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空气冷却式摩托车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09899阅读:4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主动空气冷却式摩托车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特别是一种利用空气进行冷却的摩 托车发动机。
技术背景摩托车发动机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使发动机的温度升高。 过高的温度不仅会使发动机的工作效率降低,而且容易造成发动机上 各零部件的损坏,故障率高、使用寿命短。现有利用空气进行冷却的摩托车发动机一般是在气缸头和气缸 体上设置散热片,它是这样进行冷却的在行驶过程中,空气所形成 的风与发动机上的散热片充分的接触,进行热交换,从而达到冷却发 动机的目的。这种风冷式的发动机存在着如下的不足1. 空气只在发动机的表面流动,仅散去发动机表面的热,发动机 内的热不能及时传递出去,因此,发动机气缸头和气缸体内的温度仍 然较高,冷却效果极其有限。同时,利用散热片散热的这种形式,必 须是在摩托车在行驶过程中才能够进行散热,当摩托车停止行驶的时 候,散热片就达不到对发动机进行冷却的效果,散热片只是起到一个 被动散热的目的。2. 现有的摩托车发动机只是依靠活塞有限的吸力通过空气滤清 器吸入外界空气,对于冬天或者天气比较冷的时候,外界的空气温度 就比较低,特别是在北方地区或者是在高原低压缺氧地区,发动机吸 入温度低、气压也低的空气,使得氧气分子和汽油分子不容易蒸发扩 散,分子间的排列密度过低,不利于混合气的雾化,造成发动机气缸 内的燃烧不充分、功率下降、油耗过高、縮短了使用寿命。在CN2515098Y中公布了一种名称为"含有强制风冷发动机的摩 托车"的实用新型专利,它是在车体下部装有前后轮,前后轮之间的 车体上装有发动机,所述发动机设有气缸,气缸与曲轴箱连接,曲轴箱的转子上设有冷却风扇,在气缸与冷却风扇的外部包有导风罩,气 缸的进气口设有化油器或电喷嘴,化油器或电喷嘴的进气口通过喉管 与空气滤清器的出口连通,在气缸顶部的导风罩上开有一个出气口, 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口直接与导风罩上的出气口连通,导风罩上的出气 口设有一金属过滤网。虽然该专利能解决上述第二个问题,但它仍然 未能解决第一个问题,并且该专利的导风罩上未能设置空气入口,刚 开始的时候,风扇利用导风罩内的空气仅能够将发动机表面的温度进 行暂时冷却,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风扇不断将空气吹进电喷嘴通道, 使空气进入发动机燃烧室,燃烧室所燃烧后所产生的废气不断排除外 界,而并未有外界的空气的补入,使的导风罩内形成了负压,发动机 表面的温度不但没有冷却,反而越来越高,最终导致发动机损坏。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故障率低和使用寿命 长的主动空气冷却式摩托车发动机,它不但能够增强气缸头和气缸体 的散热效果,而且使燃料更好的雾化扩散,与空气混合成更加均匀和 充分的可燃混合气体,显著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它包括气缸头、 气缸体和空气滤清器,其特征是气缸头的下端面与气缸体的上端面之间 设置有风冷通道,气缸头和/或气缸体上设置有与风冷通道相通的进口和出 □。使用时,风冷通道的进口直接与外界大气连通,而出口通过气管接空 气滤清器的空气进口。发动机启动后,活塞的往复运动,在气缸内形成 进气负压。外部冷空气在负压的作用下,由进口主动吸入到风冷通道 内,再经空气滤清器过滤并与化油器中雾化的燃料混合后, 一起进入 气缸的燃烧室,燃烧做功,以支持发动机对外输出动力。此过程中, 流经风冷通道内的冷空气不断与气缸头和/或气缸体发生热交换,一 方面降低气缸头和/或气缸体的温度,充分冷却气缸头和/或气缸体, 以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同时延长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 进入化油器内的空气因被气缸头和/或气缸体预热,使雾化的燃料更容易扩散,空气与燃料的混合更为充分,所形成的可燃混合气体燃烧性更好, 有效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故障率低 和使用寿命长的优点,它提高了发动机的散热效果,气缸头及气缸体 的温度低,可有效保障发动机的正常运行,工作极为可靠,同时还提 高了汽油的雾化比,增大了雾化的汽油与空气的混合比,显著提高了 燃烧的利用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发动机对外输出的功率。