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腔并联旁支型共振消声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08173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腔并联旁支型共振消声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噪声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在汽车内燃机进气系统上的旁支式共振消声装置。
噪声污染是当今社会三大公害之一,而汽车噪声是影响最广泛的主要污染源。世界各国都对汽车噪声的控制极为重视,针对汽车噪声的不同来源和发生机理可采取各种特别的控制措施。常见的消声器有涡流式、电子式、催化净化式或加装泡沫等形式等。但这些消声器功能较单一,仅具消声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根据汽车内燃机进行噪声的发生机理和频率组成特点,按照赫姆霍兹共振腔原理提供一种旁支型共振消声器,既能大幅降低进气噪声,又有提高内燃机功率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多腔并联旁支型共振消声器,包括进气管,其特征在于并联设置至少两个共振腔,各共振腔通过导管依次连接进气管上轴向设置的径向通孔。
所述共振腔的数量最好为2-4个。
径向通孔及导管的尺寸根据内燃机进气噪声频谱来匹配设计。
所述共振腔置于一壳体内。
本消声器通过改变径向通孔及相应导管的直径和长度,即改变共振腔及其导管的容积,可将每一个共振腔设计成具有半带宽很大的共振峰的消声特性,容易将共振腔的消声频率特性与内燃机进气噪声的频谱匹配,并有足够高的消声量。共振腔的数量与发动机进气噪声峰值的数量一致。来自于发动机各个进气阀门处的气体涡流噪声,遇到本装置形成的至少两个声阻抗突变的截面会发生多次反射,特别是当噪声频率落入本装置的某个共振腔的共振区域时,将引起相应共振腔导管内气柱的强烈振动,并因摩擦大量消耗声能,从而达到显著降低进气噪声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1.在内燃机整个工作转速范围内都具有消声量大、且同时能增加充气效率从而增加发动机功率的特性。
2.至少两个共振腔并联使用,容易设计改变并实现不同的消声频率特性,也容易获得较大的消声量,从而确保满足各种内燃机进气噪声的降噪要求。
3.将共振腔制成一体,可高效利用空间,从而减少本装置的外形尺寸。
4.本装置可使用注塑件,具有重量轻、成本低的特点。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
图1的左向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示意图。
在本应用实例中,将本装置用于JL368Q3发动机。由于该发动机的进气噪声峰值有三个,因此此处选用三个共振腔。如
图1-3所示,本消声器6旁装于内燃机进气空气滤清器7之后、进气歧管8之前的进气管道4上。在进气管4上沿轴向顺次开设有三个径向通孔3,三个赫姆霍兹共振腔1并联设置于壳体5内,各共振腔1分别通过各自的导管2依次与三个径向通孔3相连。其独特的三腔并联结构,使其共振消声范围恰好覆盖三缸四冲程汽油机进气噪声的峰值频率区域。
经测试,在进气口附近的声强值下降了10-20dB,说明该发动机的进气噪声大幅下降,在整个工作转速范围内发动机的输出扭矩变化如下表所示,可见发动机功率略有上升。
权利要求1.多腔并联旁支型共振消声器,包括进气管,其特征在于并联设置至少两个共振腔,各共振腔通过导管依次连接进气管上轴向设置的径向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振腔为2-4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消声器,其特征在于径向通孔及导管的尺寸根据内燃机进气噪声频谱来匹配设计。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振腔置于一壳体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在汽车内燃机进气系统上的多腔并联旁支式共振消声器。包括进气管和并联设置的至少两个共振腔,所述共振腔置于一壳体内,各共振腔通过导管依次连接进气管上轴向设置的径向通孔。径向通孔及导管的尺寸根据内燃机进气噪声频谱来匹配设计。该种消声器既能大幅降低进气噪声,又能提高内燃机功率,体积较小。
文档编号F01N1/06GK2462079SQ0026461
公开日2001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2000年12月28日 优先权日2000年12月28日
发明者李伟, 邓兆祥, 杨诚, 王俊, 阮登芳, 罗华, 徐正武 申请人: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