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冷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04469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油冷却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冷却器,更具体地涉及这样一种油冷却器,该油 冷却器设有形成在其中的连通部以允许在其中流动的油均匀地分配,并 且能够促进油生成湍流以提高油和冷却水的热交换性能。
背景技术
散热器是一种用于防止发动机的温度升高到预定值之上的装置。散 热器是一种热交换装置,用于在通过水泵使高温冷却水循环并穿过散热 器的同时使冷却水在发动机中循环以吸收发动机中因燃烧产生的热,并 且将高温冷却水中含有的热散至外部,从而防止发动机过热并保持最佳 的驱动状态。
同时,在自动变速车辆中设有油冷却器,用于对变矩器或动力传动 系统中的发动机油进行冷却。由于与油冷却器连通的自动变速器中的油 温高于散热器的温度,因此通过利用散热器中的发动机冷却水使油进行 热交换,因而对油进行冷却。
油冷却器主要可以分为设在散热器箱中的内部型油冷却器,以及外 部型油冷却器。而且,内部型油冷却器可以分为具有双管形状的双管型
油冷却器,以及叠置型油冷却器。在图1A中示出了双管型油冷却器和散 热器箱组件。图1A中所示的双管型油冷却器10设在散热器的箱中,设 有同心的主体11,并且在主体11的一侧上形成有入口管13和出口管14, 以允许油引入主体中并且从主体11排出油。散热器中的冷却水在主体11 中流动并从主体11流出,而对供应至主体11的油进行冷却。
为了提高热交换效率,在主体11中通过内翼片等沿箱的纵向形成多 个通道。
但是,问题在于,在油冷却器的长度有限的情况下,由于内部型油冷却器具有双管形状,因此油冷却器的容量受限,并且由于用于向形成 在主体上的通道分配油的结构较复杂,因此生产率降低。
在图IB中示出了叠置型油冷却器,该叠置型油冷却器20包括如
传统的热交换器的结构那样,彼此间隔开预定距离的一对油枕(header tank) 25;分别形成在油枕25上的入口管23和出口 24;多个管21,所 述管21的两端被油枕25固定以形成流道;以及布置在管21之间的翼片 22。
叠置型油冷却器中的翼片22是指布置在管21之间并形成在散热器 箱的供冷却水流过的部分处的外翼片,并且在供管中的油流过的空间中 另外形成有内翼片。
上述叠置型油冷却器的优点在于,以叠置状态设置管和翼片而提高 了热交换效率,但是缺陷在于制造成本相对较高。
而且,尽管形成有外翼片的部分用于增加与冷却水(在散热器箱中 流动的液体)进行热交换的面积,但是问题在于,形成有外翼片的部分 阻碍了冷却水的流动。
此外,在双管型油冷却器和叠置型油冷却器中流动的油具有较高粘 度,从而与传统的流体相比,油流不能顺畅地流动。因而,双管型油冷 却器和叠置型油冷却器的问题在于,难以均匀地分配通过入口管引入的 油,从而热交换效率降低。
在油冷却器中流动的油的流动阻力和流动特性、以及设在油冷却器 中的翼片的密集度显著影响油冷却器的性能。
图2是设在传统油冷却器中的内翼片12或22的立体图。如箭头A 所示,在油沿着与内翼片12或22的分隔部30垂直的方向流动时,油被 分隔部30沿所有方向分散从而油流转变为湍流。但是,上述结构与湍流 成比例地增加了油阻力,因而油不能顺畅地流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应当降低内翼片12或22的密集度,结果热交换面积减少从而使得油冷 却器的整体散热性能变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已提出了如下结构,在该结构中,内翼片12或 22的分隔部30与图2中箭头B所示的油流动方向垂直。
6图2所示的内翼片的结构的优点在于,降低了油阻力并增加了内翼 片的密集度,从而能改善散热性能。但是,在包括具有上述结构的内翼 片的油冷却器中,油流类似于层流,因而由于油阻力的降低导致热交换 性能变差。
换言之,需要这样的油冷却器,该油冷却器能够向图2所示的B方 向引导油流以降低油阻力,并且能够促进生成油湍流以提高散热性能。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出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油冷却 器,该油冷却器包括能够混合油并形成在管之间以使油均匀分配的连通 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油冷却器,该油冷却器可以将油流转 换为湍流以使油能顺畅流动,从而提高热交换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油冷却器包括一对入口/出口凸台部110,所述一对