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说明如下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气缸头的仰视图;图3为图2中气缸体的俯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气缸头的仰视图;图6为图4所示的气缸头气缸体配合后的左向局剖视图;图7为图6A-A的剖视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中气缸头的仰视图;图IO为图8中气缸体的俯视图;图11为图8中气缸头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中气缸头与带空腔的气缸体相配合后的局剖图;图13为图1中气缸头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1中气缸体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1中气缸头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图16为图1中气缸体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图17为图15中的气缸头与图16中气缸体相配合后的局剖图。图中l.气缸头;2.气缸体;3.空气滤清器;4.风冷通道;5.进口; 6.出口; 7.空腔;8.进气口; 9.出气口 ;IO.风道;ll.进风口; 12.出风口;11化油器;14空气进口; 15.气管;1G.气嘴;1L风扇;1-1、 1-2、2-1、 2-2均为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参见附图l、 2、 3、 4、 5 、 8、 9或10,本实用新型包括气缸头l、气 缸体2和空气滤清器3,其特征是气缸头1的下端面与气缸体2的上端面 之间设置有风冷通道4,气缸头1和/或气缸体2上设置有与风冷通道4相 通的进口 5和出口 6。使用时,风冷通道4的进口 5直接与外界大气连通,而出口6安装有 气嘴16,并通过气管15接空气滤清器3的空气进口。发动机启动后,活 塞的往复运动,在气缸内形成进气负压。外部冷空气在负压的作用下, 由进口 5主动吸入到风冷通道4内,再经空气滤清器3过滤并与化油 器中雾化的燃料混合后, 一起进入气缸的燃烧室,燃烧做功,以支持 发动机对外输出动力。此过程中,流经风冷通道4内的冷空气不断与 气缸头1和/或气缸体2发生热交换, 一方面降低气缸头1禾n/或气缸 体2的温度,充分冷却气缸头1和/或气缸体2的,以保证发动机的 正常工作;另一方面,进入化油器内的空气因被气缸头1和/或气缸 体2预热,使雾化的燃料更容易扩散,空气与燃料的混合更为充分,所形 成的可燃混合气体燃烧性更好,有效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参见附图2,气缸头l的下端面上设置有槽l-l,该气缸头1与附图3 中的气缸体2装配后,气缸体2的上端面与气缸头1上的槽1-1围成所述 的风冷通道4,进口5与出口6均位于气缸头1的侧壁上。参见附图11和12,气缸体2的上端面上设置有槽2-1,该气缸体2与 图9所示的气缸头1装配后,气缸头1的下端面与气缸体2上的槽2-1围 成所述的风冷通道4,进口5与出口6均位于气缸体2的侧壁上。参见附图13和14,气缸头1的下端面与气缸体2的上端面均设置有槽 1-2、 2-2,气缸头1与气缸体2装配后,气缸头1下端面的槽1-2与气缸 体2下端面上的槽为了增大发动机单位时间内的进气量,提高空气对发动机机体的冷却效果,风冷通道4与空气滤清器3所在的空气通路中可以设置有风扇17。如图7 所示,风扇17设置在风道10的进风口 11处,当然风扇17的位置,也可以根据需要安装在其它合适的位置。参见附图8和12,气缸体2上设置有空腔7,气缸体2上设置有与空 腔7相通的进气口 8与出气口 9,空腔7的进气口 8与外界大气相通,空腔 7的出气口 9与风冷通道4的进口 5相连通,风冷通道4的出口 6通过气管 15接空气滤清器3的空气进口 14。冷的空气从风冷通道4的进气口 6吸入, 并由空腔7的出气口 9输出至空气滤清器3。参见附图4、 6和7,气缸头1上设置有风道10,气缸头l上设置有与 风道10相通的进风口 11与出风口 12,风道10的进风口 11与外界大气相 通,风道10上的出风口 11通过气管15接空气滤清器3的空气进口 14,风 冷通道4的出口 6与风道10相通,风冷通道4的进口 5直接与外界大气相 通。发动机工作时所产生的负压,使冷却空气由风道10的进风口 11及风 冷通道4上的进口5进入,根据需要,可以将该风冷通道4设置为U形, 风冷通道4的进口 5和出口 6位于U形风冷通道4的两端,这样设计,使 冷的空气自下往上流动,即由发动机的相对低温的气缸体2,流向相对高温 的气缸头l,延长了空气与气缸头1和气缸体2进行热交换的时间,大大提 高了发动机的冷却效果。参见附图15、 16及17,气缸头1上设置有风道10,气缸头1上设置 有与风道10相通的进风口 11与出风口 12;气缸体2上设置有空腔7,气 缸体2上设置有与空腔7相通的进气口 8与出气口 9;风道10的进风口 11 与外界大气相通,风道10的出风口 12通过15接空气滤清器3的空气进口 14,风冷通道4的出口6与风道10相通,风冷通道4的进口 5与空腔7的 进气口 8相通,空腔7的出气口 9与外界大气相通。冷的空气从风道10的 进风口 11及空腔7的进气口8吸入,对气缸头和气缸体进行热交换后,再 由风道10的出风口 12输出至空气滤清器3。以上设置与风冷通道4相通的空腔7和/或风道10,目的在于增大发动 机与外界冷空气的接触面积,热交换充分,迸一步提高发动机的散热效果。当然根据需要,对于图15中所示的风道10、风冷通道4及空腔8均可 以独立进风,以向发动机动供给空气,如风道10的进风口 11、空腔7的进 气口 8及风冷通道4的进口 5均直接与外界大气相通,风道10的出风口 12、 空腔7的出气口 9及风冷通道4的出口 6均通过气管15接空气滤清器3的 空气进口,这样,外界冷空气可以从风道10的进风口 11、空腔7的进气口 8及风冷通道4的进口 5同时进入发动机内部,进气通畅且量大,热交换更 加充分,发动机的冷却效果可得到显著地提高。
