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布水式柔性集尘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72764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内布水式柔性集尘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烟气污染治理技术,尤其是ー种应用于湿式静电除尘器的内布水式柔性集尘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火电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正式实施以及《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正式发布,对于超细颗粒物的排放控制正式展开。作为大气中颗粒物质的重要排放源的燃煤电厂,虽然都安装有除尘器,但普遍采用的是干式静电除尘器(ESP),这种除尘器集尘极在干态下运行,不但对于容易形成反电晕的高比电阻粉尘颗粒收集效率低,而且对于IOiim (特别是2.5 iim)以下微细颗粒,由于微细粒子难以荷电,而且电极振打产生二次扬尘容易使已捕集的微细粒子逸出,导致脱除效率急剧下降。大量微细粉尘颗粒·的逃逸造成烟尘浓度排放过大,不但难以满足新的标准要求,而且由于对人体有毒有害的主要污染物大多富集在IOym以下的微细粉尘颗粒中,大量微细粉尘颗粒的逃逸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采用湿式集尘极能够有效克服干式集尘极的反电晕问题并能防止微细颗粒二次扬尘,因此能够有效提高静电除尘特别是脱除微细粉尘的效率。但目前エ业应用的湿式集尘极一般都是由金属等硬性材料组成,由于表面张カ及机加工平面度偏差等问题,冲洗水不可能在整个集尘极表面完全均布,容易在集尘极表面形成“沟流”,这样水流冲洗不到的地方尘粒容易累积与结垢,如不及时拆卸清理,最终会导致集尘极失效;烟气中含有的酸雾等成分较易腐蚀普通材料的金属集尘极,因此大部分金属集尘极采用成本较高的合金材料制成。上述问题已使得采用湿式集尘极的静电除尘器设备运行稳定性、安全可靠性、经济性等方面受到了严重影响。另外,中国专利ZL200910019222. 7公开了ー种纤维织物集尘极表面水膜均匀化装置及エ艺,该エ艺通过在集尘极上端密布のI-の2mm的布水孔,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动,利用纤维毛细作用,实现水膜的均布。由于这种エ艺装置仅在集尘极上端安装布水装置,水膜只能由上端向下延伸,对于面积较大的集尘极,容易导致集尘极上端水膜厚度过大而下端水膜厚度不够的问题,影响集尘极的收尘效率;另外,上述专利中仅靠灰糕层与集尘极表面张カ和收缩比的不同实现集尘极的清灰,容易导致清灰不彻底,影响后续除尘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内布水式柔性集尘极装置,该装置能够实现水膜的均匀分布与自动高效清灰、并避免金属集尘极的腐蚀问题,保证湿式静电除尘器设备稳定、经济、安全可靠地运行,实现微细颗粒物的高效捕集。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种内布水式柔性集尘极装置,包括主动轴、从动轴和柔性集尘极,所述柔性集尘极绕在主动轴和从动轴上,主动轴和从动轴之间的柔性集尘极间设有若干布水装置,主动轴与动力装置相连,所述柔性集尘极外部至少ー侧设有电扱。所述柔性集尘极外部设有至少ー个与其外表面接触的清灰装置。所述清灰装置为ー刮板。所述主动轴和从动轴的至少一端设有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为限位块或限位凸起。所述柔性集尘极由柔性织物构成的板状体。所述布水装置为带有小孔或槽的管。所述管上的小孔或槽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大于0°小于90°。
·
一种内布水式柔性集尘极装置,包括ー对平行设置的柔性集尘极,所述一对柔性集尘极之间设有布水装置,柔性集尘极的外侧上安装有导电性测试装置,所述柔性集尘极外部至少ー侧设有电极。所述ー对柔性集尘极之间的距离在20_80mm之间。所述柔性集尘极由柔性织物构成的板状体。所述布水装置为带有小孔或槽的管。所述管上的小孔或槽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大于0°小于90°。本发明的柔性集尘极采用移动与固定两种布置形式,布水装置采用带有一定角度小孔或槽的钢管,放于柔性集尘极之间,从集尘极夹心布水,并兼做柔性集尘极的支撑结构。采用移动式柔性集尘极时,集尘极采用上下循环运动方式,布水装置固定在上下转动的柔性集尘极之间,通过集尘极的上下循环运动与布水装置的规律性喷水,实现集尘极的稳定均匀布水。在集尘极下部和/或上部设有清灰装置,通过集尘极移动过程中与清灰装置的接触摩擦或喷淋实现集尘极的深度清灰。采用上述结构吋,主动轴位置固定且转速可调,从动轴位置可调且相对固定,以保证柔性集尘极始終保持垂直且处于张紧状态;采用固定式柔性集尘极时,集尘极采用双层结构布置,两层之间的距离在20_80mm之间,布水装置固定在两片集尘极之间,集尘极上安装有导电性测试装置,通过集尘极导电率的变化确定喷水水量及喷水间隔,实现柔性集尘的稳定均匀布水与清灰。为防止集尘极晃动,集尘极采用分层固定方式固定。应用时,根据需要可以将本发明多套并列组合在一起放置于湿式静电除尘器内使用,相邻集尘极之间的距离在200-800mm之间;每套内喷水柔性集尘装置中集尘极均为ー个整体,内喷水装置可根据需要安装多套。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能够实现水膜的均匀分布与自动高效清灰、并避免金属集尘极的腐蚀问题,保证湿式静电除尘器设备稳定、经济、安全可靠地运行,实现微细颗粒物的高效捕集。


