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道路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43010发布日期:2018-09-14 23:01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道路设施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道路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国家越来越重视道路的安全问题,有关部门会对道路上的违禁物品进行检查,目前道路上的违禁品检查设备,只能检查处物品是否违禁,但不能对违禁物品自动控制,因此,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道路设备,能够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根据本发明,本发明设备的一种道路设备,包括基座,所述基座上端面设置有液晶屏,所述液晶屏下方设置有操纵槽,所述操纵槽内设置有操纵器,所述操纵槽下方设置有放置腔,所述放置腔前方通联设置有推腔,所述推腔上端壁内通联设置有动转腔,所述动转腔上端壁内固设有第一电滚子,所述第一电滚子的输出轴与所述动转腔下端壁内的轴承转动配合连接,所述动转腔上下端壁之间固设有前后对称的导杆,所述导杆外表面滑动配合连接有与所述第一电滚子输出轴螺纹配合连接的横向板,所述横向板后端设置有与所述横向板转动配合连接的杆体,所述杆体向下伸入所述推腔内,所述推腔内设置有与所述杆体下端转动配合连接的推臂,所述推臂前端面固设有与所述推腔滑动配合连接的第一滑挪板,所述推臂中部位置固设有位于所述杆体后方的第二滑挪板,所述第二滑挪板与所述推腔滑动配合连接,所述推臂后端面固设有推板,所述放置腔后方通联设置有推放槽,所述推放槽后端设置有遮蔽门,所述放置腔下方设置有输料台,所述基座左端面固设有位于所述输料台上方的板块,所述输料台内设置有转导腔,所述转导腔前后端壁上通过轴承转动配合连接有左右对称且前后延伸的转臂,所述转臂外表面上固设有第一传送轮,所述转导腔中部位置前后端壁上通过轴承转动配合连接有前后延伸的转棒,所述转棒外表面上固设有第一转轮,所述第一转轮下方设置有传送腔,所述传送腔右端壁内固设有第二电滚子,所述第二电滚子输出轴通过轴承与所述传送腔左端壁转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二电滚子输出轴外表面固设有第一锥轮,所述第一锥轮齿轮配合连接有第二锥轮,所述传送腔后端壁上通过轴承转动配合连接有前后延伸的主动轴,所述第二锥轮与所述主动轴固定连接,所述主动轴外表面固设有第二转轮,所述第二转轮通过传送带与第一转轮转动配合连接,所述传送腔左侧设置有空心腔,所述空心腔底端壁上设置有装载板,所述装载板上固定安装有信号输接器,所述信号输接器左端有固设于装载板上的排热扇,所述排热扇左端设置有通风口,所述信号输接器上方设置有位于所述输料台上的孔槽,所述孔槽上方有固设于所述放置腔上端壁的检测器,所述空心腔下方设置有旋转腔,所述旋转腔上端壁内固设有左右对称的第三电滚子,所述第三电滚子输出轴通过轴承与所述旋转腔下端壁转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三电滚子输出轴外表面固设有第一齿型轮,所述旋转腔上端壁内通过轴承转动配合连接有位于第一齿型轮外侧的位移轴,所述位移轴向下延伸出所述旋转腔下端壁,所述位移轴外表面固设有第二齿型轮,所述第一齿型轮与所述第二齿型轮齿轮配合连接,所述位移轴下端面固设有位移块,所述位移块内设置有内孔,所述内孔右方设置有凹槽,所述内孔左端壁内固设有第四电滚子,所述第四电滚子输出轴末端固设有第三齿型轮,所述第三齿型轮下方齿轮配合连接有第四齿型轮,所述第四齿型轮右端面固设有位移轴,所述位移轴向右延伸可转动的贯穿所述凹槽的左右端壁,所述位移轴外表面固设有位移轮。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基座左端面上固设有前后对称且位于输料台上方的板块,从而限制物品的大小,防止因物品过大卡于放置腔内。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推板在工作状态时伸入放置腔内,并将目标物品推入推放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发明设备在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一电滚子、第二电滚子、第三电滚子和第四电滚子处于停止工作状态,所述液晶屏、操纵器、信号输接器和检测器处于关闭状态,所述推板后端面与放置腔前端壁齐平,从而使上述结构在初始状态时位于初始位置,可以在后续工作中进行调整,有效提高设备的工作协调性。

当需要使用此设备时,工作人员对所述操纵器发送命令,所述操纵器控制所述第三电滚子和第四电滚子开始工作,所述第三电滚子输出轴带动所述第一齿型轮转动,所述第一齿型轮带动第二齿型轮转动,所述第二齿型轮带动所述位移轴转动,从而控制所述位移轮转向,所述第四电滚子驱动所述第三齿型轮转动,所述第三齿型轮带动所述第四齿型轮转动,从而控制位移轮滚动,使设备自动到达指定工作地点,有效提高设备的先进性。

