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接插件端子检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78172发布日期:2021-04-06 12:25阅读:50来源:国知局
电子接插件端子检测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质量检测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电子接插件端子检测机。



背景技术:

接插件又被称为电源插头或插座,是具有多个接线端子的连接头,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多个端子被插装在壳体上。但是端子安装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端子缺少,或插接错位。2.端子插接长度不合适,无法与接头匹配。3.端子间存在金属屑干扰端子的电连接性。

再加之这种接插件成直角弯,两端的接线端无法在同一个传输平台上完成检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自动化检测设备来解决上述问题,本方案的具体名称为电子接插件端子检测机。

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电子接插件端子检测机,包括台架,输送待测产品的导轨,所述导轨由三段,分别为前端、中部、后端导轨,还包括顺序设置于台架上的,设置于前端和中部导轨之间用于将待测产品转移至中部导轨的传送换位机构;设置于轨道的一侧用于刷除当前位置的待测产品端子表面废屑的除屑机构;设置于两排轨道之间用于将待测产品翻转90度后置于另一轨道上的换位翻转机;设置于轨道的两侧用于检测当前位置的待测产品端子长度是否合格的端子检测机构;对检测之后的产品进行分类标记的打标分类机构。

传送换位机构的具体结构为,所述传送换位机构包括,与所述轨道传送方向垂直的切换轨道、推动切换轨道往复换位的换位气缸、设置于切换轨道一侧用于推送产品进入中部导轨的推送气缸、承托切换轨道的换位底板。所述换位气缸的活动杆与所述换位底板固定,换位气缸能够直接带动换位底板与切换轨道在前端导轨与中部导轨之间反复换位。

除屑机构的具体结构为,所述除屑机构包括设置于导轨一侧的刷屑机、设置于导轨另一侧的推杆,其中,所述刷屑机包括一个方壳和伸入壳体内的刷头,在方壳外设置有连通所述刷头的马达,所述推杆为一个气缸,所述推杆能够将导轨上的产品推离导轨进入方壳中,藉由刷头将端子上的废屑进行刷洗。

换位翻转机的具体结构为,所述换位翻转机包括夹持产品的翻转轨道、设置于翻转轨道下方且与其固定的齿轮、设置于齿轮下方驱动齿轮转动的齿条,其中,所述齿轮只有一个转动自由度,所述齿条做往复移动,且在移动过程中会驱动齿轮转动,齿轮转动的范围为90度。

端子检测机构的具体结构为,所述端子检测机构包括设置于导轨两侧的端子对线槽、放置于端子对线槽外部固定有摄像机,所述对线槽中穿插有多个与产品端子对应的测位杆,所述端子对线槽与产品端子冲齐并扣合,所述端子对线槽的测位杆会被端子阻碍而顶出。

所述打标分类机构包括,对不同质量问题的产品标记的打标机、复核打标标记的照相机、位于所述导轨末端将产品分类归整的收料机构。所述收料机构包括分类轨道和分类传送带,所述分类导轨将不同质量的产品分放到分类传送带上。

其有益效果在于,1.通过设置换位翻转机,能够将一条导轨上的产品翻转90度置于另一条导轨上,便于后续的端子质量检测;通过将产品输送至翻转轨道上,然后齿轮转动90度,齿轮带动翻转轨道将产品转动至另一条导轨上,其结构简单实用便利。

2.通过设置端子检测机构,由于产品上的端子短小,直接检测不易于观察,所以通过在每个端子外设置测位杆,将端子的长短反应到测位杆上,通过观察每个测位杆的长短比较就能便捷的了解当前产品端子的安装是否达到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放大图,也是传送换位机构和除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b处放大图,也是换位翻转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将换位翻转机从设备整体中抽离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端子检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端子检测机构的剖面图;

图8是打标分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c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中,1、台架;2、导轨;3、传送换位机构;301、切换轨道;302、换位气缸;303、推送气缸;304、换位底板;4、除屑机构;401、刷屑机;4011、方壳;4012、刷头;4013、马达;402、推杆;5、换位翻转机;501、翻转轨道;502、齿轮;503、齿条;6、端子检测机构;601、端子对线槽;602、摄像机;603、测位杆;7、打标分类机构;701、打标机;702、照相机;703、收料机构;7031、分类轨道;7032、分类传送带。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是为了满足接插件的检测需求而设计的,而接插件的结构是在壳体上插装多个端子,端子两侧的插接方向互相垂直,这就给端子的检测造成了困难,为此,本方案提供了一种能够兼顾其结构特点而全面检测的设备。

本检测设备是以检测流水线的方式对其依次进行检测操作,依次进行的内容有:进入检测导轨、除尘除屑、换位翻转入另一导轨、端子检测、打标分类,下面将结合附图1-9针对上述内容依次进行详细叙述。

本设备包括三条导轨2输送线,分为前端、中部、后端导轨2,其中前端导轨2与中部导轨2之间设置有传送换位机构3,中部导轨2两侧安置有除屑机构4,中部导轨2与后端导轨2之间设置有换位翻转机5,后端导轨2两侧设置有端子检测机构6和打标分类机构7。

