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筒形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14475发布日期:2019-03-27 11:09阅读:443来源:国知局
圆筒形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过滤装置,尤其是指一种圆筒形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油烟是由油类在高温下未完全燃烧而产生的,其主要成分为液态油滴和固体颗粒。为了避免污染环境,油烟在排出前需要经过油烟过滤装置进行过滤。

现有的油烟过滤装置的油烟去除率通常只能达到90%左右,剩下10%左右的油烟未经过滤直接排走,对环境造成污染。如何对剩下的10%左右的油烟进行二次过滤,成为业界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油烟已经通过一次过滤,在二次过滤端的油烟过滤装置必须要有良好的过滤性能,才能对剩下的10%左右的油烟进行有效过滤。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油烟过滤装置,对经过一次过滤的油烟进行二次过滤,以净化一次过滤中剩余的未过滤油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筒形过滤装置,通过设置附有亲油性涂层的外滤网、附有亲油性涂层的内滤网、设于内滤网和外滤网之间并附有疏油性涂层的滤芯,能够对油烟进行有效的二次过滤,并且滤芯耐用,阻力低。

针对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圆筒形过滤装置,包括:圆筒形的过滤结构,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过滤结构的内部限定有一个流动空间,所述过滤结构包括外滤网、内滤网以及设于所述外滤网和所述内滤网之间的滤芯,所述外滤网、所述内滤网、所述滤芯均从所述第一端部延伸至所述第二端部,所述外滤网的表面附有亲油性涂层,所述内滤网的表面附有亲油性涂层,所述滤芯的表面附有疏油性涂层,所述外滤网和所述内滤网均与所述滤芯接触。

进一步,所述滤芯具有设于外侧和内侧的多个分离通道,位于外侧的分离通道在内侧形成内脊部,位于内侧的分离通道在外侧形成外脊部,所述内脊部接触所述内滤网的外侧,所述外脊部接触所述外滤网的内侧。

进一步,还包括:附接至所述第一端部的第一端盖,其设有第一开口在所述流动空间和所述过滤结构的外部之间连通;附接至所述第二端部的第二端盖,其设有第二开口在所述分离通道和所述过滤结构的外部之间连通。

进一步,所述第一端盖在所述第一端部密封所述分离通道,所述第二端盖在所述第二端部密封所述流动空间。

进一步,所述第二端盖设有密封部,所述密封部为向上凸起的曲面形状,所述密封部在所述第二端部密封所述流动空间。

进一步,所述分离通道是竖直的,沿所述滤芯的长度方向,位于内侧的分离通道和位于外侧的分离通道相互独立。

进一步,所述外滤网呈圆柱形,所述内滤网呈圆柱形,所述外滤网和所述内滤网之间限定有一个环形空间,所述滤芯设于所述环形空间内。

进一步,所述外滤网和所述内滤网均具有多个贯穿的网孔。

进一步,所述外滤网和所述内滤网为金属滤网,所述滤芯为蓬松状的高分子聚合物。

进一步,所述滤芯的横截面为由多个三角形单元构造而成的环向闭合的波形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有:内滤网和外滤网附有亲油性涂层,较大的油滴容易被内滤网和外滤网吸附并在滤网的表面形成油膜,油膜会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向下流走,从而对油烟进行初步过滤。滤芯的表面附有疏油性涂层,较小的油滴会在滤芯的表面弹开,即不会以膜状附着在滤芯的表面,从而形成微小的球状油滴,油烟不断地与滤芯进行运动碰撞,不断形成新的油滴,并促使这些微小的球状油滴不断地进行融合,并聚结成大的油滴,由于内滤网和外滤网均与滤芯接触,并且球状油滴与滤芯表面的附着力很小,加上球状油滴自身的重力,使得球状油滴容易被内滤网和外滤网捕捉,并分别沿着内滤网和外滤网往下流走,从而起到良好的油烟二次过滤效果。并且,由于滤芯的疏油性,油烟中的油滴无法渗透到滤芯的内部,并且滤芯表面对油滴的分离效果好,油滴难以附着在滤芯表面,因此滤芯受到油烟的污染减少,使得滤芯可以使用更长的时间,更加耐用,不需频繁清洗或更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形式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图1中的过滤结构两端颠倒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过滤结构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滤芯的立体图。

