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叶片式除雾模块及除雾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58364发布日期:2020-10-31 09:56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叶片式除雾模块及除雾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用于过滤烟气中雾滴的除雾装置,尤其是一种叶片式除雾模块及除雾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折流板除雾器主要利用惯性碰撞的原理去除气体中的液滴,通过在气流通道中设置弯曲的除雾叶片以改变气流方向,气体中的液滴在惯性力的作用下撞向叶片表面,小液滴不断在叶片表面堆积,并凝聚形成大的液滴,在重力的作用下滴落,从而达到气液分离的目的。现有的除雾器叶片,为了提高捕捉效率,通常在除雾器叶片上增加翅片,以增大拦截面积,但翅片的根部会形成狭窄的沟槽,容易堆积固体物引起除雾器堵塞,并且钩槽处基本是冲洗死角,无法有效通过冲洗去除堵塞物,另一方面也增大了除雾器的压损。如果要去除更小的液滴采用增加翅片的方法会引起压损的急剧上升,通常应用场景是不允许的。

鉴于此提出本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易于冲洗,不易堵塞,而且除雾效率高、压力损失小的叶片式除雾模块。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含有上述叶片式除雾模块的除雾器。

为了实现第一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叶片式除雾模块,包括端板、与端板垂直连接的多个叶片单元;所述多个叶片单元沿着水平方向平行排列,每个叶片单元至少包括,由下向上依次设置的第一叶片、第二叶片和第三叶片,其中,

所述第一叶片配置为向第二叶片方向弯曲,以引导气流向第二叶片运动,且第一叶片的末端与第二叶片之间留有一空隙;

所述第二叶片配置为向第一叶片弯曲方向的反向弯曲,以使气流在接触第二叶片时改变运动方向,并向第三叶片运动;

所述第三叶片与第二叶片之间留有一空隙;第一叶片与第二叶片,以及第二叶片与第三叶片之间的空隙共同构成了供气流穿过的通道。

进一步,所述第三叶片的下端呈包围状向第二叶片延伸,上端沿竖直方向向上延伸。

进一步,所述第三叶片包括拦截部和固定部,所述拦截部的断面形状为分叉形,并形成一倒v形分叉口;所述固定部连接在所述分叉口的背侧,并为一竖直板状结构。

进一步,所述第一叶片包括,

第一导流部,沿着与气流平行方向向下延伸,并形成一尖端;

与第一导流部连接,并向上延伸的第一弧形段,所述第一弧形段向第二叶片方向弯曲;

与第一弧形段连接,并向上延伸的第二弧形段,所述第二弧形段的弯曲角度与第一弧形段相反;

第一折弯结构,与第二弧形段连接,并向第二叶片方向弯曲,所述第一折弯结构的末端形成一尖端,并指向第二叶片。

进一步,所述第二叶片包括,

第二导流部,所述第二导流部沿着与第二弧形段相同的角度向下延伸,并形成一尖端;

第二折弯结构,与第二导流部连接,并向着与第一折弯结构相反的方向弯曲;

与第二折弯结构连接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引导气流向第三叶片流动,并形成一指向第三叶片的尖端。

进一步,所述第一叶片、第二叶片和第三叶片为弧形叶片结构。

进一步,所述第一叶片的下端和第三叶片的上端分别沿竖直方向延伸一定长度,形成一延伸结构。

进一步,所述第三叶片的中部还设有一向下凸起的尖角,所述尖角位于延伸结构的起始端。

为了实现第二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配置有上述的叶片式除雾模块的除雾器,所述除雾器由多个叶片式除雾模块拼接形成。

进一步,所述除雾器为平板式除雾器、屋脊型除雾器或水平烟道式除雾器。

采用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后,带来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叶片式除雾模块采用分段式叶片,相邻叶片之间留有气流通道,既能有效拦截雾滴,又能减小压损,提升了除雾效率,在4m/s的气流速度下,能够去除的最小液滴尺寸为10um,而常规的除雾器只能到17um。

2、本发明的叶片式除雾模块易于清洗,且不存在冲洗死角,较长时间使用也不易堵塞,有效减少了维护时间。

3、本发明的除雾器具有更高的除雾效率,较小的压损,以及容易清洗,不易堵塞的优点,达到了更好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结构图;

图2: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多个叶片单元的断面示意图(图中箭头示意出了部分气流运动方向);

