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小烟气量湿式静电除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94946阅读:412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小烟气量湿式静电除尘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气污染物脱除环保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多功能(除尘、脱硫等)适合小烟气量的湿式静电除尘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大气雾霾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国家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从各个方面都在为控制大气环境污染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到目前为止,就烟尘、SO2等单一污染而言,国际上已经先后发展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成熟技术,这些技术的特点是:一项技术只针对一种污染物,通过一套专门的装备实现了污染物脱除;而对于存量巨大的小烟气量窑炉而言,分级治理技术缺陷更加突出,系统不宜做到完整,因此,适合小烟气量并且具有同时除尘、脱硫等功能的大气污染物净化装置,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多功能(除尘、脱硫等)适合小烟气量的湿式静电除尘器,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多功能小烟气量湿式静电除尘器包括:壳体、阳极收尘管、阴极线、上端板、下端板、阻水环、集水环、阴极上吊挂、阴极下吊挂、阴极绝缘支撑;其特征在于,壳体内布置有多支阳极收尘管,阳极收尘管轴线平行于烟气流向且轴线垂直于地面,阳极收尘管为导电材料制成,优选为金属材料或者导电玻璃钢材料,阳极收尘管下部径向开有若干个排水孔且排水孔中心至阳极收尘管下端面距离为15±10mm;上端板和下端板是开孔尺寸相同的开孔板且开孔直径为阳极收尘管外直径,上端板和下端板的边缘与壳体相连接且阳极收尘管与上、下端板垂直并且贯穿相对应的两个开孔之间,上、下端板之间的距离小于阳极收尘管轴向长度,下端板布置在阳极收尘管下端面且与阳极收尘管壁面相连接,上端板布置在距离阳极收尘管上端面为30mm至50mm的位置;阻水环是高度为50mm至70mm的环状物体,阻水环直径大于阳极收尘管外直径并且与阳极收尘管直径之差应大于等于5mm,阻水环的数量与阳极收尘管数量相同,阻水环布置在上端板的上表面且阻水环的轴线与阳极收尘管的轴线重合;集水环是高度为30mm至50mm的环状物体且一个端面向外侧延伸呈直角,集水环的数量与阳极收尘管数量相同,集水环布置在阳极收尘管下部管腔内且轴线与阳极收尘管轴线重合,集水环直角表面和阳极收尘管壁面相连接与阳极收尘管壁面组合成U型槽;阴极线布置于阳极收尘管轴线上,使用本领域任何公知的方法将阴极线通过阴极上吊挂、阴极下吊挂以及阴极绝缘支撑连接固定在壳体上。

有益效果

本发明集除尘脱硫等功能于一体,是一种高效多功能烟气净化装置。净化装置的运行检测结果表明可实现稳定达标排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示意图

图2为图 1中Ⅰ图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Ⅱ图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上端板和下端板开孔示意图

图5为图1中阳极收尘管下部排水孔示意图

其中1、壳体 2、阳极收尘管 3、阴极线 4、上端板 5、下端板

6、阻水环 7、集水环 8、阴极上吊挂 9、阴极下吊挂 10、阴极绝缘支撑 11、排水孔。

具体实施方案

参考图1至图5,本发明包括:壳体(1)、阳极收尘管(2)、阴极线(3)、上端板(4)、下端板(5)、阻水环(6)、集水环(7)、阴极上吊挂(8)、阴极下吊挂(9)、阴极绝缘支撑(10);壳体(1)内布置有36支直径为160mm的阳极收尘管(2),阳极收尘管(2)轴线平行于烟气流向且轴线垂直于地面,阳极收尘管(2)为金属材料制成,阳极收尘管(2)下部径向开有若干个排水孔(11)且排水孔(11)中心至阳极收尘管(2)下端面距离为15mm;上端板和下端板是开孔直径为160mm的开孔板,上端板(4)和下端板(5)的边缘与壳体(1)满焊连接且阳极收尘管(2)与上、下端板(4、5)垂直并且贯穿相对应的两个开孔之间,上、下端板(4、5)之间的距离小于阳极收尘管(2) 轴向长度,下端板(5)布置在阳极收尘管(2)下端面且与阳极收尘管(2)壁面相连接,上端板(4)布置在距离阳极收尘管(2)上端面为30mm的位置;阻水环(6)是高度为50mm的环状物体且直径为166mm,阻水环的数量为36支,阻水环(6)布置在上端板(4)的上表面且阻水环(6)的轴线与阳极收尘管(2)的轴线重合;集水环(7)是高度为38mm的环状物体且一个端面向外侧延伸呈直角,集水环(7)的数量为36支,集水环(7)布置在阳极收尘管(2)下部管腔内且轴线与阳极收尘管(2)轴线重合,集水环(7)直角表面和阳极收尘管(2)壁面相连接与阳极收尘管(2)壁面组合成U型槽;阴极线(3)布置于阳极收尘管(2)轴线上,使用本领域任何公知的方法将阴极线(2)通过阴极上吊挂(8)、阴极下吊挂(9)以及阴极绝缘支撑(10)连接固定在壳体(1)上。

以上实施方案仅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是按照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未涉及的技术均可通过本领域公知的技术加以实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