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过滤超细颗粒物的立体结构过滤元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48937发布日期:2021-01-15 12:51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过滤超细颗粒物的立体结构过滤元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过滤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过滤超细颗粒物的立体结构过滤元件。



背景技术:

虽然超细颗粒物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细颗粒物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超细颗粒物进入人体到肺泡后,直接影响肺的通气功能,使机体容易处在缺氧状态,而且这种超细颗粒物一旦进入肺泡,吸附在肺泡上很难掉落,这种吸附是不可逆,因此需要通过过滤设备来将超细颗粒物进行过滤吸附。

但是其在实际使用时,现有的过滤设备对超细颗粒物不能完全过滤,主要通过一个过滤网进行简单的初步过滤,从而导致过滤效率低,过滤效果差,仍然存在威胁人身健康的问题。

因此,发明一种可过滤超细颗粒物的立体结构过滤元件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过滤超细颗粒物的立体结构过滤元件,通过经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对气体进行初步过滤,通过第四过滤网和第三过滤网中的第一过滤层、第二过滤层、第三过滤层和第四过滤层可以对气体进行过滤吸附超细颗粒和消毒杀菌,从而可以提高筛选效率,过滤效果更高,以解决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过滤超细颗粒物的立体结构过滤元件,包括第一过滤管,所述第一过滤管的顶端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的底端从上到下依次设有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所述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的外侧均设有第一框架;

所述第一过滤管的底端连接有第二过滤管,所述第二过滤管远离第一过滤管的一端设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的一侧依次设有第三过滤网和第四过滤网,所述第三过滤网和第四过滤网的外侧均设有第二框架,且所述第三过滤网和第四过滤网均由内向外依次由第一过滤层、第二过滤层、第三过滤层和第四过滤层组成。

优选的,所述第一过滤网的过滤筛选网孔目数为,且所述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第四过滤网和第三过滤网的过滤筛选网孔逐渐减小。

优选的,所述第一过滤层由防尘静电棉制成、第二过滤层由活性炭制成、第三过滤层由聚四氟乙烯制成和第四过滤层由抗菌无纺布制成。

优选的,所述第一过滤管与第二过滤管连接处的内部设有引流板,所述引流板呈倾斜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框架的两端对称开设有第一安装孔,且所述第二框架的上下两端对称开设有第二安装孔。

优选的,所述第一框架的两端底部对称设有支撑板,每个支撑板的顶端均连接有第一插杆,每个第一插杆均与对应第一安装孔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框架的上下两端对称设有第二插杆,每个第二插杆均与对应第二安装孔相连接,每个第二插杆的一端延伸至第二过滤管外部均连接有限位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通过经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对气体进行初步过滤,通过第四过滤网和第三过滤网中的由防尘静电棉制成的第一过滤层、由活性炭制成的第二过滤层、由聚四氟乙烯制成的第三过滤层和由抗菌无纺布制成的第四过滤层可以对气体进行过滤吸附超细颗粒和消毒杀菌,从而可以提高筛选效率,过滤效果更高;

2、通过将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的第一框架上的第一安装孔放置在支撑板顶端的第一插杆上固定,即可实现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更换安装,通过将第二插杆插入第四过滤网和第三过滤网的第二框架上的第二安装孔内,即可实现第四过滤网和第三过滤网的更换安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机构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机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的a区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的b区放大;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过滤网结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过滤管;11、进气口;2、第二过滤管;21、出气口;3、第一过滤网;31、第一框架;311、第一安装孔;32、支撑板;33、第一插杆;4、第二过滤网;5、第四过滤网;51、第二框架;511、第二安装孔;52、限位板;53、第二插杆;6、第三过滤网;61、第一过滤层;62、第二过滤层;63、第三过滤层;64、第四过滤层;7、引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5所示的一种可过滤超细颗粒物的立体结构过滤元件,包括第一过滤管1,所述第一过滤管1的顶端设有进气口11,所述进气口11的底端从上到下依次设有第一过滤网3和第二过滤网4,所述第一过滤网3和第二过滤网4的外侧均设有第一框架31;

