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度可控的过滤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02465发布日期:2020-09-11 23:08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一种温度可控的过滤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试验容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温度可控的过滤容器。



背景技术:

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跟液体相分离的一种方法。中学常用的是常压过滤的方法,即用普通玻璃漏斗做过滤器,用滤纸做过滤介质。当将混合物进行过滤时,得到的澄清液体是滤液,留在过滤介质上面的固体颗粒是滤渣。

但是随着试验精度的要求不断提高,由于不同温度的溶液对于试验结果可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偏差,这种偏差尤其体现在化工领域,但是现有的过滤设备不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温度调整,并且操作繁琐,需要多种不同的过滤部件进行配合才能完成过滤工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温度可控的过滤容器,该过滤容器可以与外界的温控溶液换热实现待过滤溶液的温度调节,并且操作简单、便捷。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温度可控的过滤容器,包括瓶身、底托以及与瓶身一体成型的瓶颈,瓶身中部开设有向瓶颈侧延伸并与瓶颈连通的溶液腔,溶液腔的底部内侧设有内螺纹,底托外壁上设有与内螺纹相适配的外螺纹,底托与溶液腔螺纹连接,溶液腔的外壁与瓶身之间形成温控腔,温控腔上开设有进水口以及出水口,进水口贴近瓶颈侧,出水口贴近底托侧,并且进水口以及出水口分别位于瓶身的两侧,进水口以及出水口均通过胶管与外界溶液连通,瓶颈的出口处设有过滤组件,过滤组件包括与瓶颈口固定连接的上滤板以及与瓶颈口螺纹连接的下滤板,瓶颈外侧设有外螺纹,下滤板的外部固定连接有与外螺纹相适配的卡环。

