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鸡精造粒机的水冷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75849发布日期:2019-03-22 20:29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一种鸡精造粒机的水冷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鸡精生产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鸡精造粒机的水冷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鸡精造粒机的结构为:包括电柜和造粒系统,电柜内设置有电机和减速器,造粒系统包括上筒体和下筒体,上筒体与下筒体上下对接连接,下筒体与电柜固定连接,上筒体的上端为进料口,上筒体内放置有挤压造粒装置,下筒体的上端设置有顶盖,一转轴沿上筒体的中心轴线穿过挤压造粒装置和下筒体的顶盖,转轴与挤压造粒装置之间为键传动连接,转轴与下筒体的顶盖之间设置有轴承,转轴与减速器的输出轴通过皮带传动连接,挤压造粒装置对应的上筒体筒壁上布满筛孔。工作过程中,启动电机,电机驱动减速器的输出轴转动,减速器的输出轴再依次带动转轴、挤压造粒装置转动,物料由上筒体的上端进入,并在挤压造粒装置的挤压作用下经上筒体筒壁上的筛孔漏出,得到颗粒状的物料。

但是,现有的鸡精造粒机存在如下缺陷:(1)由于现有的鸡精造粒机无冷却系统,物料在挤压成型的过程中,物料与挤压造粒装置、上筒体的筒壁之间发生摩擦,导致物料发烫,长时间使用易出现物料烧焦、结块变黑的现象,并且,开设有筛孔的上筒体筒壁位置也容易胀裂,导致上筒体破损;(2)由于未设置润滑油油箱,无法对造粒机的轴承、转轴与减速器输出轴之间的皮带传动结构以及减速器内的传动结构及时补充润滑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对鸡精造粒机的物料、外筒体进行冷却,避免物料烧焦、变黑,同时也避免外筒体破损的鸡精造粒机的水冷系统。

一种鸡精造粒机的水冷系统,包括电柜和造粒系统,电柜内设置有动力装置,造粒系统包括上筒体和下筒体,上筒体与下筒体上下对接设置,下筒体与电柜固定连接,上筒体的上端为进料口,上筒体内放置有挤压造粒装置,下筒体的上端设置有顶盖,一转轴沿上筒体的中心轴线穿过挤压造粒装置和下筒体的顶盖,转轴与挤压造粒装置之间传动连接,转轴与下筒体的顶盖之间设置有轴承,转轴与动力装置传动连接,挤压造粒装置对应的上筒体的筒壁为网状筒壁,下筒体的内筒壁上自上而下螺旋盘绕有第一冷却盘管,电柜内还设置有内装有造粒机润滑油的油箱,油箱的箱壁由外筒、同轴套设于外筒内的内筒和螺旋盘绕于外筒与内筒之间空腔内的第二冷却盘管组成,第一冷却盘管的上端与下筒体外的冷却水进水管连通、第一冷却盘管的下端穿过下筒体的筒壁和电柜的侧壁与第二冷却盘管管道的进水端连通,第二冷却盘管的出水端伸至电柜外。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下筒体的内筒壁上螺旋盘绕第一冷却盘管,使得冷却水对下筒体的筒壁以及下筒体的内部环境进行冷却,由于上筒体与下筒体上下对接设置,进而可对上筒体进行冷却;加上,电柜内设有油箱,冷却水流经第二冷却盘管时,可对油箱内的造粒机润滑油进行冷却,能够保证油箱内的造粒机润滑油始终为“冷油”,采用该“冷油”对轴承和转轴进行润滑时,可对轴承和转轴进行冷却,进而降低挤压造粒装置的温度,从而有效避免上筒体筒壁过热变形和破损以及物料烧焦变黑。另,采用油箱内的“冷油”对动力装置以及转轴与动力装置之间的传动装置进行润滑时,也可对动力装置以及转轴与动力装置之间的传动装置进行冷却,有效避免危险的发生。

所述下筒体的筒壁上穿设有一喷油管,油箱上固定有油泵,油泵的入口与油箱内部管道连通、出口通过出油管与喷油管连通,该喷油管的另一端延伸至下筒体内的轴承位置处。在工作过程中,启动油泵,油箱内的“冷油”依次经油泵、出油管、喷油管,向轴承喷洒“冷油”,实现自动化地对轴承喷洒润滑油。

所述转轴的正下方还设有用于承接润滑油的接油槽,接油槽倾斜向下设置,接油槽固定穿设于下筒体的筒壁上,接油槽的下端通过回油管与油箱的内部连通,可实现对轴承和转轴上多余润滑油进行回收。

所述动力装置包括电机和减速箱,电柜内靠近造粒系统一侧设有减速箱架,减速箱安装于减速箱架上,油箱安装于减速箱架的下方,电机安装于减速箱的侧方并与减速箱传动连接。这样的安装方式,节约空间,最为合理。此时,当转轴的正下方设置有用于承接润滑油的接油槽时,接油槽倾斜向下设置,接油槽沿横向顺序穿过下筒体的筒壁、电柜的侧壁和减速箱的侧壁,且其下端延伸至减速箱内,减速箱的底部再通过回油管与油箱的内部连通。

