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递装置、分拣场地及分拣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77100发布日期:2019-08-31 02:05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投递装置、分拣场地及分拣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流配送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投递装置、分拣场地及分拣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电商仓配、快递物流领域,基本是靠人工作业完成快递的分拣和发送,人工劳动量大,并且容易出现错分、漏分现象,管理成本较高,难以满足分拣效率和准确率的要求。现在使用的分拣设备灵活性较差,需要搭建钢平台等大型基础设施,场地实施要求比较高,后期维护或扩容成本比较高。另外,分拣目的地格口是固定的,不能有效针对波次热门的快件进行高效分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拣系统,利用不同的机器设备完成各自独立的作业,以在同一分拣场地自动地完成包裹分拣作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分拣系统的投递装置,所述投递装置包括:投递容器,可移动地布置在分拣场地上;投递小车,在所述分拣场地上运行,将包裹运送到高出所述投递容器的开口位置处并投递到所述投递容器中。

可选地,在相邻两排的投递容器之间形成有允许所述投递小车通行的通行通道,且所述通行通道的宽度允许至少一个投递小车并行通过。

可选地,在所述多个投递容器中的每两排投递容器之间形成有允许所述投递小车通行的通行通道,且所述通行通道的宽度允许至少一个投递小车并行通过。

可选地,在所述分拣场地的地面上在允许所述投递小车通行的通行通道上布置有地面引导标识,使得所述投递小车沿着所述地面引导标识移动。

可选地,所述投递小车包括用于拾取并保持包裹的包裹保持部,所述包裹保持部的高度高于所述投递容器的开口位置高度,或者所述包裹保持部能够被举升到高于所述投递容器的开口位置。

可选地,所述投递小车包括行走部、竖直地设置在所述行走部上的多个立柱以及设置在所述多个立柱的顶部的包裹保持部,所述包裹保持部的高度高于所述投递容器的开口位置,并且能够承载包裹并进行翻转而将包裹投递到所述投递容器中。

可选地,所述投递小车包括用于感测所述投递容器内的包裹是否达到预定容量的传感器。

可选地,所述投递小车包括具有翻转功能的翻盖机器人或皮带机器人。

可选地,所述投递容器的底部被设置成允许集包搬运小车进入,以被所述集包搬运小车搬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分拣系统,所述分拣系统包括上述投递装置,所述分拣系统进一步包括:集包搬运小车,能够将所述投递容器搬运至集包封装区并能够将空的投递容器搬运至分拣场地,以将所述投递容器内的包裹封装在一起;调度单元,用于控制所述多个投递小车和所述多个集包搬运小车的操作。

可选地,所述投递小车包括具有翻转功能的翻盖机器人或皮带机器人,所述集包搬运小车是举升机器人或双滚筒机器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分拣系统的分拣场地,所述分拣场地包括:投递容器放置位,用于放置投递容器,所述投递容器可移动地布置在所述分拣场地上;通行通道,与所述投递容器放置位处于同一水平面内,并形成在至少两排相邻的投递容器放置位之间,以允许投递小车通过。

可选地,所述通行通道形成在相邻两排的投递容器之间,且所述通行通道的宽度允许至少一个投递小车并行通过。

可选地,所述通行通道形成在所述多个投递容器中的每两排投递容器之间,且所述通行通道的宽度允许至少一个投递小车并行通过。

可选地,在所述通行通道上布置有地面引导标识,使得所述投递小车沿着所述地面引导标识移动。

可选地,所述分拣场地还包括集包搬运通道,所述集包搬运通道延伸经过所述投递容器放置位,以允许集包搬运小车经其移动至所述投递容器底部而搬离所述投递容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分拣系统,所述分拣系统包括上述分拣场地,且所述分拣系统进一步包括:投递容器,可移动地布置在上述分拣场地上;投递小车,在所述分拣场地上运行,将包裹运送到高出所述投递容器的开口位置处并投递到所述投递容器中;集包搬运小车,能够将所述投递容器搬运至集包封装区并能够将空的投递容器搬运至分拣场地,以将所述投递容器内的包裹封装在一起;调度单元,用于控制所述多个投递小车和所述多个集包搬运小车的操作。

可选地,所述投递小车包括用于拾取并保持包裹的包裹保持部,所述包裹保持部的高度高于所述投递容器的开口位置,或者所述包裹保持部能够被举升到高于所述投递容器的开口位置。

