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炉装煤烟尘收集燃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17184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焦炉装煤烟尘收集燃烧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焦炭生产过程中,在炼焦炉装料操作期间的气体吸收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炼焦炉在装煤过程中,装煤车向焦炉炭化室装入炼焦煤的同时,对从焦炉的三个加煤口溢出烟尘气体的收集和返燃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炼焦炉在装煤过程中,装煤车行走在炼焦炉上方,向焦炉炭化室逐孔加入炼焦煤,当装煤车向焦炉炭化室加入炼焦煤的同时,产生的大量烟尘气体会从每孔焦化室的3个加煤口溢出,造成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目前,尚无得力方法阻止烟尘冒出,烟尘气体中的大量可燃物质被白白浪费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制作一种焦炉装煤烟尘收集燃烧装置,在加煤口设置导气装置,用输气管将收集的烟尘送入相邻第三孔炭化室,进行再次燃烧,以消除加煤口的烟尘溢出,并能对烟尘充分燃烧完全,保护环境不受污染。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焦炉装煤烟尘收集燃烧装置,由装煤车底架、储煤罐、输气管组成,在装煤车底架上固定有储煤罐,储煤罐的加煤口设置双层套筒,(固定套筒和液压传动的可升降外套筒,)固定套筒的上部设置排气支管,与排气联通管连接,排气联通管外端引至相邻第三孔炭化室焦侧注煤口,排气联通管支撑在装煤车底架上,管口设液压传动的可升降套筒,在相邻第三孔炭化室机侧注煤口设排气管,管口设液压传动的可升降套筒,排气管连接空气冷却器,连接负压输气管,进入烟尘收集系统地面站。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装煤烟尘扑集率可达95%,烟尘处理率可达99%以上。整套装置设置在同一装煤车底架上,操作方便,运行稳定。适用于炼焦炉装煤过程的烟尘收集和烟尘二次燃烧的焦炉装煤烟尘收集燃烧装置。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焦炉装煤烟尘收集燃烧装置的构造示意图图2是储煤罐的加煤口双层套筒的构造示意图图中,1储煤罐,2双层套筒,3排气支管,4排气联通管,5炭化室焦侧注煤口,6炭化室机侧注煤口,7空气冷却器,8固定套筒,9可升降外套筒,10装煤车底架,11负压输气管,12地面站。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可见,本实用新型的焦炉装煤烟尘收集燃烧装置,由装煤车底架、储煤罐、输气管组成,在装煤车底架上固定有储煤罐1,储煤罐的加煤口设置双层套筒2(固定套筒和液压传动的可升降外套筒),固定套筒的上部设置排气支管3,与排气联通管4连接,排气联通管外端引至相邻第三孔炭化室焦侧注煤口5,排气联通管支撑在装煤车底架上,管口设液压传动的可升降套筒,在相邻第三孔炭化室机侧注煤口6设排气管,管口设液压传动的可升降套筒,排气管连接空气冷却器7,连接负压输气管,进入烟尘收集系统地面站。
由图2可见,储煤罐的加煤口设置双层套筒,有固定套筒8和液压传动的可升降外套筒9,液压缸座固定在装煤车底架10上,固定套筒的上部设置排气支管3,与排气联通管4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是,装煤车行走在炼焦炉上方,当装煤车向焦炉炭化室逐孔加入炼焦煤时,装煤车底架上固定的储煤罐的加煤口对准炭化室的注煤口,将双层套筒的液压传动的可升降外套筒降下抵紧注煤口边沿,此时向焦化室注煤,产生的大量烟尘气体会从每孔焦化室的3个加煤口缝隙溢出,进入固定套筒上部设置的排气支管,再进入排气联通管。将排气联通管外端引至相邻第三孔炭化室焦侧注煤口,大量烟尘气体则进入相邻第三孔炭化室,经再次燃烧后,从相邻第三孔炭化室机侧注煤口排气管排出,再进入空气冷却器,经负压输气管,进入烟尘收集系统地面站。
权利要求1.一种焦炉装煤烟尘收集燃烧装置,由装煤车底架、储煤罐、输气管组成,其特征是,在装煤车底架上固定有储煤罐,储煤罐的加煤口设置双层套筒,有固定套筒和液压传动的可升降外套筒,固定套筒的上部设置排气支管,与排气联通管连接,排气联通管外端引至相邻第三孔炭化室焦侧注煤口,排气联通管支撑在装煤车底架上,管口设液压传动的可升降套筒,在相邻第三孔炭化室机侧注煤口设排气管,管口设液压传动的可升降套筒,排气管连接空气冷却器,连接负压输气管,进入烟尘收集系统地面站。
专利摘要一种焦炉装煤烟尘收集燃烧装置,由装煤车底架、储煤罐、输气管组成,在装煤车底架上固定有储煤罐,储煤罐的加煤口设置双层套筒,有固定套筒和液压传动的可升降外套筒,固定套筒的上部设置排气支管,与排气联通管连接,排气联通管外端引至相邻第三孔炭化室焦侧注煤口,排气联通管支撑在装煤车底架上,在相邻第三孔炭化室机侧注煤口设排气管,排气管连接空气冷却器,连接负压输气管,进入烟尘收集系统地面站。优点是,装煤烟尘扑集率可达95%,烟尘处理率可达99%以上。整套装置设置在同一装煤车底架上,操作方便,运行稳定。适用于炼焦炉装煤过程的烟尘收集和烟尘二次燃烧的焦炉装煤烟尘收集燃烧装置。
文档编号C10B31/00GK2719849SQ20042008446
公开日2005年8月24日 申请日期2004年7月29日 优先权日2004年7月29日
发明者李九林 申请人:李九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