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活性炭吸附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07014发布日期:2020-05-29 12:39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活性炭吸附器,包括吸附器壳体(1),吸附器壳体(1)呈中空圆筒状,吸附器壳体(1)的底部设有加强底座(2),顶部设有排气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板(3)的顶部设有排风箱(4),排风箱(4)内设有排风扇(23),排风箱(4)的一侧设有排气管(5);吸附器壳体(1)的顶部一侧设有进液口(6),底部一侧设有出液口(7)和进气口(8),进气口(8)位于出液口(7)的上方,吸附器壳体(1)的腔体内设有液体喷淋结构、活性炭吸附结构;

所述液体喷淋结构包括主进液管(11)、副进液管(12)、出液管(13),主进液管(11)与进液口(6)连接并伸入吸附器壳体(1)内,副进液管(12)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竖直设置在吸附器壳体(1)的腔体内两端,副进液管(12)与主进液管(11)连通,若干个出液管(13)与副进液管(12)连通且朝向腔体中心部位;

所述活性炭吸附结构包括:吸附腔体(17)、活性炭吸附板(18)、固定板(19),吸附腔体(17)的面积小于吸附器壳体(1)的腔体面积,若干个活性炭吸附板(18)从下往下平行设置在吸附腔体(17)内,活性炭吸附板(18)的两端通过与固定板(19)卡合固定;吸附腔体(17)的顶部通过连接腔体(21)与排风箱(4)连接,吸附腔体(17)的底部通过进气管(20)与进气口(8)连接;吸附腔体(17)壁部位于相邻活性炭吸附板(18)之间设有若干个渗气口(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炭吸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管(13)与副进液管(12)间的夹角为30-60°;副进液管(12)通过设于腔体内壁的支撑柱(14)和卡箍(15)固定于腔体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炭吸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器壳体(1)的腔体的底部设有导液板(16),导液板(16)倾斜向下设置且一端与出液口(7)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炭吸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炭吸附板(18)包括吸附板本体(181)和活性炭填充腔(182),吸附板本体(181)呈圆柱状,活性炭填充腔(182)内填充有活性炭,活性炭填充腔(182)从中心向外周辐射状排布在吸附板本体(181)上,从中心向外周的活性炭填充腔(182)的孔径依次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炭吸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8)的一端连接有调节阀(9),吸附器壳体(1)的壁部设有检修口(1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炭吸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底座(2)的中心位置设有加固凸板(24),加固凸板(24)向外连接有环形阵列分布的加强筋(25)。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活性炭吸附器,包括吸附器壳体,吸附器壳体呈中空圆筒状,吸附器壳体的底部设有加强底座,顶部设有排气板,所述排气板的顶部设有排风箱,排风箱内设有排风扇,排风箱的一侧设有排气管;吸附器壳体的顶部一侧设有进液口,底部一侧设有出液口和进气口,进气口位于出液口的上方,吸附器壳体的腔体内设有液体喷淋结构、活性炭吸附结构。本实用新型活性炭和液体喷淋的双重吸附净化大大提高了废气的吸附净化效率,使得气体符合排放标准后排出;辐射状排布的活性炭填充腔增加了废气与活性炭的接触面积,同时孔径可以根据废气的粒径范围人为设计,提高该活性炭吸附器的适用范围;使用过程中抗震稳定性好。

技术研发人员:何孝磊;杨帅;程新;罗书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华梦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29
技术公布日:2020.05.29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