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气再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77845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废气再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内燃机的废气再循环装置,特别是在汽车中,包括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限定的特征。
背景技术
在内燃机中,废气再循环系统逐渐用来改良排放值和内燃机的效率。为了避免NOx排放的增加,需要通过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冷却再循环废气,该冷却器縮写为EGR冷却器,以上是因为在渐增的温度下在燃烧过程中NOx的产生会不成比例的增加。
由此,上述类型的縮写为EGR装置的废气再循环装置示例性的包括EGR冷却器,该冷却器建立在废气再循环线路中,该线路縮写为EGR线路,同时该线路与冷却回路相连,该冷却回路通过冷却液工作。因此,该EGR冷却器具有冷却箱,该冷却箱包括废气入口,废气出口、冷却剂进口和冷却剂出口,通过冷却剂出口,冷却剂流出。
由专利WO96/30 635A1可知,所述EGR装置是已知的,另外其限定了该装置具有旁路,该旁路沿外部迂回通过EGR冷却器并通过控制阀控制。通过所述旁路,使采用有效旁路迂回通过EGR冷却器成为可能。上述过程是期望得到的,例如,用于在内燃机的冷启动时利用再循环废气的热量尽快的加热内燃机。在内燃机变热后,使旁路失效从而再循环废气接着流动通过EGR冷却器,从而被冷却。
由专利DE199 62 863 Al,另一种包括EGR冷却器和旁路的EGR装置是已知的。然而,在该EGR装置中,旁路从EGR冷却器内部迂回通过,这就意味着旁路在冷却箱内通过,但是与冷却剂热隔离。
本发明涉及提供一种关于上述类型EGR装置的改良实施方式,尤其技术特征在于EGR冷却器的可调整冷却功率的增加的可变性。
根据本发明的关于改良实施方式的问题是由独立权利要求的主题解决的,优选的实施例为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基于以下思想,即在EGR冷却器内提供两个冷却管布置,通过该管道布置冷却剂可以单独流动,并且由不同的冷却功率进行区别。 一个或者第一冷却管布置具有较小的冷却功率,因此在废气和冷却剂之间提供较小的热流。与此不同,另一个或第二冷却管布置具有较大的冷却功率,因而在废气与冷却剂之间提供较大的热流。通过这种结构,具有不同冷却功率的两个分离EGR冷却器拟结合在共同的外壳内,其导致相当紧凑的结构。通过EGR冷却器的上述结构,基本上实现了三种不同的流通状态。在第一流通状态,其被设定,例如,当没有冷却需求或者仅需要低的冷却需求时,废气只通过提供较低热流的第一冷却管布置。在第二流通状态,当需要中等冷却需求时,废气仅通过提供较高热流的第二冷却管布置。在第三流通状态,其被设定,例如,当需要高冷却需求时,废气流通通过两个冷却管布置。由此,其可以用来提供,在第三流通状态下设定废气的分配,并逐步或不断变化的流动至两个冷却管布置,因此,由EGR冷却器提供的冷却功率可以更好的适应实际冷却剂要求。
在EGR装置的进一步改进中,可以提供沿EGR冷却器外部迂回通过的旁路,该旁路在没有冷却需求的时候是有效的。替代性地,在内燃机中,例如,由于其结构其具有相对短的暖机期,所述旁路可以被忽略。在暖机运行中,再循环废气可以仅通过具有较低功率的第一冷却管布置。与包括外部旁路或者内部和隔离旁路的实施例相比,因此而导致的暖机期的延长,在这种情况下是接受的。
为了能够分别设定冷却功率或者热流,在不同地位于两个冷却管布置内的废气和冷却剂之间,提供了多种不同的手段,该手段可以被看作是可累积地或可替换地。例如,第二冷却管布置在废气端和/或冷却剂端可以比第一冷却管布置具有更大的表面。第二冷却管布置可以比第一冷却管具有更多的冷却管。对于废气,第二冷却管布置的冷却管可以具有更小的流通截面和/或更大的流通阻力。第二冷却管布置的冷却管与第一冷却管布置的冷却管相比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制作,并可以具有更高的传热系数。在第二冷却管布置的冷却管内,在废气和冷却管和/或扰流子(turbulators)之间,可以布置肋条(ribs)用于热传输改良,其增加了流动阻力和废气在其单独冷却管中的滞留时间,并引起紊流,其各种情况下有助于在废气和冷却管之间热传输的增加。有利地,该肋条可以作为扰流子形成。
