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真空度调节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45430阅读:4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真空度调节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产品是在发动机部位安装一种存储新鲜空气的储气装置,本装置可供给发动机所需更及时、更多的冷空气需求。
背景技术
目前,无论是在汽油类发动机、柴油类发动机,对于本机械所需的冷空气供量上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因为发动机在工作时要同时供给很多部位所需的(动力、照明、制动、燃烧等)能量。由于部位多,存储量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就产生了照明足,制动不及时,燃烧不充分,或制动灵敏,照明弱等现象。柴油发动机也同样,在爆排一瞬间,由于空气供给有限,对燃料的燃烧直接造成影响,使其燃烧不充分,未燃尽的部分随之而排放到大气中,造成浪费和对空气的污染。在我国现阶段对发动机的此部位还没有如此类似的装置。本产品和有关的产品进行组合就可达到一个高性能的,为国家节约燃料能源的有效产品。

发明内容
为了有效地克服发动机领域中,顾此失彼的现象,本实用新型产品提供了一种较好、作用较明显的汽车真空度调节器装置。它可以有效地调控各个使用部位需求量,也就是说,在一部发动机内,不可能所有的部位同时得到最大工作量,如某个部位需量大,而某个部位需量小,那么此装置就可以自动地配给,同时把多余的气量储存在本装置内。
一种汽车真空度调节器,由不锈钢管制成,两端用两片凹型不锈钢圆片封盖封闭,在一端的封盖上打一个小圆孔,与一排气管相连接,在不锈钢主体管另一端的上方,切出一个正方形口,再将一个方形钢管与此连接,连接好后,在方管与主管顺延的一方打一小圆孔,与另一进气管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产品的有益效果是在与现今国际国内的内燃机相比达到节约燃油、提高动力、减少了内燃机不能完全燃烧的燃油,及废气污染的排放,净化了尾气;同时由于提高了汽车发动机的真空度,改善了内燃机的各项真空助力功效,大大提升了内燃机汽车的刹车功能,转向助力功能等。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产品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产品的整体结构图,汽车真空度调节器;图2是汽车真空度调节器的进排气口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汽车真空度调节器的进气口(1),汽车真空度调节器的排气口(2),将主体上的各个零部件加工好后,按照一定操作规程进行焊接组装,形成成品。本产品采用的是机械制造,产品的性质是一种提高内燃机真空度,改善内燃机燃油混合质量现状及各项真空助力工况的装置,属改善内燃机做功工况配件范畴;其特征是足够耐压的工业用不锈钢无缝管,在进行一定数值的计算后,结成一定长度,用加工好的两片凹型不锈钢圆片封盖封闭好管的两头,在一端的封盖上打一个圆孔,将准备好的一排气管与之相焊接,在不锈钢主体管的另一端上方切出一个正方形口,再将一方型钢管与此焊接,连接好后在方管与主管顺延的一方也打一圆孔与另一个进气管相焊接,即一个完整的汽车真空度调节器制成。安装方法在进气口的一端装上一个具有过滤功能的过滤器装置,排气的一端用耐压气管和气阀与发动机各个需气口部位进行连接。同时用所安装的电磁阀对进气多少进行调控。用三通装置连接到内燃机高压、副压进气歧管上,形成二次进气。使用时,将根据不同内燃机的型号选用不同辅助零配件组合安装汽车真空度调节器。其作用是利用内燃机做功压力原理,将大气空气压缩吸入内燃机内,从而形成较高的高压和副压,从而达到高压进气歧管的进气量,强雾化内燃机所需要燃烧的燃油量,形成较高的混合空燃比,同时,加强副压的进气歧管的真空度,使多余燃油快速回到油箱的目的,以达到节约燃油、提高动力,减少内燃机燃烧不充分而排出的废气污染,及净化尾气的目的;同时,由于提高了真空度,改善了内燃机的各项真空助力工况,大大提高了刹车、转向等助力功能。本实用新型产品制作工艺简单,终身使用,不需维护。
权利要求一种汽车真空度调节器,由不锈钢管制成,两端用两片凹型不锈钢圆片封盖封闭,在一端的封盖上打一个小圆孔,与一排气管相连接,在不锈钢主体管另一端的上方,切出一个正方形口,再将一个方形钢管与此连接,连接好后,在方管与主管顺延的一方打一小圆孔,与另一进气管相连接。
专利摘要一种汽车真空度调节器,由不锈钢管制成,两端用两片凹型不锈钢圆片封盖封闭,在一端封盖上打一个小圆孔,与一排气管相连接,在不锈钢主体管另一端的上方,切出一个正方形口,再将一个方形钢管与此连接,连接好后,在方管与主管顺延的一方打一小圆孔,与另一进气管相连接。使用时,将根据不同型号选用不同配套组合安装在内燃机上,利用内燃机做功压力原理,将大气空气压缩吸入内燃机内,形成较高的真空高压和副压,从而达到高压进气歧管的进气量,强雾化内燃机所需的燃烧燃料,形成较高的混合空燃比,同时,加强了副压进气歧管真空度,更加迅速地将多余燃料返回油箱。此产品适用范围广,经久耐用,与定翼气流控制器组合后,是节能环保的理想产品。
文档编号F02M23/12GK2874042SQ20052014244
公开日2007年2月28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5日 优先权日2005年12月5日
发明者罗辉 申请人:罗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