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熄焦炉顶水封槽无压排水零排放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139466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一种干熄焦炉顶水封槽无压排水零排放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干熄焦炉顶水封槽无压排水零排放装置,包括净化池,净化池底部设置第一倾斜板和第二倾斜板,第一倾斜板顶部与第二倾斜板顶部连接,第一倾斜板和第二倾斜板顶部交汇处与溢流板连接,溢流板将净化池分隔成沉淀腔和净水腔,倾斜板上部与排水管连通,排水管上设置排水阀,净化池靠近第一倾斜板下端的侧壁上开设第一人孔,净化池靠近第二倾斜板下端的侧壁上开设第二人孔,沉淀腔内设置进水管,净水腔内设置出水管,出水管上安装循环泵,进水管和出水管均与干熄焦炉顶水封槽连通。本实用新型能够对除去干熄焦炉顶水封槽排出的水中携带的杂质,对这部分水进行回收再利用。
【专利说明】一种干熄焦炉顶水封槽无压排水零排放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干熄焦炉水封槽水循环设备,具体地说是一种干熄焦炉顶水封槽无压排水零排放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干熄焦炉顶水封槽位于干熄炉顶部,是干熄焦装入装置或者炉盖的水密封装置,装焦过程中,装入装置的下部料斗裙边插入水封槽中,完成装焦过程。装焦完成后,装入装置移开,电动推杆将干熄炉炉盖移动至炉顶水封槽上,盖好炉盖,避免空气进入,燃烧焦炭。装焦过程中会有部分焦粉颗粒或者粉尘落入水封槽中,因此水封槽内杂质含量较高,难以对水封槽内的水进行回收再利用,目前各钢铁企业均是将这部分杂质含量高的水直接外排。另外,干熄炉内的红焦温度较高,会蒸发部分补水,所以为了保证水封槽中有足够的水用于密封,需要连续往水封槽中补新水,保持一定的水位。目前水封槽连续补水时采用直接补新水工艺,排水直接外排,即由补水泵往水封槽内补新水,当补水达到一定高度时,从水封槽溢流口无压流出,流出的水直接外排。现有设备无法对干熄焦炉顶水封槽排出的杂质含量较高的水进行回收再利用,一方面会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并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排出的焦粉颗粒、粉尘等还会对厂区周边的环境造成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干熄焦炉顶水封槽无压排水零排放装置,它能够对除去干熄焦炉顶水封槽排出的水中携带的杂质,对这部分水进行回收再利用。
[0004]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包括净化池,净化池底部设置第一倾斜板和第二倾斜板,第一倾斜板顶部与第二倾斜板顶部连接,第一倾斜板和第二倾斜板顶部交汇处与溢流板连接,溢流板将净化池分隔成沉淀腔和净水腔,第一倾斜板上部与第一排水管连通,第一排水管上设置第一排水阀,第二倾斜板上部与第二排水管连通,第二排水管上设置第二排水阀,净化池靠近第一倾斜板下端的侧壁上开设第一人孔,净化池靠近第二倾斜板下端的侧壁上开设第二人孔,沉淀腔内设置进水管,净水腔内设置出水管,出水管上安装循环泵,进水管和出水管均与干熄焦炉顶水封槽连通。沉淀腔内设置稳流网支架,稳流网支架上安装稳流网,稳流网与水平面平行,稳流网的高度低于溢流板上端的高度。第一倾斜板与净化池底面之间的夹角α I以及第二倾斜板与净化池底面之间的夹角α 2的角度均为20° -30°。第一倾斜板底面安装第一振动器,第二倾斜板底面安装第二振动器。净化池外壁设置平台,循环泵安装在平台上。
[0005]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能够对除去干熄焦炉顶水封槽排出的水中携带的杂质,对这部分水进行回收再利用减少水资源的浪费,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减少钢铁企业对厂区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杂质清理过程中杂质可沿倾斜板不断向人口处流动,工作人员不需进入净化池内就可方便的清理杂质,有利于降低清理杂质时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等。【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6]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07]图2是图1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8]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干熄焦炉顶水封槽无压排水零排放装置包括净化池1,净化池I底部设置第一倾斜板2和第二倾斜板3,第一倾斜板2顶部与第二倾斜板3顶部连接,第一倾斜板2和第二倾斜板3顶部交汇处与溢流板4连接,溢流板4将净化池I分隔成沉淀腔5和净水腔6,第一倾斜板2上部与第一排水管7连通,第一排水管7上设置第一排水阀8,第二倾斜板3上部与第二排水管9连通,第二排水管9上设置第二排水阀10,净化池I靠近第一倾斜板2下端的侧壁上开设第一人孔11,净化池I靠近第二倾斜板3下端的侧壁上开设第二人孔12,沉淀腔5内设置进水管13,净水腔6内设置出水管14,出水管14上安装循环泵15,进水管13和出水管14均与干熄焦炉顶水封槽16连通。干熄焦炉顶水封槽排出的水沿进水管13进入净化池I的沉淀腔5中,水中携带的杂质在沉淀腔5中沉淀,澄清后的水沿溢流板4上端溢流至净水腔6内,并在净水腔6内进行再次沉淀,净水腔6内沉淀后的水在循环泵15的作用下沿着出水管14再次进入干熄焦炉顶水封槽,实现反复循环利用。