当需要检查物品时,工作人员对所述操纵器发送命令,所述操纵器控制所述第二电滚子、信号输接器和检测器开始工作,所述第二电滚子驱动所述第一锥轮转动,所述第一锥轮带动第二锥轮转动,所述第二锥轮带动所述主动轴转动,所述主动轴带动所述第二转轮转动,所述第二转轮通过传送带带动第一转轮转动,所述第一转轮通过皮带带动所述第一传送轮转动,从而使物品传送带带动物品进入所述放置腔,有效提高了设备的传动性能。

当物品通过所述孔槽上方时,所述信号输接器发射出的信号穿透物品,所述检测器探测到所穿透的信号,并将所接收的信号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发送给所述操纵器,若信号显示为正常物品,物品传送带继续带动物品通过,完成该物品的检查;若信号显示为异常物品,所述操纵器控制所述第一电滚子开始工作,所述第一电滚子输出轴驱动所述横向板向下移动,所述起降通过所述杆体带动所述推臂向后移动,所述推臂带动所述推板将异常物品推入所述推放槽,从而使工作人员及时控制异常物品,有效提高了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为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道路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方向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b方向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如图1-4所示,本发明的一种道路设备,包括基座100,所述基座100上端面设置有液晶屏101,所述液晶屏101下方设置有操纵槽102,所述操纵槽102内设置有操纵器103,所述操纵槽102下方设置有放置腔104,所述放置腔104前方通联设置有推腔105,所述推腔105上端壁内通联设置有动转腔111,所述动转腔111上端壁内固设有第一电滚子114,所述第一电滚子114的输出轴与所述动转腔111下端壁内的轴承转动配合连接,所述动转腔111上下端壁之间固设有前后对称的导杆113,所述导杆113外表面滑动配合连接有与所述第一电滚子114输出轴螺纹配合连接的横向板112,所述横向板112后端设置有与所述横向板112转动配合连接的杆体110,所述杆体110向下伸入所述推腔105内,所述推腔105内设置有与所述杆体110下端转动配合连接的推臂107,所述推臂107前端面固设有与所述推腔105滑动配合连接的第一滑挪板106,所述推臂107中部位置固设有位于所述杆体110后方的第二滑挪板109,所述第二滑挪板109与所述推腔105滑动配合连接,所述推臂107后端面固设有推板108,所述放置腔104后方通联设置有推放槽115,所述推放槽115后端设置有遮蔽门116,所述放置腔104下方设置有输料台117,所述基座100左端面固设有位于所述输料台117上方的板块118,所述输料台117内设置有转导腔119,所述转导腔119前后端壁上通过轴承转动配合连接有左右对称且前后延伸的转臂120,所述转臂120外表面上固设有第一传送轮121,所述转导腔119中部位置前后端壁上通过轴承转动配合连接有前后延伸的转棒122,所述转棒122外表面上固设有第一转轮123,所述第一转轮123下方设置有传送腔124,所述传送腔124右端壁内固设有第二电滚子125,所述第二电滚子125输出轴通过轴承与所述传送腔124左端壁转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二电滚子125输出轴外表面固设有第一锥轮126,所述第一锥轮126齿轮配合连接有第二锥轮127,所述传送腔124后端壁上通过轴承转动配合连接有前后延伸的主动轴128,所述第二锥轮127与所述主动轴128固定连接,所述主动轴128外表面固设有第二转轮129,所述第二转轮129通过传送带与第一转轮123转动配合连接,所述传送腔124左侧设置有空心腔130,所述空心腔130底端壁上设置有装载板131,所述装载板131上固定安装有信号输接器132,所述信号输接器132左端有固设于装载板131上的排热扇133,所述排热扇133左端设置有通风口134,所述信号输接器132上方设置有位于所述输料台117上的孔槽135,所述孔槽135上方有固设于所述放置腔104上端壁的检测器136,所述空心腔130下方设置有旋转腔137,所述旋转腔137上端壁内固设有左右对称的第三电滚子138,所述第三电滚子138输出轴通过轴承与所述旋转腔137下端壁转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三电滚子138输出轴外表面固设有第一齿型轮139,所述旋转腔137上端壁内通过轴承转动配合连接有位于第一齿型轮139外侧的位移轴141,所述位移轴141向下延伸出所述旋转腔137下端壁,所述位移轴141外表面固设有第二齿型轮140,所述第一齿型轮139与所述第二齿型轮140齿轮配合连接,所述位移轴141下端面固设有位移块142,所述位移块142内设置有内孔146,所述内孔146右方设置有凹槽149,所述内孔146左端壁内固设有第四电滚子143,所述第四电滚子143输出轴末端固设有第三齿型轮144,所述第三齿型轮144下方齿轮配合连接有第四齿型轮145,所述第四齿型轮145右端面固设有位移轴147,所述位移轴147向右延伸可转动的贯穿所述凹槽149的左右端壁,所述位移轴147外表面固设有位移轮148。

