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吸式燃煤气化锅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33323阅读:4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下吸式燃煤气化锅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煤锅炉,特别涉及一种下吸式燃煤气化锅炉。
背景技术
现在市场上常见的小型燃煤锅炉主要有普通手烧锅炉、加二次风燃尽技术手烧锅 炉、反烧半煤气锅炉和正压燃煤气化锅炉几种型式,其中以正压燃煤气化锅炉最为先进,能 够满足现行环境标准的要求,是煤转气技术在锅炉燃烧上的应用。 所谓正压指的是炉底鼓风的办法以空气或加水蒸气做为气化剂,将煤通过热解产 生可燃气体的方法。但现在应用的正压燃煤气化锅炉,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锅炉运行时不能任意开关炉门进行加煤和除渣操作,开炉门或灰门会造成热煤 气外逸,燃烧室断火。因此加煤或除渣需要停炉操作。 2、因气化室和燃烧室分开,所以热煤气产生后由气化室进入燃烧室需要二次点 火。当煤质不当或气体纯度不够时还存在点不着火情况,锅炉运行不方便。 3、低料层操作,煤的干燥、干馏和气化均在一个很薄的料层(600mm-1000mm)内进 行,正压气化时干燥层温度较高,冷的煤料入炉后立即接触温度达500°C _7001:的高温辐 射,容易使煤造成热爆,产生煤粉,随烟气排放,使排放效果不稳定。 4、需打开气化室下炉门除渣,由于渣层和氧化层不是很清晰的界限,渣层的上面 压着半焦和煤,所以在下炉门打开时会出现有生煤和未气化彻底的焦碳随炉渣排出,造成 燃煤浪费。 5、炉型稍大时手工除渣有死角,况且炉门开后温度较高,手工除渣更加困难,对煤
质要求较高,渣块稍大一点将难以清除。 6、操作复杂 1)、料层需要保持一定厚度,防止烧穿等现象发生,还要保持一定高度的空层,需 要根据炉况来判断调整,有一定难度。 2)、锅炉运行时要经常观察火焰情况来调整一、二次风,当煤气产量或纯度不稳定 时会出现断火或冒黑烟现象。 7、气化室内一次投煤,不停鼓风、不能加煤,煤气产量和纯度有弱-强-弱的过程, 所以锅炉燃烧工况不稳定。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加煤或除渣时无 需停炉、不需要二次点火,操作方便、燃烧工况稳定、排放效果好,节煤、对煤质无特殊要求 的下吸式燃煤气化锅炉。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炉体1、底座10、设在炉体1下端的炉排、设在炉 体1顶部的排烟管20,在炉体1下部设有竖隔板18将炉体分为气化室5和燃烧室17,在气 化室5正面设置投煤门4,其特殊之处是所述的炉排为组合炉排且由位于气化室5下面的倾斜式固定炉排7和位于燃烧室17下面的水平式活动炉排13构成,所述的竖隔板18设在 炉体1内壁上且竖隔板下端位于固定炉排7上方,在炉体1上位于固定炉排7上方设置打 渣孔6,所述的打渣孔6呈倾斜状且倾斜角度与固定炉排7—致,在底座10上位于固定炉排 7下方设有灰门9。 上述的下吸式燃煤气化锅炉,在炉体12正面位于固定炉排7下方设置一次进风门 8。 上述的下吸式燃煤气化锅炉,在炉体1 一侧位于活动炉排13上方设有炉门15。 上述的下吸式燃煤气化锅炉,在底座10 —侧位于活动炉排13下方设有灰门12。 上述的下吸式燃煤气化锅炉,在炉体1上位于活动炉排13上方设有与燃烧室17 相通的调风门16。 上述的下吸式燃煤气化锅炉,固定炉排7与水平线的夹角为15° 45° 。 该下吸式燃煤气化锅炉与现有的正压煤气发生炉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锅炉负压操作,可随时开关炉门进行加煤、拨火和除渣,煤气不会外逸,不会影
响煤的气化和燃烧。 2、由于采用下吸式方法,煤气经氧化层进入燃烧室,利用氧化层的高温 (IIO(TC -1300°C )点燃煤气不需二次点火,更不会出现断火现象。 3、本炉长期处于满料层操作,煤料缓慢下移煤气下吸避免加煤时的扬灰随煤气流
出。另外干燥层温度较低(IO(TC-200°C )所以新加入的煤不会造成热爆,不会产生煤粉。 4、采用固定倾斜和水平活动的组合炉排,运行时燃煤燃烧和热解充分,除渣方便
完成,不会带出未气化彻底的焦炭和生煤;在活动炉排除渣的同时气化室渣层和氧化层的
高温焦炭自动流入燃烧室;设置于倾斜炉排上的打渣孔均匀布置除渣无死角,设置于燃烧
室内的活动炉排轻轻一动灰渣即可进入下灰室。 5、操作简单,由于满料层操作,需加煤或除渣时一目了然。 6、由于随时可利用活动炉排除渣,随时可加煤料,所以火焰连续持续稳定。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右视图。 图中炉体l,夹层水套101,横隔板2,清灰门3,投煤门4,气化室5,打渣孔6,固 定炉排7,一次进风门8,灰门9,底座IO,支撑架11,灰门12,活动炉排13,煤气引出口 14, 炉门15,调风门16,燃烧室17,竖隔板18,清灰门19,排烟管20,换热管21。
