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化油类型助滤剂的制取工艺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9220阅读:6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酸化油类型助滤剂的制取工艺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酸化油类型助滤剂的制取工艺属于制取新型的即酸化脂类型助滤剂的一种特定工艺。它的应用是指在使用过程中的正确方法。
目前,已成功地应用于工业上的助滤剂品种並不多,而且价格较贵;国内外对助滤剂的研究仍处于实验室研制並逐步推广到工业应用的过渡阶段(见昆明冶金情报,1983,Ⅰ,99-130)。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探索一种新的助滤剂,用于提高物料过滤效果和降低滤饼水份。
本发明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酸化油类型助滤剂的制取工艺和如何使用这种新型助滤剂。在制取工艺方面酸化油助滤剂的主要成份是烃类磺化物,以C12~C22的混合烃(RH)做原料。混合烃可以是脂肪烃、芳香烃及其衍生物。它们是用石油烃经加工处理或用人工合成而制得的。制取的过程是将混合烃用浓硫酸、发烟硫酸或其他磺化剂(如氯磺酸)进行磺化反应,其反应式为
此处,混合烃与酸的投料重量比为1∶0.4~3,反应温度为室温150℃左右,反应时间为1~5小时。反应后得到混合物,将它进行分离提纯等加工处理即得产品。同时,可以根据制取工艺条件的改变和所用原料的差異,得到一系列不同型号的酸化油产品;在酸化油类型助滤剂应用方面,基本特征是可以将它单独使用,也可以根据不同处理对象而添加一些辅助剂,如酸(硫酸等)、碱(如烧碱)、盐(如金属盐和高分子絮凝剂(如聚丙烯酰胺)等,混合使用。针对不同的物料性质,每过滤一吨物料,所需该助滤剂的用量为由数克至数百克或更多些。这种助滤剂主要应用于矿冶工业选矿厂的精矿或尾矿或其他物料的过滤工艺中,达到提高过滤效果、降低滤饼水份的目的。
该发明的主要优点是在制取工艺中,原料的来源易得,制取工艺简单,没有苛刻的工艺条件;在使用方法上,适应性强,也可根据不同的处理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或单独使用,或与别的辅助剂混合使用,或多用,或少用等等。
实施例1用酸化油-3132作为助滤剂,曾在鞍钢公司东鞍山烧结厂浮选工艺中进行实施。单机试验表明当药剂用量为200~250(克/吨矿)时,滤饼水份达10.9%,比不加药过滤降低2.5%;过滤机的台时产量为8.21吨,比不加药过滤提高约40%;过滤机的作业循环率为24.5%,比不加药过滤降低20%左右。
实施例2用酸化油-4041作为助滤剂,在酒钢选矿厂进行实施,单机工业试验也达到了予定的指标当药剂用量为100(克/吨矿)时,滤饼平均含水14.6%,比不加药剂降低1.6%。同时,加药对过滤介质和设备无不良影响,且对降低溢流浓度和提高滤饼中细粒级的回收率均有好处。对酒钢的实施例表明当其选矿厂使用酸化油为铁精矿过滤的助滤剂后,每年将可获经济效益70万元以上。
权利要求
1.酸化油类型助滤剂的制取工艺是一种生产新型助滤剂的工艺。迄今为止,国内成功地采用添加助滤剂的过滤工业试验的例子还很少。本发明的制取工艺,其特征在于采用混合烃做原料,並与磺化剂进行磺化反应,得反应混合物。尔后,将反应混合物进行分离提取等加工处理,得酸化油类型助滤剂;
2.酸化油类型助滤剂的应用方法与其他助滤剂相同,都是将它加入被处理的固液混合相中,再进行过滤。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它可做矿冶工业中过滤物料的助滤剂,既可单独使用,又可根据不同处理对象,混合其它一些辅助剂,控制一定的数量进行使用;
3.根据权利要求
1中所提的混合烃,其特征在于混合烃(RH)中的碳原子数为C12~C22。它可以是脂肪烃、芳香烃及其衍生物。
4.依据权利要求
1中所提的磺化剂,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浓硫酸、发烟硫酸或其他磺化剂,如氯磺酸等;
5.权利要求
1中所提的磺化反应,其特征在于它的反应式为该反应的混合烃与酸的投料重量比为1∶0.4~3,反应温度为150℃左右,反应时间为1~5小时。
6.依据权利要求
1中所提的分离提取等加工处理,其特征在于在常压和较低温度下进行。
7.依据权利要求
2中所提的矿冶工业,其特征在于它主要是指选矿厂的精矿或尾矿或其他性能类似的物料。
8.根据权利要求
2中所提的混合其它一些辅助剂,其特征在于它们可以是酸(如硫酸)、碱(如烧碱)。盐(如金属盐)及高分子絮凝剂(如聚丙烯酰胺)等。
9.权利要求
2中提的控制一定的数量,其特征在于根据不同的物料性质,过滤每吨物料所需的酸化油类型助滤剂用量为数克至数百克或更大些。
专利摘要
酸化油类型助滤剂的制取工艺及其应用是一种生产新型助滤剂的工艺,其应用主要是指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宜。迄今为止。国内成功地采用添加助滤剂的过滤工业试验的例子还很少。本发明的制取工艺是采用混合烃做原料,并与磺化剂进行磺化反应,分离提纯等加工处理而得;本发明所得产品的应用,主要是做矿冶工业中过滤物料的助滤剂,既可单独使用,又可与其它辅助剂混合使用。原料易得,工艺简单,使用方式灵活多样,最终达到好的经济效益。
文档编号B01J20/22GK85100406SQ85100406
公开日1986年7月16日 申请日期1985年4月1日
发明者林祥辉, 靳芳琳, 路平, 马星, 邵莎 申请人:冶金工业部长沙矿冶研究院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