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原位微生物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49185发布日期:2019-11-15 23:52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一种原位微生物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原位微生物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污水处理中比较流行的生物脱氮方法,是在80年代初开创的a/o(anoxic-oxic)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将反硝化段放置在处理过程之首,故又称为前置反硝化生物脱氮处理方法;生物脱氮存在多道步骤,并且要在河道或者水域不动的情况下进行(原位);并称之为微生物净化装置,该装置包括有对称的两个曝气滤池,通过设置在水下的沉水电机,向滤池内进行好氧曝气;其中在两个曝气滤池之间会设置有一个污水沉淀池,传统的污水沉淀池结构单一,即采用静置法,将处于其内部的污水静置一定时间,使其内部污泥沉至池底而实现污泥和水的分离,该方式存在效率非常缓慢,对污水处理的速度不够快。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原位微生物净化装置。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原位微生物净化装置,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两个曝气滤池以及设于二者之间并用以沉淀污泥的沉淀池,该沉淀池为平流式结构,并且其外部设有循环围挡,该循环围挡与沉淀池的外壁面构建成一个回字形循环腔,沉淀池的上、下游两端分别设有一个整流板,每个整流板上均安装有一个走泥传送带,每个走泥传送带的下游端分别设有一个走泥管,走泥管呈竖直贯穿沉淀池,两个整流板相向的一侧分别轴接有一个截泥板,截泥板的自由端朝下悬置,并接近沉淀池的池底,每个截泥板的旁侧分别设有一个与之传动连接的动力器,沉淀池的上、下游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循环泵,沉淀池的下方设置有循环管路,循环管路与循环腔内相连通,两个循环泵分别通过一个抽料管路与循环管路连通,沉淀池的上、下游端分别设有一个能够与循环腔内相连通的放料口,每个放料口内均安装有启闭闸门。

进一步地,每个整流板均呈水平设置,并且其分别用以将沉淀池上、下游两端的开口区域封闭,整流板上开设有用以安装走泥传送带的矩形缺口,走泥传送带的下游端与矩形缺口内的一端面预留有用以放置走泥管的安装间距,并且走泥传送带的上表面和走泥管的上表面齐平,走泥传送带的输送方向垂直于沉淀池内污水的流动方向。

进一步地,走泥管朝向走泥传送带的一侧开设有与走泥传送带间隙配合的弧形槽。

进一步地,沉淀池上游端的下方设置有延伸仓,延伸仓的横截面为倒置的梯形,延伸仓和沉淀池内相连通,延伸仓与沉淀池的连接处设置有用以将二者相隔绝的防泥板,沉淀池的内壁设有活动板,活动板通过弹簧能够竖直活动设置,活动板对应防泥板设置,防泥板的旁侧设置有启闭油杆,启闭油杆的杆身端部与活动板轴接配合,启闭油杆的活塞杆通过联动块与防泥板的顶部轴接配合,防泥板远离沉淀池下游端的前段部分为折叠式结构的橡胶板。

进一步地,两个截泥板相向的一侧分别开设有一个u型槽,两个截泥板的一端分别轴接在一个u型槽内,两个矩形缺口分别接近一个u型槽,并且二者之间的间距不超过3cm,动力器包括伺服油杆,伺服油杆的杆身端部与沉淀池的内壁轴接配合,伺服油杆的活塞杆前端通过补偿块与截泥板的自由端侧部铰接配合,经伺服油杆驱动截泥板能够使截泥板的自由端朝上转动135~155°。

进一步地,循环腔内设有两个u型结构的导流台,两个导流台对称设置,并且二者的开口面相向设置,每个导流台通过各自的开口面将沉淀池的外壁包裹在内,循环腔内对称开设有两个循环口,两个循环口分别处于沉淀池的长边一侧外,并且二者均位于两个导流台之间,导流台的开口两端顶部分别开设有一个第一引流斜面,导流台的另一端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二引流斜面,循环管路的两端分别与一个循环口连通。