由从属权利要求、附图和相关的通过附图进行的示例说明,本发明更多的重要特征和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应该可以理解的是对前述和下述将要说明的特征,其并不仅在各自提到的组合中是有用的,而且在其它组合或在其自身也是有用的。
本发明优选的示例性实施例在附图中图示,并在以下的描述中进行更详细的解释,其中相同的参考数字表示相同的,或类似的,或功能相同的部件。


图1图示了包括废气再循环装置的内燃机的非常简化的图形化的基本示例图; 图2和3图示了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在不同实施方式中的透视纵截面; 图4和5图示了在不同观察方向和剖视面上的另一个废气再循环装置的透视纵截面,该 废气再循环装置包括废气阀装置。
具体实施例方式
根据图l,可以布置到汽车中的内燃机l,其包括带有气缸的发动机机体2,该气缸并未 标出,还包括新鲜空气系统3,用于提供新鲜空气至发动机机体2中的气缸,和排气系统4, 用于从发动机机体2中的气缸排出气体。进一步,将废气再循环装置5装配到内燃机1上, 该装置在下文中均以EGR装置5表示。该EGR装置5包括废气再循环线路6,该线路在下 文中均以EGR线路6表示。EGR线路6用作从排气系统4至新鲜空气系统3内的废气的外 部再循环。因此, 一方面,EGR线路6与排气系统4相连,另一方面,其与新鲜空气系统3 相连。该EGR装置5另外包括废气再循环冷却器7,其在下文中均以EGR冷却器7表示。 该EGR冷却器布置在EGR线路6中,使得废气可以从其中流动通过。EGR冷却器7与冷却 回路8相连,其中该冷却回路8通过冷却液工作。对于同样的冷却回路8,此处优选地其在 内燃机l中用作冷却发动机机体2。 EGR冷却器7允许在冷却剂与废气之间的传热耦合,并 包括冷却剂从中流动通过的冷却箱9,该冷却箱9包括至少一个废气入口 10,废气出口ll, 冷却剂入口 12和冷却剂出口 13。
EGR冷却器7在其冷却箱9中包括两个冷却管布置,具体为第一冷却管布置14和第二 冷却管布置15。在外壳9内,每个冷却管布置14, 15都与废气入口 IO和废气出口 ll连接, 因而允许废气气流通过EGR冷却器7。同时,两个冷却管布置14, 15与通过冷却器外壳9 的冷却剂传热耦合。该两个冷却管布置14, 15相互匹配或以下述形式形成,即在相同基本情 况下第二冷却管布置15在废气和冷却剂之间比第一冷却管布置14允许更高的热流。相同的 基本情况的含义是,具体为,废气和冷却剂相同的体积流量和废气与冷却剂之间相同的温差。
EGR装置5另外包括废气阀装置16,此处其被安装在废气入口 10处。主要地,可以想
到一种实施例,其被安装在废气出口 11处。形成该废气阀装置16使其允许不同的切换位置。
在第一切换位置,其流通废气仅通过第一冷却管布置14。当对于要再循环的废气仅有低的冷
却需求时,例如,第一切换位置由EGR装置5的控制器来选择,该控制器本文并未标出。在
对于要再循环的废气没有冷却需求时,特别地也可以选择第一切换位置,上述情况为,例如,在内燃机1的暖机期期间。在第二切换位置,废气装置16通过流通废气仅通过第二冷却管布 置15。例如,当对于要再循环的废气具有中等或较高的冷却需求时,选择第二切换位置。
废气阀装置16优选的还允许具有至少一个第三切换位置的设置,在该切换位置,废气阀 装置16流通废气通过冷却管布置14,15。针对废气的冷却需求,第三切换位置可以选择更高 或更大,此处基本可能的形成废气阀装置16为,在第三切换位置,基本上任何中间位置均是 可调节的,因此再循环废气流至两个冷却管布置14,15的分配在0%和100%之间是可调节的, 同时,具体为,逐步或不断变化。
另外,EGR装置5可以选择性地具有旁路17,其此处仅以虚线表示,并允许EGR冷却 器17的外部旁路。因此,废气阀装置16优选地具有第四切换位置,在该位置流通再循环废 气仅通过旁路17,这种情况在废气存在时没有冷却需要的情形下是特别有用的。为了获得特 别紧密的结构,优选地取消该旁路17。
