扰流式绝热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93721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扰流式绝热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配件,尤其上一种机动车上汽油发动机的化油器与缸体之间的绝热组件。
目前,发动机上的绝热组件的作用是将发动机缸体上的高温隔开而避免传至化油器影响化油器的工作,其作用主要是隔热。在发动机缸体和化油器之间已有用金属丝的扰流装置的出现,其结构复杂,制造困难,可以增加雾化效果,但其效果仍有待于改进。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仅能够起隔热作用,而且能够采用更合理的扰流来增加雾化效果,帮助发动机更好燃烧,达到明显节油、增大发动机动力的一种发动机配件。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造容易的扰流式绝热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由下列方式实现的扰流式绝热组件,包括一块设有通孔的隔板,其特征是在隔板的通孔内壁上设有一组叶片,一组叶片与通孔内壁成同一角度。可改变油汽流方向,所增加的叶片是在制作绝热组件成型过程中,将合金金属叶片嵌入绝热组件块体中,将可改变汽流方向部分的叶片置于通孔圆周的周围,且为均匀分布的叶片,叶片围成一圈,中间为通孔,叶片的平面与绝热组件块的平面的成一定角度。
本实用新型装在发动机缸体和化油器之间,当进入缸体内的混合油汽流通过这组叶片时,随便叶片的角度而改变成旋流,从中心孔处通过的油汽流仍为直流,而进速快的中心直流与周围进速慢的旋流之间形成一个扩圈旋流,让没有雾化的油在扩圈旋流中互相磨擦、碰撞,达到进一步雾化效果,再利用旋流产生的离心力将油旋向缸壁,稍待停留,让缸壁的高温将其蒸发而均匀的进缸,更进一步地增加了雾化效果,让发动机进入最佳的燃烧状态。
本实用新型与背景技术相对有如下有益效果1、工艺简单这是因为和原绝热组件同时成为一体,以后无须增加其他程序2、成本低由于工艺简单,结构简单,也不占用其他空间,无论是工艺、人工、流程都较为少工、省料、省时;3、装修方便仅和原绝热组件同样装卸,没有其他多余过程4、安全密封性好;5、有经济效益本实用新型经过5万公里的试验,例夏利出租车,每百公里可节油0.5—1公里6、有益于环保本实用新型因为有二次再汽化;A.由于叶片改变方向,扰流旋转,使汽油又进一步均化。B.由于由叶片改变方向为旋转式浓度较大的汽化气,通过旋转产生的离心力,旋向缸壁,利用缸体壁的高温进一步蒸化,达到更好的雾化效果,使发动机能够充分燃烧,CO减少(例夏利出租车经试验,测出高怠速时为2.0%,低怠速时为0.8%),而达到尾气CO排放减少,对环境有益。
总之,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其绝热组件在隔热的同时,还增加了一个雾化过程,使发动机能够充分地燃烧,大大降低的燃油消耗,有明显的经济效益,还降低了尾气排放的有害气体,有利于环保,并可以用于各种车型。
以下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平面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切面中一片叶片在组件中的夹角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中扰流式绝热组件,包括一块设有通孔的隔板1,其厚度一般在数毫米,在绝热组件块的通孔2内壁上设有一组叶片3,每组叶片的数量一般为6—12片,本实施例中为8片,均匀分布在通孔内壁上且成同一角度,一般30°—60°,本实施例为45°左右,即斜嵌在内壁上。每片叶片就是一片矩形平板,叶片在通孔内的长度为通孔直径的1/3—1/5,其宽度小于块壁厚度。
在图3中,扰流式绝热组件用于一些车型中,包括一块设有二个通孔的隔板1,每个通孔2内壁上均设有一组叶片3,每组叶片的数量一般为6—12片,并通孔内壁上且成同一角度,亦为30°—60°斜嵌在内壁上。每片叶片就是一片矩形平板。
权利要求1.一种扰流式绝热组件,包括一块设有通孔的隔板,其特征是在隔板(1)的通孔(2)内壁上设有一组叶片(3),叶片与通孔内壁成同一角度。
2.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扰流式绝热组件,其特征是叶片就是一片矩形平片,叶片(3)在通孔(2)内的长度为通孔直径的1/3—1/5,其宽度小于隔板厚度。
3.由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扰流式绝热组件,其特征是叶片(3)的数量为6—12片,均匀分布在通孔(2)内壁上。
4.由权利要求3所述的扰流式绝热组件,其特征是叶片的数量为8片。
5.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扰流式绝热组件,其特征是叶片与通孔内壁成30°—60°角。
专利摘要一种扰流式绝热组件,包括一块设有通孔的隔板,在隔板通孔内壁上设有一组叶片,一组叶片与通孔内壁成同一角度。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特点在于提供一种不仅能够起隔热作用,而且能够采用扰流技术来增加雾化效果,帮助发动机更好的充分地燃烧,达到省油、降排的目的。该组件不增加空间,仅增加一组叶片,制造工艺简单。
文档编号F02M29/02GK2415170SQ00219628
公开日2001年1月17日 申请日期2000年3月16日 优先权日1999年7月8日
发明者余德平 申请人:余德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