图I是本发明实施例I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的俯视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俯视其中I.主动轴,2.柔性集尘极,3.布水装置,4.清灰装置,5.电极,6从动轴,7.限位装置,8.导电性测试装置。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ー步说明。实施例I :如图1、2所示,内布水式柔性集尘极装置,包括主动轴I、从动轴6和柔性集尘极2,所述柔性集尘极2绕在主动轴I和从动轴6上,主动轴I和从动轴6之间的柔性集尘极2间设有若干布水装置3,主动轴I与动カ装置相连,所述柔性集尘极2外部至少ー侧设有电极5。柔性集尘极2外部设有至少ー个与其外表面接触的清灰装置4。主动轴I和从动轴6的至少一端设有限位装置7。限位装置7为限位块或限位凸起。柔性集尘极2由柔性织物构成的板状体。布水装置3为带有小孔或槽的钢管。钢管上的小孔或槽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大于0°小于90°。
·
随着电压升高,电极5尖端放电使空气电离,产生大量负离子;烟气中的粉尘颗粒与负离子结合后,向柔性集尘极2运动;柔性集尘极2通过主动轴I实现上下循环运动,在运动过程中通过与布水装置3的配合,实现水膜的均匀分布;布有均匀水膜的柔性集尘极2捕获运动到集尘极的粉尘颗粒,由于水的粘滞力,颗粒特别是微细颗粒不会发生二次返混问题,实现微细颗粒的高效捕集;柔性集尘极2在旋转运动过程中,不但保持水膜的持续均匀分布,而且通过与清灰装置4的摩擦,实现柔性集尘极2的清灰。实施例2 :如图3、4所示,内布水式柔性集尘极装置,包括ー对平行设置的柔性集尘极2,所述ー对柔性集尘极2之间设有布水装置3,柔性集尘极2内植入导电性测试装置8,所述柔性集尘极2外部至少ー侧设有电极5。一对柔性集尘极2之间的距离在20-80mm之间。柔性集尘极2由柔性织物构成的板状体。布水装置3为带有小孔或槽的钢管。钢管上的小孔或槽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大于0°小于90°。随着电压升高,电极5尖端放电使空气电离,产生大量负离子;烟气中的粉尘颗粒与负离子结合后,向柔性集尘极2运动;柔性集尘极2上安装有电导率测试装置8,根据电导率的变化对通过布水装置3对集尘极进行布水;布有均匀水膜的柔性集尘极2捕获运动到集尘极的粉尘颗粒,由于水的粘滞力,颗粒特别是微细颗粒不会发生二次返混问题,实现微细颗粒的高效捕集;柔性集尘极的清灰通过布水装置3实现。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内布水式柔性集尘极装置,其特征是,包括主动轴、从动轴和柔性集尘极,所述柔性集尘极绕在主动轴和从动轴上,主动轴和从动轴之间的柔性集尘极间设有若干布水装置,主动轴与动力装置相连,所述柔性集尘极外部至少一侧设有电极。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内布水式柔性集尘极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柔性集尘极外部设有至少一个与其外表面接触的清灰装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布水式柔性集尘极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清灰装置为一刮板。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内布水式柔性集尘极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主动轴和从动轴的至少一端设有限位装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布水式柔性集尘极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限位装置为限位块或限位凸起。
6.一种内布水式柔性集尘极装置,包括一对平行设置的柔性集尘极,所述一对柔性集尘极之间设有布水装置,柔性集尘极内植入导电性测试装置,所述柔性集尘极外部至少一侧设有电极。
7.如权利要求I或6所述的内布水式柔性集尘极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柔性集尘极由柔性织物构成的板状体。
8.如权利要求I或6所述的内布水式柔性集尘极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布水装置为带有小孔或槽的管。
9.如权利要求I或6所述的内布水式柔性集尘极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管上的小孔或槽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大于0°小于90°。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布水式柔性集尘极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一对柔性集尘极之间的距离在20-80mm之间。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布水式柔性集尘极装置,包括主动轴、从动轴和柔性集尘极,所述柔性集尘极绕在主动轴和从动轴上,主动轴和从动轴之间的柔性集尘极间设有若干布水装置,主动轴与动力装置相连,所述柔性集尘极外部至少一侧设有电极。本发明的集尘极采用移动与固定两种布置形式,布水装置采用带有一定角度小孔或槽的钢管,放于柔性集尘极之间,从集尘极夹心布水,并兼做柔性集尘极的支撑结构。该装置能够实现水膜的均匀分布与自动高效清灰、并避免金属集尘极的腐蚀问题,保证湿式静电除尘器设备稳定、经济、安全可靠地运行,实现微细颗粒物的高效捕集。
文档编号B03C3/53GK102784719SQ20121029505
公开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20日
发明者崔琳, 常景彩, 王鹏, 马春元 申请人:山东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