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模式便携制氧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57021发布日期:2023-03-29 10:07阅读:48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模式便携制氧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制氧机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多模式便携制氧机。


背景技术:

2.制氧机通过压缩机对空气进行压缩,压缩空气再经过分子筛进行过滤,分子筛将压缩空气中氮气吸附,而氧气通过分子筛排出,经过分子筛过滤出的空气氧气浓度较高,能够满足治疗要求。制氧机具有产氧速度快、产氧能力稳定、运行功率低、体积小、使用方便等特点。现有技术中,制氧机多是直接的连续排氧,这样不但会造成氧气的浪费,同时还会影响吸氧者的吸氧感受,甚至会对吸氧者造成吸氧压力。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模式便携制氧机,能够依据用氧者的呼吸频率进行调节出氧,改善吸氧者吸氧感受,同时避免氧气浪费,同时还具有连续出氧模式,满足多种使用模式的要求。
4.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一种多模式便携制氧机,包括压缩机、分子筛、用氧接口和控制电路板,所述分子筛上设置有排出氧气的氧气出口和连接所述压缩机的空气进口,所述氧气出口上连接有脉冲电磁阀;所述脉冲电磁阀包括第一阀腔和脉冲电磁阀控制器,所述第一阀腔上连接有差压传感器、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氧气出口常通,所述第二接口和所述第一接口通过所述第一阀腔常通,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用氧接口连通并由所述脉冲电磁阀控制器控制通断;所述差压传感器连接所述第一阀腔和所述用氧接口;所述第二接口上连接有氧气储罐,所述氧气储罐与所述第二接口常通。
5.优选地,所述脉冲电磁阀控制器为脉冲控制器。
6.优选地,所述第二接口上连接有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包括第二阀腔和第二电磁阀控制器,所述第二阀腔上连接有第四接口、第五接口和第六接口;所述第四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常通,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氧气储罐常通,所述第五接口通过所述第二阀腔与所述第四接口常通;所述第六接口与所述用氧接口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二电磁阀控制器控制通断,所述第六接口和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用氧接口并接。
7.优选地,所述氧气储罐上仅设置有一连接管口,所述连接管口和所述第五接口常通。
8.优选地,所述用氧接口上连接有氧气浓度传感器,所述氧气浓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9.优选地,所述分子筛包括第一分子塔、第二分子塔和进气分配阀,所述氧气出口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分子塔和所述第二分子塔上的第一氧气出口和第二氧气出口,所述第一氧气出口和所述第二氧气出口与所述第一接口并接;所述空气进口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分子塔和所述第二分子塔上的第一空气进口和第二空气进口;
10.所述进气分配阀包括进气口,第一出气口、第二出气口、排氮口和分配阀控制器,
所述进气口与压缩机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一出气口和所述第二出气口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空气进口和第二空气进口,所述分配阀控制器控制所述进气口与所述第一出气口和所述第二出气口交替连通,所述排氮口与所述第一出气口和所述第二出气口交替连通。
11.优选地,所述氧气储罐上连接有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的压力传感器,所述分配阀控制器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通过所述控制电路板控制所述分配阀控制器,分配阀控制器控制进气口与所述第一出气口和所述第二出气口交替连通,控制排氮口与所述第一出气口和所述第二出气口交替连通。
12.优选地,所述第一氧气出口和所述第二氧气出口之间连接有并接的第一排氮反吹管和第二排氮反吹管,所述第一排氮反吹管常通,所述第二排氮反吹管上设置有由控制电路板控制的第三电磁阀,所述第一排氮反吹管上设置有流量调节阀。
13.优选地,所述第一氧气出口和第二氧气出口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第一氧气出口和第二氧气出口分别通过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连通所述第一接口。
