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处理废气和污水自净的塔式生物滤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76934发布日期:2021-11-30 01:24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处理废气和污水自净的塔式生物滤池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环保净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处理废气和污水自净的塔式生物滤池。


背景技术:

2.在生物滤池的基础上,参照化学工业中的填料塔方式,建造了直径与高度比为1:6~1:8,高达8~24米的滤池,由于它的直径小、高度大、形状如塔,因此称为塔式生物滤池,塔式生物滤池也是利用好氧微生物处理污水的一种构筑物,是生物膜法处理生活污水和有机工业污水的一种基本方法,目前已在石油化工、焦化、化纤、造纸、冶金等行业的污水处理方面得到了应用。
3.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的一种处理废气和污水自净的塔式生物滤池,公开号:cn207562671u,公开日:20180703,虽然解决了生物膜生长不均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不能对于废气和污水过滤的问题,容易导致废气和污水中含有的杂质对生物填料之间的缝隙产生拥堵,降低净化效果,同时对于生物填料培养效果较差,从而影响生物膜的生长发育,导致塔式生物滤池对于废气和污水的净化效果较差,因此针对上述问题,特提出一种处理废气和污水自净的塔式生物滤池。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处理废气和污水自净的塔式生物滤池,其解决了没有过滤功能和净化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处理废气和污水自净的塔式生物滤池,包括蓄水池,所述蓄水池的内壁底部固定连接有四个支撑柱,四个所述支撑柱在蓄水池的内壁底部呈菱形分布,四个所述支撑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筛网板,所述第一筛网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塔身,所述塔身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弧形滤网,所述弧形滤网的底部外侧螺纹连接有滤网杯,所述塔身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筛网板,两个所述第二筛网板的顶部均设置有生物填料层,两个所述生物填料层内均设置有循环管道,两个所述循环管道的外侧均开设有多个出气孔,多个所述出气孔的均匀地分布在两个循环管道的外侧,所述塔身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集气斗,所述集气斗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风机,所述集气斗的一侧连通有第一y形管,所述第一y形管的两端均穿过塔身分别与两个循环管道的一侧连通,所述塔身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环形管,两个所述环形管的内壁上均开设有多个出水口,所述塔身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y形管,所述第二y形管的两端均穿过塔身分别与两个环形管的一侧连通。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塔身的正面设置有控制器,所述塔身的一侧连通有进污管。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塔身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穿过塔身固定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多个搅拌杆。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塔身的正面开设有清理口,所述清理口的正面一侧通过合页活动连接有封闭门,所述封闭门上固定连接有把手。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弧形滤网的底部外侧设置有外螺纹,所述滤网杯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弧形滤网的外螺纹与滤网杯的内螺纹螺纹连接。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两个所述循环管道的两端均为封闭式设计,所述集气斗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防尘网。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控制器通过导线分别与电机和风机电性连接。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1、该处理废气和污水自净的塔式生物滤池,通过弧形滤网和滤网杯的设置,可以对进入塔身内的废气及污水起到过滤的效果,同时对杂质起到收集作用,通过循环管道、出气孔、集气斗、风机和第一y形管的共同作用,可以为生物填料层内的微生物生长发育提供氧气,以保证生物填料层上的生物膜生长速度。
14.2、该处理废气和污水自净的塔式生物滤池,通过环形管、出水口和第二y形管的共同作用,可以为生物填料层内的微生物提供营养物质,增强微生物的生长发育,进一步提高生物膜的生长速度,从而提升对废气和污水的净化效果,通过双生物填料层的设置,提高了生物膜对废气和污水的净化效果。
15.3、该处理废气和污水自净的塔式生物滤池,通过电机、转动杆和搅拌杆的共同作用,可以在污水净化时,增强污水从弧形滤网穿过的速率,同时防止污水内的杂质堵塞弧形滤网,通过清理口、封闭门和把手的设置,可以便捷地对滤网杯内收集的杂质进行清理。
附图说明
16.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蓄水池;2、支撑柱;3、第一筛网板;4、塔身;5、清理口;6、封闭门;7、把手;8、控制器;9、进污管;10、电机;11、转动杆;12、搅拌杆;13、第一y形管;14、弧形滤网;15、滤网杯;16、第二筛网板;17、生物填料层;18、环形管;19、出水口;20、第二y形管;21、循环管道;22、出气孔;23、集气斗;24、风机;25、防尘网。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24.请参阅图1