图3: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单个叶片单元的断面示意图;

图4: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叶片单元的断面示意图(图中箭头示意出了部分气流运动方向);

图5:本发明实施例三的叶片单元的断面示意图;

图6:本发明实施例四的叶片单元的断面示意图;

图7:本发明实施例五的叶片单元的断面示意图;

图8:本发明实施例六的叶片单元的断面示意图:

图9:屋脊型除雾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叶片单元2、端板11、第一叶片12、第二叶片13、第三叶片4、端板111、第一导流部112、第一弧形段113、第二弧形段114、第一折弯结构121、第二导流部122、第二折弯结构123、延伸部131、拦截部132、固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叶片式除雾模块,包括端板2、与端板2垂直连接的多个叶片单元1,所述端板2为一对,两端板2与叶片单元1为卡接或焊接连接,端板2起到固定叶片单元1的作用。所述多个叶片单元1沿着水平方向平行排列,每个叶片单元1至少包括,由下向上依次设置的第一叶片11、第二叶片12和第三叶片13,含有雾滴的气流在上升时,先接触到第一叶片11、然后再接触到第二叶片12,最后接触第三叶片13,当雾滴与叶片发生接触时,会在叶片上凝聚,并与气体分离,实现除雾效果。

所述第一叶片11向第二叶片12方向弯曲,以使上升的气流在水平方向上发生偏转,并撞向第二叶片12,且第一叶片11的末端与第二叶片12之间留有一空隙,该空隙构成了供气流向上继续运动的通道;所述第二叶片12向第一叶片11弯曲方向的反向弯曲,以使气流在接触第二叶片12时改变运动方向,并向第三叶片13运动,第二叶片12的末端指向第三叶片13,沿着第二叶片12上升的气流在离开第二叶片12后将撞向第三叶片13;所述第三叶片13与第二叶片12之间留有一空隙,上升气流在接触到第三叶片13时,其运动方向将再次发生改变,并在脱离第三叶片13后,沿竖直方向继续上升。所述第一叶片11与第二叶片12,以及第二叶片12与第三叶片13之间的空隙共同构成了供气流穿过的通道。

结合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三叶片13的下端呈包围状向第二叶片12延伸,上端沿竖直方向向上延伸。

具体地,所述第三叶片13包括拦截部131和固定部132,所述拦截部131的断面形状为分叉形,并形成一倒v形分叉口,拦截部131形成的分叉口向下包围部分第二叶片12,并形成第四拦截区d1,所述拦截部131具有两个向下延伸的尖角,且位于第二叶片12弯曲方向一侧的尖角长度大于另一侧的尖角长度,这样沿着第二叶片12上升的气流将先撞击分叉口内壁的左侧,雾滴在惯性作用下将凝聚在第三叶片13上,而质量轻的空气将继续沿着分叉口的内壁从右侧向外流动,并最终离开分叉口向上运动。所述固定部132连接在所述分叉口的背侧,并为一竖直板状结构,固定部132主要起到定位和支撑作用。

所述第一叶片11包括,由下向上形成的第一导流部111、第一弧形段112、第二弧形段113和第一折弯结构114。所述第一导流部111沿着与气流平行方向向下延伸,并形成一尖端,上升气流先接触到第一导流部111,并沿着第一导流部111继续向上运动。所述第一弧形段112与第一导流部111平滑连接,并向上延伸一定高度,第一叶片11从第一弧形段112开始向第二叶片12方向弯曲,形成第一拦截区a1,当气流接触到第一拦截区a1时,粒径较大的雾滴被拦下,粒径较小的雾滴和空气将会在水平方向上发生偏转,并继续向上流动。所述第二弧形段113与第一弧形段112平滑连接,并向上延伸一定高度,所述第二弧形段113的弯曲角度与第一弧形段112相反。所述第一折弯结构114与第二弧形段113连接,并向第二叶片12方向弯曲,形成第二拦截区b1,第一折弯结构114的弯曲角度接近于或等于90°,第一折弯结构114的末端形成一尖端,并指向第二叶片12,当气流接触到第一折弯结构114时,将发生急剧转向,并向第二叶片12运动,中等粒径雾滴在接触到第二拦截区b1时被拦截。