本实用新型能够将干熄焦炉顶水封槽排出的水中携带的杂质与水分离,使这部分水能够回收后再次利用,减少水资源的浪费,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减少钢铁企业对厂区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净化池I中沉淀的杂质分别沿第一倾斜板2和第二倾斜板3落至净化池I底部靠近第一人孔11和第二人孔12的位置堆积,为避免净化池I底部沉积杂质过多,需定期对净化池I内的杂质进行清理,清理杂质时先打开第一排水阀8和第二排水阀10,通过第一排水管7和第二排水管9将净化池I内的液面降至第一倾斜板2和第二倾斜板3上部的第一排水管7和第二排水管9管口位置,此时净化池I内大部分水已被排出,净化池I内剩余的杂质以及少量水均位于第一排水管7和第二排水管9管口以下,此时可打开第一人孔11和第二人孔12对净化池I内的杂质进行清理,第一倾斜板2和第二倾斜板3均相对水平面倾斜,因此清理过程中杂质可沿倾斜板不断向人口处流动,工作人员不需进入净化池I内就可方便的清理杂质,有利于降低清理杂质时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排水过程中净化池I内沉淀的杂质位于第一排水管7和第二排水管9管口以下,因此不会随水一起排出,该结构可避免排水过程中第一排水管7和第二排水管9被杂质阻塞。
[0009]本实用新型为了防止水流进入沉淀腔5时产生的湍流对沉淀腔5底部沉积的杂质产生大面积扰动,影响沉淀腔5内杂质的沉淀效果,可在沉淀腔5内设置稳流网支架18,稳流网支架18上安装稳流网17,稳流网17与水平面平行,稳流网17的高度低于溢流板4上端的高度。稳流网17与进入沉淀腔5的水流接触后能够使水流分散,降低水流在垂直方向上的流速,减少水流产生的湍流效果,使杂质平稳的沉积在沉淀腔5底部。
[0010]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倾斜板2和第二倾斜板3的倾斜角度可根据净化池I的面积等实际情况灵活选取,其中优选的方案为:第一倾斜板2与净化池I底面之间的夹角α I以及第二倾斜板3与净化池I底面之间的夹角α 2的角度均为20° -30°。第一倾斜板2和第二倾斜板3的倾斜角度在上述优选范围内时,清理杂质时杂质的流出速度最为适合,如果第一倾斜板2和第二倾斜板3的倾斜角度过大,则一名工作人员难以及时对流出的杂质进行清理,需增加清理作业的工作人员数量;如果第一倾斜板2和第二倾斜板3的倾斜角度过小,则杂质流出速度过慢,清理杂质效率相对较低。
[0011]本实用新型为了防止杂质大量粘附在第一倾斜板2和第二倾斜板3上,导致清理杂质作业的难度有所增加,可在第一倾斜板2底面安装第一振动器19,第二倾斜板3底面安装第二振动器20。清理杂质时可将第一振动器19和第二振动器20开启,使第一倾斜板2和第二倾斜板3产生振动,振落第一倾斜板2和第二倾斜板3上附着的杂质,降低清理杂质作业的难度,同时还能够提高杂质流出速度,提高清理杂质的效率。
[001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循环泵15可采用多种结构固定在净化池I或干熄焦炉顶水封槽16的适当位置,例如可在净化池I外壁设置平台21,循环泵15安装在平台21上。
【权利要求】
1.一种干熄焦炉顶水封槽无压排水零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净化池(1),净化池(I)底部设置第一倾斜板(2)和第二倾斜板(3),第一倾斜板(2)顶部与第二倾斜板(3)顶部连接,第一倾斜板(2)和第二倾斜板(3)顶部交汇处与溢流板(4)连接,溢流板(4)将净化池(I)分隔成沉淀腔(5)和净水腔(6),第一倾斜板(2)上部与第一排水管(7)连通,第一排水管(7)上设置第一排水阀(8),第二倾斜板(3)上部与第二排水管(9)连通,第二排水管(9)上设置第二排水阀(10),净化池(I)靠近第一倾斜板(2)下端的侧壁上开设第一人孔(II),净化池(I)靠近第二倾斜板(3)下端的侧壁上开设第二人孔(12),沉淀腔(5)内设置进水管(13),净水腔(6)内设置出水管(14),出水管(14)上安装循环泵(15),进水管(13)和出水管(14)均与干熄焦炉顶水封槽(16)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熄焦炉顶水封槽无压排水零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沉淀腔(5)内设置稳流网支架(18),稳流网支架(18)上安装稳流网(17),稳流网(17)与水平面平行,稳流网(17)的高度低于溢流板(4)上端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熄焦炉顶水封槽无压排水零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倾斜板(2)与净化池(I)底面之间的夹角α?以及第二倾斜板(3)与净化池(I)底面之间的夹角α 2的角度均为20° -3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熄焦炉顶水封槽无压排水零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倾斜板(2)底面安装第一振动器(19),第二倾斜板(3)底面安装第二振动器(2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熄焦炉顶水封槽无压排水零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净化池(I)外壁设置平台(21),循环泵(15 )安装在平台(21)上。
【文档编号】C10B39/02GK203487087SQ201320578580
【公开日】2014年3月19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18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18日
【发明者】桂玉明, 汪高春, 曾香梅, 张连斌, 张秋丹 申请人:济钢集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