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解液干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23815发布日期:2018-12-28 19:31阅读:55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解液干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解液生产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电解液干燥装置。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广泛用于通讯设备、仪器仪表、电脑、电动工具、储能行业、电动自行车及新能源汽车等只要涉及便携电能使用的行业,而电池电解液是锂离子电池性能发挥的关键组分,电解液的品质影响电池性能发挥,同时也影响电解液本身产品保质。当前的生产主要是以搅拌釜进行化工生产或者原料混合,通过内部搅拌轴实现了对物料的充分混合,使得釜体中液体、气体和固体等介质强迫均匀混合。电解液生产设备一般比较庞大,生产时间长,在搅拌釜进行电解液生产过程中,原料受潮容易影响产品的品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所提及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干燥效果好的电解液干燥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电解液干燥装置,包括储料罐以及分子筛柱;储料罐设置有至少两个进口,储料罐的出口通过泵连接分子筛柱以及出料口,分子筛柱的出口连接储料罐的其中一个进口;分子筛柱包括具有空腔的本体、设置有出口的顶盖以及设置有进口的底盖;本体的空腔内设置有第一隔断板以及第二隔断板;第一隔断板和第二隔断板之间填充有分子筛构成干燥层;本体设置有供分子筛进入的进料嘴以及供分子筛回收的出料嘴。

优选的,储料罐、分子筛柱以及出料口分别通过控制阀控制连通。

优选的,第一隔断板背离干燥层的一侧设置有过滤层,过滤层设置在本体或者底盖内。

优选的,本体的外周均布有若干支座。

优选的,顶盖设置有吊耳;

优选的,本体与顶盖、本体与底盖采用螺纹连接、销联接或螺栓连接。

优选的,进料嘴设置在第二隔断板下方0~10cm内,出料嘴设置在第一隔断板上方0~10cm内。

优选的,第一隔断板以及第二隔断板为镂空金属板,第一隔断板以及第二隔断板均设置有钝化层。

优选的,储料罐与泵之间设置有流量计。

有益效果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解液干燥装置通过设置储料罐以及分子筛柱循环连接实现在储料的过程中可不断的干燥,保证物料在使用时不受潮,干燥效果好。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解液干燥装置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其中的部件分子筛柱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电解液干燥装置,包括储料罐1以及分子筛柱2;储料罐1设置有至少两个进口,其中一个进口连接分子筛柱2的出口,另一个用于连接外部物料输入,储料罐1的出口通过泵11连接分子筛柱2以及出料口12,由此将分子筛柱2与储料罐1循环连接;储料罐1、分子筛柱2以及出料口12可分别通过控制阀(9)控制连通,也可以单独设置管路;电解液原料在储料罐1存储时可循环进入分子筛柱2中干燥,在需要使用干燥完的物料时,关闭分子筛柱2与储料罐1之间的控制阀9,打开储料罐1与出料口12之间的控制阀9即可实现干燥物料的转移,使得物料一直保持良好的干燥状态保证产品品质。

较佳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分子筛柱2包括具有空腔的本体21、设置有出口的顶盖22以及设置有进口的底盖23;本体21的空腔内设置有第一隔断板211、第二隔断板216;第一隔断板211和第二隔断板216之间填充有分子筛构成干燥层212,分子筛具有吸水性好、不产生化学反应、可反复利用等优点;本体21可设置进料嘴214以及出料嘴215,在需要时投入或回收分子筛,以便反复利用。

较佳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第一隔断板211背离干燥层212的一侧可设置过滤层213,过滤层213可设置在本体21或者底盖23内方便取出更换,过滤层213可对从下方进口进入的待干燥的电解液原料进行一定的杂质过滤,以避免存储过程中污染原料影响产品品质。

较佳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本体21的外周均布有若干支座217用于支撑干燥装置。

较佳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顶盖22设置有吊耳221方便安装。

较佳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本体21与顶盖22、本体21与底盖23采用螺纹连接、销联接或螺栓连接,在需要时即可进行拆除,方便清洗干燥装置内部。

较佳的实施方式,进料嘴214设置在第二隔断板216下方0~10cm内,出料嘴215设置在第一隔断板211上方0~10cm内,方便投入分子筛干燥剂,并且在回收时能回收彻底。

较佳的实施方式,第一隔断板211以及第二隔断板216为镂空的金属板,第一隔断板211以及第二隔断板216均设置有钝化层,方便承重同时不被电解液原料腐蚀。

较佳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储料罐1与泵11之间设置有流量计13,通过流量计13测定循环干燥状态中的电解液原料情况,避免因为流速过快导致干燥不彻底或者流速过慢导致效率低下。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并非对其进行限制,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