产品的端子被安装完整之后会送到本设备上进行检测,如图1-2所示,首先是位于前端导轨2上,这段导轨2是用于暂存产品的,因为产品组装的速度和检测的速度不同,因此将两者合并到一条导轨2上容易出现检测机构的不同步问题。正式进入检测是在产品到达中部导轨2上,而产品从前端导轨2到达中部导轨2的方式就是通过传送换位机构3来完成。

如图2所示,传送换位机构3的结构为,在前端导轨2与中部导轨2之间设置有一段垂直于两者传送方向的切换轨道301,以及推动切换轨道301往复换位的换位气缸302,设置于切换轨道301一侧用于推送产品进入中部导轨2的推送气缸303、承托切换轨道301的换位底板304,其工作原理为,切换轨道301固定在换位底板304上,换位气缸302作为动力元件带动换位底板304与切换轨道301在一定行程范围内往复移动,产品需要从前端导轨2到达中部导轨2时,换位气缸302推动切换轨道301到达前端轨道同直线位置,然后产品由前端导轨2的传送带送到切换轨道301上,换位气缸302动作,带动切换轨道301移动到中部轨道的位置,因为切换轨道301上不具有传送带,所以将产品从切换轨道301移动至中部导轨2的过程就由推送气缸303来完成。如此就完成了一个产品从其前端导轨2到中部导轨2的传送,然后重复上述过程即可将产品依照设定的时间间隔送至中部导轨2来检测。

产品到达中部导轨2之后就开始了正式检测部分,考虑到产品在端子组装过程中可能会产生金属碎屑影响端子检测的准确性,所以要对产品先进行除屑处理,其除屑的方式是在导轨2的一侧放置刷屑机401,另一侧设置推杆402,由推杆402推动产品到刷屑机401中进行除屑处理,刷屑机401的结构为一个空腔方壳4011,在壳体的一面有刷头4012伸入壳体内,刷头4012由方壳4011外的马达4013带动,推杆402可以采用常规气缸,推杆402将导轨2上的产品推离导轨2进入方壳4011中,藉由刷头4012将端子上的废屑刷洗干净,然后推杆402再将产品拉回导轨2即完成除屑操作。

除屑完成之后就开始了对端子的检测,但这里需要解决一个问题,端子在组装完成后其放置方式如图4所示,这种方式会有导致端子的其中一端位于下方被遮挡不便于检测,所以需要在端子检测前将产品转动90度,因此就有了换位翻转机5的产生。

在中部导轨2与后端导轨2之间设置换位翻转机5,其具体结构参考图4-5,包括夹持产品的翻转轨道501、设置于翻转轨道501下方且与其固定的齿轮502、设置于齿轮502下方驱动齿轮502转动的齿条503,需要说明的是,齿轮502只有一个转动自由度,齿条503由外部气缸驱动做往复移动,且在移动过程中会驱动齿轮502转动,控制齿轮502转动的范围介于90度之间,如此,就能由气缸来控制翻转轨道501上产品的翻转动作了。

产品到达中部导轨2后被传送到端子检测机构6的位置,这里是要对端子是否缺失、位置是否正确已经端子长度是否符合要求进行检测,参考附图6-7,这里要用到的是工业视觉摄像机602,通过拍摄当前产品的图像,与预存的图像比较从而判断产品是否合格,由于是摄像机602摄像,所以需要将观察的端子与壳体尽可能的区分开,考虑到端子在产品上,端子裸露出的长度有限,而且产品的壳体结构复杂会对成像有影响,所以在端子的外侧设置了对线槽,在对线槽中穿插有多个与产品端子对应的测位杆603,对线槽与产品端子冲齐并扣合,所述端子对线槽601的测位杆603会被端子阻碍而顶出,对线槽壳体结构简单,与测位杆603颜色分明,能够实现拍摄的图像清晰容易比较,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清楚对线槽的原理,这里将其与“人体打印机”做类比,都是在一个面上,穿插多个棒,当一侧有物体挤压棒体时,另一侧的棒体就会突显,所以,通过摄像拍摄测位杆603的长短位置就能得知产品端子的情况了。

参考附图8-9,产品端子在检测之后会由系统记录其是否合格,然后经导轨2继续送至打标分类机构7的位置,打标机701采用激光打标机701,根据产品是否合格打上标记,打标之后还设置有复核打标标记的照相机702,确认打标无误后,后面会根据不同的标记类型进行分类归整,而分类归整的过程是由设备最后的收料机构703来完成的,收料机构703包括分类轨道7031和分类传送带7032,如图9所示,分类轨道7031对应多个分类传送带7032,不同标记的产品经分类轨道7031送达分类传送带7032位置,然后经传送带到达不同的产品归集处。至此,即完成了接插件端子质量的检测过程。

上述技术方案仅体现了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变动均体现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