入口/出口凸台部彼此间隔开预定距离;分别接合到所述入口/出口凸台
部110的入口管120和出口管130;以及多个管140,所述管的两端被戶万 述入口/出口凸台部110固定以形成油流道。其中在这里,所述管140在 所述入口管120与所述出口管130之间的区域处形成有连通部160,该连 通部用于使所述管140与相邻的管140连通以使得油在所述管之间流动。
另外,所述多个连通部160沿所述管140的纵向形成,并且所述连 通部160沿所述管140的叠置方向形成在一条线上。
所述连通部160沿与所述管140中油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形成在 所有所述管140的区域上,以使得在特定管140中流动的油通过所述连 通部160流入所有其它管140中。此时,在所述管140中,在所述连通 部160上游流动的油的流动方向与在所述连通部160下游流动的油的流 动方向相同。
另外,通过将上板141接合到下板142而形成所述管140,两个相 邻管140中的一个管在其所述板142上形成有朝向另一个管140垂直伸 出的第一突起部143,所述另一个管在其所述板141上形成有朝向所述一个管140垂直伸出的第二突起部144,该第二突起部与所述第一突起部 143的内表面或外表面紧密接触,并且通过将所述第一突起部143接合到 所述第二突起部144上而形成所述连通部160。
所述油冷却器的特征在于,所述管140具有通过切除其某些区域而 形成的中空部145,所述管140的中空部145沿所述管140的叠置方向彼 此相对应,并且形成有将相邻管140的中空部145彼此相连的连通部件 161以形成所述连通部160。
而且,所述管140包括设在其中的内翼片150,所述内翼片150具 有通过切除其某些区域而形成的无翼片部155,该无翼片部形成在与所述 连通部160相对应的位置处,以使得在所述连通部160中流动的油顺畅 地流动。
这里,所述内翼片150包括交替且重复地布置的第一行和第二行, 其中所述第二行具有与所述第一行相同的构造,并且与所述第一行的第 一分隔部152的基准间隔开预定距离,所述第一行包括多个从平面部151 垂直向上伸出的第一分隔部152、从所述第一分隔部152垂直并与所述平 面部151平行地延伸的延伸部153、以及从所述延伸部153垂直向下并与 所述第一分隔部152平行地延伸的第二分隔部154,其中所述第一分隔部 152、所述延伸部153和所述第二分隔部154重复地布置在所述第一行中。
而且,所述内翼片150布置成使得所述第一分隔部152和所述第二 分隔部154与所述油冷却器中流动的油的流动方向平行。
同时,根据本发明的油冷却器包括 一对入口管120和出口管130, 所述一对入口管和出口管彼此间隔开预定距离;多个管140,它们的两端 连接到所述入口管120和所述出口管130以形成油流道;以及形成在所 述管140中的油流道上的湍流产生部。
这里,所述湍流产生部是连通部160,通过该连通部使相邻的管140 彼此连通,以允许油在所述管140之间流动。
此外,所述连通部160沿与所述管140中油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 形成在所有所述管140的区域上,以使得在特定管140中流动的油通过 所述连通部160流入所有其它管140中。


图1A是表示传统的双管形油冷却器和散热器箱组件的剖视图IB是表示传统的叠置型油冷却器的立体图2是设在传统油冷却器中的内翼片的立体图3是表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油冷却器的立体图4A是本发明的油冷却器的局部剖立体图4B是图4A中所示的内翼片的立体图5A是表示本发明的油冷却器的局部剖视图5B是表示图5A中所示的点C和D的温度的示意图6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油冷却器的管的立体图7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油冷却器的管的制造过程的图8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油冷却器的管和连通部的另一制造过程的
图9是本发明的油冷却器的另一局部剖立体图10是构成图9所示的油冷却器的管的分解立体图1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油冷却器的剖视图12是表示图11所示的油冷却器中的油温度分布的图13是表示图11所示的油冷却器的管内的油的平均温度的曲线图14是表示图11所示的油冷却器的管表面的平均温度的曲线图15是表示图ll所示的油冷却器的管表面上的热流量的曲线图16A是表示图ll所示的油冷却器的温度分布的另一曲线图;以及
