由前至后镶嵌扣接有第二链轮、第一齿轮,所述第二联动轴杆与第二链轮、第一齿轮胶接,所述第二齿轮与第一传动装置包覆胶接,底端与第一齿轮啮合,所述第一通气装配罩与机体主体焊接,底端与第一进风槽相通,下侧中部由前至后通过第一联动轴杆镶嵌扣接有第一链轮、第一叶轮,所述第一联动轴杆与第一链轮、第一叶轮胶接,所述第一叶轮位于第一通气装配罩内部,底端与第一进风槽相接,所述第一链轮位于第一通气装配罩前侧,所述第一链条绕过第一链轮底端、第二链轮顶端后头尾相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传动装置所述第一带轮、第一传动带、第二带轮、第一擦拭带、第二擦拭带、第一升降装配架、第三带轮、第一压缩弹簧、第一升降装配板、第一传动电机、第三链轮、第二链条、第四链轮、第三联动轴杆,所述第二带轮设有2个,左右水平放置,均与传动装配板左侧扣接,外侧包覆套接有第一擦拭带,通过第一擦拭带与烘干槽底端左侧相接,所述第一传动电机锁接于传动装配板前端左侧,后端贯穿传动装配板由前至后贯穿有第二齿轮、第三链轮、右侧第二带轮,与第二齿轮、第三链轮、右侧第二带轮胶接,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一带轮设有2个,左右水平放置,均与传动装配板左侧扣接,均位于第二带轮右侧,外侧包覆套接有第一传动带,通过第一传动带左侧与第一擦拭带右侧相接,通过第一传动带与烘干槽底端中部偏左相接,所述第三联动轴杆与传动装配板镶嵌扣接,由前至后贯穿第四链轮、左侧第一带轮,与第四链轮、左侧第一带轮胶接,所述第二链条绕过第四链轮右侧、第三链轮左侧后头尾相接,所述第一升降装配架设有2块,焊接于机体主体内部顶端左方前后两侧,所述第一升降装配板对应设有2块,顶端左右两侧均通过第一压缩弹簧对应与第一升降装配架内部镶嵌扣接,2块之间左右两侧均镶嵌扣接有第三带轮,所述第二擦拭带套接于2个第三带轮外侧,底端与烘干槽相接,位于第一擦拭带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传动装置包括第二升降装配架、第二压缩弹簧、第三擦拭带、第二升降装配板、第四带轮、第四擦拭带、第五带轮、第二传动带、第六带轮、第四联动轴杆、第五链轮、第三链条、第六链轮、第二传动电机,所述第六带轮设有2个,左右水平放置,扣接于传动装配板中部偏右侧,外侧包覆套接有第二传动带,通过第二传动带顶端与烘干槽底端中部偏右侧相接,底端与第二排风槽相接,所述第四联动轴杆与传动装配板扣接,由前至后贯穿有第五链轮、右侧第六带轮,与第五链轮、右侧第六带轮胶接,所述第五带轮设有2个左右水平放置,扣接于传动装配板右侧,外侧包覆套接有第四擦拭带,通过第四擦拭带左侧与第二传动带相接,通过第四擦拭带顶端与烘干槽底端右侧相接,所述第二传动电机与传动装配板前端右侧锁接,后端由前至后贯穿有传动装配板、第二通气装置、第六链轮、左侧第五带轮,与第二通气装置、第六链轮、左侧第五带轮胶接,所述第三链条绕过第五链轮左端、第六链轮右端后头尾相接,所述第二升降装配架设有2个,焊接于机体主体内部顶端右方前后两侧,所述第二升降装配板对应设有2块,顶端左右两侧均通过第二压缩弹簧与第二升降装配架镶嵌扣接,2块之间左右两侧均镶嵌扣接有第四带轮,所述第三擦拭带包覆套接于2个第四带轮外侧,位于第四擦拭带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通气装置包括包括第四链条、第二通气装配罩、第二叶轮、第七链轮、第五联动轴杆、第三齿轮、第二通气装配板、第四齿轮、第八链轮、第六联动轴杆,所述第二通气装配板与传动装配板底端右侧垂直焊接,底端中部通过第六联动轴杆由前至后镶嵌扣接有第八链轮、第四齿轮,所述第六联动轴杆与第八链轮、第四齿轮胶接,所述第三齿轮与第二传动电机胶接,底端与第四齿轮顶端啮合,所述第二通气装配罩与机体主体焊接,底端与第二排风槽相通,下侧中部通过第五联动轴杆由前至后镶嵌扣接有第七链轮、第二叶轮,所述第二叶轮位于第二通气装配罩之间,底端与第二排风槽相接,所述第七链轮位于第二通气装配罩前侧,所述第四链条绕过第七链轮底端、第八链轮顶端后头尾相接。

有益效果