具体实施方式如图所示,该下吸式燃煤气化锅炉有一个内设夹层水套101的炉体l,在炉体1外 壁两侧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的炉体1坐在底座10上,在底座10上位于炉体1下面设 有组合炉排。在炉体1下部设有竖隔板18,竖隔板18可为弧形,竖隔板18设在炉体1内 壁上并与夹层水套101相通且竖隔板18下端位于炉排上方,通过竖隔板18将炉体分为气 化室5和燃烧室17,燃烧室17和气化室5的相通处即为煤气引出口 14。所述的组合炉排 是由位于气化室5下面的倾斜式固定炉排7和位于燃烧室17下面的水平式活动炉排13构成,活动炉排13的主要作用是清除气化和燃烧后产生的灰渣。在底座10上对应固定炉排 7和活动炉排13的过渡处设有支撑架11,固定炉排7与水平线的夹角为15。 45° 。在 炉体1上对应气化室5正面位于固定炉排7上方由上至下设置投煤门4和打渣孔6,所述的 打渣孔6为多个并呈倾斜状且倾斜角度与固定炉排7 —致(即两者的倾斜角度相同);在 底座10正面位于固定炉排7下方设有灰门9,在底座10 —侧位于活动炉排13下方设有灰 门12,在炉体1 一侧位于活动炉排13上方设有炉门15。在炉体12正面位于固定炉排7下 方设置一次进风门8,在炉体1上位于活动炉排13上方设有与燃烧室17相通的调风门16, 在调风门16内可设多个可调进风孔。在炉体1内位于燃烧室17上方设有与夹层水套101 相通的横隔板2和换热管21,通过横隔板2将换热管21分成二组并且形成热烟气排放S回 程,在炉体1上对应每回程处设有清灰门3、19。所述的横隔板2可为多个,本实施例以一个 为例,实际不受本实施例限制。在炉体1顶部设有排烟管20。 该锅炉由气化室5、燃烧室17和燃烧室17至排烟管20各段组成受热面,通过气化 室5产生气化煤气。燃烧室17和气化室5经煤气引出口 14相联通。火焰和高温烟气经S 行程上行至排烟管20流出,冲刷炉体1各段受热面。燃烧室17处的炉内壳和竖隔板18形 成炉体的辐射受热面,燃烧室17上方的换热管21、炉内壳、横隔板2形成炉体的对流受热 面。经气化室5、煤气出口 14进入燃烧室17的少量氧化层煤料(IIO(TC -1300°C )点燃煤 气,进入燃烧室17的氧化层煤料燃烬时变成灰渣,经活动炉排13排出的同时氧化层煤料又 进入燃烧室17,因此形成稳定连续燃烧。
煤料行程 煤料自投煤门4进入气化室5并长期保证满料层操作,煤料经3-4小时经干燥、干 馏、还原氧化最后进入渣层经活动炉排13排出。
气态产物行程 在底部气化段经煤料与炉底由负压而进入的空气进行氧化和还原反应产生气化 煤气,气化煤气经煤气引出口 14进入燃烧室17和经调风门16和活动炉排13底部进入的 空气进行富氧燃烧,氧化还原反应所产生的热量对进入气化室5的煤料进行低温干馏和干 燥,干馏出煤料中的焦油和干馏煤气,干燥出煤中的水份同时下吸至氧化还原层经煤气引 出口 14进入燃烧室17。
权利要求一种下吸式燃煤气化锅炉,包括炉体(1)、底座(10)、设在炉体(1)下端的炉排、设在炉体(1)顶部的排烟管(20),在炉体(1)下部设有竖隔板(18)将炉体分为气化室(5)和燃烧室(17),在气化室(5)正面设置投煤门(4),其特征是所述的炉排为组合炉排且由位于气化室(5)下面的倾斜式固定炉排(7)和位于燃烧室(17)下面的水平式活动炉排(13)构成,所述的竖隔板(18)设在炉体(1)内壁上且竖隔板(18)下端位于固定炉排(7)上方,在炉体(1)上位于固定炉排(7)上方设置打渣孔(6),所述的打渣孔(6)呈倾斜状且倾斜角度与固定炉排(7)一致,在底座(10)上位于固定炉排(7)下方设有灰门(9)。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下吸式燃煤气化锅炉,其特征是在炉体(12)正面位于固定 炉排(7)下方设置一次进风门(8)。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吸式燃煤气化锅炉,其特征是在炉体(1) 一侧位于活动 炉排(13)上方设有炉门(15)。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吸式燃煤气化锅炉,其特征是在底座(10) —侧位于活动 炉排(13)下方设有灰门(12)。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吸式燃煤气化锅炉,其特征是在炉体(1)上位于活动炉 排(13)上方设有与燃烧室(17)相通的调风门(16)。
6.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下吸式燃煤气化锅炉,其特征是固定炉排(7)与水平线的 夹角为15° 45° 。
专利摘要一种下吸式燃煤气化锅炉,包括炉体、底座、设在炉体下端的炉排、设在炉体顶部的排烟管,在炉体下部设有竖隔板将炉体分为气化室和燃烧室,在气化室正面设置投煤门,其特殊之处是所述的炉排为组合炉排且由位于气化室下面的倾斜式固定炉排和位于燃烧室下面的水平式活动炉排构成,所述的竖隔板设在炉体内壁上且竖隔板下端位于固定炉排上方,在炉体上位于固定炉排上方设置打渣孔,所述的打渣孔呈倾斜状且倾斜角度与固定炉排一致,在底座上位于固定炉排下方设有灰门。优点是投煤或除渣时无需停炉、不需要二次点火,操作方便、燃烧工况稳定、排放效果好,节煤、对煤质无特殊要求。
文档编号C10J3/60GK201531866SQ20092001399
公开日2010年7月21日 申请日期2009年5月27日 优先权日2009年5月27日
发明者元智伟, 王朝前, 王连生, 王雪, 生继成, 董春艳 申请人:生继成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