进一步地,两个抽料管路对称设于循环管路周边,并且二者均对应循环管路的中段,每个抽料管路与循环管路相连通的一端均设有一个第一控制阀,每个循环泵的输入端分别与抽料管路的另一端相连通,每个循环泵的输出端分别通过一个供给管路与沉淀池内相连通,每个供给管路上均设有一个第二控制阀和第三控制阀,每个供给管路上方分别设有一个进水管和出水管,进水管和出水管上分别设有一个第四控制阀。

进一步地,沉淀池的上方安装有刮泥装置。

进一步地,循环腔内安装有液位传感器,沉淀池的外部安装有控制器,控制器与液位传感器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启闭闸门包括闸门板和闸门气缸,闸门板呈竖直设置,闸门气缸呈竖直设于沉淀池上方,闸门气缸的活塞轴通过l型板与闸门板传动连接。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一种原位微生物净化装置,进/出水管分别与一个曝气滤池相连通;对应进水管的曝气滤池将其内部的污水递送至进水管内,由进水管以及其位置的供给管路转递至沉淀池内,此时对应进水管区域的第四控制阀关闭,防止污水倒流至该区域的循环泵内;污水流入至沉淀池内后,经整流板纠正限位,并且以一定速度径直向沉淀池的下游端方向流动,并接触沉淀池下游端的截泥板,该截泥板上的滤孔会使得水流通过,而污泥则被截流住,该过程大概在~秒,然后对于该截泥板的伺服油杆会工作,促使该截泥板迅速发生朝上的逆时针的转动,转动角度在~度内,目的使得该截泥板事先对于沉淀池上游端的截流面呈倾斜姿态处于整流板的上方,并且其截流面上的污泥则由于其倾斜姿态以及转动的惯性力,而流落到对应该截泥板区域的走泥传送带上,走泥传送带的输出面则用以接纳流下的污泥,并且其传送平面的高速运动状态,使得这些污泥被带入至走泥管内,从而由走泥管排放至设定的区域,并且截泥板在迅速复位,实施下次截流工作,使得污水内的污泥被多次截栏转移;于此同时,对应沉淀池下游端的供给管路处于关闭状态,所以此时污水经过一次筛选式流淌后,会进入至循环腔内,然后液位传感器作用在于,感应循环腔内的液位高度,达到设定标准后,反馈至控制器,控制器则指示停止外界动力设备对沉淀池内的供污水,然后对应沉淀池下游端的循环泵工作,同时对应该循环泵的抽料管路上的第一控制阀将抽料管路打开,使得循环管路内的污水井循环泵作用力达到该抽料管路内,并且由循环泵持续作用力,将其由沉淀池下游端递送至沉淀池内,此时接近沉淀池上游端的一个截泥板工作,对反向流动的污水进行截泥工作;同时此时对应沉淀池上游端的供给管路关闭,启动闸门打开,使得污水再一次流入循环腔内,并且重复上述步骤实现多次玄循环冲刷效果;冲刷一定次数以及沉淀一定时间后,最后所有启动闸门关闭,然后出水管处的第四控制阀打开,使得被净化的水源由出水管排走;本发明采用两端循环流动,实现对污水的反复冲洗,加快污泥分离效率。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发明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放大图;

图5为图3中b处放大图;

图6为本发明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7为图6中c处放大图;

图8为本发明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9为本发明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三;

图10为图9中d处放大图;

图11为本发明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三;