本发明一种用于电力检修的硅胶烘干器使用时,第一,设备通过在烘干机体内设有第一传动装置,使用户使用时,可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传动电机带动右侧第二带轮旋转,使第二带轮带动第一擦拭带转动,使用户可将需要烘干的硅胶放入烘干槽,使硅胶经由第一擦拭带带动右移,且在第一擦拭带带动右移同时硅胶会因本身高度通过第二擦拭带、第三带轮顶压第一升降装配板上升,从而使硅胶在烘干前会先经由第二擦拭带和第一擦拭带的挤压传送除湿,且在第一传动电机带动第二带轮转动同时,还会带动第三链轮旋转,使第三链轮通过第二链条带动第四链轮同向同步旋转,进而使第四链轮同轴的左侧第一带轮能够跟随带动第一传动带旋转,使第一传动带能够继续输送硅胶,使设备使用时,能够在输送硅胶的同时对硅胶先进行挤压除湿;第二,在第一传动电机带动右侧第二带轮旋转旋转同时,其还会带动第一通气装置的第二齿轮跟随旋,从而使第二齿轮带动第一齿轮跟随旋,进而使第一齿轮同轴的第二链轮跟随旋转,使第二链轮通过第一链条带动第一链轮旋转,从而使第一链轮同轴的第一叶轮跟随同步旋转,使第一叶轮能够带动气流从第一进风槽流入,并经由第一传动带后由第一排风槽排出,使用户能够启动第一热风机对第一进风槽的进风进行加热,从而使第一传动带上输送的硅胶能够进行右下而上的热风烘干,使设备使用时,能够对挤压后的硅胶进行一次除湿;第三,用户还可通过控制启动第二传动电机,使第二传动电机带动第五带轮旋转,从而使第五带轮带动第四擦拭带旋转,且在第二传动电机带动第五带轮旋转同时,其还会带动第六链轮旋转,从而使第六链轮通过第三链条带动第五链轮旋转,进而使第五链轮同轴的第六带轮能够带动第二传动带旋转,使硅胶经由第一传动带输送后会经由第二传动带输送至第四擦拭带送出,而在硅胶输送至第四擦拭带送出时,第四擦拭带顶端的第三擦拭带、第四带轮也会进行硅胶的挤压,使硅胶进行二次挤压除湿;第四,在第二传动电机带动第五带轮旋转同时,其还会带动第二通气装置的第三齿轮旋转,使第三齿轮带动第四齿轮旋转,从而使第四齿轮同轴的第八链轮会通过第四链条带动第七链轮同步旋转,使第七链轮同轴的第二叶轮能够带动空气从第二进风槽流入后经由第二排风槽流出,而此时用户可开启第二进风槽上装配的第二热风机,使设备能够对第二传动带上输送的硅胶进行二次热烘,综上所述,本发明使用时,能够通过设备设有的叶轮、齿轮、弹簧的等组成的机构,使设备使用时,能够对硅胶进行进料和出料挤压擦拭除湿,且能够对硅胶进行上下二次热烘除湿,从而使设备能够更好的对硅胶进行除湿烘干,使硅胶烘干更均匀,便于使用。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一种用于电力检修的硅胶烘干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烘干机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烘干机体的详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图3中a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图3中b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底座-1、烘干机体-2、排气接管-3、进气接管-4、控制器-5、第一通气装置-201、传动装配板-202、烘干槽-203、第一传动装置-204、机体主体-205、第一排风槽-206、第二热风机-207、第二进风槽-208、第二传动装置-209、第二通气装置-210、第二排风槽-211、第一进风槽-212、第一热风机-213、第一联动轴杆-20101、第一链轮-20102、第一通气装配罩-20103、第一叶轮-20104、第一链条-20105、第二联动轴杆-20106、第二链轮-20107、第一齿轮-20108、第一通气装配板-20109、第二齿轮-20110、第一带轮-20401、第一传动带-20402、第二带轮-20403、第一擦拭带-20404、第二擦拭带-20405、第一升降装配架-20406、第三带轮-20407、第一压缩弹簧-20408、第一升降装配板-20409、第一传动电机-20410、第三链轮-20411、第二链条-20412、第四链轮-20413