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雾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69090阅读:670来源:国知局
除雾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隧道施工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除去喷射水泥时形成的雾气的除雾系统。
【背景技术】
[0002]在现有隧道建设工作中,隧道开挖好后,需要对隧道的内壁反复喷射水泥,以进行隧道主体的建造。而在喷射水泥时,由于喷射冲力引起水泥液从隧道壁上反弹形成大量水泥雾气和悬浮颗粒等杂质,同时由于这些水泥雾气和悬浮颗粒处于隧道洞内,通风不畅,从而长时间不易消散。水泥雾气的形成对隧道施工造成极大的不便,不但影响施工人员视野,还影响工作进度,而且水泥雾气等杂质吸入身体内后会危害施工人员的健康。一般情况下,施工人员都需要戴上面具施工作业,面具虽然可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水泥雾气仍会对施工人员的健康产生一定程度的危害,而且面具的使用还会影响施工人员工作效率。
[0003]因此,需要一种能除去隧道内水泥雾气、悬浮颗粒等杂质的装置。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有效除去隧道内水泥雾气、悬浮颗粒等杂质的除雾系统。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除雾系统,包括抽风机、螺旋管道、水泵、水幕喷射管道和沉淀池。其中螺旋管道设置为螺旋式下降,其顶部的入口与抽风机连接,水幕喷射管道与水泵连接,且水幕喷射管道与螺旋管道一致地螺旋设置,用于向螺旋管道内喷射水幕,螺旋管道的出口设置在沉淀池上方。
[0006]由以上方案可见,带有水泥雾气、悬浮颗粒等杂质的空气被抽风机抽入螺旋管道内,并沿螺旋管道螺旋向下流动,在流动过程中,受离心力的影响,部分水泥雾气和悬浮颗粒会发生沉积并顺着螺旋管道流动至其出口,并流至沉淀池内,同时,在水幕的喷射作用下,水泥雾气和悬浮颗粒被冲刷而进入水中,并流至沉淀池内,净化后的空气从出口排出后进入大气中。利用本实用新型除雾系统,工作环境得以净化,有利于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而且在工作过程中视野清晰,方便施工的进行,并提高工作效率。
[0007]较具体的方案为,除雾系统还包括水箱,水泵从水箱中抽水并传送至水幕喷射管道,水箱与沉淀池相邻设置,沉淀池的与水箱相邻的侧壁上设置有缺口。
[0008]由以上方案可见,在应用过程中,水及水泥等杂质流入沉淀池后,杂质沉淀在沉淀池底部,上层的清水可经过缺口流至水箱内,可实现水的循环利用。
[0009]更具体的方案为,还包括设置在缺口上方的过滤网。由以上方案可见,过滤网可进一步保证杂质不会进入水箱内。
[0010]进一步更具体的方案为,侧壁上设置有从缺口外侧向下倾斜延伸至水箱内的引导肩台。由以上方案可见,引导肩台的设置可使水箱与沉淀池可不必紧贴而可具有一定间隙,从沉淀池流出的水通过引导肩台流至水箱内而不会经间隙而泄露。
[0011]另一更具体的方案为,螺旋管道沿其螺旋延伸方向的顶壁上设置有开口,水幕喷射管道在开口设置,水幕喷射管道的喷射孔设置在水幕喷射管道位于螺旋管道内的位置。由以上方案可见,水幕向下喷射,有利于水泥雾气的净化而且杂质不会沉积在水幕喷射管道上,而是经螺旋管道的底壁而流至沉淀池内。
[0012]又一更具体的方案为,水幕喷射管道设置在螺旋管道内,并固定在螺旋管道的顶壁上。由以上方案可见,水幕喷射管道设置在螺旋管道的顶壁上可使杂质不易于沉积在水幕喷射管道上,而是经螺旋管道的底壁而流至沉淀池内。
[0013]优选地,除雾系统包括壳体,螺旋管道、水幕喷射管道及水泵都设置在壳体内,且水泵设置在螺旋管道围成的空间内。由以上方案可见,壳体可对螺旋管道、水幕喷射管道及水泵等进行保护,防止在其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损坏,而水泵设置在螺旋管道围成的空间内可使除雾系统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以节省空间。
[0014]较具体地,水箱和沉淀池位于壳体下方,并与壳体形成整体。由以上可见,形成整体可使除雾系统方便安装及移置。
[0015]更具体地,壳体为圆筒状,水箱与沉淀池合在一起呈圆柱状,圆筒与圆柱同轴设置。由以上可见,圆柱形设置可进一步节约空间,壳体设置为圆筒形可节约原材料。
[0016]进一步更具体地,沉淀池与壳体或水箱可拆卸地连接。由以上可见,沉淀池可拆卸设置,在沉淀池内的沉淀物较多时,可将沉淀池取下进行清理后继续使用。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图;
[0018]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图,其中部分进行了剖切;
[00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壳体内部分及水箱与沉淀池的结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2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抽风机1,与抽风机的出风管相连接的螺旋管道2设置在壳体3内,水箱4设置在壳体3的下方,其一侧设置有沉淀池5。
[0022]如图2所示,壳体3包括具有中心孔的盖31及筒形部32,螺旋管道2的入口 21设置在其顶端,穿过盖31的中心孔并与出风管的出口 11固定连接,然后螺旋管道2螺旋向下地设置在筒形部32内,并形成内部空间,水泵6设置在该内部空间内,通过连接管道61与水幕喷射管道7连接。水幕喷射管道7设置在螺旋管道2顶壁的开口处,并与螺旋管道2一致地螺旋设置,用于喷射水幕的细孔都位于螺旋管道2内部。
