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粉制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70700发布日期:2019-04-09 22:57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煤粉制造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粉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煤粉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电厂采用的粉磨系统是原煤干燥与粉磨一体化设计的,在磨机内,来自电厂的热烟气对原煤进行干燥的同时也对原煤进行粉磨。但是现有的粉磨系统只能制取一种粒度的煤粉。在需要制取其它粒度的煤粉时,则需要重新更换设备,如此增加了煤粉的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煤粉制造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煤粉制造成本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煤粉制造装置,煤粉制造装置包括:破碎机,破碎机用于粉碎原煤,破碎机具有原煤入口和碎煤出口;磨煤机,具有磨煤机入口、磨煤机出口以及干燥介质入口,磨煤机入口设置在碎煤出口的下游,磨煤机用于将粉碎后的原煤磨制成粉状颗粒;粗分离装置,粗分离装置通过第一流体通道与磨煤机出口连通,粗分离装置用于将带有粉状颗粒的流体进行粗分离,粗分离装置具有第一出料口和第一流体出口;精分离装置,精分离装置通过第二流体通道与第一流体出口连通,精分离装置用于将带有粉状颗粒的流体进行精分离,精分离装置具有第二出料口和第二流体出口;风机,风机通过引风管道与第二流体出口连通,风机用于驱动流体移动。

进一步地,粗分离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具有总进口、第一出料口和第一流体出口,总进口与第一流体通道连通;多个旋流分离单元,设置在壳体内,每个旋流分离单元包括分离通道和螺旋分离件,分离通道上设置有分进口、第一分出口和第二分出口,分进口与总进口连通,第一分出口与第一出料口连通,第二分出口与第一流体出口连通,螺旋分离件设置在分离通道内,且靠近分进口设置,第一分出口和第二分出口位于螺旋分离件的下游,且第一分出口靠近分离通道的侧壁设置,第二分出口位于分离通道的轴线上,螺旋分离件用于使流体螺旋运动。

进一步地,螺旋分离件包括:中心轴;螺旋叶片,设置在中心轴的侧壁上,且螺旋叶片沿中心轴的轴向螺旋设置。

进一步地,螺旋分离件包括多个螺旋叶片,多个螺旋叶片周向等间隔设置在中心轴上。

进一步地,分离通道包括:第一管体,第一管体的第一端形成分进口,螺旋分离件设置在第一管体内;第二管体,与第一管体同轴设置,且第二管体的第一端伸入第一管体的第二端,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之间形成第一分出口,第二分出口设置在第二管体上,第一管体的直径大于第二管体的直径。

进一步地,总进口和第一流体出口分别位于壳体的两端,粗分离装置还包括:分隔板,设置在壳体内,分隔板位于第一分出口和第二分出口之间,第二管体穿设在分隔板上,第一出料口位于分隔板和总进口之间,且靠近分隔板设置。

进一步地,粗分离装置还包括:上支撑板,设置在壳体内,第一管体穿设在上支撑板上;下支撑板,设置在壳体内,且位于分隔板的远离总进口的一侧,第二管体穿设在下支撑板上。

进一步地,煤粉制造装置还包括:输送机构,输送机构的进料端设置在碎煤出口处;存储仓,存储仓的入口设置在输送机构的出料端处;称重机构,称重机构的进料端设置在存储仓的出口处,称重机构的出料端设置在磨煤机入口处,称重机构用于定量输送粉碎后的原煤。