、第三联动轴杆-20414、第二升降装配架-20901、第二压缩弹簧-20902、第三擦拭带-20903、第二升降装配板-20904、第四带轮-20905、第四擦拭带-20906、第五带轮-20907、第二传动带-20908、第六带轮-20909、第四联动轴杆-20910、第五链轮-20911、第三链条-20912、第六链轮-20913、第二传动电机-20914、第四链条-21001、第二通气装配罩-21002、第二叶轮-21003、第七链轮-21004、第五联动轴杆-21005、第三齿轮-21006、第二通气装配板-21007、第四齿轮-21008、第八链轮-21009、第六联动轴杆-2101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请参阅图1-图5,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电力检修的硅胶烘干器技术方案:其结构包括底座1、烘干机体2、排气接管3、进气接管4、控制器5,所述烘干机体2为长方体,底端水平锁接有底座1,前端中部锁接有控制器5,与控制器5电连接,所述排气接管3、进气接管4均为圆环形,分别垂直胶接于烘干机体2顶端左右两侧,所述烘干机体2包括第一通气装置201、传动装配板202、烘干槽203、第一传动装置204、机体主体205、第一排风槽206、第二热风机207、第二进风槽208、第二传动装置209、第二通气装置210、第二排风槽211、第一进风槽212、第一热风机213,所述机体主体205为长方体,上侧由左至右一体化贯穿设有烘干槽203,所述第一排风槽206一体化设于机体主体205内侧顶端中部偏左,底端与烘干槽203相通,顶端贯穿机体主体205与排气接管3胶接,所述第二热风机207与机体主体205内侧顶端镶嵌锁接,位于第一排风槽206右方,顶端与进气接管4胶接,所述第二进风槽208与机体主体205为一体化结构,顶端与第二热风机207底端相接,底端与烘干槽203相通,位于第一排风槽206右方,所述传动装配板202与机体主体205内部焊接,位于烘干槽203下方,所述第一传动装置204与机体主体205内部顶端左侧焊接,与烘干槽203相接,与传动装配板202左侧扣接,所述第二传动装置209与机体主体205内部顶端右侧焊接,与烘干槽203相接,与传动装配板202右侧扣接,所述第一进风槽212与机体主体205为一体化结构,一端贯穿机体主体205左端下侧,另一端与第一传动装置204底端右侧相接,位于第一排风槽206下方,所述第一热风机213镶嵌胶接于第一进风槽212左侧,所述第一通气装置201顶端与第一传动装置204胶接,与传动装配板202焊接,底端与第一进风槽212相接,与机体主体205焊接,所述第二排风槽211与机体主体205为一体化结构,一端贯穿机体主体205右端下侧,另一端与第二传动装置209底端左侧相接,位于第二进风槽208下方,所述第二通气装置210顶端与第二传动装置209胶接,与传动装配板202焊接,底端与第二排风槽211相接,与机体主体205焊接,所述第一通气装置201包括第一联动轴杆20101、第一链轮20102、第一通气装配罩20103、第一叶轮20104、第一链条20105、第二联动轴杆20106、第二链轮20107、第一齿轮20108、第一通气装配板20109、第二齿轮20110,所述第一通气装配板20109垂直焊接于传动装配板202底端左侧,底端中部通过第二联动轴杆20106由前至后镶嵌扣接有第二链轮20107、第一齿轮20108,所述第二联动轴杆20106与第二链轮20107、第一齿轮20108胶接,所述第二齿轮20110与第一传动装置204包覆胶接,底端与第一齿轮20108啮合,所述第一通气装配罩20103与机体主体205焊接,底端与第一进风槽212相通,下侧中部由前至后通过第一联动轴杆20101镶嵌扣接有第一链轮20102、第一叶轮20104,所述第一联动轴杆20101与第一链轮20102、第一叶轮20104胶接,所述第一叶轮20104位于第一通气装配罩20103内部,底端与第一进风槽212相接,所述第一链轮20102位于第一通气装配罩20103前侧,所述第一链条20105绕过第一链轮20102底端、第二链轮20107顶端后头尾相接,所述第一传动装置204所述