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布式除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13962发布日期:2018-10-19 21:49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除尘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分布式除尘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矿山与冶金行业,粉尘较大的室内场地,一方面在产生粉尘的部位增加除尘设施,减少粉尘外溢,另一方面工作人员戴口罩等防护工具,减少对空气中粉尘对人体的伤害,场地大面积积灰一般通过压缩空气吹扫清理。

压缩空气吹扫清理积灰,可以清理局部区域积灰,但吹扫只是灰尘移动,没有收集和除尘,容易产生二次积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分布式除尘装置。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一种分布式除尘装置,包括:

吸尘组件,包括主风管以及并排设置的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第一风管的一端和第二风管的一端分别与主风管连通,第一风管的管体和第二风管的管体分别并排设置有多个支路风管,每个支路风管的端部与柔性管连通,柔性管的端部设置有吸尘耙;

布袋除尘器,与主风管连通;

排气筒,与布袋除尘器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地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风管靠近与主风管连通的端部设置有第一风门。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地实施例中,上述第二风管靠近与主风管连通的端部设置有第一风门。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地实施例中,每个支路风管靠近与第一风管连通的端部设置有第二风门;每个支路风管靠近与第二风管连通的端部设置有第二风门。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地实施例中,上述连通布袋除尘器和排气筒的出气管道还设置有风机。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其技术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分布式除尘装置,通过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的并排设置,实现吸尘耙的分布式布置。布置在容易积灰的场合和区域,能够根据积灰情况定期清理地面积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分布式除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分布式除尘装置;110-吸尘组件;111-第一风管;112-第二风管;113-主风管;114-第一风门;115-支路风管;116-第二风门;117-柔性管;118-吸尘耙;120-布袋除尘器;130-出气管道;131-风机;140-排气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请参照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分布式除尘装置100,包括:吸尘组件110、布袋除尘器120、出气管道130和排气筒140。

其中,吸尘组件100包括主风管113以及并排设置的第一风管111和第二风管112。第一风管111的一端和第二风管112的一端分别与主风管113连通。第一风管111的管体和第二风管112的管体分别并排设置有多个支路风管115,每个支路风管115的端部与柔性管117连通,柔性管117的端部设置有吸尘耙118。

通过第一风管111和第二风管112的并排设置,实现吸尘耙118的分布式布置。此外,风管的个数还可以是三个、四个等,在此不作赘述。

作为优选,第一风管111靠近与主风管113连通的端部设置有第一风门114。同理,第二风管112靠近与主风管113连通的端部设置有第一风门114。

作为优选,每个支路风管115靠近与第一风管111连通的端部设置有第二风门116。每个支路风管115靠近与第二主风112管连通的端部设置有第二风门116。

通过设置第一风门114和第二风门116方便控制吸尘耙118的工作,有助于装置的检修或更换。

布袋除尘器120的进口端与主风管113连通。将采集的粉尘输入到布袋除尘器120内实现气体和固体的分离。

出气管道130的一端与布袋除尘器120的出口端连通,另一端与排气筒140连通。

作为优选,出气管道130还设置有风机131,有助于提高排气效率。风机131为变频调速风机,全部或部分吸尘耙可同时工作;若某个吸尘耙故障可关闭相关风门离线检修,不影响其他吸尘耙正常工作。

工作原理:在经常积灰的区域布置吸尘耙118,由于柔性管117的作用使得每个吸尘耙118能够吸收一定区域的积尘。根据积尘区域大小,布置5~20个吸尘耙118;当需要清理地面积灰时,人工手持吸尘耙118并打开吸尘耙开关,风机启动且吸尘耙吸风口开启,附近积尘被吸入输送至袋式除尘器120,气固分离后得到的清洁空气经风机131送入排气筒140排放。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分布式除尘装置100,通过第一风管111和第二风管112的并排设置,实现吸尘耙118的分布式布置。布置在容易积灰的场合和区域,能够根据积灰情况定期清理地面积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