附图标号说明:过滤装置100;过滤结构10;第一端部20;第二端部30;流动空间40;环形空间50;第一端盖1;第一开口11;内凸环12;外凸环13;环形部14;第二端盖2;第二开口21;密封部22;边缘凸环23;外滤网3;内滤网4;滤芯5;分离通道51;内脊部52;外脊部5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圆筒形过滤装置100,包括过滤结构10及附接至过滤结构10两端的第一端盖1和第二端盖2。

过滤结构10呈圆筒形,其在轴向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20和第二端部30,过滤结构10的内部限定有一个流动空间40,流动空间40贯穿第一端部20和第二端部30。本实施例中,流动空间40呈圆柱形,在其它的实施例中,流动空间40可以是其它的形状。流动空间40将第一端部20和第二端部30完全贯通。过滤结构10包括同轴心嵌套的外滤网3、内滤网4以及设于外滤网3和内滤网4之间的滤芯5。外滤网3、内滤网4、滤芯5均从第一端部20延伸至第二端部30,并且内滤网4和外滤网3均与滤芯5接触。

外滤网3和内滤网4呈圆柱形,当然在其它的实施例中,外滤网3和内滤网4可以是其它的形状,例如多边棱柱形。本实施例中的外滤网3和内滤网4只有一层,在其它的实施例中,外滤网3和内滤网4可以包括同轴嵌套的多层结构。外滤网3和内滤网4分别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轴向端部以及中空的内部,该中空的内部使得两个轴向端部之间被完全贯穿。本实施例中,外滤网3和内滤网4之间限定有一个环形空间50,其它的实施例中,该空间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环形空间,例如当外滤网3和内滤网4呈多边棱柱形时。

外滤网3和内滤网4可以由条形物通过螺纹状地或者螺旋形地缠绕或编织以形成中空的圆柱形结构,并使得形成的外滤网3和内滤网4具有多个贯穿的网孔,这些网孔可以是棱形的、方形的、蜂窝形的或者其它形状的。在本实施例中,网孔呈棱形,对棱形进行一些简单的替换,例如在棱形的边角处倒圆角或直角也可以看作呈棱形。事实上,对本说明书中所提到的其它形状的一些简单替换,都可以看作是呈现相同的形状。条形物可以采用金属材料,本实施例中,外滤网3和内滤网4均采用铁丝制作而成。一方面铁比较便宜,成本低,另一方面,用铁制作而成的外滤网3和内滤网4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不易变形,并且也方便冲洗。为了防止铁丝生锈,可以对铁丝预先进行防腐处理。此外也可以采用其它的金属材料进行制作,例如铝。

外滤网3和内滤网4的表面均附有亲油性涂层,滤芯5的表面附有疏油性涂层,这些涂层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附在滤网的表面,例如可以通过喷涂或浸泡的方式来实现。涂层并不局限于一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多层具有相似性质的涂层,外滤网3和内滤网4的亲油性涂层可以完全相同,也可以稍有差别。亲油性涂层使得外滤网3和内滤网4具有良好的亲油性,当待二次过滤的油烟流动地通过外滤网3或内滤网4时,较大的油滴容易被内滤网4和外滤网3吸附并在滤网的表面形成油膜,油膜会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向下流走。

滤芯5设置于外滤网3和内滤网4所形成的环形空间50内,从而将外滤网3和内滤网4分开。滤芯5一方面对油烟中较小的油滴进行过滤分离,另一方面能够抵抗从外滤网3的外侧径向指向滤芯5的力,从而对外滤网3起支撑作用,并且能够抵抗从内滤网4的内侧径向指向滤芯5的力,从而对内滤网4起支撑作用。此外,滤芯5能够以较低的压降将油烟在滤芯5表面所形成的油滴有效引离并排走。