附图标记说明:曝气滤池1。

液位传感器2。

沉淀池3,闸门板3b,闸门气缸3c。

延伸仓4,防泥板4a,活动板4b,弹簧4c,启闭油杆4d,橡胶板4r。

循环泵5,供给管路5a,第二控制阀5b,第三控制阀5c,抽料管路5d,进水管5r,出水管5k,第四控制阀5m。

循环管路6,第一控制阀6a。

整流板7,走泥传送带7a,走泥管7b,弧形槽7c,截泥板7d,伺服油杆7p。

循环腔8,导流台8a,第一引流斜面8b,第二引流斜面8c,循环口8d。

刮泥装置9。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在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照图1至图11所示的一种原位微生物净化装置,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两个曝气滤池1以及设于二者之间并用以沉淀污泥的沉淀池3,该沉淀池3为平流式结构,并且其外部设有循环围挡,该循环围挡与沉淀池3的外壁面构建成一个回字形循环腔8,沉淀池3的上、下游两端分别设有一个整流板7,每个整流板7上均安装有一个走泥传送带7a,每个走泥传送带7a的下游端分别设有一个走泥管7b,走泥管7b呈竖直贯穿沉淀池3,两个整流板7相向的一侧分别轴接有一个截泥板7d,截泥板7d的自由端朝下悬置,并接近沉淀池3的池底,每个截泥板7d的旁侧分别设有一个与之传动连接的动力器,沉淀池3的上、下游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循环泵5,沉淀池3的下方设置有循环管路6,循环管路6与循环腔8内相连通,两个循环泵5分别通过一个抽料管路5d与循环管路6连通,沉淀池3的上、下游端分别设有一个能够与循环腔8内相连通的放料口,每个放料口内均安装有启闭闸门。

每个整流板7均呈水平设置,并且其分别用以将沉淀池3上、下游两端的开口区域封闭,整流板7上开设有用以安装走泥传送带7a的矩形缺口,走泥传送带7a的下游端与矩形缺口内的一端面预留有用以放置走泥管7b的安装间距,并且走泥传送带7a的上表面和走泥管7b的上表面齐平,走泥传送带7a的输送方向垂直于沉淀池3内污水的流动方向;整流板7作用在于:用以控制从沉淀池3上、下游端流出的污水高度,防止进/出口处的污水流淌出的时候,波动性大,变相的对进/出口处的污水的一个高度的液位限制,使得整段沉淀池3内的污水流淌处于一个稳定状态;并且也用以构成对走泥传送带7a的安装支撑作用;走泥传送带7a的下表面小于整流板7的下表面,也就是不与整流板7下表面的污水接触;同时走泥传送带7a的侧部与矩形缺口的侧壁之间的间距为间隙级别,防止处于走泥传送带7a上的污泥渗漏。

走泥管7b朝向走泥传送带7a的一侧开设有与走泥传送带7a间隙配合的弧形槽7c;弧形槽7c的作用在于使得走泥管7b与走泥传送带7a之间间隙配合,这样走泥传送带7a在树上污泥的过程中,可使得污泥直接过渡至走泥管7b内,不受二者的间距,即间隙影响,同时该间隙也促使走泥传送带7a可稳定的工作。

沉淀池3上游端的下方设置有延伸仓4,延伸仓4的横截面为倒置的梯形,延伸仓4和沉淀池3内相连通,延伸仓4与沉淀池3的连接处设置有用以将二者相隔绝的防泥板4a,沉淀池3的内壁设有活动板4b,活动板4b通过弹簧4c能够竖直活动设置,活动板4b对应防泥板4a设置,防泥板4a的旁侧设置有启闭油杆4d,启闭油杆4d的杆身端部与活动板4b轴接配合,启闭油杆4d的活塞杆通过联动块与防泥板4a的顶部轴接配合,防泥板4a远离沉淀池3下游端的前段部分为折叠式结构的橡胶板4r;沉淀池3的上游端的延伸仓4乃是用于过渡沉淀的污泥作用;具体是,沉淀池3内的污水经一定时间的沉淀后,污泥和水介质分离,污泥下沉至沉淀池3的池底,然后上层的水源通过循环泵5作用力离开沉淀池3;最后启闭油杆4d工作,促使防泥板4a发生平移,该过程中,启闭油杆4d受到平移作用力,而被迫使得活动板4b发生竖直运动的补偿作用,使得防泥板4a可以稳定的发生平移,目的将延伸仓4的开口打开,使得沉淀池3的池底污泥可以排走;同时防泥板4a在平移过程中,会挤压其前端部分的橡胶板4r,因为橡胶板4r是折叠式结构,有供防泥板4a平移复位的能力。