可选地,所述投递小车包括用于感测所述投递容器内的包裹是否达到预定容量的传感器。

可选地,所述投递小车包括具有翻转功能的翻盖机器人或皮带机器人,所述集包搬运小车是举升机器人或双滚筒机器人。

可选地,所述投递容器的底部设置有允许所述集包搬运小车进入的集包搬运通道,以允许集包搬运小车经其移动至所述投递容器底部而搬离所述投递容器。

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投递装置和分拣系统,在不需要额外地搭建平台的情况下,可在同一个分拣场地利用不同的机器设备完成各自独立的作业,比如投递和集包封装操作。另外,在分拣过程中,投递容器所对应的配送地址和布置位置可基于实时分拣状况而进行适应性调整,根据包裹流向的冷热度来实现高效分拣、搬运和配送作业,从而能够显著缩短分拣时间,并提高分拣效率。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分拣系统的示意性示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分拣系统的示意性示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分拣场地,20:上件台,30:集包封装区,100:分拣系统,110:投递容器,120:投递小车,130:集包搬运小车,140:通行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部分,而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照图1和图2,提供了一种用于分拣包裹的分拣系统100,该分拣系统100可包括分拣场地10,用来对仓库内发往各地的包裹进行分类堆放并封装。该分拣系统100可应用于电商仓配、快速物流或厂商配货等各种需要针对大量货物或物品进行分类堆放的各种场景。

在分拣场地10内还设置有上件台20,仓库内的包裹可经由各种合适的输送设备(例如,吊车、电梯、滑梯、管道或传送带等)被输送到上件台20上。上件台20可在分拣场地10内设置多个,以便更快地执行分拣作业。例如,在图1的示例中,可设置有两个上件台20。

分拣系统100可包括投递装置、集包搬运小车130和调度单元。该投递装置可用来从上件台20上拾取包裹并根据包裹上粘贴的配送地址来完成包裹的分类投递。投递装置可包括多个投递容器110,这些投递容器110可在分拣场地10内成排地布置,且每个投递容器110能够在分拣场地10内移动。投递容器110均被匹配有一个配送目的地的信息,可容纳配送地址与该配送目的地相同的包裹。投递容器110可呈柜体型式等各种适合盛放或容纳包裹的容器。

投递装置还可包括多个投递小车120,这些投递小车120能够从上件台20上拾取包裹,并识别所拾取的包裹的配送目的地,然后根据包裹上所识别的配送地址信息,在分拣场地10移动,从而将该包裹投放到目的地信息相对应的投递容器110中。其中,在朝向投递容器110投递时,投递小车120可将包裹送至高于投递容器110的开口位置,从而能够确保包裹被顺利地投递。例如,投递小车120上可设置有扫描器,用来对包裹上粘贴的快速单进行扫描而识别该包裹将要发往的目的地信息。

投递小车120可在分拣场地10自由地移动,从而能够将所携带或拾取的包裹投递到位。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投递容器110在分拣场地10可大体上呈矩阵形式布置,在其水平和竖直的排布方向上,在相邻两排投递容器110之间的通道可被形成为通行通道140,或者说,在图1所示的分拣系统100中,通行通道140可包括水平的和竖直的两个方向上的通道,以允许投递小车120经其在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移动。

因此,对每个投递容器110而言,从其四周任一角度方位可朝其投递包裹。通行通道140的宽度可允许至少一个投递小车120通过。例如,通行通道140的宽度可被设置成允许两个投递小车120并行通过,并行通过的投递小车120可分别朝向邻近的两排投递容器110投递包裹。

可选地,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可在其中一个排布方向(例如,图2中的竖直方向)上,将每两排投递容器110之间的通道设置成允许投递小车120通过的通行通道140,而在另一个诸如水平方向的排布方向上,可在相邻的两排投递容器110之间均形成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通行通道,沿着水平和竖直方向延伸的通行通道140的宽度可均被设置成允许至少一个投递小车120通过。

因此,对于每个投递容器110而言,可从其周围的三个角度方位朝其投放包裹。例如,在该实施例中,通行通道140的宽度可被设置成允许两个投递小车120并行通过,这两个投递小车120可分别朝向邻近的两排投递容器110投递包裹。

应该理解的是,投递容器110和通行通道140除了以上具体形式以外,还可以采用其他布置形式,只要使得每个投递容器110均有至少一个周边邻近通行通道140而允许投递小车120能够朝其投放包裹即可。例如,投递容器110可按照四个成一组的形式进行排布,其中,这四个投递容器110大体上呈四个“口”构成的长方形。