滤芯5的形状大致为棱柱形并且内部为中空结构。滤芯5具有沿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端部,中空的内部完全贯穿该两端部。滤芯5的横截面呈环向闭合的波形形状,由多个三角形单元构造而成,这种形状在工艺上比较容易制作,生产成本较低。并且,滤芯5设置成波形形状,可以有效增加滤芯5与油烟的接触表面积,起到更好的过滤效果。在其它的实施例中,波形形状也可以由多个曲形或圆形或其它多边形的单元构造而成。滤芯5可以通过模具整体制造,也可以先制作成直线形,再围成一个环形,并首尾粘合在一起。

由于滤芯5的表面附有疏油性涂层,使得滤芯5具有良好的疏油性。较小的油滴会在滤芯的表面弹开,即不会以膜状附着在滤芯5的表面,从而形成微小的球状油滴,油烟不断地与滤芯5进行运动碰撞,不断形成新的油滴,并促使这些微小的球状油滴不断地进行融合,并聚结成大的油滴,由于内滤网4和外滤网3均与滤芯接触,并且球状油滴与滤芯5表面的附着力很小,加上球状油滴自身的重力,使得球状油滴容易被内滤网4和外滤网3捕捉,并分别沿着内滤网4和外滤网3往下流走,从而起到良好的油烟二次过滤效果。此外,油烟中的油滴无法渗透到滤芯5的内部,并且滤芯5表面对油滴的分离效果好,油滴难以附着在滤芯5表面,因此滤芯5受到油烟的污染减少,使得滤芯可以使用更长的时间,更加耐用,不需频繁清洗或更换。

滤芯5具有设于内侧和外侧的多个分离通道51,内侧和外侧的分离通道51均呈圆周排列,并且相互平行。由于分离通道51不直接与内滤网4和外滤网3接触,因此位于分离通道51上的球状油滴会沿着分离通道51向下流动并排走。这些分离通道51是竖直的,加上油滴与滤芯表面的附着力很低,使得油滴在流动过程中能够以较低的压降充分排走。沿滤芯5的长度方向,位于内侧的分离通道51和位于外侧的分离通道51相互独立,这表现在位于内侧的分离通道51的油滴无法通过通过渗透或其它方式进入到位于外侧的分离通道51上,位于外侧的分离通道51的油滴也无法通过渗透或其它方式进入到位于内侧的分离通道51上,这有利于位于内侧和位于外侧的分离通道51能够按照自身的方式对油滴进行分离,而不会受到干扰,使得油滴流动时保持更少的湍流,流动阻力更少,压降更低,分离更彻底。

可以根据使用环境和油烟的性质改变分离通道51的相关参数,例如内侧的分离通道51的宽度和/或深度可与外侧的分离通道51的宽度和/或深度相同或不同,同一侧的多个分离通道51的宽度和/深度可以相同或不同。和本实施例所展示的分离通道51相比,分离通道51可以设计得更宽或更窄,更深或更浅,以达到更好的油烟过滤效果以及更有效的油滴分流效果。

位于外侧的分离通道51在内侧形成内脊部52,位于内侧的分离通道51在外侧形成外脊部53,内脊部52和外脊部53均呈圆周排列,并且相互平行。与分离通道51相对应,内脊部52和外脊部53也是竖直的。内脊部52接触内滤网4的外侧,外脊部53接触外滤网3的内侧,因此位于内脊部52和外脊部53上的球状油滴会分别被内滤网4和外滤网3捕捉并向下流走。

本实施例中,内脊部52和外脊部53大致呈三角形。当油烟在内滤网4的内侧(即流动空间40)往外流动时,会对内滤网4产生与压降相关的径向地由内指向外的力,内脊部52能对该力进行抵抗,从而对内滤网4产生支撑作用。当油烟在外滤网3的外侧往内流动时,会对外滤网3产生与压降相关的径向地由外指向内的力,外脊部53能对该力进行抵抗,从而对外滤网3产生支撑作用。

可以根据油烟通过时预期的压降以及相关联的径向力改变内脊部52和外脊部53的宽度,以提供更好的支撑作用。由于内脊部52和外脊部53能够对内滤网4和外滤网3提供较好的支撑作用,加上内滤网4和外滤网3采用金属材料制作而成,本身就具有较好的结构稳定性,因此滤芯5可由蓬松状的聚合物材料制作而成,本实施例中,滤芯5为过滤棉,过滤棉具有阻力低、重量轻、容量大等优点,能够对油烟中的其它固体颗粒起到良好的过滤效果。