EGR装置5或者冷却回路8,各自地,可以其上装配冷却剂阀装置18,其在冷却剂入口 12和附加连接19之间,具体为在0%和100%之间逐步或不断变化的,用于转变或者分配冷 却剂流,该附加连接19也与外壳9相连。通过该附加连接19,在冷却箱9内,可以实现变 化冷却剂流,如,其可以改良第一冷却管布置14的冷却功率。以下参考图3对具有附加连接 19的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冷却剂阀装置18也可以安装在冷却回路8的返回线路内, 而不是安装到流向线内,如图所示,因此该冷却剂阀装置18在冷却剂出口 13和附加连接19 之间转变或者分配冷却剂流。
由图2和3,如,第一冷却管布置14由单独冷却管20形成,该管将废气入口10与废气 出口 11连接起来。与此不同,此处第二冷却管布置15由多个冷却管21形成,其也将废气入 口 IO与废气出口 11连接起来。在当前情况下,第二冷却管布置15中存在六个并行排列的冷 却管21。两个冷却管布置14,15的冷却管20,21均相互并行并直线延伸。
冷却箱9包括冷却室22,该冷却室22在图2和3的实施方式中被称作主要冷却室22。 冷却室22分别在废气入口 10部位和废气出口 11部位通过底部23紧密密封限定边界。两个 冷却管布置14, 15的冷却管20, 21在冷却室22内运行并穿过底部23。
第二冷却管布置15的冷却管21比第一冷却管布置14的冷却管20,在废气端以及冷却 剂端,总体具有更大的表面。进一步,每个冷却管21与第一冷却管布置14的冷却管相比, 均具有更小的流通截面。另外,第二冷却管布置的冷却管21与第一冷却管布置14的冷却管 20相比因此可以具有更高的流通阻力。选择性地,也可以提供与第一冷却管布置14的冷却 管20不同的材料来制造第二冷却管布置15的冷却管,该材料有更高的传热系数。如,第二冷却管布置15的冷却管21是由铝或铜制作,同时第一冷却管布置14的冷却管20是由不锈 钢制作。
在图2和3的实施例中,在冷却箱9内以以下方式布置隔墙24,即完全封闭但分开隔开 的方式在环向方向封住第一冷却管布置14的冷却管20,因而,该方向横向于该冷却管20的 纵向方向,从而在隔墙24和所述冷却管20之间,形成了附加冷却室25,其在环向上完全封 闭了第一冷却管布置14的冷却管20。该隔墙24因此将在冷却箱9内的附加冷却室25与剩 余冷却室22或主要冷却室22分别分隔开。然而,该分隔并非完全分隔,因为,隔墙24包括 至少一个开口26,通过该开口 26附加冷却室25与主要冷却室22相连。如此,冷却剂也可 以流动通过附加冷却室25。第一冷却管布置14的冷却管20因此延伸至附加冷却室25内, 同时第二冷却管布置15的冷却管21延伸至主要冷却室22内。与第二冷却管布置15的冷却 管21的冲刷相比,隔墙24导致了在第一冷却管布置14中的冷却管20周围的冲刷的系统限 制。对于第一冷却管布置14,隔墙24因而成为一种实现其还原冷却功率的方式。
在此所示的实施例中,在冷却箱9内的隔墙24的安装和隔墙内封闭的冷却管20实现如 下,主要冷却室22也封住隔墙24,同时因此,附加冷却室25在环向方向。因此,隔墙24 在其所有面上在环向方向上均由冷却剂冲刷。因而,改良了在第一冷却管布置14的冷却管 20内的均匀冷却。在不同的实施例中,隔墙24可以布置在冷却箱9内,其就像中间底部一 样分隔了附加冷却室25和主要冷却室22,其中允许在两个冷却室22, 25之间的通过至少一 个开口26的连通。在这种情况下,附加冷却室25并未布置在主要冷却室22内,而是类并行 排列。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隔墙24包括至少两个所述开口 26,其与通过外壳9流动的冷 却剂相比进行如下布置,其形成用于冷却剂的至少一个入口开口和至少一个出口开口。附加 冷却室25的流通如箭头所示。