进一步地,煤粉制造装置还包括:粗粉煤仓,粗粉煤仓通过管链输送机与第一出料口连通;细粉煤仓,细粉煤仓通过管链输送机与第二出料口连通。

进一步地,磨煤机为风扇式磨煤机,和/或精分离装置包括布袋除尘器。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该煤粉制造装置包括顺次设置的破碎机、磨煤机、粗分离装置、精分离装置以及风机。通过粗分离装置和精分离装置能够过滤、分离不同粒径的煤粉,并将不同粒径的煤粉通过第一出料口和第二出料口排出,如此可实现同一装置制取不同粒度煤粉的功能,进而能够减少装置结构,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煤粉制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粗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中旋流分离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中螺旋分离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破碎机;20、磨煤机;21、干燥介质入口;30、粗分离装置;310、壳体;311、总进口;311a、分进口;312、第一出料口;312a、第一分出口;313、第一流体出口;313a、第二分出口;320、螺旋分离件;321、中心轴;322、螺旋叶片;323、导流件;331、第一管体;332、第二管体;340、分隔板;350、上支撑板;360、下支撑板;40、精分离装置;50、风机;60、输送机构;70、存储仓;80、称重机构;90、粗粉煤仓;100、管链输送机;110、细粉煤仓;120、缓冲仓;130、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煤粉制造装置,该煤粉制造装置包括:破碎机10、磨煤机20、粗分离装置30、精分离装置40以及风机50。具体地,破碎机10用于粉碎原煤,破碎机具有原煤入口和碎煤出口。磨煤机20具有磨煤机入口、磨煤机出口以及干燥介质入口21,磨煤机入口设置在碎煤出口的下游,通过磨煤机20将粉碎后的原煤磨制成粉状颗粒。粗分离装置30通过第一流体通道与磨煤机出口连通,粗分离装置30具有第一出料口312和第一流体出口313,通过粗分离装置30将带有粉状颗粒的流体进行粗分离,并将分离的颗粒从第一出料口312排出。精分离装置40通过第二流体通道与第一流体出口313连通,精分离装置40具有第二出料口和第二流体出口,通过精分离装置40将带有粉状颗粒的流体进行精分离。精分离装置40实现的是流体的二次分离,其分离出的粉状颗粒小于粗分离装置30分离出的粉状颗粒。风机50通过引风管道与第二流体出口连通,以将风机50与磨煤机20、粗分离装置30以及精分离装置40连通,通过风机50驱动流体顺次通过上述装置以实现不同颗粒煤粉的分离。

通过将煤粉制造装置设计为顺次设置的破碎机10、磨煤机20、粗分离装置30、精分离装置40以及风机50。通过粗分离装置30和精分离装置40能够过滤、分离不同粒径的煤粉,并将不同粒径的煤粉通过第一出料口312和第二出料口排出,如此可实现同一装置制取不同粒度煤粉的功能,进而能够减少装置结构,降低生产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在破碎机10的上游还设置有缓冲仓120,先将原煤落入缓冲仓120内,并通过缓冲仓120将原煤送入破碎机10,以减少原煤在落入破碎机10时对破碎机10产生较大冲击。

如图2和图3所示,该粗分离装置30包括壳体310和多个旋流分离单元。其中,壳体310具有总进口311、第一出料口312和第一流体出口313。多个旋流分离单元并排设置在壳体310内,每个旋流分离单元包括分离通道和螺旋分离件320,分离通道上设置有分进口311a、第一分出口312a和第二分出口313a。其中,每个旋流分离单元的分进口311a均与总进口311连通,每个旋流分离单元的第一分出口312a均与第一出料口312连通,每个旋流分离单元的第二分出口313a均与第一流体出口313连通。螺旋分离件320设置在分离通道内,且靠近分进口311a设置,第一分出口312a和第二分出口313a位于螺旋分离件320的下游,且第一分出口312a靠近分离通道的侧壁设置,第二分出口313a位于分离通道的轴线上,通过螺旋分离件320能够使流体螺旋运动,流体在螺旋运动过程中会使得重量较重的颗粒沿分离通道的侧壁移动,流体中重量较轻的颗粒沿分离通道的中部移动,如此可将流体内的颗粒进行分离。其中,为了保证较高的分离效率,可将流体流速控制在4m/s至8m/s的范围内。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螺旋分离件320包括中心轴321和螺旋叶片322。其中,螺旋叶片322设置在中心轴321的侧壁上,且螺旋叶片322沿中心轴321的轴向螺旋设置。将该螺旋分离件320放置在分离通道内,流体流经螺旋叶片322后,在惯性的作用下做螺旋运动,进而能够起到颗粒分离的作用。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分离效果,该螺旋分离件320设置有多个螺旋叶片322,多个螺旋叶片322沿中心轴321的周向等间隔地设置在中心轴321上。通过上述设置能够提高流体分离效果,并且能够使流体均匀、平稳地流动。

其中,该螺旋叶片322的数量设置为6至8片。螺旋叶片322设置太多会阻碍流体运动,螺旋叶片322设置太少会降低分离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将螺旋叶片322的数量设置为6至8片能够同时满足分离和阻力要求。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将螺旋叶片322的螺旋角度设置为15度至30度。如此能够更好地使流体在流动过程中形成螺旋运动。

如图4所示,该螺旋分离件320还包括导流件323,导流件323设置在中心轴321的端部。通过设置导流件323能够使流体更加平缓地进入螺旋叶片322中,降低风阻。具体地,可将导流件323设置为圆锥体结构,并将导流件323的底面尺寸与中心轴321的端面相适配。如此能够进一步减少中心轴321对流体的阻力。在本实施例中,将导流件323设置为两个,两个导流件323对称设置在中心轴321的两端。

