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转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51148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重力转动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重力转动机(重差、臂差式)为机械装置,是将地球引力转换成恒转动力 的机器。
背景技术
理论依据和设计思想全球性能源短缺,大气候变暖,危及人类的可持续、 稳定地发展;急需清洁、廉价、可持续利用的能源。利用地球引力,是办法之
(一) 理论依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杠杆力学关系中,力量、高度、速 度、力臂,可转换,以力矩方式起作用。高、长统一的"势量"与动量合一的 能,是重力转动的物质基础。
在径与弧这种形与数的关联中,有"高度相等,线程不同,易滚转"的性 能,是重力转动的结构基础。
(二) 设计思想(1)升、降力系,介体(相同的重物)的高、供、需量 相同(守恒),是原则性的出发点和归续点。
(2)在特定的结构中, 一个个介体对力臂轨道施重,形成整体性、连续性 的不平衡态势。

发明内容
机型结构直径与半园,1: 1.57线比关系中,等间隔设置介体;就有1:
1.57的重比。营造条件,利用O. 57的重力差。造就重力、力臂均不同的力学
结构,是本机型的关键之一。
基本构件和结构
构件(A)降力系(l)无轴滚筒上,有供介体出入设置的等间隔舱位(钩、 挂、兜、斗等装置)。(2)有与约束轮对应的无滑动联接装置,(3)。有作用于
联接轮大力臂区位的空间。(4)滚筒的l/2侧,有1.57个单位(大于l)的介 体。
(B)升力系(1)、由有轴联接轮、定轮、介链组成的提升系统;该系统 比滚筒直径等略高。(2)介链上有与滚筒上舱位等间隔的舱位。(3)升侧介链 上有l个单位(大于l)的介体。
(C) 联接组件联接轮,是功能性的"轮"(外观不象轮)。为有效联接, 滚筒和联接轴(轮)上,(1)均有间隔的、纵向螺线排列的棘弧形齿基,或拨 杆,匹配成升降两系传动联接组件。(2)联接件附近,有为在大力臂位(轴水
线平线Z90或270弧附近)承接重力所设置的,或凹进园弧面,或凸出园弧面 的空间。(3)联接件长或坑深须匹配。(4)轴的每个联接园剖面上,有1-3个 齿基或拨杆,每个联接件上有若干个齿。(5)纵向、横向,均不少于二组同时 在联接状态,保证传动的连续性、稳定性。
(D) 定轮、约束轮,无特殊要求。
结构(1)在滚筒的有介体侧,重力平衡点的略外处(上中分线约Z 154-155),是升、降两力系的联接位,设置联接轮;(2)在空舱侧的平分线略 下处(约Z267),设置约束轮。(3)两力系由联接轮,力臂l: l传动联接。有 上下渡桥,供介体换轨用。
联接组件在滚筒的里外、上下、里外各一、侧面均可。
输出联接在有轴轮之一上。
滚筒、有轴轮的直径,无特殊要求;联接轮的直径大,径臂大。 运行过程描述降、升两力系(1)滚筒上有1.57个单位的重力,作用于联接 轮的轴平线位的棘形齿基上。(2)与联接轮联接的升系统上,有l个单位重力。 (3) 1.57: 1的重力分别作用于联接轮的轴垂线两侧。重力差使联接轮按逆
时针向转动,滚筒按顺时针向转动。因升系统比滚筒直径等略高,介体可自然
滚动换轨。(4)下端降系统,滚筒转降一个舱距,出轨一个介体,经上渡桥, 进入升系统。(5)上端升系统,被垂直提升一个舱距,出轨一个介体;经下 渡桥,进入降系统。(6)周而复始,升、降两力系,基本保持1.57: 1的重力
比。带动整机运转并输出恒转动力,。
形象化说,有如滚筒运来的重物,"踩"在水车(联接轮)大力臂区位的踏 板上, 一只脚(棘形齿基)未离开,另只脚又"踏"上了后续的踏板上。
理论说明
重力差、力臂差,有效联接,连续性结构,是本机型的关键。
升、降力系的传动联接
该联接组件可使(1)力不通过联接轮的轴心,并作用于大力臂区位。(2)
两力系有相同的线行程,保证介体互相供给平衡。(3)在筒的滚转过程中实现 垂直力向联接。(4) 1.57: l的重比,若不能作用于联接轮的大力臂位,重力被 轴克服,不能转换成转动力。
重力差、力臂差(1)联接方式和位置,使滚筒有环形杠杆功能,而无高 程变化(单个介体有高程和力臂变化),联接轮是支撑轮,约束轮是撬动轮。降、 (2)升两力系,对联接轮是以大重力,对小重力;重比略大于1.57: 1,力
矩比约2.78: 1。 (3)两轮内外各一个(Z225-315内),互为支撑轮和撬动轮。 联接轮在外,有扩大半径力臂的空间。