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隔墙24具有,除了至少一个开口26外,另一个开口27,其与 上述图1相关的附加连接19连接。该与冷却回路8相连的附加连接19延伸通过冷却箱9, 同时与附加冷却室25相连。因此,附加连接19至少部分穿过主要冷却室22。与图1相关的 所述冷却剂阀装置18,其与附加连接19相连,同时,如,与冷却剂入口12相连,可以这样 形成,其允许第一切换位置,在该位置,冷却剂仅通过冷却剂入口 12流入和冷却剂出口 13 流出;根据由实线标出的箭头。进一步,还可以实现第二切换位置,在该位置,根据由虚线 标出的箭头,冷却剂仅通过附加连接19流入和通过冷却剂出口 13流出。可替换地,在第二 切换位置,该流动也可以以如下方式发生,冷却剂仅通过冷却剂入口 12流入和通过附加连接19流出。进一步,也可能形成冷却剂阀装置18,其允许第三切换位置,其中冷却剂通过冷却 剂入口 12流入和通过冷却剂出口 13流出,也通过附加连接19流出。另外,可替换的,在可 能的切换配置中,冷却剂通过冷却剂入口 12和附加连接19流入和通过冷却剂出口 13流出。 也可想到用于冷却剂的旁路,此处并未标出,该旁路内部地或外部地迂回通过EGR冷却器7, 其中冷却剂阀装置18然后在,进一步,或者第四切换位置通过所述旁路传输冷却剂。
在图4和5所示的实施例中,两个冷却管部件14, 15的冷却管20, 21以相同的零件形 成。因此,该实施例的实施具有更加有效的成本。与第一冷却管布置14相比,为了改良第二 冷却管布置15的效率,此处在第二冷却管布置15上安装了比第一冷却管布置14更多的冷却 管21。在一般没有限制的情况下,第一冷却管布置14此处包括两个冷却管20,同时第二冷 却管布置15包括三个冷却管21。进一步,第二冷却管布置15的冷却管21在其内部装配上 肋条和/或扰流子28,其导致以已知的方式在废气和冷却管21之间达到热传输的极大改良。 与此不同,第一冷却管布置14的冷却管20优选地既不包括肋条也不包括扰流子。
如果需要,用于实现两个冷却管布置14, 15中不同热流的手段可以相互结合,该两个冷 却管布置14, 15位于图4和5中所示的实施例中和图2和3中所示的实施例中。
参考图4和5,以下详细说明废气阀装置16的具体实施例。
根据图4和5,冷却箱9在入口端具有入口凸缘29,其形成了废气入口 10,同时通过它, 在当前情况下,与废气阀装置16相连。冷却箱9包括另外的出口凸缘30,其形成了废气出 口 11,通过该出口冷却箱9与EGR线路6相连。在可替换的实施例中,相应地也可以在出 口端布置废气阀装置16。
废气阀装置16包括阀外壳31,例如,其以金属壳形成。在该阀外壳31内,布置了两个 控制阀,称之为第一控制阔32和第二控制阀33。第一控制阀32控制废气流经过第一冷却管 布置14,同时第二控制阀33控制废气流经过第二冷却管布置15。两个控制阀32, 33优选的 具有相同结构(可互换零件)和可以在最大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它们可以实 现,具体的为, 一种或更多中间位置来允许逐步地甚至连续地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的 可变切换。因而,控制阀32, 33并不被看作是切换阀,其可以仅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 转变。
根据图4,冷却箱9包括废气入口室34,其通过入口端底部23与在冷却室22中的冷却 剂分隔,并且位于废气入口 IO部位内。废气阀装置16或者其阀外壳31,分别被装配上分隔 墙35,该分隔墙沿并行于流动方向延伸,并因而并行于冷却管20, 21,并延伸至或接近于所 述底部23。分隔墙35将废气入口室34分隔为第一副室36和第二副室37,其中第一副室与第一冷却管布置14相通,第二副室与第二冷却管布置15相通。并不需要分隔墙35至底部 23的固定连接。可能发生的泄漏可以被忽略掉。分隔墙35突出进入间隙中,该间隙在两个 冷却管布置14, 15的两个相邻管20, 21的自由端之间形成。
阀外壳31的分隔墙35也延伸进阀外壳31内,也就是废气出流38内,该废气出流从两 个控制阀32, 33向外对准指向冷却箱9的废气入口 10。因此,在共用阀外壳内,实现了从 控制阀32, 33至废气入口 10经过分隔墙35的用于废气的分隔流动引流,其延伸至入口端底 部23,并附加地延伸至两个冷却管布置14, 15。
