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余热回收除尘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990889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一种余热回收除尘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余热回收除尘器,包括:水箱,沉淀池和除尘散热腔。所述沉淀池连接在所述水箱的下侧,所述沉淀池突出于所述水箱的下表面,且突出部分的上表面镂空;所述除尘散热腔设置在所述水箱和所述沉淀池围成的腔体中,包括多个腔体,所述腔体的下侧伸入所述沉淀池中且与所述沉淀池连通,相邻的两个所述腔体之间通过烟气管道相连。本实用新型利用除尘散热腔将高温的烟气通入水箱中,利用高温烟气中对水箱中的常温的水进行加热,实现对烟气中的热量进行回收的功能。同时,所述除尘散热腔包括多个腔体,有效增加了热量交换的面积,进一步加快了热量回收的效率。而且通过热传递对烟气进行降温,有助于烟气中的尘粒充分沉降。
【专利说明】
一种余热回收除尘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烟尘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余热回收除尘器。
【背景技术】
[0002]除尘器是常用的烟尘处理装置,用于在烟气排放前去除烟气中的尘粒,以防污染空气。从锅炉中排放的烟尘中往往还具有较高的热量,将烟尘中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将会有效提高锅炉热量的利用率,减少燃料的消耗。在除尘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热量回收,将会有效提高除尘和热量回收的效率,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在除尘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热量回收的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4]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在除尘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热量回收的余热回收除尘器。
[000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余热回收除尘器,包括:水箱,所述水箱的输入端连接有进水管,所述水箱的输出端连接有出水管;沉淀池,所述沉淀池连接在所述水箱的下侧,所述沉淀池突出于所述水箱的下表面,且突出部分的上表面镂空;除尘散热腔,所述除尘散热腔设置在所述水箱和所述沉淀池围成的腔体中,所述除尘散热腔的输入端连接有进气管,所述除尘散热腔的输出端连接有出气管,所述除尘散热腔包括多个腔体,所述腔体的下侧伸入所述沉淀池中且与所述沉淀池连通,相邻的两个所述腔体之间通过烟气管道相连。
[0006]本实用新型利用除尘散热腔将高温的烟气通入水箱中,利用高温烟气对水箱中的常温的水进行加热,实现对烟气中的热量进行回收的功能。同时,所述除尘散热腔包括多个腔体,有效增加了热量交换的面积,进一步加快了热量回收的效率。而且通过热传递对烟气进行降温,有助于烟气中的尘粒充分沉降。
[0007]进一步地,所述的余热回收除尘器还包括除尘喷水管,所述除尘喷水管与所述腔体的上部连通。
[0008]进一步地,所述的余热回收除尘器还包括水位计,所述水位计连接在所述水箱的外侧。
[0009]进一步地,所述水位计的一端连接在所述水箱的下部,另一端连接在所述水箱的上部。
[0010]进一步地,连接在同一个所述腔体上的所述烟气管道沿所述腔体的对角线方向相对设置。
[0011]进一步地,所述腔体的其中一侧的侧壁向下延伸至所述沉淀池的底面,并与所述沉淀池的底面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进水管与所述水箱的下部连通。
[0012]进一步地,所述出水管与所述水箱的上部连通。
[0013]进一步地,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出水管沿所述水箱的对角线方向对称设置。
[0014]进一步地,所述沉淀池的上缘设置有溢流槽。
[0015]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余热回收除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余热回收除尘器的结构示意图中A-A截面示意图。
[0018]附图中标记为:
[0019]I 水箱
[0020]11进水管
[0021]12出水管
[0022]2沉淀池
[0023]21溢流槽
[0024]3除尘散热腔
[0025]31进气管
[0026]32出气管
[0027]33 腔体
[0028]34烟气管道
[0029]4除尘喷水管
[0030]5水位计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3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余热回收除尘器,如图1所示,包括:水箱I,沉淀池2,除尘散热腔3。所述水箱I的输入端连接有进水管11,所述水箱I的输出端连接有出水管12,优选地,所述进水管11与所述水箱I的下部连通,所述出水管12与所述水箱I的上部连通,所述进水管11与所述出水管12沿所述水箱I的对角线方向对称设置。所述沉淀池2连接在所述水箱I的下侧,所述沉淀池2突出于所述水箱I的下表面,且突出部分的上表面镂空;所述除尘散热腔3设置在所述水箱I和所述沉淀池2围成的腔体中,所述除尘散热腔3的输入端连接有进气管31,所述除尘散热腔3的输出端连接有出气管32,所述除尘散热腔3包括多个腔体33,所述腔体33的下侧伸入所述沉淀池2中且与所述沉淀池2连通,相邻的两个所述腔体33之间通过烟气管道34相连,优选地,所述腔体33的个数为四个,连接在同一个所述腔体33上的所述烟气管道34沿所述腔体33的对角线方向相对设置,这种设置有利于延长烟气在腔体中的流动距离,增加烟气中的热量向外传递的有效距离。本实用新型利用除尘散热腔将高温的烟气通入水箱中,利用高温烟气对水箱中的常温的水进行加热,实现对烟气中的热量进行回收的功能。同时,所述除尘散热腔包括多个腔体,有效增加了热量交换的面积,进一步加快了热量回收的效率。而且通过热传递对烟气进行降温,有助于烟气中的尘粒充分沉降。