滚筒,因无轴,成为介体的集装体。滚筒上的介体偏重,使滚筒有趋于平 衡的转动倾向,为介体运行提供了条件。
势、动能..两力系的运行, 一侧走垂直线,高度和线行稈同一。另侧走弧 线,高度和线行程不同;(1)对应的单个介体,线行程、线速、动量相同;而 高行程不同。(2)整体的高度、线速、线行程相同;由在轨介体数量、力臂产 生的动量、势量不同。(3)动态的势能差(1.57-1) X高度。力矩差;(1.57 -1) X联接轮的径臂。
上述表明升、降力系,介体(重物)的高、供、需相同,是守恒律的要
求,仅此,绝不可能有升降和转动。但,这并不排斥与不同的重比、力臂比共
处一体。
守恒定律,是物质本质层面的物理属性,重力转动,是具象的,属技术层 面的范畴,其机理,也是浅层面的"理论"。
(1) 路径,对重力势能的大小无关,但,对重物的容量和力臂很有关。同 高度,可有不同的力量和力臂组合,造就了有恒力矩差的力学结构,绝无不转 动之理。这种组合,不悖守恒律。
(2) 本机型以不同的线长,得容量(重力)的多;以相同的线行程,实 现供给平衡。以大重力、大力臂,得力矩的差;以对称结构,获力矩差的恒; 以有效联接,实现重力恒转动。
(3) 西方的先哲们从永动机不可能,导出能量守恒定律。这种"永动机" 必须是高度、重量、力臂相同(也有不同的,但,缺的是有效联接。此不做评 说),与本例的力学结构不同。
(4) 只要满足条件,地球引力,可以转换成恒转动力。


附图是重力转动机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1) 无轴滚筒1上,有供介体2出入,设置的等间隔舱位3的钩、挂、兜、
斗等联结装置,滚筒1的1/2侧舱位设置多个介体2,设有纵向螺线排列的棘弧 形齿基4,或拨杆等联接件;联接点附近,有可作用于联接轮5大力臂区位6的 空间7,凹进园弧面,或凸出园弧面;
(2) 功能性联接轮5或轴上,设有纵向螺线排列的棘弧形齿基4,或拨杆, 使力不通过轴心;联接轮5或轴附近,有为大力臂区位6承接重力所设置的凹 进园弧面,或凸出园弧面的空间7;
(3) 联接轮5和约束轮8,在滚筒l的中分线和平分线附近。
(4) 联接轮5和联接链9上,有供介休2出入,设置的等间隔舱位3;
(5) 滚筒1、联接轮5附近有为联接轮5大力臂区位6,受力的空间7;
(6) 联接轮5在滚筒1的内外、上下、内外上下各一、或侧面,均可的联 接方式和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重力转动机,其特征在于a、无轴滚筒(1)上,有供介体(2)出入,设置的等间隔舱位(3)的钩、挂、兜、斗等联结装置,滚筒(1)的1/2侧舱位设置多个介体(2),设有纵向螺线排列的棘弧形齿基(4),或拨杆等联接件;联接点附近,有可作用于联接轮(5)大力臂区位(6)的空间(7),凹进园弧面,或凸出园弧面;b、功能性联接轮(5)或轴上,设有纵向螺线排列的棘弧形齿基(4),或拨杆,使力不通过轴心;联接轮(5)或轴附近,有为大力臂区位(6)承接重力所设置的凹进园弧面,或凸出园弧面的空间(7);c、联接轮(5)和约束轮(8),在滚筒(1)的中分线和平分线附近。
2、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力转动机,其特征在于a、 联接轮(5)和联接链(9)上,有供介体(2)出入,设置的等间隔舱 位(3);b、 滚筒(1)、联接轮(5)附近有为联接轮(5)大力臂区位(6),受力 的空间(7);c、 联接轮(5)在滚筒(1)的内外、上下、内外上下各一、或侧面,均 可的联接方式和结构。
全文摘要
重力转动机(重差、臂差式)为机械装置,是将地球引力转换成恒转动力的机器。无轴滚筒1上,有供介体2出入,设置的等间隔舱位3的钩、挂、兜、斗等联结装置,滚筒1的1/2侧舱位设置多个介体2,设有纵向螺线排列的棘弧形齿基4,或拨杆等联接件;联接点附近,有可作用于联接轮5大力臂区位6的空间7,凹进圆弧面,或凸出圆弧面。功能性联接轮5或轴上,设有纵向螺线排列的棘弧形齿基4,或拨杆,使力不通过轴心;联接轮5或轴附近,有为大力臂区位6承接重力所设置的凹进圆弧面,或凸出圆弧面的空间7。联接轮5和约束轮8,在滚筒1的中分线和平分线附近。是利用地球引力产生的清洁、廉价、可持续利用的能源装置。
文档编号F03G3/00GK101191466SQ200710181379
公开日2008年6月4日 申请日期2007年10月19日 优先权日2006年12月1日
发明者王建民 申请人:王建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