14.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一种多模式便携制氧机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脉冲电磁阀,实现依据吸氧者呼吸频率进行排氧,提高吸氧和呼吸的舒适性,同时也避免氧气浪费。再有通过第二电磁阀的设置,实现长时间连续供氧,实现本制氧机的多模式使用要求。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一种多模式便携制氧机外部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一种多模式便携制氧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一种多模式便携制氧机的控制电路板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一种多模式便携制氧机的内部放大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一种多模式便携制氧机的工作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现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21.如图1至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一种多模式便携制氧机结构示意图,包括制氧机壳体101、设置在制氧机壳体101上的空气进口104、散热口103、控制面板102和用氧接口100,制氧机壳体101内部设置有压缩机105、分子筛1和控制电路板5。
22.如图5所示,分子筛1上设置有排出氧气的氧气出口10和连接压缩机105的空气进口。氧气出口10上连接有脉冲电磁阀2。脉冲电磁阀2包括第一阀腔和脉冲电磁阀控制器,第一阀腔上连接有差压传感器53、第一接口21、第二接口22和第三接口23。第一接口21和氧气出口10常通,第二接口22和第一接口21通过第一阀腔常通。第三接口23与用氧接口100连通并由脉冲电磁阀控制器控制通断。差压传感器53连接第一阀腔和用氧接口100。第二接口22上连接有氧气储罐3,氧气储罐3与第二接口22常通。
23.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正常的在用氧前,需要先启动本制氧机一段时间,一方面确保制氧机的正常工作,另一方面确保制氧机的制氧量稳定和平稳。制氧机启动后,压缩机105工作,向分子筛1内输送空气,空气经过分子筛分离,获得氧气。分子筛1制得的氧气依次经过氧气出口10、第一接口21、第一阀腔和第二接口22输送至氧气储罐3内存储起来。
24.在将本制氧机制得的氧气用于吸氧者吸氧时,吸氧者主动吸氧,差压传感器53通过感应用氧接口100和第一阀腔之间压力差,判断吸氧者吸氧频率,差压传感器53将信号输送至控制电路板5,控制电路板5通过控制脉冲电磁阀控制器,脉冲电磁阀控制器启动脉冲电磁阀2的第三接口23,使得吸氧者脉冲吸氧。脉冲电磁阀控制器依据差压传感器53获得到的吸氧频率,或者按照常规吸氧频率,控制第三接口23呈脉冲启闭。第三接口23打开,具有两部分氧气通过第三接口23进入用氧接口100位置,一部分氧气为分子筛实时制得的氧气经过第一接口21进入第一阀腔,然后由第一阀腔直接进入第三接口23,输送至用氧接口100,另一部分氧气为氧气储罐3通过第二接口22反向回流的氧气,氧气储罐3反向回流的氧气通过第二接口22反向进入第一阀腔,然后也由第一阀腔直接进入第三接口23,输送至用氧接口100。
25.在第三接口23打开时,第一阀腔内氧气进入第三接口23并向外输送,此时第一阀腔内气压瞬时降低,且分子筛实施制得的氧气也会由第一阀腔进入第三接口23,使得此时瞬时没有氧气进入氧气储罐3内,所以氧气储罐3内氧气会反向回来至第一阀腔内。
26.在用氧者呼气时,差压传感器53感应到呼出的气压,控制脉冲电磁阀控制器关闭第三接口,此时氧气不能由第三接口向外排出,分子筛实时制得的氧气通过第二接口22进入氧气储罐暂存。同时用氧接口100位置无氧气排出,使得用氧者呼气顺畅。
27.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脉冲频率控制第三接口的通断,在用氧者吸气时,第三接口打开,为用氧者供气,在用氧者呼气时,第三接口关闭,避免有向外输出的氧气影响用氧者呼气不畅问题,同时将实时制得的氧气暂存在氧气储罐内,这样就确保了在用氧时,具有足够的氧气量,避免用氧时仅仅使用分子筛实时制得氧气而出现氧气量不足或不稳定的问题。
28.本技术方案中,脉冲电磁阀控制器为脉冲控制器,控制第三接口23呈脉冲启闭,实现用氧者脉冲吸氧,直接采用脉冲电磁阀,结构简单,易于控制。
29.如图5所示,本技术方案中,第二接口22上连接有第二电磁阀6,第二电磁阀6包括第二阀腔和第二电磁阀控制器。第二阀腔上连接有第四接口61、第五接口62和第六接口63。第四接口61和第二接口22常通,第五接口62与氧气储罐3常通。第五接口62通过第二阀腔与第四接口61常通。第六接口63与用氧接口100连接并通过第二电磁阀控制器控制通断。第六接口63和第三接口23与用氧接口100并接。
30.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分子筛制得的氧气,依次通过氧气出口10、第一接口21、第一阀腔、第二接口22、第四接口61、第二阀腔和第五接口62进入氧气储罐3内。在脉冲吸氧时,氧气储罐3内氧气反向回流,依次经过第五接口62、第二阀腔、第四接口61和第二接口22进入第一阀腔,与分子筛实时制得并进入第一阀腔内的氧气混合,通过第三接口23被用氧接口100位置的用氧者吸氧。
31.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在非脉冲吸氧时,即直供氧时,脉冲电磁阀2的第三接口23始终关闭,同时,第二电磁阀6上第二电磁阀控制器控制第六接口63打开,第六接口63与用氧接口100连接,此时第二阀腔内的氧气会经过第六接口63排出至用氧接口100位置,实现长时间连续排氧、供氧。由第六接口63排出的氧气具有两部分,一部分为分子筛实时制得的氧气,通过脉冲电磁阀进入第二阀腔内,另一部分为氧气储罐3内反向回流的氧气。在第六接口63打开时,使得第二阀腔内气压瞬时降低,此时氧气储罐3内反向回流至第二阀腔内。
32.在第六接口63位置设置有流量调节阀,调节由第六接口63排出的氧气流量,在第