根据图5,阔外壳31包括附加的废气入流39,其与EGR线路6相连,并且供应废气至 两个控制阀32, 33。因此,在废气入流39中,可以布置分隔墙40,该分隔墙允许废气入流 39分别至控制阀32, 33的废气分隔流动引流。通过两个分隔墙35, 40,在阀外壳31中,实 现了两个完全隔离的流程,由此其中的一个由第一控制阀32控制,另外一个与第一个隔离地 由第二控制阀33控制。
根据图4和5,阔外壳31包括阔套41,其结合进入冷却回路8中。由此,在阀外壳31 形成的入口 42与冷却箱9的冷却剂出口 13通过连接件43相互连接。如果废气阀布置16布 置在相对于EGR冷却器7的溢流端,可以取消所述阀外壳的液体冷却。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内燃机(1)的废气再循环装置,特别适合在汽车中,该装置包括-废气再循环线路(6),该线路用于从内燃机(1)的废气端进入内燃机(1)的新鲜空气端的废气外部再循环;-废气再循环冷却器(7),该冷却器建立在废气再循环线路(6)中并且可以与通过冷却液工作的冷却回路(8)相连;-其中,废气再循环冷却器(7)包括冷却箱(9),该冷却箱(9)包括至少一个废气入口(10),废气出口(11),冷却剂入口(12),和冷却剂出口(13),同时,通过其冷却剂可以流动;该装置的特征在于-废气再循环冷却器(7)在其冷却箱(9)内包括第一冷却管布置(14)和第二冷却管布置(15),其中第一冷却管布置(14)包括至少一个连接废气入口(10)和废气出口(11)的冷却管(20),第二冷却管布置(15)包括至少一个连接废气入口(10)和废气出口(11)的冷却管(21);-冷却管布置(14,15)形成如下,第二冷却管布置(15)比第一冷却管布置(14)在废气和冷却剂之间允许更高的热流。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再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提供了废气阀装置(16),其安置在废气入口 (10)或废气出口 (11)处,同时其形 成如下,在废气阀装置(16)的第一切换位置,废气仅通过第一冷却管布置(14)流入,在 废气阀装置(16)的第二切换位置,废气仅通过第二冷却管布置(15)流入,和/或-废气阀装置(16)形成如下,在废气阀装置(16)的第三切换位置,废气流动同时通 过冷却管布置(14, 15),和/或-废气阀装置(16)形成如下,在废气阀装置(16)的第四切换位置,废气仅流动通过 旁路(17),迂回通过废气再循环冷却器(7)内部地或外部地,和/或-废气阀装置(16)形成如下,随着至少一个中间步骤或连续的变化,该装置在其各自 的切换位置之间是可变的。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废气再循环装置,其被至少一个下述特征限定-第二冷却管布置(15)与第一冷却管布置(14)相比在废气端和和/或冷却剂端包括更 大的表面;-第二冷却管布置(15)与第一冷却管布置(20)相比包括更多的冷却管(21);-第二冷却管布置(15)的各自冷却管(21)与第一冷却管布置(14)的各自冷却管(20)相比在废气端具有更小的流通截面;-与第一冷却管布置(14)的一个冷却管(20)或多个冷却管(20)的构成材料相比, 第二冷却管布置(15)的一个冷却管(21)或多个冷却管(21)是由具有更高传热系数的材 料构成;-第二冷却管布置(15)的一个冷却管(21)或多个冷却管(21)在废气端具有更高的 流通阻力,与第一冷却管布置(14)的一个冷却管(20)或多个冷却管(20)相比。
4、 根据权利要求l-3任一项所述的废气再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二冷却管布置(15)的一个冷却管(21)或每个冷却管(21)中,安置了扰流子 (28)和/或肋条(29),和/或-在第一冷却管布置(14)的一个冷却管(20)或每个冷却管(20)中,没有安置扰流 子(28)和/或肋条(29)。