在通行通道140上,还可进一步设置有地面引导标识,这些地面引导标识可以是粘贴在分拣场地10地面上的箭头帖、地面贴二维码、地面设置磁钉等,或者还可以在通行通道140的尽头设置红外发射器,使得投递小车120可沿着地面引导标识或者红外发射器发射的红外线移动,以避免投递小车120的移动轨迹混乱,使其沿预定路径前进。

如上所述,在分拣场地10上所布置的多个投递容器110均分配有各自的配送目的地信息,在一个实施例中,投递容器110所配置的配送目的地信息是可调整的,并且在分拣场地10内布置的位置也是可调整的。即,调度单元可基于当前从仓库输送的包裹信息来实时地调整投递容器110各自的配送目的地信息和在分拣场地10的布置位置。

具体地说,由于从仓库内传输来多批包裹的配送地址可基于历史分拣数据或者实时分拣数据,可大体上有热门配送地址和冷门配送地址。例如,对于电商仓库配送而言,某些地区的消费能力较高,对应的网上购物事件较多,发往这些地区的包裹数量较多或者在一批货物量中占比较大,比如北京、上海等大中型城市。与之相反,也可存在购买事件较少的地区。为了提高分拣效率,可将这些包裹数量较多的地区归类为热门配送地址,将包裹数量较少的地区归类为冷门配送地址。对于发往热门配送地址的包裹,有可能在输送到上件台20上的所有包裹数量也是居多的。

因此,在分拣场地10布置投递容器110时,可将与热门配送地址匹配的投递容器110的数量设置的多些,而与冷却配送地址匹配的投递容器110的数量设置得少些,以便合理调配资源。

进一步,可基于热门配送地址和冷门配送地址,可设置更多的与热门配送地址对应的投递容器110,相应地,可设置较少的与冷门配送地址对应的投递容器110,以缩短分拣时间。另外,在进行分拣投递过程中,还可以对之前进行的包裹分拣操作进行数据统计,以获取热门配送地址信息,并且调度单元可基于所获得的信息,实时地调整与热门配送地址相对应的投递容器110的数量。

也就是说,在实时分拣过程中,调度单元可将与其他配送地址对应的投递容器110的配送目的地信息修改成热门配送地址信息,从而增多与热门配送地址对应的投递容器110的数量。除此以外,调度单元还可以将热门配送地址所对应的投递容器110在分拣场地10的布置位置设定成靠近上件台20,从而尽可能快地利用投递小车120将包裹从上件台20投递到对应的投递容器110,以进一步提高分拣效率,缩短作业时间。

与此同时,调度单元还可以实时地调整其他投递容器110的位置,例如,可将与冷门配送地址对应的投递容器110的位置布置地上件台20,而允许与其他配送地址对应的数量相对较多的投递容器110离上件台20近一些。在一些实施例中,调度单元甚至可以将冷却配送地址的投递容器110调离分拣场地10来集中分拣热门地址的包裹。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对投递容器110的目的地信息调整期间,调度单元所进行的调整可以基于实时分拣数据,还可以基于历史分拣数据(例如,往年同期分拣数据等)。

另外,在分拣场地10上,还可以额外地布置一些备用投递容器,当热门配送目的地的包裹数量增多时,可以将这些备用的投递容器升级为与热门配送地址对应而参与到包裹的分拣作业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投递小车120可以是具有翻转功能的翻盖机器人或皮带机器人等任何合适的机器设备,或者可以是行车等。投递小车120可包括用于拾取或自动接收并保持包裹的包裹保持部,例如,从上件台20上拾取的包裹可被放置在包裹保持部上,该包裹保持部的高度可高于投递容器110的开口位置,或者包裹保持部可被举升到高于投递容器110的开口位置,从而在投递小车120移动到相应的投递容器110周围时能够将包裹投递到投递容器110中。

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投递小车120可包括行走部以及竖直地设置在行走部上的多个立柱,在这些立柱的顶部还设置有包裹保持部,该包裹保持部的高度高于投递容器110的开口位置。例如,在本示例中,包裹保持部可以是能够进行翻转的翻转板,在接收包裹时,包裹被承载在翻转板上,并且在投递小车120行进至预定的投递容器120处时,翻转板进行翻转,从而将包裹投递到投递容器120中,完成包裹分拣。或者,在其他示例中,包裹保持部还可以是皮带,通过皮带的传送下可将包裹投递到投递容器中。