图16B是表示比较例的温度分布的曲线图。
100:本发明的油冷却器
110:入口/出口凸台部
120:入口管 130:出口管
140:管 141:上板
142:下板
9143:第一突起144:第二突起
150:内翼片
151:平面部152:第一分隔部
153:延伸部154:第二分隔部
155:无翼片部160:连通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具有上述结构的油冷却器ioo进行
更详细地说明。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油冷却器100的立体图。如图3所示,本发明
的油冷却器100包括彼此间隔开预定距离的一对入口/出口凸台部110;
分别接合到入口/出口凸台部110上的入口管120和出口管130;以及多 个管140,它们的两端被入口/出口凸台部110固定以形成油流道。上述 油冷却器100的特征在于,管140平行且以多级布置,并且管140在入 口管120与出口管130之间的区域处形成有连通部160,该连通部用于使 管140与相邻的管140连通,以允许油在所述管之间流动。
换言之,连通部160沿管140的纵向形成在入口管120与出口管130 之间的区域处,使得当通过入口管120引入到管140中的油向出口管流 动时该油能流入相邻的管140中,因而促进生成油湍流。
更具体地说,在传统的油冷却器中,通过入口管120和一个入口/ 出口凸台部110引入的油沿着特定管140流动,然后流过另一入口/出口 凸台部110和出口管130,与传统的油冷却器相比,本发明的油冷却器 IOO的优点在于,连通部160允许相邻的管140彼此连通,使得引入特定 管140中的油能够通过连通部160流入所有其它的管140中,从而在特 定管140内的油流速过大的情况下,特定管140中的流速分散到其它管 140中,以使所有管140内的流速分布均衡。
通常,由于过高的粘度,油不能顺畅地流动。但是,本发明的优点 在于,连通部160导致油湍流以使得油能在油冷却器100中顺畅地流动。
此时,连通部160仅将油引入其它管140中,在连通部160上游流动的油的流动方向与在连通部160下游流动的油的流动方向相同。
另外,传统的油冷却器的问题在于,在管140与管140之间未设置 外翼片的情况下,由于管140沿纵向延伸并且叠置多个管140,因此如果 施加外力,则管140易于变形。但是,本发明的油冷却器100的效果在 于,连通部160可以支撑管140的外侧以提高总体耐用性。
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形成连通部160。通过切除管140的某些区域而 形成中空区域,然后将额外的连通部件161接合到该中空区域,以允许 该中空区域与该额外的连通部件161连通,从而可以通过使用形成管140 的板141和142而形成连通部。
图4A是本发明的油冷却器100的局部剖立体图,图4B是图4A中所 示的内翼片150的立体图,图5A是表示本发明的油冷却器100的局部剖 视图。图4A和图5A示出了其中通过使用板141和142同时形成连通部 160的实施例。
在图5A中,为了显示油流,在图5A中省略了设在管140中的内翼 片150的结构。
在本发明的油冷却器100中,如图4A和图5A所示,通过将上板141 接合到下板142而形成管140。在两个相邻管140的每一个中,在一个管 140的板141或142上形成朝向另一个管140垂直地伸出的第一突起部 143,在另一个管140的板141或142上形成朝向所述一个管140垂直地 伸出的第二突起部144。此时,第二突起部144与第一突起部143的内表 面或外表面紧密接触,并且通过将第一突起部143接合到第二突起部144 而形成连通部160。
换言之,第一突起部143垂直伸出地形成在构成一个管140的下板 142上,第二突起部144垂直伸出地形成在构成另一个管140的上板141 上,以使相邻的一个管140与另一个管140彼此连通。第一突起部143 和第二突起部144具有中空构造,从而通过第一突起部143和第二突起 部144的接合使得管140和管140彼此连通。
可以通过与为了将构成管140的上板141和下板142接合而执行的 焊接方法相同的焊接方法,实现第一突起部143和第二突起部144的接
ii合,并且这两个突起部的接合表面并不暴露于外侧,从而可预先防止因 接合表面与在管外流动的散热器的冷却水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接合 表面的腐蚀问题。
尽管图4A至图5A示出了第一突起部143形成在一个管140的下板 142上,并且与第一突起部143的外表面接触的第二突起部144形成在另 一个管140上,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而可以各种方式进行修改。