[0023]水箱4与沉淀池5相邻设置,二者相邻接的侧壁中沉淀池5的侧壁51的高度较高,但相较于沉淀池5的其他部分的侧壁,该部分侧壁51较低,其上方设置有缺口 52,缺口处设置过滤网53,缺口 52的外侧设置有引导肩台54,引导肩台54远离侧壁51倾斜向下设置,并伸入水箱4内。水箱4内设置有支撑柱41,用于支撑水泵6,沉淀池5设置在水箱4的底壁向沉淀池5延伸的部分上,而且该部分上还设置有导轨42,以使沉淀池5底部的滚动轮55可沿导轨移动,以方便沉淀池5从水箱4上拆卸。
[0024]如图3所示,水箱4具有水箱盖43,分别设置在水箱4及沉淀池5的上方,水箱盖43上还设置有供水泵6的进水管62插入的孔44及供螺旋管道2的出口 22穿过的孔45,水泵6安装在水箱盖43上方。水箱4和沉淀池5拼接在一起时为圆柱形,圆柱的轴与壳体的轴同轴设置。
[0025]在使用时,用抽风机I抽取带有水泥雾气的空气,经出风管进入螺旋管道2内,从顶部入口 21螺旋下降直至出口 22,同时水泵6工作,从水箱4内抽取水经连接管道61进入水幕喷射管道7内,然后水从水幕喷射管道7下方的细孔内喷至螺旋管道2内,带有水泥雾气的空气在离心力和水幕喷射的双重作用下,水泥雾气等杂质沉积在螺旋管道2的底壁上并在水流作用下,从出口 22进入沉淀池5内,空气得以净化而重新进入大气中。杂质进一步在沉淀池5内沉淀,从而沉淀池5底部为沉淀物,而上方为清水,在沉淀池内的水位超过缺口 52后,水会经过滤网53、引导肩台54而流入水箱4内,实现水的循环利用。在沉淀池4内沉积了较多的沉淀物时,可把沉淀池5从水箱4上取下,使滚动轮55沿导轨42向外移动即可,把沉淀物清理后,沉淀池5再沿导轨装至水箱4。
[0026]除水泥雾气外,本实施例也可用于除去空气中的其他悬浮颗粒等杂质。
[0027]在其他实施例中,水幕喷射管道可直接设置在螺旋管道内的顶壁处,并与顶壁固定;沉淀池也可与壳体可拆卸地安装在一起;水箱和沉淀池也可设置为不同于本实施例的其他形状,等等。
【主权项】
1.除雾系统,用于除去空气中的雾气、悬浮颗粒杂质,其特征在于: 所述除雾系统包括抽风机、螺旋管道、水泵、水幕喷射管道和沉淀池, 其中所述螺旋管道设置为螺旋式下降,其顶部的入口与所述抽风机连接,所述水幕喷射管道与所述水泵连接,且所述水幕喷射管道与所述螺旋管道一致地螺旋设置,用于向所述螺旋管道内喷射水幕,所述螺旋管道的出口设置在所述沉淀池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雾系统,其特征在于: 水箱,所述水泵从所述水箱中抽水并传送至所述水幕喷射管道,所述水箱与所述沉淀池相邻设置,所述沉淀池的与所述水箱相邻的侧壁上设置有缺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雾系统,其特征在于: 过滤网,设置在所述缺口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雾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上设置有从所述缺口外侧向下倾斜延伸至所述水箱内的引导肩台。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雾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旋管道沿其螺旋延伸方向的顶壁上设置有开口,所述水幕喷射管道在所述开口设置,所述水幕喷射管道的喷射孔设置在所述水幕喷射管道位于所述螺旋管道内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雾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幕喷射管道设置在所述螺旋管道内,并固定在所述螺旋管道的顶壁上。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任一项所述的除雾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除雾系统包括壳体,所述螺旋管道、所述水幕喷射管道及所述水泵都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水泵设置在所述螺旋管道围成的空间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除雾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箱和所述沉淀池位于所述壳体下方,并与所述壳体形成整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除雾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为圆筒状,所述水箱与所述沉淀池合在一起呈圆柱状,所述圆筒与所述圆柱同轴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除雾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沉淀池与所述壳体或所述水箱可拆卸地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除雾系统,包括抽风机、螺旋管道、水泵、水幕喷射管道和沉淀池。其中螺旋管道设置为螺旋式下降,其顶部的入口与抽风机连接,水幕喷射管道与水泵连接,且水幕喷射管道与螺旋管道一致地螺旋设置,用于向螺旋管道内喷射水幕,螺旋管道的出口设置在沉淀池上方。利用本实用新型除雾系统,工作环境得以净化,有利于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而且在工作过程中视野清晰,方便施工的进行,并提高工作效率。
【IPC分类】E21F5-00, B01D50-00
【公开号】CN204582855
【申请号】CN201520136350
【发明人】姜长清, 周宝春, 刘秀昌, 卜德双
【申请人】中铁十九局集团第七工程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8月26日
【申请日】2015年3月1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