在投递小车120上还可设置有传感器,用来检测投递容器110中已经投入的包裹是否达到预定容量,并可将对应的信息发送到调度单元。如果传感器检测到包裹容量尚未达到预定容量,则继续朝向该投递容器110内投递包裹。如果检测到包裹容量超过预定容量,则可执行后续的集包封装操作,下面将具体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投递系统100的多个集包搬运小车130能够投满包裹的投递容器110搬运至集包封装区30进行封装作业,还能够将空的投递容器110从集包封装区30或其他区域搬运回到分拣场地10的指定位置。

在投递容器110的底部设置有一定的空间,以允许集包搬运小车130能够经其穿过。或者说,投递容器110的底部可被形成为集包搬运通道,集包搬运小车130可从通行通道140行进到集包搬运通道,在集包搬运小车130移动到投递容器110下方时,集包搬运小车130可从投递容器110的下方将该投递容器110搬离,并将投递容器110搬运到集包区域。

例如,当投递小车120上的传感器检测到投递容器110内的包裹容量达到预定容量之后,调度单元便可命令集包搬运小车130将该投递容器110搬运到集包封装区30,而将发往同一地址的包裹封装在一起或者装箱,然后可将空的投递容器110运回分拣场地的原位置或者被调整之后的其他位置继续进行分拣操作,从而形成动态分拣循环。

集包搬运小车130可以是举升机器人或双滚筒机器人等任何适合执行搬运作业的机器设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分拣系统执行分拣操作的分拣场地,该分拣场地可包括多个投递容器放置位和通行通道140,分拣用的投递容器110被可移动地布置在分拣场地10中并且在需要时可在各个投递容器放置位之间移动或切换位置。在一个示例中,分拣场地可包括两个投递容器110以及形成在这两个投递容器110之间的通行通道140。在其他示例中,分拣场地10可包括三个或更多个投递容器放置位,相应地,形成在投递容器110之间的通行通道140的数量可基于投递容器方放置位或投递容器110的具体排布而多于一个。

另外,分拣场地10可进一步包括延伸经过投递容器放置位的集包搬运通道,集包搬运小车130可经过集包搬运通道而运行到投递容器110的底部,从而可将投递容器110搬运到集包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投递容器放置位和通行通道140可与上述实施例类似。例如,通行通道140可形成在相邻两排的投递容器110之间,且通行通道140的宽度允许至少一个投递小车120并行通过,如图1所示。因此,对每个投递容器110而言,从其四周任一角度方位可朝其投递包裹。通行通道140的宽度可允许至少一个投递小车120通过。例如,通行通道140的宽度可被设置成允许两个投递小车120并行通过,并行通过的投递小车120可分别朝向邻近的两排投递容器110投递包裹。

或者,通行通道140可形成在每两排投递容器110之间,且所述通行通道140的宽度允许至少一个投递小车120并行通过,如图2所示。因此,对于每个投递容器110而言,可从其周围的三个角度方位朝其投放包裹。例如,在该实施例中,通行通道140的宽度可被设置成允许两个投递小车120并行通过,这两个投递小车120可分别朝向邻近的两排投递容器110投递包裹。

另外,在通行通道140上,还可进一步设置有地面引导标识,这些地面引导标识可以是粘贴在分拣场地10地面上的箭头帖、地面贴二维码、地面设置磁钉等,或者还可以在通行通道140的尽头设置红外发射器,使得投递小车120可沿着地面引导标识或者红外发射器发射的红外线移动,以避免投递小车120的移动轨迹混乱,使其沿预定路径前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分拣系统,该分拣系统可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分拣场地10以及上述详细描述的投递容器110、投递小车120、集包搬运小车130和调度单元。

如上所述,分拣场地10可包括多个投递容器放置位和通行通道140,分拣用的投递容器110被可移动地布置在分拣场地10中并且在需要时可在各个投递容器放置位之间移动或切换位置。在一个示例中,分拣场地可包括两个投递容器110以及形成在这两个投递容器110之间的通行通道140。在其他示例中,分拣场地10可包括三个或更多个投递容器放置位,相应地,形成在投递容器110之间的通行通道140的数量可基于投递容器方放置位或投递容器110的具体排布而多于一个。

