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煤基固废处置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65651发布日期:2023-03-29 11:38阅读:74来源:国知局
一种煤基固废处置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煤基固废相关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煤基固废处置系统。


背景技术:

2.在煤炭开采利用过程中会产生固体废弃物,比如:在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在煤炭燃烧利用中产生的粉煤灰、在煤炭化工转化过程中产生的气化灰渣等等,这些固体废弃物统称为煤基固废;
3.煤基固废的大量的堆积,不仅占用土地面积,同时对大气、水体和土壤等周围环境造成污染,但对其处理得当,又可以变废为宝,而对于煤基固废的变废为宝,则需通过煤基固废处置系统,来实现专门回收使用;
4.现有技术中所设的煤基固废处置系统,通常设于回收工厂内部,并与工厂内部各系统配合,实现煤基固废回收注浆使用。
5.目前对于煤基固废处置系统的使用,煤基固废处置系统虽能够派和工厂内部各系统,来实现煤基固废的高效回收注浆使用,但其使用能耗高,无法整合回收系统,来节约电量或加快煤基固废制备回收处置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6.因此,为了解决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煤基固废处置系统。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煤基固废处置系统,包括煤基固废处置系统主体和连接所述煤基固废处置系统主体的煤泥处置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煤矸石处置系统与粉煤灰处置系统,所述煤矸石处置系统出料端与煤基固废处置系统主体相接,并且煤矸石处置系统用于实现煤矸石的破碎处置,所述粉煤灰处置系统出料端与煤基固废处置系统主体相接,并且粉煤灰处置系统用于实现粉煤灰制备成浆。
8.优选的,所述煤基固废处置系统主体包括二级搅拌池、相接于二级搅拌池出料端用于液体储存的二级储浆桶、相接于二级储浆桶排水端用于高压注浆的高压注浆泵、相连于高压注浆泵输出端的注浆管路以及注浆管路所注浆选择的注浆地点。
9.优选的,所述二级搅拌池、二级储浆桶、高压注浆泵与注浆管路沿煤基固废处置系统主体内部从上至下依次设置,并且注浆管路可外接不少于三处的外置水管。
10.优选的,所述煤泥处置系统包括一级制浆池,所述一级制浆池出料端与二级搅拌池进料端相连接。
11.优选的,所述煤矸石处置系统包括给料机、相接于给料机出料端的破碎机以及安装于破碎机出料口处的球磨机,所述球磨机外侧出料端与二级搅拌池相接。
12.优选的,所述给料机用于实现煤矸石废料的储存给料,并且给料机、破碎机与球磨机所设出料端均与相对应设备进料端相连接。
13.优选的,所述粉煤灰处置系统包括水泥罐、设于水泥罐出料端的制浆机,所述制浆机出料处与二级搅拌池相连接。
14.优选的,所述水泥罐用于粉煤灰制备储存,并且水泥罐出料端相接制浆机可用于搅动制浆。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6.本实用新型新型通过设置了二级搅拌池与二级储浆桶,实现新浆体搅拌形成与储存,而高压注浆泵与注浆管路,可快速实现新浆体注浆使用,而在煤泥处置系统,在一级注浆池作用下,可实现煤泥搅动制浆,在煤矸石处置系统内部所设给料机、破碎机与球磨机配合下,可实现煤矸石快速粉末状破碎,且在粉煤灰处置系统内部所设制浆机作用下,可对水泥罐内部粉煤灰,实现搅动制浆,从而达到了煤基固废处置系统整体设置,实现煤基固废高效粉碎、制浆与注浆活动的优点。
17.二级搅拌池与二级储浆桶的设置,在二级搅拌池内部搅动驱动下,可对煤泥浆体、粉末状煤矸石与粉煤灰浆体辅助搅动,形成新浆体,并配合二级储浆桶,实现稳定储存使用活动;
18.高压注浆泵与注浆管路的设置,在高压注浆泵驱动下,可实现二级储浆桶内部新浆体快速吸附输送,并沿注浆管路注出使用,且注浆管路可外部多条管道,实现多位置注浆配合;
19.一级注浆池的设置,在一级注浆池搅动配合下,可对煤泥快速搅动构成煤泥浆体;
20.破碎机与球磨机的设置,在破碎机破碎下,实现煤矸石初步破碎处理,而在球磨机破碎配合下,煤矸石可破碎呈粉末状,保证后续新浆体混合形成快速;
21.制浆机与水泥罐的设置,在水泥罐作用下,可对粉煤灰干燥储存,而制浆机则可对粉煤灰辅助搅动混合,实现粉煤灰浆体快速制备使用。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煤矸石处置系统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粉煤灰处置系统结构示意图。
