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加压混料搅拌装置的储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51144发布日期:2020-06-09 21:14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加压混料搅拌装置的储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化工生产设备,特别是一种带有加压混料搅拌装置的储罐。



背景技术:

在化工生产中,各类储罐的应用较为广泛,特别是在生产流程过程中的储罐,往往还需要加入少量的其他原料或催化剂,以满足生产需求。而现有的储罐大多数仅为简单的存储容器,往往没有设置专门的混料通道,且通过揭开储罐盖或者简单的接管加入混料原料后,并不能快速均匀地将两种原料混合,进而影响后续反应效率和产品质量。

另外,现有储罐的搅拌机构仅配置简单的搅拌结构,无法达到快速充分混合的效果,且现有搅拌装置的搅拌动作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劳动和能耗,不利于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对储罐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以满足生产需求,特别是生产流程中需要对流动的液体混料的场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现有储罐未设置专用混料通道,不便于加入少量其他原料或催化剂,且现有搅拌装置的搅拌动作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劳动和能耗,不利于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带有喷射混料搅拌装置的储罐,该储罐能实现罐内自动搅拌的目的,减少人力劳动量和能耗;并利用混料连接嘴轻松实现混料,无需在储罐本体上增设混料结构,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带有加压混料搅拌装置的储罐,包括储罐本体,所述储罐本体包括底板、侧板和顶板,在侧板上设有一上一下两个进液口,并分别配设有竖向进液管和水平进液管伸入两个进液口内,所述水平进液管出液端连有竖向喷射管,所述竖向进液管连有斜向喷射管,所述竖向喷射管连接于储罐本体底板上,所述斜向喷射管连接于储罐本体侧板内壁上、且喷液方向为斜向上,在进液管上还设有混料装置,所述混料装置上设有混料连接嘴、且在混料装置内设有加压结构。

该储罐的侧板上设置上下两个进液口,并分别配设竖向进液管和水平进液管,而伸入储罐内的喷液管分别设置成竖向喷射和斜向上喷射,使得喷入储罐内的溶液形成旋转溶液流,实现罐内自动搅拌的目的,减少人力劳动量和能耗;而在进液管上设置的混料装置,并利用混料连接嘴混料、利用加压结构对送料溶液增压,轻松实现混料,无需在储罐本体上增设混料结构,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斜向喷射管的喷液方向与竖向夹角为30-60度。将斜向喷射管的喷液方向与竖向夹角设置为30-60度能满足储罐内溶液自动搅拌混料的功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斜向喷射管的喷液方向与竖向方向夹角为45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还包括进液主管,所述水平进液管和竖向进液管均从进液主管引出,所述混料装置设置在进液主管上。将混料装置设置在进液主管上,将需要混合的原料在进液主管上就进行了混合,无需在储罐上专门开设混料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水平进液管和竖向进液管上均设有调节阀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混料装置包括带有喷射腔的喷射本体,所述喷射腔的出口口径小于其入口口径,在喷射腔的入口端设有封腔底板,在封腔底板上设有进液口,并在封腔底板上设有连接进液管的卡接头。喷射本体出口口径小于其入口口径,形成增压结构,对进入的溶液自动加压,增加进液主管内液体压力,也利于充分混料,而在封腔底板上设置的卡接头便于与进液主管的稳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在喷射本体上还设有与喷射腔连通的混料连接嘴,所述混料连接嘴上设有用于连接混料管的接管安装座。在接管安装座上设有螺纹安装孔,用来连接混料管,将需要混入的少量混合料送入混料装置内,实现与进液主管内溶液的初步混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喷射腔内与混料连接嘴对应设有散料旋转机构,所述散料旋转机构与混料连接嘴的进液方向对应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散料旋转机构包括在喷射腔内设置的用于安置散料旋转机构的上旋转支座和下旋转支座,在上旋转支座和下旋转支座之间连接有旋转轴,在旋转轴上的散料旋转片。与混料连接嘴对应设置的散料旋转机构,通入的待混合原料液自动推动散料旋转片转动并将原料液迅速分散,与喷射腔内的溶液混合,实现快速混合。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该储罐能实现罐内自动搅拌的目的,减少人力劳动量和能耗;并利用混料连接嘴轻松实现混料,无需在储罐本体上增设混料结构,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将混料装置设置在进液主管上,将需要混合的原料在进液主管上就进行了混合,无需在储罐上专门开设混料结构;

3、喷射本体出口口径小于其入口口径,形成增压结构,对进入的溶液自动加压,增加进液主管内液体压力,也利于充分混料,而在封腔底板上设置的卡接头便于与进液主管的稳定连接;