5、 根据权利要求l-4任一项所述的废气再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冷却箱(9)内,分隔墙(24)将主要冷却室(22)与附加冷却室(25)分隔开,冷 却剂可以流通该主要冷却室,并且第二冷却管布置(15)的一个冷却管(21)或多个冷却管(21) 在该主要冷却室中工作,第一冷却管布置(14)的一个冷却管(20)或多个冷却管(20) 在附加冷却室中工作,其中分隔墙(24)包括至少一个开口 (26),通过该开口附加冷却室(25)与主要冷却室(22)连通,或-第一冷却管布置(14)或第一冷却管布置(14)的一个冷却管(20)或多个冷却管(20) 在环向方向上被分隔墙(24)封闭,该分隔墙(24)在环向方向上封闭附加冷却室(25), 其在环向方向围绕各自冷却管(20)或各自多个冷却管(20),其中分隔墙(24)包括至少 一个开口 (26),通过该开口,附加冷却室(25)与主要冷却室(22)连通,该主要冷却室(22) 被冷却箱(9)封闭并且冷却剂可以流通该主要冷却室,第二冷却管布置(15)的一个 冷却管(21)或多个冷却管(21)在该主要冷却室中工作,和/或-主要冷却室(22)在环向方向封闭了各自的分隔墙(24)和各自的附加冷却室(25), 从而在分隔墙(24)封闭附加冷却室(25)时,冷却剂可以从环向方向的所有端面上应用。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废气再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分隔墙(24)包括至少两个所述开口 (26),其形成了至少一个入口开口和至少一个出 口开口。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废气再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分隔墙(24)包括至少一个另外开口 (27),通过该开口,与冷却回路(8)相连的附加连接(19)经由冷却箱(9)与附加冷却室(25)相连,和/或 -附加连接(19)穿过主要冷却室(22)的至少一部分,和/或-提供了一种冷却剂阀装置(18),其与附加连接(19)和冷却剂入口 (12)或冷却剂 出口 (13)相连,该装置形成如下,在第一切换位置,冷却剂仅通过冷却剂入口 (12)流入 和仅通过冷却剂出口 (13)流出,同时,在第二切换位置,仅通过冷却剂入口 (12)流入和 仅通过附加连接(19)流出,或仅通过附加连接(19)流入和通过冷却剂出口 (13)流出, 和/或-冷却剂阀装置(18)形成如下,在第三切换位置,冷却剂通过冷却剂入口 (12)流入 和通过冷却剂出口 (13)和附加连接(19)流出,或者通过冷却剂入口 (12)和附加连接(19) 流入和通过冷却剂出口 (13)流出,和/或-冷却剂阀装置(18)形成如下,在第四切换位置,冷却剂内部地或外部地流动通过旁 路,迂回通过废气再循环冷却器(7),和/或-冷却剂阀装置(18)形成如下,在其各自切换步骤之间,其通过至少一个中间步骤逐 步完成,或可以连续可变的变化。
8、 根据权利要求l-7任一项所述的废气再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冷却管布置(14, 15)的冷却管(20, 21)以相同部件的形式形成,其中另外提供给第 二冷却管布置(15)的一个冷却管(21)或多个冷却管(21)肋条(28)和/或扰流子(28)。
9、 根据权利要求l-8任一项所述的废气再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冷却箱(9),在废气入口端,包括被两个冷却管布置(14, 15)的冷却管(20, 21) 穿过的底部(23),并且该底部将废气入口室(34)与冷却剂分隔,其中提供与废气入口 (10) 连接的废气阀装置(16),该装置用于分配废气至第一冷却管布置(14)和/或第二冷却管布 置(15),其中,废气阀装置(16)包括延伸至,或接近底部(23)的分隔墙(35),并且 该分隔墙,在废气入口室(34)内,将第一副室(36)与第二副室(37)分隔开,其中第一 副室与第一冷却管布置(14)连通,第二副室与第二冷却管布置(15)连通,或者-冷却箱(9),在废气出口端,包括被两个冷却管布置(14, 15)的冷却管(20, 21) 穿过的底部(23),并且该底部将废气出口室与冷却剂分隔,其中提供与废气出口 (11)连 接的废气阀装置(16),该装置用于分配废气至第一冷却管布置(14)和/或第二冷却管布置 (15),其中,废气阀装置(16)包括延伸至,或接近底部(23)的分隔墙(35),并且该 分隔墙,在废气出口室内,将第一副室(36)与第二副室(37)分隔开,其中第一副室与第 一冷却管布置(14)连通,第二副室与第二冷却管布置(15)连通。