所述减速箱内的顶壁上安装有数个喷淋装置,每个喷淋装置的入口均与出油管管道连通,可实现自动对减速箱内的齿轮等传动部件喷洒润滑油进行润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鸡精造粒机的水冷系统的透视结构图,其中,点划线为上筒体的中心轴线,下筒体的盖板和油箱的箱壁均为剖视图,挤压造粒装置为半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减速箱的透视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鸡精造粒机的水冷系统,包括电柜10和造粒系统20,电柜10内设置有动力装置11,造粒系统20包括上筒体21和下筒体22,上筒体21与下筒体22上下对接设置,下筒体22与电柜10固定连接,上筒体21的上端为进料口211,上筒体21内放置有挤压造粒装置212,下筒体22的上端设置有顶盖221,一转轴23沿上筒体21的中心轴线穿过挤压造粒装置212和下筒体22的顶盖221,转轴23与挤压造粒装置212之间为键传动连接(常见结构,图未示),转轴23与下筒体22的顶盖221之间设置有轴承24,转轴23与动力装置11传动连接,挤压造粒装置212对应的上筒体21的筒壁为网状筒壁(常见结构,图未示),下筒体22的内筒壁上自上而下螺旋盘绕有第一冷却盘管25,电柜10内还设置有内装有造粒机润滑油的油箱12,油箱12的箱壁由外筒121、同轴套设于外筒121内的内筒122和螺旋盘绕于外筒121与内筒122之间空腔内的第二冷却盘管123组成,第一冷却盘管25的上端与下筒体22外的冷却水进水管26连通、第一冷却盘管25的下端穿过下筒体22的筒壁和电柜10的侧壁与第二冷却盘管123管道的进水端连通,第二冷却盘管123的出水端伸至电柜10外。

工作过程中,动力装置11驱动转轴23转动,转轴23再带动挤压造粒装置212转动,物料由上筒体21的进料口211进入,并在挤压造粒装置212的挤压作用下经上筒体21的网状筒壁的筛孔漏出,得到颗粒状的物料。与此同时,冷却水依次流经冷却水进水管26、第一冷却盘管25、第二冷却盘管123,最后流至电柜10外。当需要对转轴23、轴承24、动力装置11以及转轴23与动力装置11之间的传动装置进行润滑时,关闭动力装置11,将油箱12中的“冷油”通过手动或自动的操作方式喷洒到上述需要润滑油的位置处。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下筒体22的内筒壁上螺旋盘绕第一冷却盘管25,使得冷却水对下筒体22的筒壁以及下筒体22的内部环境进行冷却,由于上筒体21与下筒体22上下对接设置,进而可对上筒体21进行冷却;加上,电柜10内设有油箱12,冷却水流经第二冷却盘管123时,可对油箱12内的造粒机润滑油进行冷却,能够保证油箱12内的造粒机润滑油始终为“冷油”,采用该“冷油”对轴承24和转轴23进行润滑时,可对轴承24和转轴23进行冷却,进而降低挤压造粒装置212的温度,从而有效避免上筒体21筒壁过热变形和破损以及物料烧焦变黑。另,采用油箱12内的“冷油”对动力装置11以及转轴23与动力装置11之间的传动装置进行润滑时,也可对动力装置11以及转轴23与动力装置11之间的传动装置进行冷却,有效避免危险的发生。

如图1所示,所述下筒体22的筒壁上穿设有一喷油管27,油箱12上固定有油泵13,油泵13的入口与油箱12内部管道连通、出口通过出油管14与喷油管27连通,该喷油管27的另一端延伸至下筒体22内的轴承24位置处。在工作过程中,启动油泵13,油箱12内的“冷油”依次经油泵13、出油管14、喷油管27,向轴承24喷洒“冷油”,实现自动化地对轴承24喷洒润滑油。当然,也可以手动向轴承24喷洒润滑油。

如图1所示,所述转轴23的正下方还设有用于承接润滑油的接油槽28,接油槽28倾斜向下设置,接油槽28固定穿设于下筒体22的筒壁上,接油槽28的下端通过回油管15与油箱12的内部连通,可实现对轴承24和转轴23上多余润滑油进行回收。

如图1所示,所述动力装置11包括电机111和减速箱112,电柜10内靠近造粒系统20一侧设有减速箱架16,减速箱112安装于减速箱架16上,油箱12安装于减速箱架16的下方,电机111安装于减速箱112的侧方并与减速箱112传动连接。这样的安装方式,节约空间,最为合理。此时,结合图1和图2,当转轴23的正下方设置有用于承接润滑油的接油槽28时,接油槽28倾斜向下设置,接油槽28沿横向顺序穿过下筒体22的筒壁、电柜10的侧壁和减速箱112的侧壁,且其下端延伸至减速箱112内,减速箱112的底部再通过回油管15与油箱12的内部连通。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减速箱112内的顶壁上安装有数个喷淋装置1120,每个喷淋装置1120的入口均与出油管14管道连通,可实现自动对减速箱112内的齿轮等传动部件喷洒润滑油进行润滑。当然,所述喷淋装置1120的数量并不限于附图中的2个,其可根据减速箱的内部结构对喷淋装置1120的数量以及位置进行调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