所述第二叶片12包括,第二导流部121、第二折弯结构122和延伸部123。所述第二导流部121沿着与第二弧形段113相同的角度向下延伸,并形成一尖端。所述第二折弯结构122与第二导流部121连接,并向着与第一折弯结构114相反的方向弯曲,形成第三拦截区c1,气流在经过第二折弯结构122时,再次发生急剧转向,实现对较小粒径雾滴的拦截,所述延伸部123与第二折弯结构122连接,用于引导气流向第三叶片13流动,延伸部123的末端形成一指向第三叶片13的尖端。

优选地,所述第二导流部121在水平方向上与第二弧形段113处于同一高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叶片11与第二叶片12,第二叶片12与第三叶片13之间的空隙宽度为15~40mm。

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为:首先,携带有雾滴的上升气流从相邻两第一叶片11之间的空隙进入叶片单元1内,当气流接触到第一拦截区a1时,粒径较大的雾滴先被拦下,粒径较小的雾滴和空气将发生偏转,并继续上升,当上升气流运动到第二叶片12的尖端时,将分为两股上升气流,并继续向上流动,在上升气流接触到第二拦截区b1和第三拦截区c1时,中等粒径的雾滴被拦下,并且当气流运动至第一叶片的最高点时,两股上升气流将在大概e1点位置发生第一次汇合,碰撞汇合的气流有利于液滴凝聚,并捕捉粉尘,汇合后的气流继续上升,并在接触到第四拦截区d1时,部分雾滴再次被拦截,然后不同方向的两股气流在大概f1点位置发生第二次汇合,然后向上运动,并脱离叶片单元,气流中的雾滴经过多次拦截后,达到较好的除雾效果。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所述第一叶片11、第二叶片12和第三叶片13为弧形叶片结构,并由下向上交错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一叶片11的下端和第三叶片13的上端分别沿竖直方向延伸一定长度,形成一延伸结构,该延伸结构用于与端板2定位配合。所述第一叶片11向第二叶片12弯曲的一侧形成第一拦截区a2,第二叶片12向第一叶片11或第三叶片13弯曲的一侧形成第二拦截区b2,第三叶片13向第二叶片12弯曲的一侧形成第三拦截区c2。

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为:上升气流从相邻两第一叶片11之间的空隙进入叶片单元1内,在经过第一叶片11时,发生一次偏转,并在第一拦截区a2实现对雾滴的第一次拦截,上升气流在第一叶片11的引导下撞向第二叶片12,并在第二叶片12的尖端分为两股气流,当气流到达大概e2点位置时,来自不同方向的两股气流发生第一次汇合,碰撞汇合的气流有利于液滴凝聚,并捕捉粉尘,汇合后的气流在接触到第二叶片12时,将发生偏转,并在第二拦截区b2实现对雾滴的第二次拦截,第二叶片12引导气流撞向第三叶片13,并大概在f2点位置发生第二次汇合,汇合后的气流撞向第三叶片13,并在第三拦截区c2实现对雾滴的第三次拦截,雾滴经过三次拦截,从而实现了雾滴与空气的分离,可以想到的是上述叶片的数量也可以根据需要增加,如在第三叶片13的上方设置第四叶片,甚至继续安装第五叶片,以达到更好的除雾效果。

实施例三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做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叶片13的中部位置向下延伸出了一尖角,该尖角凸起于第三叶片13的表面,尖角的根部与延伸结构的起始端连接,通过设置该尖角,可以增大气流在第三拦截区c2的偏转角度,提高拦截效率。

实施例四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为相近结构,区别仅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三叶片13的弯曲角度大于实施例二中的第三叶片13的弯曲角度。

实施例五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为相似设计,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叶片11取消了第一折弯结构114,第二叶片12的第二折弯结构122的折弯角小于90度。

实施例六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为相似设计,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各叶片上增加锯齿状凸起,以增强除雾效果。

结合图1和图9所示,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配置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叶片式除雾模块的除雾器,所述除雾器由多个叶片式除雾模块拼接形成。

具体地,所述除雾器为平板式除雾器、屋脊型除雾器或水平烟道式除雾器。

本发明的除雾器在冲洗时,不存在冲洗死角,因此不容易发生堵塞,而且由于相邻叶片之间留有空隙,构成了气流穿过的通道,因此可以实现较小的压损,而且除雾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以上所述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多种变形和改进,这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