本实用新型的下滤板与上滤板相对侧放置有滤纸,转动与瓶颈口的外螺纹相适配的卡环,从而锁定下滤板和上滤板,并将瓶颈口插入试验瓶口内,组装完成过滤组件;通过与温控腔连通的进水口注入设定温度的温控溶液,温控溶液从出水口流出,由于进水口贴近瓶颈侧,因此能够有效保证瓶颈处的待过滤溶液的温度贴近温控溶液;转动并取下底托,从过滤容器底部向溶液腔内注入一定量的待过滤溶液,待过滤溶液在重力作用下穿过过滤组件,在待过滤溶液过滤过程中,温控腔通过与待过滤溶液热交换,有效控制过滤溶液的温度;由于过滤和温控能够在同一过滤容器上操作,操作简单,便于实验人员进行操作。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优选地,还包括加压组件,底托上设有与溶液腔连通的插头,加压组件包括气管以及充气部件,气管的两端分别与插头以及充气部件连接,充气部件通过气管向溶液腔内充气,从而能够增大溶液腔内的气压,使得溶液腔内的待过滤溶液加速过滤。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优选地,充气部件为阀球囊,试验人员通过反复挤压阀球囊对溶液腔内加压,阀球囊类似人体血压监测的加压气囊,能够快速实现对溶液腔内加压。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优选地,还包括控制阀组件,控制阀组件包括位于瓶颈内的阀板以及与阀板固定连接的阀杆,阀杆带动阀板开闭瓶颈,控制阀组件能够控制过滤进程的开闭,并且控制阀组件位于瓶颈口,操作简单,不需要额外增加控制管路,便于试验人员操作。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优选地,瓶颈的外部位于外螺纹的上部设有环形挡板,环形挡板的直径大于试验瓶的外径,环形挡板放置在试验瓶进口处,从而环形挡板能够承担上部过滤容器的重量,防止过滤容器的瓶颈承受过大压力而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下滤板与上滤板相对侧放置有滤纸,卡环锁定下滤板和上滤板,组成过滤组件,过滤组件插入试验瓶口内;转动并取下底托,从过滤容器底部向溶液腔内注入一定量的待过滤溶液,待过滤溶液在重力作用下穿过过滤组件,在待过滤溶液过滤过程中,温控腔通过与待过滤溶液热交换,有效控制过滤溶液的温度;由于过滤和温控能够在同一过滤容器上操作,操作简单,便于实验人员进行操作。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工作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中:1、瓶身;2、底托;3、瓶颈;4、溶液腔;5、内螺纹;6、外螺纹;7、温控腔;8、进水口;9、出水口;10、胶管;11、过滤组件;101、上滤板;102、下滤板;103、卡环;12、控制阀组件;121、阀板;122、阀杆;13、滤纸;14、加压组件;141、气管;142、阀球囊;15、插头;16、环形挡板;17、试验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最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温度可控的过滤容器,包括瓶身1、底托2以及与瓶身1一体成型的瓶颈3,瓶身1底部开设有向瓶颈3侧延伸并与瓶颈3连通的溶液腔4,溶液腔4用于承装待过滤溶液,溶液腔4的底部内侧设有内螺纹5,底托2外壁上设有与内螺纹5相适配的外螺纹6,底托2与溶液腔4螺纹连接,因此可以取下底托2,并从瓶身1底部加入待过滤溶液,溶液腔4的外壁与瓶身1之间形成温控腔7,温控腔7的侧壁设有进水口8以及出水口9,进水口8贴近瓶颈3侧,出水口9贴近底托2侧,使得温控溶液能够最先与瓶颈3处的待过滤溶液进行换热,使得待过滤溶液贴近设计值,并且进水口8以及出水口9分别位于瓶身1的两侧,有效增大温控溶液的行程,使得待过滤溶液能够均匀换热,进水口8以及出水口9均通过胶管10与外界溶液连通,外界溶液可以通过循环水泵进行连接,循环水泵带动循环的温控溶液穿过温控腔,瓶颈3的出口处设有过滤组件11,过滤组件11包括与瓶颈3口固定连接的上滤板101以及与瓶颈3口螺纹连接的下滤板102,瓶颈3外侧设有外螺纹6,下滤板102的外部固定连接有与外螺纹6相适配的卡环103;还包括控制阀组件12,控制阀组件12包括位于瓶颈3内的阀板121以及与阀板121固定连接的阀杆122,阀杆122带动阀板121开闭瓶颈3,控制阀组件12能够控制过滤进程的开闭,并且控制阀组件12位于瓶颈3口,操作简单,不需要额外增加控制管路,便于试验人员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下滤板102与上滤板101相对侧放置有滤纸13,滤纸通过下滤板102与上滤板101夹紧,转动与瓶颈3口的外螺纹6相适配的卡环103,卡环锁定下滤板102和上滤板101,从而组装完成过滤组件11,将瓶颈3口插入试验瓶17口内,;通过与温控腔7连通的进水口8注入设定温度的温控溶液,温控溶液从出水口9流出,由于进水口8贴近瓶颈3侧,因此能够有效保证瓶颈3处的待过滤溶液的温度贴近温控溶液;转动并取下底托2,从过滤容器底部向溶液腔4内注入一定量的待过滤溶液,待过滤溶液在重力作用下穿过过滤组件11,在待过滤溶液过滤过程中,温控腔7通过与待过滤溶液热交换,有效控制过滤溶液的温度;由于过滤和温控能够在同一过滤容器上操作,操作简单,便于实验人员进行操作。

根据上述实施例,优选地,还包括加压组件14,底托2上设有与溶液腔4连通的插头15,加压组件14包括气管141以及阀球囊142,气管141的两端分别与插头15以及阀球囊142连接,试验人员通过反复挤压阀球囊142对溶液腔4内加压,阀球囊142类似人体血压监测的加压气囊,能够快速实现对溶液腔4内加压,快速增加溶液腔4内的气压,使得溶液腔4内的待过滤溶液加速过滤,提高过滤效率。

进一步的,瓶颈3的外部位于外螺纹6的上部设有环形挡板16,环形挡板16的直径大于试验瓶17的外径,环形挡板16放置在试验瓶17进口处,从而环形挡板16能够承担上部过滤容器的重量,防止过滤容器的瓶颈3承受过大向外的压力而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下滤板102与上滤板101相对侧放置有滤纸13,转动与瓶颈3口的外螺纹6相适配的卡环103,卡环锁定下滤板102和上滤板101,从而组装完成过滤组件11,并将瓶颈3口插入试验瓶17口内;通过与温控腔7连通的进水口8注入设定温度的温控溶液,温控溶液从出水口9流出,由于进水口8贴近瓶颈3侧,因此能够有效保证瓶颈3处的待过滤溶液的温度贴近温控溶液;转动并取下底托2,从过滤容器底部向溶液腔4内注入一定量的待过滤溶液,待过滤溶液在重力作用下穿过过滤组件11,在待过滤溶液过滤过程中,温控腔7通过与待过滤溶液热交换,有效控制过滤溶液的温度;由于过滤和温控能够在同一过滤容器上操作,操作简单,便于实验人员进行操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