[0033]可选地,所述余热回收除尘器还包括除尘喷水管4,所述除尘喷水管4与所述腔体33的上部连通。所述除尘喷水管可以向腔体内喷洒少量自来水,使水汽与烟气中的尘粒结合,以进一步加快烟气中的尘粒的沉降。
[0034]在具体工作过程中,高温烟气从进气管进入除尘散热腔的腔体中,常温的自来水从进水管进入到水箱中。高温烟气在腔体中流动,在流动过程中高温烟气中的热量穿过腔体的内壁传递到水箱中的常温自来水中,使自来水升温,升温后的自来水通过出水管输送到锅炉的用水管道中,实现高温烟气中的热量回收功能。同时,在腔体内,烟气经过降温和除尘喷水管的喷水后,其中的烟尘及少量的自来水沉降到连接在腔体的下侧且与腔体连通的沉淀池中,由于沉淀池突出于水箱的下表面,且突出部分的上表面镂空,少量的自来水可以从镂空的部分蒸发出去,沉积的烟尘也可以从镂空的部分清理出来。
[0035]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余热回收除尘器还包括水位计5,所述水位计5连接在所述水箱I的外侧,水位计用于测量水箱中的水位,以防止水箱中的供水量不足的情况出现。优选地,所述水位计5的一端连接在所述水箱I的下部,另一端连接在所述水箱I的上部。
[0036]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腔体33的其中一侧的侧壁向下延伸至所述沉淀池2的底面,并与所述沉淀池2的底面固定连接,这种设置有利于对上部设置的腔体进行支撑,增加了腔体的稳定性,同时,也增加了腔体的侧壁的表面积,有利于烟气中的热量向外侧的传递。
[0037]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沉淀池的上缘设置有溢流槽21。用于沉淀池中水分的引流,防止沉淀池中的水分过多时出现四溢的情况。
[0038]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主权项】
1.一种余热回收除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水箱(I),所述水箱的输入端连接有进水管(11),所述水箱的输出端连接有出水管(12); 沉淀池(2),所述沉淀池连接在所述水箱的下侧,所述沉淀池突出于所述水箱的下表面,且突出部分的上表面镂空; 除尘散热腔(3),所述除尘散热腔设置在所述水箱和所述沉淀池围成的腔体中,所述除尘散热腔的输入端连接有进气管(31),所述除尘散热腔的输出端连接有出气管(32),所述除尘散热腔包括多个腔体(33),所述腔体的下侧伸入所述沉淀池中且与所述沉淀池连通,相邻的两个所述腔体之间通过烟气管道(34)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回收除尘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除尘喷水管(4),所述除尘喷水管与所述腔体的上部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余热回收除尘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水位计(5),所述水位计连接在所述水箱的外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余热回收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位计的一端连接在所述水箱的下部,另一端连接在所述水箱的上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回收除尘器,其特征在于,连接在同一个所述腔体上的所述烟气管道沿所述腔体的对角线方向相对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回收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的其中一侧的侧壁向下延伸至所述沉淀池的底面,并与所述沉淀池的底面固定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回收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与所述水箱的下部连通。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余热回收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与所述水箱的上部连通。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余热回收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出水管沿所述水箱的对角线方向对称设置。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余热回收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的上缘设置有溢流槽(21)。
【文档编号】B01D47/06GK205683771SQ201620557077
【公开日】2016年11月16日
【申请日】2016年6月8日 公开号201620557077.3, CN 201620557077, CN 205683771 U, CN 205683771U, CN-U-205683771, CN201620557077, CN201620557077.3, CN205683771 U, CN205683771U
【发明人】徐远
【申请人】徐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