两个截泥板7d相向的一侧分别开设有一个u型槽,两个截泥板7d的一端分别轴接在一个u型槽内,两个矩形缺口分别接近一个u型槽,并且二者之间的间距不超过3cm,动力器包括伺服油杆7p,伺服油杆7p的杆身端部与沉淀池3的内壁轴接配合,伺服油杆7p的活塞杆前端通过补偿块与截泥板7d的自由端侧部铰接配合,经伺服油杆7p驱动截泥板7d能够使截泥板7d的自由端朝上转动135~155°;当污水从沉淀池3的上游端进入后,以一定的流速通过对于沉淀池3下游端的截泥板7d,该截泥板7d上的滤孔会使得水流通过,而污泥则被截流住,该过程大概在3~4秒,然后对于该截泥板7d的伺服油杆7p会工作,促使该截泥板7d迅速发生朝上的逆时针的转动,转动角度在135~155度内,目的使得该截泥板7d事先对于沉淀池3上游端的截流面呈倾斜姿态处于整流板7的上方,并且其截流面上的污泥则由于其倾斜姿态而流落到对应该截泥板7d区域的走泥传送带7a上,走泥传送带7a的输出面则用以接纳流下的污泥,并且其传送平面的高速运动状态,使得这些污泥被带入至走泥管7b内,从而由走泥管7b排放至设定的区域,并且截泥板7d在迅速复位,实施下次截流工作,使得污水内的污泥被多次截栏转移,当污水经过一次筛选式流淌后,会进入至循环腔8内,当到达设定量后,由对应沉淀池3下游端的循环泵5作用力,将污水从循环腔8内抽离,并且以返程姿态从沉淀池3的下游端朝其上游端方向输送,该过程中,则由对应沉淀池3上游端的截泥板7d实施拦截污泥目的,即两个截泥板7d的先后运作,构成反复的冲刷截流污泥的目的。

循环腔8内设有两个u型结构的导流台8a,两个导流台8a对称设置,并且二者的开口面相向设置,每个导流台8a通过各自的开口面将沉淀池3的外壁包裹在内,循环腔8内对称开设有两个循环口8d,两个循环口8d分别处于沉淀池3的长边一侧外,并且二者均位于两个导流台8a之间,导流台8a的开口两端顶部分别开设有一个第一引流斜面8b,导流台8a的另一端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二引流斜面8c,循环管路6的两端分别与一个循环口8d连通;每个导流台8a开口区域的两段上的第一引流斜面8b作用力是将污水向循环口8d处引导,防止污水在循环腔8内构成积留,同时导流台8a与之开口两段连接的一段上的两个第二引流斜面8c则是用以将污水朝向各自两段方向递送式引导,也是防止了污水构成积留。

两个抽料管路5d对称设于循环管路6周边,并且二者均对应循环管路6的中段,每个抽料管路5d与循环管路6相连通的一端均设有一个第一控制阀6a,每个循环泵5的输入端分别与抽料管路5d的另一端相连通,每个循环泵5的输出端分别通过一个供给管路5a与沉淀池3内相连通,每个供给管路5a上均设有一个第二控制阀5b和第三控制阀5c,每个供给管路5a上方分别设有一个进水管5r和出水管5k,进水管5r和出水管5k上分别设有一个第四控制阀5m;两个循环管路6是用以对循环腔8内的污水进行循环式递送,即由两个循环泵5先后工作,利用各自的抽料管路5d在同循环管路6的配合,将循环腔8内的污水抽离,并以返程式递入沉淀池3内,采用两个循环泵5的目的在于,使得每个截泥板7d能够有一定时间的修整,即一个截泥板7d在休息状态的过程中,可小幅度转动,将其截流面上的截泥板7d甩动,防止一个截泥板7d在某个时间段长时间工作,截泥效率降低;同时两个第一控制阀6a属于先后工作,确保循环管路6内的污水在某个顺序内,只能够朝打开状态的一个第一控制阀6a区域流动;第二控制阀5b作用力乃是防止循环腔8内的污水倒流;第三控制阀5c作用力是在污水经过多次反复的冲洗后,不在排入循环腔8内的时候,则此时所有启闭闸门均关闭,然后对应沉淀池3下游端的一个第三控制阀5c工作,关闭对应的循环泵5的通路,然后被净化的水源则从出水管5k流动至设定区域;同理,对应进水管5r区域的第三控制阀5c关闭,然后进水管5r连接于外部污水供水设备,此时进水管5r输送过来的污水则不会流动至对应进水管5r区域的循环泵5内,而是直接到达沉淀池3内;第四控制阀5m则是确保在循环过程中,循环的污水不会倒流至进/出水管5k内。