第一端盖1附接至第一端部20,第二端盖2附接至第二端部30,第一端盖1用于将油烟引导至内滤网4的内侧,即流动空间40内,第二端盖2用于将油滴排到过滤结构10的外部,并防止油烟未经过滤就直接从第二端部30排走。第一端盖1和第二端盖2可以为一件式结构,也可以为两件式或多件式结构,只要能实现相同的效果即可。

第一端盖1设有第一开口11在流动空间40和过滤结构10的外部之间连通,第一开口11呈圆形,油烟能够通过第一开口11进入流动空间40内。第一端盖1具有轴向延伸的内凸环12和外凸环13,通过内凸环12接触内滤网4的内侧,外凸环13接触外滤网3的外侧,可以保证内滤网4、滤芯5、外滤网3的同轴的相对位置。在内凸环12和外凸环13之间的环形部14用于在第二端部30对分离通道51进行密封,防止油烟在这一端进入或离开分离通道51,导致油烟过滤不充分。

第二端盖2设有第二开口21在分离通道51和过滤结构10的外部之间连通,第二开口21可以设置多个,具体的数量可以根据分离通道51的数量进行设置。第二端盖2的中心处设有密封部22,能够对流动空间40的这一端进行密封,防止进入流动空间40内的油烟未经过滤直接轴向流走。优选的,密封部22为向上凸起的曲面形状,这样的设计对于流动至这一端的油烟之后的流动方向能够起到有利的作用,即对油烟的流动起到折流的作用,迫使油烟能够顺利地径向地由内向外通过内滤网4并进入到滤芯5的内侧。第二端盖2具有轴向延伸的边缘凸环23,边缘凸环23接触外滤网3的外侧,进一步保证内滤网4、滤芯5、外滤网3的同轴位置。

过滤油烟时,将未经过滤的油烟沿过滤结构10纵向的中心轴线在第一端部20通过第一端盖1的第一开口11传递至流动空间40内,第二端盖2的密封部22在第二端部30堵住油烟进一步的轴向流动,并迫使未经二次过滤的油烟径向地由内向外通过内滤网4,并被具有亲油性的内滤网4初步过滤,使得油烟中的大油滴被内滤网4所吸附并在内滤网4的表面形成油膜向下流动。在油烟穿过内滤网4时,在内滤网4的内侧和外侧之间产生压差,相关的由内指向外的径向力将内滤网4的外侧压在滤芯5的内脊部52上。油烟通过内滤网4后进入到滤芯5的内侧,第一端盖1的环形部14在第一端部20堵住内侧的分离通道51,防止油烟从分离通道51的这一端流走。由于滤芯5的疏油性,微小的油滴呈球状附在滤芯5的内侧,并且聚结成大的油滴,位于内脊部52的球状油滴容易被内滤网4捕捉,并沿着内滤网4向下流动,位于滤芯5内侧的分离通道51的球状油滴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着分离通道51向下流动,油膜或油滴最终都会流动至第二端部30并通过第二开口21排到过滤结构10的外部。

同时,未经二次过滤的油烟被径向地由外向内引导通过外滤网3,并被具有亲油性的外滤网3初步过滤,使得油烟中的大的油滴被外滤网3所吸附并在外滤网3的表面形成油膜向下流动。在油烟穿过外滤网3时,在外滤网3的外侧和内侧之间产生压差,相关的由外指向内的径向力将外滤网3的内侧压在滤芯5的外脊部53上。油烟通过外滤网3进入到滤芯5的外侧,第一端盖1的环形部14在第一端部20堵住外侧的分离通道51,防止油烟从分离通道51的这一端流走。由于滤芯5的疏油性,微小的油滴呈球状附在滤芯5的外侧,并且聚结成大的油滴,位于外脊部53的球状油滴容易被外滤网3捕捉,并沿着外滤网3向下流动,位于滤芯5外侧的分离通道51的球状油滴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着分离通道51向下流动,油膜或油滴最终都会流动至第二端部30并通过第二开口21排到过滤结构10的外部。如图5和图6所示,箭头示出了油烟在过滤结构10中的部分的流动方向以及油滴的分离方向。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