权利要求1.一种主动空气冷却式摩托车发动机,包括气缸头(1)、气缸体(2)、空气滤清器(3)和化油器(13),其特征是由气缸头(1)的下端面与气缸体(2)的上端面一起围成一个风冷通道(4),气缸头(1)和/或气缸体(2)上设置有与风冷通道(4)相通的进口(5)和出口(6)。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空气冷却式摩托车发动机,其特征是风 冷通道是这样围成的气缸头(1)的下端面上设置有槽(1-1),气缸头(1) 与气缸体(2)装配后,气缸体(2)的上端面与气缸头(1)上的槽(l-l) 围成所述的风冷通道(4),进口 (5)与出口 (6)均位于气缸头(1)上。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空气冷却式摩托车发动机,其特征是风 冷通道是这样围成的气缸体(2)的上端面上设置有槽(2-1),气缸头(1) 与气缸体(2)装配后,气缸头(1)的下端面与气缸体(2)上的槽(2-1) 围成所述的风冷通道(4),进口 (5)与出口 (6)均位于气缸体(2)上。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空气冷却式摩托车发动机,其特征是风 冷通道是这样围成的气缸头(1)的下端面与气缸体(2)的上端面均设 置有槽(1-2、 2-2),气缸头(1)与气缸体(2)装配后,气缸头(1)下 端面的槽(1-2)与气缸体(2)下端面上的槽(2-2) —起围成所述的风冷 通道(4),进口 (5)与出口 (6)位于气缸头(1)或气缸体(2)上。
5. 根据权利要求1、 2、 3或4所述的主动空气冷却式摩托车发动机, 其特征是风冷通道(4)与空气滤清器(3)所在的空气通路中设置有风 扇(17)。
6. 根据权利要求1、 2、 3或4所述的主动空气冷却式摩托车发动机, 其特征是气缸体(2)上设置有空腔(7),气缸体(2)上设置有与空腔(7)相通的进气口 (8)与出气口 (9),空腔(7)的进气口 (8)与外界 大气相通,空腔(7)的出气口 (9)与风冷通道(4)相连通,风冷通道(4) 的出口 (6)通过气管(15)接空气滤清器(3)的空气进口 (14)。
7. 根据权利要求1、 2、 3或4所述的主动空气冷却式摩托车发动机, 其特征是气缸头(1)上设置有风道(10),气缸头(1)上设置有与风道(10)相通的进风口 (11)与出风口 (12),风道(10)的进风口 (11)与 外界大气相通,风道(10)上的出风口 (11)通过气管(15)接空气滤清 器(3)的空气进口 (14),风冷通道(4)的出口 (6)与风道(10)相通, 风冷通道(4)的进口 (5)直接与外界大气相通。
8. 根据权利要求1、 2、 3或4所述的主动空气冷却式摩托车发动机, 其特征是气缸头(1)上设置有风道(10),气缸头(1)上设置有与风道(10)相通的进风口 (11)与出风口 (12);气缸体(2)上设置有空腔(7), 气缸体(2)上设置有与空腔(7)相通的进气口 (8)与出气口 (9);风道(10)的进风口 (11)与外界大气相通,风道(10)的出风口 (12)通过 气管(15)接空气滤清器(3)的空气进口 (14),风冷通道(4)的出口 (6) 与风道(10)相通,风冷通道(4)的进口 (5)与空腔(7)的进气口 (8) 相通,空腔(7)的出气口 (9)与外界大气相通。
9. 根据权利要求1、 2、 3或4所述的主动空气冷却式摩托车发动机, 其特征是气缸头上设置有风道(10),气缸头(1)上设置有与风道(10) 相通的进风口 (11)与出风口 (12);气缸体(2)上设置有空腔(7),气 缸体(2)上设置有与空腔(7)相通的进气口 (8)与出气口 (9);风道(10) 的进风口 (11)、空腔(7)的进气口 (8)及风冷通道(4)的进口 (5)均 直接与外界大气相通,风道(10)的出风口 (12)、空腔(7)的出气口 (9) 及风冷通道(4)的出口 (6)均通过气管(15)接空气滤清器(3)的空气 进口 (14)。
专利摘要一种主动空气冷却式摩托车发动机,包括气缸头、气缸体和空气滤清器,其特征是气缸头的下端面与气缸体的上端面之间设置有风冷通道,气缸头和/或气缸体上设置有与风冷通道相通的进口和出口。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故障率低和使用寿命长的优点,它提高了发动机的散热效果,气缸头及气缸体的温度低,可有效保障发动机的正常运行,工作极为可靠,同时还提高了汽油的雾化比,增大了雾化的汽油与空气的混合比,显著提高了燃烧的利用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发动机对外输出的功率。
文档编号F01P1/00GK201129204SQ200720188658
公开日2008年10月8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25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25日
发明者胡大杰 申请人:胡大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