第一带轮20401、第一传动带20402、第二带轮20403、第一擦拭带20404、第二擦拭带20405、第一升降装配架20406、第三带轮20407、第一压缩弹簧20408、第一升降装配板20409、第一传动电机20410、第三链轮20411、第二链条20412、第四链轮20413、第三联动轴杆20414,所述第二带轮20403设有2个,左右水平放置,均与传动装配板202左侧扣接,外侧包覆套接有第一擦拭带20404,通过第一擦拭带20404与烘干槽203底端左侧相接,所述第一传动电机20410锁接于传动装配板202前端左侧,后端贯穿传动装配板202由前至后贯穿有第二齿轮20110、第三链轮20411、右侧第二带轮20403,与第二齿轮20110、第三链轮20411、右侧第二带轮20403胶接,与控制器5电连接,所述第一带轮20401设有2个,左右水平放置,均与传动装配板202左侧扣接,均位于第二带轮20403右侧,外侧包覆套接有第一传动带20402,通过第一传动带20402左侧与第一擦拭带20404右侧相接,通过第一传动带20402与烘干槽203底端中部偏左相接,所述第三联动轴杆20414与传动装配板202镶嵌扣接,由前至后贯穿第四链轮20413、左侧第一带轮20401,与第四链轮20413、左侧第一带轮20401胶接,所述第二链条20412绕过第四链轮20413右侧、第三链轮20411左侧后头尾相接,所述第一升降装配架20406设有2块,焊接于机体主体205内部顶端左方前后两侧,所述第一升降装配板20409对应设有2块,顶端左右两侧均通过第一压缩弹簧20408对应与第一升降装配架20406内部镶嵌扣接,2块之间左右两侧均镶嵌扣接有第三带轮20407,所述第二擦拭带20405套接于2个第三带轮20407外侧,底端与烘干槽203相接,位于第一擦拭带20404上方,所述第二传动装置209包括第二升降装配架20901、第二压缩弹簧20902、第三擦拭带20903、第二升降装配板20904、第四带轮20905、第四擦拭带20906、第五带轮20907、第二传动带20908、第六带轮20909、第四联动轴杆20910、第五链轮20911、第三链条20912、第六链轮20913、第二传动电机20914,所述第六带轮20909设有2个,左右水平放置,扣接于传动装配板202中部偏右侧,外侧包覆套接有第二传动带20908,通过第二传动带20908顶端与烘干槽203底端中部偏右侧相接,底端与第二排风槽211相接,所述第四联动轴杆20910与传动装配板202扣接,由前至后贯穿有第五链轮20911、右侧第六带轮20909,与第五链轮20911、右侧第六带轮20909胶接,所述第五带轮20907设有2个左右水平放置,扣接于传动装配板202右侧,外侧包覆套接有第四擦拭带20906,通过第四擦拭带20906左侧与第二传动带20908相接,通过第四擦拭带20906顶端与烘干槽203底端右侧相接,所述第二传动电机20914与传动装配板202前端右侧锁接,后端由前至后贯穿有传动装配板202、第二通气装置210、第六链轮20913、左侧第五带轮20907,与第二通气装置210、第六链轮20913、左侧第五带轮20907胶接,所述第三链条20912绕过第五链轮20911左端、第六链轮20913右端后头尾相接,所述第二升降装配架20901设有2个,焊接于机体主体205内部顶端右方前后两侧,所述第二升降装配板20904对应设有2块,顶端左右两侧均通过第二压缩弹簧20902与第二升降装配架20901镶嵌扣接,2块之间左右两侧均镶嵌扣接有第四带轮20905,所述第三擦拭带20903包覆套接于2个第四带轮20905外侧,位于第四擦拭带20906上方,所述第二通气装置210包括第四链条21001、第二通气装配罩21002、第二叶轮21003、第七链轮21004、第五联动轴杆21005、第三齿轮21006、第二通气装配板21007、第四齿轮21008、第八链轮21009、第六联动轴杆21010,所述第二通气装配板21007与传动装配板202底端右侧垂直焊接,底端中部通过第六联动轴杆21010由前至后镶嵌扣接有第八链轮21009、第四齿轮21008,所述第六联动轴杆21010与第八链轮21009、第四齿轮21008胶接,所述第三齿轮21006与第二传动电机20914胶接,底端与第四齿轮21008顶端啮合,所述第二通气装配罩21002与机体主体205焊接,底端与第二排风槽211相通,下侧中部通过第五联动轴杆21005由前至后镶嵌扣接有第七链轮21004、第二叶轮21003,所述第二叶轮21003位于第二通气装配罩21002之间,底端与第二排风槽211相接,所述第七链轮21004位于第二通气装配罩21002前侧,所述第四链条21001绕过第七链轮21004底端、第八链轮21009顶端后头尾相接。