六接口63排出的氧气流量很小时,甚至小于分子筛实时制得的氧气流量时,分子筛实时进入第二阀腔内的氧气量大于第六接口63排出的氧气,此时多余的氧气会流向氧气储罐3内,此时氧气储罐3内氧气就不会发生反向回流。
33.同理地,在脉冲吸氧时,若是分子筛实时制得氧气量大于脉冲吸氧量,第一阀腔内多余的氧气也进入氧气储罐内存储。
34.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即通过第二电磁阀的设置,有效的实现了本制氧机连续直供氧,实现了本制氧机的多模式工作。
35.本技术方案中,氧气储罐3上仅设置有一连接管口31,连接管口31和第五接口62常通。减少氧气储罐3上管接头,简化氧气储罐3结构,简化制氧机的结构,简化氧气管路的连接,降低制氧机故障率。
36.本技术方案中,用氧接口100上连接有氧气浓度传感器51,氧气浓度传感器51与控制电路板5电连接。氧气浓度传感器51实时检测供氧的氧气浓度,间接的对分子筛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状态进行监测。
37.本技术方案中,分子筛1包括第一分子塔11、第二分子塔12和进气分配阀7,氧气出口10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分子塔11和第二分子塔12上的第一氧气出口13和第二氧气出口14。第一氧气出口13和第二氧气出口14与第一接口21并接。空气进口包括设置在第一分子塔11和第二分子塔12上的第一空气进口15和第二空气进口16。进气分配阀7包括进气口74,第一出气口71、第二出气口72、排氮口73和分配阀控制器。进气口74与压缩机的出口连接。第一出气口71和第二出气口72分别连接第一空气进口15和第二空气进口16。分配阀控制器控制进气口74与第一出气口71和第二出气口72交替连通,排氮口73与第一出气口71和第二出气口72交替连通。进气口74与第一出气口71连通时,第二出气口72与排氮口73连通,或者进气口74与第二出气口72连通时,第一出气口71与排氮口73连通。进气分配阀7为二位四通膜片阀。
38.本技术方案中,氧气储罐3上连接有与控制电路板5电连接的压力传感器52,分配阀控制器与控制电路板5电连接,压力传感器52通过控制电路板5控制分配阀控制器,分配阀控制器控制进气口74与第一出气口71和第二出气口72交替连通,控制排氮口73与第一出气口71和第二出气口72交替连通。
39.压力传感器52感应到氧气储罐3内压力,通过氧气储罐3内压力变化,判断分子筛制氧量,压力增加至设定值后,即分子筛制氧一定量后,压力传感器52将信号传递至控制电路板5,控制电路板控制分配阀控制器,分配阀控制器控制进气口74与第一出气口71和第二出气口72连通的切换,即切换一分子塔进行制氧,结束制氧的分子塔上的空气进口(第一空气进口15或第二空气进口16)与排氮口73连通,实现排氮,实现对本分子塔的解析和再生。
40.本技术方案中,第一氧气出口13和第二氧气出口14之间连接有并接的第一排氮反吹管81和第二排氮反吹管82。第一排氮反吹管81常通,第二排氮反吹管82上设置有由控制电路板5控制的第三电磁阀83,第一排氮反吹管81上设置有流量调节阀84。通过设置第一排氮反吹管81和第二排氮反吹管82,实现对进行解析的分子塔进行气压平衡和反吹,确保分子塔解析彻底,确保分子塔再生彻底。如在第一分子塔11制氧时,第一氧气出口13排出的氧气大部分会通过脉冲电磁阀进入氧气储罐3内,少量的氧气会经过第一排氮反吹管81反向进入第二分子塔12内,实现对第二分子塔12进行反吹,实现第二分子塔的再生。反之,在第
二分子塔制氧时,第一分子塔被反吹再生。
41.基于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第三电磁阀83,控制电路板控制第三电磁阀83间歇性的瞬时导通,增加反向进入再生分子塔的氧气量,确保再生分子塔的再生效果,同时也避免了长时间大流量的反吹氧气的消耗,避免因反吹再生影响分子筛的制氧量。
42.本技术方案中,第一氧气出口13和第二氧气出口14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单向阀91和第二单向阀92,第一氧气出口13和第二氧气出口14分别通过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连通第一接口21。第一单向阀91和第二单向阀92的设置,避免氧气在脉冲电磁阀与分子塔之间反流。
43.如图1至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一种多模式便携制氧机结构示意图,包括制氧机壳体101、设置在制氧机壳体101上的空气进口104、散热口103、控制面板102和用氧接口100,制氧机壳体101内部设置有压缩机105、分子筛1和控制电路板5。
44.压缩机105安装在制氧机壳体101的内底面上,在压缩机105外部罩设压缩机罩,散热口103设置在制氧机壳体101朝向压缩机罩位置,并与压缩机罩内部空间连通,实现将压缩机工作产生的热量及时散出,避免压缩机产生的热量扩散至制氧机壳体101内部空间其他位置。分子筛1设置在制氧机壳体101且位于压缩机105侧面并置于压缩机罩外部,增大分子筛的高度,提高分子筛的制氧效率。脉冲电磁阀2,第二电磁阀6、第三电磁阀83、进气分配阀7、氧气浓度传感器51均安装在压缩机罩上方空间内。控制面板102和用氧接口100均安装在制氧机壳体101的顶面上。空气进口104安装在制氧机壳体101上,并与压缩机罩外部的制氧机壳体101内部空间连通,然后压缩机105的进口上连接取气管106延伸至压缩机罩107外部的空间,实现获取空气,这样就确保了进入压缩机内的空气为环境温度中的常温空气,降低制得的氧气温度,确保吸氧舒适性。
45.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在上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改进,或未经改进将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