4、与混料连接嘴对应设置的散料旋转机构,通入的待混合原料液自动推动散料旋转片转动并将原料液迅速分散,与喷射腔内的溶液混合,实现快速混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带有加压混料搅拌装置的储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混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混料装置上的混料连接嘴的示意图。

图中标记:1-喷射本体,101-喷射腔壁,102-进液主管连接头,1021-连接头本体,1022-进液口,1023-连接腔,1024-内螺纹,103-混料出液连接头,2-混料连接嘴,201-混料加压腔,3-接管安装座,301-螺纹安装孔,4-上旋转支座,5-散料旋转机构,6-下转转支座,7-喷射头,8-喷射管,9-储罐本体,10-竖向喷射管,11-水平进液管,12-斜向喷射管,13-调节阀门,14-竖向进液管,15-混料管,16-进液主管,17-混料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带有加压混料搅拌装置的储罐,包括储罐本体9,所述储罐本体9包括底板、侧板和顶板,在侧板上设有一上一下两个进液口,并分别配设有竖向进液管14和水平进液管11伸入两个进液口内,所述水平进液管11出液端连有竖向喷射管10,所述竖向进液管14连有斜向喷射管12,所述竖向喷射管10连接于储罐本体9底板上,所述斜向喷射管12连接于储罐本体9侧板内壁上、且喷液方向为斜向上,在进液管上还设有混料装置17,所述混料装置17上设有混料连接嘴2、且在混料装置17内设有加压结构。

本实施例的储罐的侧板上设置上下两个进液口,并分别配设竖向进液管和水平进液管,而伸入储罐内的喷液管分别设置成竖向喷射和斜向上喷射,使得喷入储罐内的溶液形成旋转溶液流,实现罐内自动搅拌的目的,减少人力劳动量和能耗;而在进液管上设置的混料装置,并利用混料连接嘴混料、利用加压结构对送料溶液增压,轻松实现混料,无需在储罐本体上增设混料结构,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本实施例中,所述斜向喷射管12的喷液方向与竖向夹角为45度。将斜向喷射管的喷液方向与竖向夹角设置为45度比较能满足储罐内溶液自动搅拌混料的功能。

实施例2

如图1-图3所示,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带有加压混料搅拌装置的储罐,本实施例还包括进液主管16,所述水平进液管11和竖向进液管14均从进液主管16引出,所述混料装置17设置在进液主管16上。将混料装置设置在进液主管上,将需要混合的原料在进液主管上就进行了混合,无需在储罐上专门开设混料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水平进液管11和竖向进液管14上均设有调节阀门13。

实施例3

如图1-图3所示,根据实施例1或实施例2所述的带有加压混料搅拌装置的储罐,本实施例的混料装置17包括带有喷射腔的喷射本体1,所述喷射腔的出口口径小于其入口口径,即喷射腔壁101从入口到出口逐渐减小,在喷射腔的入口端设有进液主管连接头102,在喷射腔的出口端设有混料出液连接头103,所述进液主管连接头102包括与喷射本体1连为一体的连接头本体1021,所述连接头本体1021为筒状结构,一端为用于连接进液管的开口式连接腔1023,另一端为与喷射本体1相连的连接底板,并在底板上设有与喷射腔连通的进液口1022,所述连接腔1023内设有内螺纹1024,便于与进液主管16连接安装。

进一步地,在喷射本体1上还设有与喷射腔连通的混料连接嘴2,所述混料连接嘴2上设有用于连接混料管15的接管安装座3,所述混料连接嘴2内设有混料加压腔201,所述混料加压腔201的入口尺寸大于出口尺寸。在接管安装座3上设有螺纹安装孔301,用来连接混料管,将需要混入的少量混合料送入混料装置内,实现与进液主管内溶液的初步混合。

更进一步地,所述喷射腔内与混料连接嘴2对应设有散料旋转机构5,所述散料旋转机构5与混料连接嘴2的进液方向对应设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散料旋转机构5包括在喷射腔内设置的用于安置散料旋转机构5的上旋转支座4和下旋转支座6,在上旋转支座4和下旋转支座6之间连接有旋转轴,在旋转轴上的散料旋转片。与混料连接嘴对应设置的散料旋转机构,通入的待混合原料液自动推动散料旋转片转动并将原料液迅速分散,与喷射腔内的溶液混合,实现快速混合。

更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喷射本体1的出液端设有喷射管8,本实施例的出液端设置成椎体形的喷射头7,所述喷射管8的直径小于喷射腔出液端直径;所述混料出液连接头103一端与喷射头7相连,另一端为开口式结构,用于连接水平进液管11。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