由于如上所述形成的连通部160,如图5A所示,流过管140的油流 转变为湍流使得油可以容易地流入另一个管140中,本发明的油冷却器 IOO的优点在于,由于油顺畅地流动,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热交换效率。
另外,图3和图4A示出了油冷却器100的实施例,其中连通部160 形成在管140的纵向两个位置处并贯穿管140的整体区域形成。这里, 连通部160与管140中的油的流动方向垂直。根据油冷却器100的容量、 管140的尺寸等,可以沿管140的纵向形成多个连通部160。连通部160 可以与管140中的油的流动方向垂直(沿与入口管120或出口管130的 方向平行的方向),并且贯穿管140的整体区域形成,或者仅允许某些管 140彼此连通。
在本发明的油冷却器100中,在形成有多个连通部160的情况下, 优选的是多个连通部160沿管140的叠置线形成在同一线上,使得在一 个管140中流动的油能顺畅地流入所有其它管140中。
同时,本发明的油冷却器100包括设在管140中的内翼片150,用 于将油流转变为湍流以提高热交换效率。如图4B所示,内翼片150包括 交替布置的第一行和第二行。在各第一行中,重复地布置有从平面部 151垂直向上伸出的第一分隔部152、从第一分隔部152垂直并与平面部 151平行地延伸的延伸部153、以及从延伸部153垂直向下并与第一分隔 部152平行地延伸的第二分隔部154。而且,除了第二行中第一分隔部 152的基准位置与第一行中第一分隔部152的基准位置隔开预定距离之 外,各第二行具有与第一行相同的构造。此时,优选的是在油冷却器ioo 中流动的油沿与第一分隔部152和第二分隔部154平行的方向流动,以 降低施加于油的阻力并提高翼片的密集度,从而提高散热性能,并可以通过连通部160促进油湍流的生成以使热交换性能最佳。
在本发明的油冷却器100中,可以在管140与管140之间设置外翼 片,以允许油与散热器箱中流动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相反,不设置外 翼片,可以增加设在有限空间中的管140的级数。
在未设置外翼片的情况下,可以提高与在管140中流动的油进行热 交换的冷却水的流速,尽管散热器箱的尺寸变小,但可以增加管140的 级数从而提高热交换性能。
图5B是表示图5A中所示的点C和D的温度的示意图。更具体地说, 图5B的(a)是表示温度随着图5A中所示的点C的高度(最上侧管的中 心线的垂直方向)的变化的示意图,图5B的(b)是表示温度随着图5A 中所示的点D的高度的变化的示意图。
如图5B所示,在油到达连通部160之前,油以油温朝向管140内部 增加的层流状态流动,并且管140内表面和外表面之间的温差较大。但 是,在油经过连通部160之后,管140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的温差变小, 从而管140内部的温度变得更加均匀(参见图12)。
图6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油冷却器100的管140的立 体图。作为管的一个实施例,图3至图5A示出了具有矩形截面的连通部 160的管140。如图7所示,可清楚连通部160具有圆形截面。另外,如 果连通部160与管140的外部相连以使在管140中流动的油能流入另一 个管140中,则连通部160的形状并不限于矩形截面和圆形截面。
图7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油冷却器100的管140的制造过程的图, 将描述如图4A、图4B和图5A所示的油冷却器100的管140的制造过程。 如图7的(a)所示,制备构成管140的上板141和下板142,使上板141 和下板142的两侧弯曲以使上板141和下板142彼此结合,如图7的(b) 所示。如图7的(c)所示,在上板141和下板142上形成第一突起部143 和第二突起部144,将上板141和下板142彼此结合以形成管140,该管 具有连通部160并在管中设置有内翼片150。
图8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油冷却器100的管140和连通部160的另 一制造过程的图。除了图7所示的板141和142之外,在本发明的油冷却器100中还可以采用图8的(a)中所示的挤压型管140。
如图8的(b)中所示,此时,各挤压型管140均具有通过切除其某 些区域而形成的中空部145,管140的中空部145沿管140的叠置方向彼 此对应。
接着,如图8的(c)中所示,可以通过管140的中空部145来固定 设置成形成连通部160并且高度对应于管140之间距离的中空管状连通 部件161,以形成连通部160。除了图7和图8所示的形状之外,如果连 通部160将相邻的管140相连以允许油在管140中流动,则可以按照各 种方式对本发明的油冷却器100的连通部进行修改。