本发明的主要特征是:设备通过在烘干机体2内设有第一传动装置204,使用户使用时,可通过控制器5控制第一传动电机20410带动右侧第二带轮20403旋转,使第二带轮20403带动第一擦拭带20404转动,使用户可将需要烘干的硅胶放入烘干槽203,使硅胶经由第一擦拭带20404带动右移,且在第一擦拭带20404带动右移同时硅胶会因本身高度通过第二擦拭带20405、第三带轮20407顶压第一升降装配板20409上升,从而使硅胶在烘干前会先经由第二擦拭带20405和第一擦拭带20404的挤压传送除湿,且在第一传动电机20410带动第二带轮20403转动同时,还会带动第三链轮20411旋转,使第三链轮20411通过第二链条20412带动第四链轮20413同向同步旋转,进而使第四链轮20413同轴的左侧第一带轮20401能够跟随带动第一传动带20402旋转,使第一传动带20402能够继续输送硅胶,使设备使用时,能够在输送硅胶的同时对硅胶先进行挤压除湿。

本发明的主要特征是:在第一传动电机20410带动右侧第二带轮20403旋转旋转同时,其还会带动第一通气装置201的第二齿轮20110跟随旋,从而使第二齿轮20110带动第一齿轮20108跟随旋,进而使第一齿轮20108同轴的第二链轮20107跟随旋转,使第二链轮20107通过第一链条20105带动第一链轮20102旋转,从而使第一链轮20102同轴的第一叶轮20104跟随同步旋转,使第一叶轮20104能够带动气流从第一进风槽212流入,并经由第一传动带20402后由第一排风槽206排出,使用户能够启动第一热风机213对第一进风槽212的进风进行加热,从而使第一传动带20402上输送的硅胶能够进行右下而上的热风烘干,使设备使用时,能够对挤压后的硅胶进行一次除湿。

本发明的主要特征是:用户还可通过控制启动第二传动电机20914,使第二传动电机20914带动第五带轮20907旋转,从而使第五带轮20907带动第四擦拭带20906旋转,且在第二传动电机20914带动第五带轮20907旋转同时,其还会带动第六链轮20913旋转,从而使第六链轮20913通过第三链条20912带动第五链轮20911旋转,进而使第五链轮20911同轴的第六带轮20909能够带动第二传动带20908旋转,使硅胶经由第一传动带20402输送后会经由第二传动带20908输送至第四擦拭带20906送出,而在硅胶输送至第四擦拭带20906送出时,第四擦拭带20906顶端的第三擦拭带20903、第四带轮20905也会进行硅胶的挤压,使硅胶进行二次挤压除湿。

本发明的主要特征是:在第二传动电机20914带动第五带轮20907旋转同时,其还会带动第二通气装置210的第三齿轮21006旋转,使第三齿轮21006带动第四齿轮21008旋转,从而使第四齿轮21008同轴的第八链轮21009会通过第四链条21001带动第七链轮21004同步旋转,使第七链轮21004同轴的第二叶轮21003能够带动空气从第二进风槽208流入后经由第二排风槽211流出,而此时用户可开启第二进风槽208上装配的第二热风机207,使设备能够对第二传动带20908上输送的硅胶进行二次热烘。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技术使用时,对于硅胶的自动除湿局限单方面的热风烘干,导致硅胶除湿时除湿状态不均匀,不能够保证除湿的质量,导致不便,本发明通过上述部件的互相组合,使本发明能够实现,能够通过设备设有的叶轮、齿轮、弹簧的等组成的机构,使设备使用时,能够对硅胶进行进料和出料挤压擦拭除湿,且能够对硅胶进行上下二次热烘除湿,从而使设备能够更好的对硅胶进行除湿烘干,使硅胶烘干更均匀,便于使用。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