25.其中:煤基固废处置系统主体-1、二级搅拌池-11、二级储浆桶-12、高压注浆泵-13、注浆管路-14、注浆地点-15、煤泥处置系统-2、一级制浆池-21、煤矸石处置系统-3、给料机-31、破碎机-32、球磨机-33、粉煤灰处置系统-4、水泥罐-41、制浆机-42。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
27.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煤基固废处置系统,包括煤基固废处置系统主体1和连接煤基固废处置系统主体1的煤泥处置系统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煤矸石处置系统3与粉煤灰处置系统4,煤矸石处置系统3出料端与煤基固废处置系统主体1相接,并且煤矸石处置系统3用于实现煤矸石的破碎处置,粉煤灰处置系统4出料端与煤基固废处置系统主体1相接,并且粉煤灰处置系统4用于实现粉煤灰制备成浆。
28.煤基固废处置系统主体1包括二级搅拌池11、相接于二级搅拌池11出料端用于液体储存的二级储浆桶12、外接于二级储浆桶12排水端用于高压吸附与高压传输的高压注浆泵13、密封连接于高压注浆泵13输出端实现管路外接与注浆的注浆管路14以及注浆管路14
外侧所注浆选择的注浆地点15;二级搅拌池11、二级储浆桶12、高压注浆泵13与注浆管路14沿煤基固废处置系统主体1内部从上至下依次设置,并且注浆管路14可外接不少于三处的外置水管,保证注浆管路14可实现外侧注浆地点15多位置注浆活动。
29.煤泥处置系统2包括一级制浆池21,一级制浆池21出料端与二级搅拌池11进料端相连接。
30.请参阅图2,煤矸石处置系统3包括给料机31、置于给料机31输送出料端实现搅动粉碎的破碎机32以及安装于破碎机32出料口处并用于内部所设磨球与磨筒快速研磨破碎的球磨机33,球磨机33外侧出料端与二级搅拌池11外侧进料端相接;给料机31用于实现煤矸石废料的储存给料,并且给料机31、破碎机32与球磨机33所设出料端均与相对应设备进料端相连接,保证破碎机32与球磨机33可配合不断粉碎缩小煤矸石直径。
31.请参阅图3,粉煤灰处置系统4包括水泥罐41、紧固连接于水泥罐41出料端用于搅动制浆的制浆机42,制浆机42出料处与二级搅拌池11相连接;水泥罐41用于粉煤灰制备储存,并且水泥罐41出料端相接制浆机42可用于搅动制浆,保证粉煤灰可快速实现预制浆活动。
32.工作原理如下:
33.若要进行煤基固废的处置时,可将煤基固废所组成的煤泥、煤矸石与粉煤灰依次放置到所对应的处置设备内部;
34.首先将煤泥放置煤泥处置系统2内部所设的一级制浆池21内部,使煤泥与一级制浆池21内部所添加的清水混合,形成浆体,产生的浆体可沿出料端,进入到二级搅拌池11内部;
35.煤矸石可在煤矸石处置系统3内部所设给料机31作用下,实现辅助储存与自动输料活动,使煤矸石原料随给料机31,进入至出料端相连接的破碎机32内部,通过破碎机32运行,对破碎机32内部的煤矸石,实现初步粉碎活动,完成初步粉碎的煤矸石原料,可沿破碎机32出料端,进入到球磨机33内部,进行破碎加强活动,即通过球磨机33内部所设磨球与磨筒配合下,球磨机33可快速转动,对进入到球磨机33内部的破碎煤矸石原因,再次研磨破碎,使煤矸石原料变成粉末状,而完成粉末破碎的煤矸石,可沿球磨机33出料端,进入二级搅拌池11内部;
36.接着将粉煤灰放置到粉煤灰处置系统4内部所述的水泥罐41内部,实现储存活动,而通过水泥罐41出料端倒入制浆机42内部后,制浆机42可对粉煤灰,实现搅动制浆,使粉煤灰形成粘稠状,然后粘稠状的粉煤灰浆体,可沿制浆机42出料端进入二级搅拌池11内部;
37.进而二级搅拌池11内部,就可混合有煤泥浆体、粉末状煤矸石与粉煤灰浆体,并通过二级搅拌池11的辅助搅拌,使煤泥浆体、粉末状煤矸石与粉煤灰浆体相互混合,形成新浆体,且新浆体可储存至二级搅拌池11出料端相连接的二级储浆桶12内部,实现新浆体稳定放置;
38.若要进行新浆体注浆使用,使新浆体可注入地质聚合物混凝土,来加强地质聚合物混凝土整体强度,为井下注浆或地面硬化提供强度支持,即通过运行二级储浆桶12出料端相连接的高压注浆泵13,使高压注浆泵13实现二级储浆桶12内部所储存的新浆体,使新浆体沿高压注浆泵13出料端相连接的注浆管路14,实现高效注出活动,使新浆体可稳定注入外侧注浆地点所设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内部,进行凝固强度增强活动,且注浆管路14可实
现多条外接管路的连接,来实现注浆地点多位置注浆活动,大大加强新浆体注浆使用,从而达到了煤基固废处置系统整体设置,实现煤基固废高效粉碎、制浆与注浆活动的优点。
39.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煤基固废处置系统,通过设置了二级搅拌池11与二级储浆桶12,实现新浆体搅拌形成与储存,而高压注浆泵13与注浆管路14,可快速实现新浆体注浆使用,而在煤泥处置系统2,在一级注浆池21作用下,可实现煤泥搅动制浆,在煤矸石处置系统3内部所设给料机31、破碎机32与球磨机33配合下,可实现煤矸石快速粉末状破碎,且在粉煤灰处置系统4内部所设制浆机42作用下,可对水泥罐41内部粉煤灰,实现搅动制浆,从而达到了煤基固废处置系统整体设置,实现煤基固废高效粉碎、制浆与注浆活动的优点。
4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