图8示出了形成连通部的连通部件161的实施例,该连通部件在上 下周面上形成有突起,从而可调整连通部件161插入管140的中空部145 中的深度。
图9是本发明的油冷却器100的另一局部剖立体图,图10是构成图 9所示的油冷却器100的管140的分解立体图。图9所示的油冷却器100 具有与图4A所示的油冷却器100相同的基本结构。但是,在管140中设 有内翼片150,并且可以在内翼片150的对应于连通部160的部位上形成 有无翼片部155,以使得在连通部160中流动的油能顺畅地流动。
术语"无翼片部155"是指内翼片150的对应于连通部160的空闲 空间。尽管图9中显示了矩形形状的无翼片部155,但是无翼片部155的 形状可以根据诸如连通部160形状之类的要素以各种方式形成。
内翼片150的平面部151和延伸部153沿与连通部160中流动的油 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形成,从而平面部151和延伸部153可用作中断 油流的因素。因而,在本发明的油冷却器100中,通过切除内翼片150 的对应于连通部160的某些区域而形成无翼片部155,从而允许油在管 140之间顺畅地流动。结果,可以使设置成用于将油流转变为湍流以提高 热交换效率的连通部160的功能最大化。
在实施方式1中采用图11所示的油冷却器100,实施方式1中使用 的油冷却器100的详细尺寸如下入口管120的中心线与出口管130的
14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375mm, 一个入口/出口凸台部110与另一入口/出口 凸台部110之间的距离(除了管140的待插入入口/出口凸台部110中的 部分;以下将其称为沿图3中的X轴方向的"管140的长度")为346mm, 管140的宽度(图3中的Y轴方向)为26腿,管140叠置七级,并且在 两个位置处形成有具有圆形截面的连通部160,连通部160的中心线与入 口/出口凸台部110间隔开84mm。
此时,除了连通部160之外,比较例中使用的油冷却器100的所有 元件与实施方式i中使用的油冷却器的所有元件相同。在通过入口管120 引入的油的流速为12 1/min且温度为414K,油冷却器100的外表面上流 动的散热器冷却水的流速为80 1/min并且水温为383K的情况下,对实 施方式l和比较例进行试验。
图12是表示图11所示的油冷却器100中的油温度分布的图。实际 上,在油经过连通部160之前在管140中的油的温度分布中, 一个管140 内的温度较高,管的表面温度较低。而且,可以证实在油经过连通部160 之后,管140内的温度分布变均匀。
图13是表示图11所示的油冷却器100的管140内的油的平均温度 的曲线图,图14是表示图11所示的油冷却器100的管140表面的平均 温度的曲线图,图15是表示在图11所示的油冷却器100的管140表面 上的热流量(对于每单位面积的板141和142,由板141和142传递给冷 却水的热的流量比)的曲线图。这里,基准点是入口管120设置处的入 口/出口凸台部110的最外侧部分,在图13和图14中示出了沿管140的 整体长度的各点处的温度值。
在上述视图中,向上/向下虚线是指连通部160的中心线,粗实线表
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l,细虚线表示比较例。
如图13所示,整体上,与比较例相比,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管140 中的油的平均温度有所降低,经过第一连通部160和第二连通部160的 油的平均温度快速降低,因此可以证实,与比较例相比,实施方式1的 热交换效率得以提高。
图14是表示管140的表面的平均温度的曲线图。图14表示采用连通部160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解决了管140中的温度不均匀性(内部 和表面之间的高温差),从而在管140中流动的油可以更有力地进行热交 换。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管140中流动的油与管140表面上的油混 合并且油与外部冷却水进行热交换,因而管140的表面的平均温度降低 到类似于比较例的值。而且,当油经过第二连通部160时,明显获得所 述效果(而未达到当油经过第一连通部160时所获得的效果)。
图15是表示图11所示的油冷却器100的管140表面上的平均热流 量的曲线图。术语"热流量"表示对于每单位面积的管140的表面,传 递给外部冷却水的热的流量比,并且图15中的曲线图具有类似于图14 中曲线图的曲线。