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废气再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冷却箱(9)内,共用冷却室(22)形成如下,冷却剂可以通过其流动,两个冷却管布置(14, 15)的冷却管(20, 21)经由其工作,同时,该共用冷却室朝向废气入口 (10)和 废气出口 (11)由各自的底部(23)限定边界。
11、 至少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废气再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废气阀装置(16)包括两个控制阀(32、 33),因此它们中的每个逐步或连续的是可变 的,在关闭位置,在打开位置,和在一个或更多中间位置,采用其中一种方式,第一控制阀 (32)控制废气流动通过第一冷却管布置(14),第二控制阀(33)控制废气流动通过第二 冷却管布置(15),和/或-两个控制阀(32, 33)在共用阀外壳(31)内布置,其包括流向两个控制阀(32, 33) 的废气入流(39)和离开两个控制阀(32, 33)的废气出流(38),其中在废气入流(39) 和/或在废气出流(38)内,安置了分隔墙(35, 40),其引导阀外壳(31)内的废气分隔的 流向控制阀(32, 33),和/或分隔的从控制阀(32, 33)流出,和/或-阀外壳(9)包括阀套(41),其结合进入冷却回路(8)内。
12、 一种用于内燃机(1)的废气再循环装置(5)的废气再循环冷却器,特别应用在汽 车中,其特征在于-其中废气再循环冷却器(7)可以与废气再循环线路(6)连接,该废气再循环线路从 内燃机(1)的废气端至内燃机(1)的新鲜空气端用于废气的外部循环;-其中废气再循环冷却器(7)可以与冷却回路(8)相连,其中该冷却回路通过冷却液 工作;-其中废气再循环冷却器(7)包括冷却器外壳(9),该冷却器外壳包括至少一个废气 入口 (10),废气出口 (11),冷却剂入口 (12),和冷却剂出口 (13),同时,通过其冷 却剂可以流动;该装置的特征在于-废气再循环冷却器(7)在其冷却器外壳(9)内包括第一冷却管布置(14)和第二冷 却管布置(15),其中第一冷却管布置(14)包括至少一个连接废气入口 (10)和废气出口 (11)的冷却管(20),第二冷却管布置(15)包括至少一个连接废气入口 (10)和废气出 口 (11)的冷却管(21);-冷却管布置(14, 15)形成如下,第二冷却管布置(15)比第一冷却管布置(14)在 废气和冷却剂之间允许更高的热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其特征在于 其通过权利要求2-11中至少一项限定的技术特征所限定。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内燃机(1)的废气再循环装置(5),特别用在汽车中,所述装置包括废气再循环线路(6)和废气冷却器(7),该废气冷却器建立在废气再循环线路(6)内并与通过冷却液运转的冷却回路(8)相连。废气再循环冷却器(7)包括冷却箱(9),该外壳包括至少一个废气入口(10),废气出口(11),冷却剂入口(12)和冷却剂出口(13),冷却剂流经该外壳。为了能够改良冷却功率的调节,废气再循环冷却器(7)包括,在其冷却箱(9)内,因此,第一冷却管布置(14)和第二冷却管布置(15),其中第二冷却管布置与第一冷却管布置(14)相比,在废气和冷却剂之间具有更大的热流。
文档编号F02M25/07GK101495744SQ200780018127
公开日2009年7月29日 申请日期2007年5月15日 优先权日2006年5月19日
发明者伯恩哈德·施瓦尔克, 安德烈亚斯·格吕纳, 罗伯特·森多尔, 鲁迪格·克瑙斯 申请人:马勒国际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