5,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处理废气和污水自净的塔式生物滤池,包括蓄水池1,蓄水池1的内壁底部固定连接有四个支撑柱2,四个支撑柱2在蓄水池1的内壁底部呈菱形分布,四个支撑柱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筛网板3,第一筛网板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塔身4,塔身4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弧形滤网14,弧形滤网14的底部外侧螺纹连接有滤网杯15,通过弧形滤网14和滤网杯15的设置,可以对进入塔身4内的废气及污水起到过滤的效果,同时对杂质起到收集作用,塔身4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筛网板16,两个第二筛网板16的顶部均设置有生物填料层17,通过双生物填料层17的设置,提高了生物膜对废气和污水的净化效果,两个生物填料层17内均设置有循环管道21,两个循环管道21的外侧均开设有多个出气孔22,多个出气孔22的均匀地分布在两个循环管道21的外侧,通过循环管道21、出气孔22、集气斗23、风机24和第一y形管13的共同作用,可以为生物填料层17内的微生物生长发育提供氧气,以保证生物填料层17上的生物膜生长速度,塔身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集气斗23,集气斗23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风机24,集气斗23的一侧连通有第一y形管13,第一y形管13的两端均穿过塔身4分别与两个循环管道21的一侧连通,塔身4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环形管18,两个环形管18的内壁上均开设有多个出水口19,塔身4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y形管20,第二y形管20的两端均穿过塔身4分别与两个环形管18的一侧连通,通过环形管18、出水口19和第二y形管20的共同作用,可以为生物填料层17内的微生物提供营养物质,增强微生物的生长发育,进一步提高生物膜的生长速度,从而提升对废气和污水的净化效果。
25.具体的,如图1、2、3所示:塔身4的正面设置有控制器8,控制器8可为计算机等起到控制的常规已知设备,塔身4的一侧连通有进污管9,塔身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电机10,电机10的输出轴穿过塔身4固定连接有转动杆11,转动杆11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多个搅拌杆12,通过电机10、转动杆11和搅拌杆12的共同作用,可以在污水净化时,增强污水从弧形滤网14穿过的速率,同时防止污水内的杂质堵塞弧形滤网14,塔身4的正面开设有清理口5,清理口5的正面一侧通过合页活动连接有封闭门6,封闭门6上固定连接有把手7,通过清理口5、封闭门6和把手7的设置,可以便捷地对滤网杯15内收集的杂质进行清理。
26.具体的,如图1、2、3所示:弧形滤网14的底部外侧设置有外螺纹,滤网杯15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弧形滤网14的外螺纹与滤网杯15的内螺纹螺纹连接,两个循环管道21的两端均为封闭式设计,集气斗23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防尘网25,通过防尘网25的设置,可以对进入塔身4内的空气起到过滤的效果,控制器8通过导线分别与电机10和风机24电性连接。
27.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28.s1、使用时,将塔式生物滤池与外界电源连通,通过控制器8控制风机24工作,风机24抽动空气,使得空气经第一y形管13进入循环管道21,然后从出气孔22内穿出,为生物填料层17内的微生物提供氧气;
29.s2、同时,将第二y形管20的一端与进水装置连通(进水装置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通过进水装置对生物填料层17提供营养液,营养液经第二y形管20进入环形管18内,然后经出水口19喷出,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所需营养,从而增强微生物的生长发育,进而提升生物填料层17生物膜的滋生;
30.s3、对废气或污水净化时,废气和污水经进污管9进入塔身4内,穿过弧形滤网14,废气和污水内的杂质经弧形滤网14过滤,且杂质在重力作用下,落入滤网杯15内,废气和污水在穿过生物填料层17时,生物膜对废气和污水内的微小杂质进行净化处理,净化完成后,废气从第一筛网板3溢出,污水穿过第一筛网板3落至蓄水池1内,在污水净化时,可使得电机10工作,电机10的输出轴带动转动杆11转动,转动杆11带动搅拌杆12转动,可以增强污水穿过弧形滤网14的速率。
31.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改动、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