因而,与未形成有连通部160的比较例相比,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中,管140中的温度分布以连通部160为中心变得均匀,从而管140中 的未进行适当热交换的油可以与外部冷却水进行热交换,以提高油冷却 器的热交换性能。
另外,可以证实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解决了特定管140中温 度分布的不均匀性,在特定管140中流动的油可以流入另一个管140中, 从而在置于难以进行热交换的(沿高度方向的)中间位置的管140中流 动的油被混合而将油流完全转变为湍流,由此提高了热交换效率。
实际上,图15中标有斜线的区域是指与比较例相比,相对于管140 的长度(mm)散发的更多热量。
图16A是表示图11所示的油冷却器100的温度分布的另一曲线图, 图16B是表示比较例的温度分布的曲线图。上述视图示出了在设有入口 管120的入口/出口凸台部110上以及在管140的对应于油冷却器100中
心部的部分上的温度分布。
与图16B的比较例相比,可以证实在图16A的实施方式1中,以某 区域(在该区域上形成有连通部)作为中心,温度显著升高。
结果,由于散热量与温差成比例,因此如果油温升高,则冷却水与 油之间的温差增加从而增加了散热量,并且油的整体平均温度进一步降 低。如图13至图16B所示,与比较例相比,在其中形成有两个连通部 160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油流转变为更强的湍流,从而更有力地进 行热交换。因而,可以有效地降低油冷却器100中流动的油的温度。
同时,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油冷却器100包括彼此间隔开预定距离 的一对入口管120和出口管130;多个管140,它们的两端连接到入口管 120和出口管130以形成油流道;以及形成在管140中的油流道上的湍流 产生部。此时,湍流产生部是连通部160,通过该连通部使相邻的管140 彼此连通,以允许油在管140之间流动。
另外,连通部160沿着与管140中的油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形成在 所有管140的区域上,因而在特定管140中流动的油可以通过连通部160 流入所有其它管140中。因而,通过连通部160将在管140中流动的油 流有效地转变为湍流。
因此,本发明的油冷却器的优点在于,通过在管上形成第一突起和 第二突起而形成连通部(油通过该连通部在管之间流动),以通过该连通 部促进生成油湍流,从而可以提高热交换效率。
本领域技术人员清楚的是,以上描述公开的构思和特定实施方式可 以容易地用作修改或设计实现本发明相同目的的其它实施方式的基础。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清楚的是,这些等价实施方式并不脱离如所附权利要 求所阐述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油冷却器,该油冷却器包括一对入口/出口凸台部(110),所述一对入口/出口凸台部彼此间隔开预定距离;分别接合到所述入口/出口凸台部(110)的入口管(120)和出口管(130);以及多个管(140),所述管的两端被所述入口/出口凸台部(110)固定以形成油流道,其中,所述多个管平行且多级布置,并且所述管(140)在所述入口管(120)与所述出口管(130)之间的区域处形成有连通部(160),该连通部用于使所述管(140)与相邻的管(140)连通以使得油在所述管之间流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冷却器,其中,所述多个连通部(160) 沿所述管(140)的纵向形成。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冷却器,其中,所述连通部(160)沿 所述管(140)的叠置方向形成在一条线上。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冷却器,其中,所述连通部(160) 沿与所述管(140)中油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形成在所有所述管(140) 的区域上,以使得在特定管(140)中流动的油通过所述连通部(160) 流入所有其它管(140)中。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冷却器,其中,在所述管(140)中, 在所述连通部(160)上游流动的油的流动方向与在所述连通部(160)下游流动的油的流动方向相同。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冷却器,其中,通过将上板(141)接 合到下板(142)而形成所述管(140),两个相邻管(140)中的一个管 在其所述板(141或142)上形成有朝向另一个管(140)垂直伸出的第 一突起部(143),所述另一个管(140)在其所述板(141或142)上形 成有朝向所述一个管(140)垂直伸出的第二突起部(144),该第二突起部与所述第一突起部(143)的内表面或外表面紧密接触,并且通过将所述第一突起部(143)接合到所述第二突起部(144)上而形成所述连通部(160)。