投递容器110可在分拣场地10内成排地布置,且每个投递容器110能够在分拣场地10内移动。投递容器110均被匹配有一个配送目的地的信息,可容纳配送地址与该配送目的地相同的包裹。投递小车120能够从分拣场地10的上件台20上拾取或主动接收包裹,将携带着包裹在分拣场地10移动,从而将该包裹投放到目的地信息相对应的投递容器110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投递容器110在分拣场地10可大体上呈矩阵形式布置,在其水平和竖直的排布方向上,在相邻两排投递容器110之间的通道可被形成为通行通道140,或者说,在图1所示的分拣系统100中,通行通道140可包括水平的和竖直的两个方向上的通道,以允许投递小车120经其在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移动。可选地,在另一实施例中,可在其中一个排布方向(例如,图2中的竖直方向)上,将每两排投递容器110之间的通道设置成允许投递小车120通过的通行通道140,而在另一个诸如水平方向的排布方向上,可在相邻的两排投递容器110之间均形成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通行通道,沿着水平和竖直方向延伸的通行通道140的宽度可均被设置成允许至少一个投递小车120通过。

投递小车120可以是具有翻转功能的翻盖机器人或皮带机器人等任何合适的机器设备,或者可以是行车等。投递小车120可包括用于拾取或自动接收并保持包裹的包裹保持部,例如,从上件台20上拾取的包裹可被放置在包裹保持部上,该包裹保持部的高度可高于投递容器110的开口位置,或者包裹保持部可被举升到高于投递容器110的开口位置,从而在投递小车120移动到相应的投递容器110周围时能够将包裹投递到投递容器110中。

在投递小车120上还可设置有传感器,用来检测投递容器110中已经投入的包裹是否达到预定容量,并可将对应的信息发送到调度单元。如果传感器检测到包裹容量尚未达到预定容量,则继续朝向该投递容器110内投递包裹。如果检测到包裹容量超过预定容量,则可执行后续的集包封装操作,下面将具体描述。

集包搬运小车130能够投满包裹的投递容器110搬运至集包封装区30进行封装作业,还能够将空的投递容器110从集包封装区30或其他区域搬运回到分拣场地10的指定位置。例如,集包搬运小车130可以是举升机器人或双滚筒机器人等任何适合执行搬运作业的机器设备。

投递容器110的底部可被形成为集包搬运通道,集包搬运小车130可从通行通道140行进到集包搬运通道,在集包搬运小车130移动到投递容器110下方时,集包搬运小车130可从投递容器110的下方将该投递容器110搬离,并将投递容器110搬运到集包区域。

在进行包裹分拣期间,在投递小车120上的传感器检测到投递容器110内的包裹容量达到预定容量之后,分拣系统的调度单元便可命令集包搬运小车130运行到集包搬运通道而运行到投递容器110下方并将该投递容器110搬运到集包封装区30,而将发往同一地址的包裹封装在一起或者装箱。

在其他实施例中,在实时分拣过程中,调度单元可将与其他配送地址对应的投递容器110的配送目的地信息修改成热门配送地址信息,从而增多与热门配送地址对应的投递容器110的数量。除此以外,调度单元还可以将热门配送地址所对应的投递容器110在分拣场地10的布置位置设定成靠近上件台20,从而尽可能快地利用投递小车120将包裹从上件台20投递到对应的投递容器110,以进一步提高分拣效率,缩短作业时间。

与此同时,调度单元还可以实时地调整其他投递容器110的位置,例如,可将与冷门配送地址对应的投递容器110的位置布置地上件台20,而允许与其他配送地址对应的数量相对较多的投递容器110离上件台20近一些。在一些实施例中,调度单元甚至可以将冷却配送地址的投递容器110调离分拣场地10来集中分拣热门地址的包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过所提供的分拣系统,利用可在分拣场地自由混行且协同作业的投递小车和集包搬运小车实现包裹的快速分拣和发送,显著减少了分拣作业中人工作业,不再需要搭建大型的分拣平台,并通过对分拣操作的精确控制,减少了错分、漏分的现象。另外,在分拣过程中,投递容器所对应的配送地址和布置位置可基于实时分拣状况而进行适应性调整,根据包裹流向的冷热度来实现高效分拣、搬运和配送作业,从而能够显著缩短分拣时间,并提高分拣效率。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而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案或变更,如特征的组合、分割或重复,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