沉淀池3的上方安装有刮泥装置9;刮泥装置9为现有装置,主要用以对沉淀池3的池底的污泥进行处理至延伸仓4内的作用。

循环腔8内安装有液位传感器2,沉淀池3的外部安装有控制器,控制器与液位传感器2电性连接;液位传感器2作用在于,感应循环腔8内的液位高度,达到设定标准后,反馈至控制器,控制器则指示停止外界动力设备对沉淀池3内的供污水,然后将循环仓内的污水实现循环冲洗效果。

启闭闸门包括闸门板3b和闸门气缸3c,闸门板3b呈竖直设置,闸门气缸3c呈竖直设于沉淀池3上方,闸门气缸3c的活塞轴通过l型板与闸门板3b传动连接;闸门板3b依靠闸门气缸3c,可实现循环腔8和沉淀池3内的通断。

工作原理:进/出水管5k分别与一个曝气滤池1相连通;对应进水管5r的曝气滤池1将其内部的污水递送至进水管5r内,由进水管5r以及其位置的供给管路5a转递至沉淀池3内,此时对应进水管5r区域的第四控制阀5m关闭,防止污水倒流至该区域的循环泵5内;污水流入至沉淀池3内后,经整流板7纠正限位,并且以一定速度径直向沉淀池3的下游端方向流动,并接触沉淀池3下游端的截泥板7d,该截泥板7d上的滤孔会使得水流通过,而污泥则被截流住,该过程大概在3~4秒,然后对于该截泥板7d的伺服油杆7p会工作,促使该截泥板7d迅速发生朝上的逆时针的转动,转动角度在135~155度内,目的使得该截泥板7d事先对于沉淀池3上游端的截流面呈倾斜姿态处于整流板7的上方,并且其截流面上的污泥则由于其倾斜姿态以及转动的惯性力,而流落到对应该截泥板7d区域的走泥传送带7a上,走泥传送带7a的输出面则用以接纳流下的污泥,并且其传送平面的高速运动状态,使得这些污泥被带入至走泥管7b内,从而由走泥管7b排放至设定的区域,并且截泥板7d在迅速复位,实施下次截流工作,使得污水内的污泥被多次截栏转移;于此同时,对应沉淀池3下游端的供给管路5a处于关闭状态,所以此时污水经过一次筛选式流淌后,会进入至循环腔8内,然后液位传感器2作用在于,感应循环腔8内的液位高度,达到设定标准后,反馈至控制器,控制器则指示停止外界动力设备对沉淀池3内的供污水,然后对应沉淀池3下游端的循环泵5工作,同时对应该循环泵5的抽料管路5d上的第一控制阀6a将抽料管路5d打开,使得循环管路6内的污水井循环泵5作用力达到该抽料管路5d内,并且由循环泵5持续作用力,将其由沉淀池3下游端递送至沉淀池3内,此时接近沉淀池3上游端的一个截泥板7d工作,对反向流动的污水进行截泥工作;同时此时对应沉淀池3上游端的供给管路5a关闭,启动闸门打开,使得污水再一次流入循环腔8内,并且重复上述步骤实现多次玄循环冲刷效果;冲刷一定次数以及沉淀一定时间后,最后所有启动闸门关闭,然后出水管5k处的第四控制阀5m打开,使得被净化的水源由出水管5k排走。

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理的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