有益地,其中,所述基座100左端面上固设有前后对称且位于输料台117上方的板块118,从而限制物品的大小,防止因物品过大卡于放置腔104内,从而提高了设备的工作稳定性。

有益地,其中,所述推板108在工作状态时伸入放置腔104内,并将目标物品推入推放槽115,从而提高了设备的功能性。

本发明设备在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一电滚子114、第二电滚子125、第三电滚子138和第四电滚子143处于停止工作状态,所述液晶屏101、操纵器103、信号输接器132和检测器136处于关闭状态,所述推板108后端面与放置腔104前端壁齐平。

当需要使用此设备时,工作人员对所述操纵器103发送命令,所述操纵器103控制所述第三电滚子138和第四电滚子143开始工作,所述第三电滚子138输出轴带动所述第一齿型轮139转动,所述第一齿型轮139带动第二齿型轮140转动,所述第二齿型轮140带动所述位移轴141转动,从而控制所述位移轮148转向,所述第四电滚子143驱动所述第三齿型轮144转动,所述第三齿型轮144带动所述第四齿型轮145转动,从而控制位移轮148滚动,使设备自动到达指定工作地点。

当需要检查物品时,工作人员对所述操纵器103发送命令,所述操纵器103控制所述第二电滚子125、信号输接器132和检测器136开始工作,所述第二电滚子125驱动所述第一锥轮126转动,所述第一锥轮126带动第二锥轮127转动,所述第二锥轮带动所述主动轴128转动,所述主动轴128带动所述第二转轮129转动,所述第二转轮129通过传送带带动第一转轮123转动,所述第一转轮通过皮带带动所述第一传送轮121转动,从而使物品传送带带动物品进入所述放置腔104。

当物品通过所述孔槽135上方时,所述信号输接器132发射出的信号穿透物品,所述检测器136探测到所穿透的信号,并将所接收的信号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发送给所述操纵器103,若信号显示为正常物品,物品传送带继续带动物品通过,完成该物品的检查;若信号显示为异常物品,所述操纵器控制所述第一电滚子114开始工作,所述第一电滚子114输出轴驱动所述横向板112向下移动,所述横向板112通过所述杆体110带动所述推臂107向后移动,所述推臂107带动所述推板108将异常物品推入所述推放槽115,从而使工作人员及时控制异常物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发明设备在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一电滚子、第二电滚子、第三电滚子和第四电滚子处于停止工作状态,所述液晶屏、操纵器、信号输接器和检测器处于关闭状态,所述推板后端面与放置腔前端壁齐平,从而使上述结构在初始状态时位于初始位置,可以在后续工作中进行调整,有效提高设备的工作协调性。

当需要使用此设备时,工作人员对所述操纵器发送命令,所述操纵器控制所述第三电滚子和第四电滚子开始工作,所述第三电滚子输出轴带动所述第一齿型轮转动,所述第一齿型轮带动第二齿型轮转动,所述第二齿型轮带动所述位移轴转动,从而控制所述位移轮转向,所述第四电滚子驱动所述第三齿型轮转动,所述第三齿型轮带动所述第四齿型轮转动,从而控制位移轮滚动,使设备自动到达指定工作地点,有效提高设备的先进性。

当需要检查物品时,工作人员对所述操纵器发送命令,所述操纵器控制所述第二电滚子、信号输接器和检测器开始工作,所述第二电滚子驱动所述第一锥轮转动,所述第一锥轮带动第二锥轮转动,所述第二锥轮带动所述主动轴转动,所述主动轴带动所述第二转轮转动,所述第二转轮通过传送带带动第一转轮转动,所述第一转轮通过皮带带动所述第一传送轮转动,从而使物品传送带带动物品进入所述放置腔,有效提高了设备的传动性能。

当物品通过所述孔槽上方时,所述信号输接器发射出的信号穿透物品,所述检测器探测到所穿透的信号,并将所接收的信号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发送给所述操纵器,若信号显示为正常物品,物品传送带继续带动物品通过,完成该物品的检查;若信号显示为异常物品,所述操纵器控制所述第一电滚子开始工作,所述第一电滚子输出轴驱动所述横向板向下移动,所述起降通过所述杆体带动所述推臂向后移动,所述推臂带动所述推板将异常物品推入所述推放槽,从而使工作人员及时控制异常物品,有效提高了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为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