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冷却器,其中,所述管(140)具有通过切除其某些区域而形成的中空部(145),所述管(140)的中空部(145)沿所述管(140)的叠置方向彼此相对应,并且形成有将相邻的管(140)的中空部(145)彼此相连的连通部件(161)以形成所述连通部(160)。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冷却器,其中,所述管(140)包括设在其中的内翼片(150)。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油冷却器,其中,所述内翼片(150)具有通过切除其某些区域而形成的无翼片部(155),该无翼片部形成在与所述连通部(160)相对应的位置处,以使得在所述连通部(160)中流动的油顺畅地流动。
10、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油冷却器,其中,所述内翼片(150)包括交替且重复地布置的第一行和第二行,其中所述第二行具有与所述第一行相同的构造,并且与所述第一行的第一分隔部(152)的基准间隔开预定距离,所述第一行包括多个从平面部(151)垂直向上伸出的第一分隔部(152)、从所述第一分隔部(152)垂直并与所述平面部(151)平行地延伸的延伸部(153)、以及从所述延伸部(153)垂直向下并与所述第一分隔部(152)平行地延伸的第二分隔部(154),其中所述第一分隔部(152)、所述延伸部(153)和所述第二分隔部(154)重复地布置在所述第一行中。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油冷却器,其中,所述内翼片(150)布置成使得所述第一分隔部(152)和所述第二分隔部(154)与所述油冷却器中流动的油的流动方向平行。
12、 一种油冷却器,该油冷却器包括 一对入口管(120)和出口管(130),所述一对入口管和出口管彼此间隔开预定距离;多个管(140),所述管的两端连接到所述入口管(120)和所述出口管(130)以形成油流道;以及形成在所述管(140)中的油流道上的湍流产生部。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油冷却器,其中,所述湍流产生部是连通部(160),通过该连通部使相邻的管(140)彼此连通,以允许油在所述管(140)之间流动。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油冷却器,其中,所述连通部(160)沿与所述管(140)中油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形成在所有所述管(140)的区域上,以使得在特定管(140)中流动的油通过所述连通部(160)流入所有其它管(140)中。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冷却器,更具体地涉及这样一种油冷却器,该油冷却器设有形成在其中的连通部以允许在其中流动的油均匀地分配,并且能够促进生成油湍流以提高油和冷却水的热交换性能。根据本发明的油冷却器包括一对入口/出口凸台部,所述一对入口/出口凸台部彼此间隔开预定距离;分别接合到所述入口/出口凸台部的入口管和出口管;以及多个管,所述管的两端接合到所述入口/出口凸台部(110)上以形成油流道。这里,其中所述多个管平行且多级布置,并且所述管在所述入口管与所述出口管之间的区域处形成有连通部,该连通部用于使所述管与相邻的管连通以使得油在所述管之间流动。
文档编号F01P11/00GK101504259SQ200810176319
公开日2009年8月12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14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14日
发明者朴昌镐, 沈琥昌, 赵柄善, 郑焞安, 金光一, 闵殷基 申请人:汉拏空调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