如图3所示,该分离通道包括第一管体331和第二管体332。其中,第一管体331的第一端形成分进口311a,螺旋分离件320设置在第一管体331内。第二管体332与第一管体331同轴设置,且第二管体332的第一端伸入第一管体331的第二端,第一管体331与第二管体332之间形成第一分出口312a,第二分出口313a设置在第二管体332上,且第一管体331的直径大于第二管体332的直径。通过上述结构,能够使流体在经螺旋分离件320分离后,带有较大颗粒的部分通过第一分出口312a流出,带有较小颗粒的部分从第二分出口313a流出,以使二者完全分离开。其中,为了保证分离效率,将第一管体331与第二管体332的半径差设置在10至20mm,第二管体332伸入第一管体331的长度设置在100至200mm。

如图2和3所示,总进口311和第一流体出口313分别位于壳体310的两端,该粗分离装置30还包括分隔板340,分隔板340设置在壳体310内,且分隔板340位于第一分出口312a和第二分出口313a之间。第二管体332穿设在分隔板340上,第一出料口312位于分隔板340和总进口311之间,且靠近分隔板340设置。通过设置分隔板340使得从第一分出口312a分离出的大颗粒物质能够聚集在分隔板340上,并能够从第一出料口312处分离出来,而较小颗粒则会顺着中部气体流入至第二管体332内,并最终从第一流体出口313流出。

具体的,为了便于大颗粒物质从分隔板340上取出,在本实施例中,将分隔板340倾斜设置在壳体310内,并将第一出料口312靠近分隔板340的最低端设置,如此便于其从分隔板340上流出。优选的,可将分隔板340的倾斜角度设置为55度至70度。

该粗分离装置30还包括:上支撑板350和下支撑板360。其中,上支撑板350设置在壳体310内,第一管体331穿设在上支撑板350上。下支撑板360设置在壳体310内,且位于分隔板340的远离总进口311的一侧,第二管体332穿设在下支撑板360上。通过设置上支撑板350和下支撑板360能够方便第一管体331和第二管体332的固定,使第一管体331和第二管体332稳定设置在壳体310内。

第一管体331和第二管体332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螺旋分离件320采用陶瓷材料制成。具体的,第一管体331和第二管体332采用不锈钢310S型号,螺旋分离件320采用耐高温耐磨的陶瓷材料,这样能够提高第一管体331、第二管体332以及螺旋分离件320的使用寿命,保证其能够在1000℃以下的环境中正常工作。

在本实施例中,该煤粉制造装置还包括:输送机构60、存储仓70以及称重机构80。其中,输送机构60的进料端设置在碎煤出口处,存储仓70的入口设置在输送机构60的出料端处,称重机构80的进料端设置在存储仓70的出口处,称重机构80的出料端设置在磨煤机入口处,通过称重机构80能够定量向磨煤机20输送粉碎后的原煤。具体地,输送机构60采用大倾角皮带机,称重机构80为称重式给煤机。

其中,该煤粉制造装置还包括粗粉煤仓90和细粉煤仓110。粗粉煤仓90通过管链输送机100与第一出料口连通,细粉煤仓110通过管链输送机100与第二出料口连通。通过粗粉煤仓90和细粉煤仓110能够收集并存储由粗分离装置30和精分离装置40分离出的煤粉,以便后续使用。管链输送机100具有较好的密闭性,在输送过程中避免了扬尘和与空气接触的机会,保证了输送过程的本质安全,避免了煤粉和空气接触从而引发的安全事故。

在本实施例中,磨煤机20为风扇式磨煤机,精分离装置40采用布袋除尘器。如此设置,该装置既可以制取褐煤煤粉,也可以制取烟煤煤粉,对煤质的适应性强。并且,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调节风扇式磨煤机的转速以及风机50的转速可以制取符合制取粉状活性焦的煤粉粒度。

利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煤粉制造装置,先将大块状原煤(直径≥100mm)经缓冲仓120、破碎机10破碎至符合风扇式磨煤机的入磨粒度(直径≤30mm),然后经大倾角皮带输送机输送至存储仓70内,经称重机构80定量送至磨煤机20内,在风机50的负压作用下,煤粉依次经过粗分离装置30、精分离装置40进行气固分离。经粗分离装置30分离出的直径在75μm~200μm的粗煤粉经控制阀130、管链输送机100输送至粗粉煤仓90内。经布袋除尘器分离出的直径≤75um的细煤粉经控制阀130、管链输送机100输送至细粉煤仓110内。其中,干燥介质入口21可通入热烟气以在磨煤机20磨制煤粉时对煤粉进行干燥,即可满足褐煤和烟煤的湿基含水率在10%~15%的要求。

在本实施例中,煤粉制造装置的煤粉粒度可通过改变进入磨煤机的热烟气量来进行控制。当磨制的煤粉的细粉量较多时,可增大热烟气气量,并减少煤粉在磨煤机内的停留时间,大煤粉颗粒就会以较高的风速被携带出磨煤机。相反,就要减少热烟气的气量。具体的,风扇式磨煤机中的电机采用变频调速式电机,以实时控制风扇转速。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