所述第一过滤管1的底端连接有第二过滤管2,所述第二过滤管2远离第一过滤管1的一端设有出气口21,所述出气口21的一侧依次设有第三过滤网6和第四过滤网5,所述第三过滤网6和第四过滤网5的外侧均设有第二框架51,且所述第三过滤网6和第四过滤网5均由内向外依次由第一过滤层61、第二过滤层62、第三过滤层63和第四过滤层64组成。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过滤网3的过滤筛选网孔目数为15000,且所述第一过滤网3、第二过滤网4、第四过滤网5和第三过滤网6的过滤筛选网孔逐渐减小,通过第一过滤网3、第二过滤网4、第四过滤网5和第三过滤网6的过滤筛选网孔逐渐减小的设计,从而可以提高筛选效率。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过滤层61由防尘静电棉制成、第二过滤层62由活性炭制成、第三过滤层63由聚四氟乙烯制成和第四过滤层64由抗菌无纺布制成,通过多层过滤,从而可以实现过滤多种污染,过滤效果更高,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过滤管1与第二过滤管2连接处的内部设有引流板7,所述引流板7呈倾斜设置,通过引流板7的设计,能够有效地便于气体从第一过滤管1引导输送至第二过滤管2内。

实施方式具体为:本装置在实际使用时,首先气体通过第一过滤管1顶端的进气口11进入,依次经第一过滤网3和第二过滤网4进行初步过滤,然后气体经引流板7输送至第二过滤管2内,然后依次经第四过滤网5和第三过滤网6进行二次过滤,第四过滤网5和第三过滤网6中的由防尘静电棉制成的第一过滤层61、由活性炭制成的第二过滤层62、由聚四氟乙烯制成的第三过滤层63和由抗菌无纺布制成的第四过滤层64可以对气体进行过滤、吸附、消毒等工序,最后经第二过滤管2一端的出气口21排出即可提高筛选过滤效率,过滤效果更高,该实施方式具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过滤效率低,过滤效果差的问题。

如图2、3和4所示:所述第一框架31的两端对称开设有第一安装孔311,且所述第二框架51的上下两端对称开设有第二安装孔511。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框架31的两端底部对称设有支撑板32,每个支撑板32的顶端均连接有第一插杆33,每个第一插杆33均与对应第一安装孔311相连接。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框架51的上下两端对称设有第二插杆53,每个第二插杆53均与对应第二安装孔511相连接,每个第二插杆53的一端延伸至第二过滤管2外部均连接有限位板52。

实施方式具体为:本装置在实际使用时,当需要进行更换过滤网时,首先将第一过滤网3和第二过滤网4的第一框架31上的第一安装孔311放置在支撑板32顶端的第一插杆33上固定,然后将第二插杆53插入第四过滤网5和第三过滤网6的第二框架51上的第二安装孔511内,即可实现第一过滤网3、第二过滤网4、第四过滤网5和第三过滤网6的更换安装,该实施方式具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过滤筛选组件不便于拆卸更换的问题。

本实用工作原理:

参照说明书附图1-5,通过经第一过滤网3和第二过滤网4对气体进行初步过滤,通过第四过滤网5和第三过滤网6中的由防尘静电棉制成的第一过滤层61、由活性炭制成的第二过滤层62、由聚四氟乙烯制成的第三过滤层63和由抗菌无纺布制成的第四过滤层64可以对气体进行过滤吸附超细颗粒和消毒杀菌,且第一过滤网3、第二过滤网4、第四过滤网5和第三过滤网6的过滤筛选网孔逐渐减小的设计,从而可以提高筛选效率,过滤效果更高;

参照说明书附图2、3和4,通过将第一过滤网3和第二过滤网4的第一框架31上的第一安装孔311放置在支撑板32顶端的第一插杆33上固定,即可实现第一过滤网3和第二过滤网4更换安装,通过将第二插杆53插入第四过滤网5和第三过滤网6的第二框架51上的第二安装孔511内,即可实现第四过滤网5和第三过滤网6的更换安装。

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