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油箱内蒸气吸附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86027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摩托车油箱内蒸气吸附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摩托车技术领域,具体地说,特别涉及摩托车上的油蒸气吸附装置。
背景技术
摩托车油箱盖安装在油箱顶部的加油口内,起密封加油口及油气收集的作用。如 图5所示,传统的油箱盖由油箱盖上壳2、油箱盖下壳4和内部组件3三大部分构成,其中 内部组件3安装于油箱盖下壳4内,油箱盖下壳4的顶部具有翻边4a,该翻边4a的截面为 “∩”形,所述油箱盖上壳2扣装在油箱盖下壳4顶部的翻边4a上,且油箱盖上壳2的周侧 壁与油箱盖下壳“ ∩”形翻边4a的外环壁贴合,由油箱盖上壳2周侧壁底部的卷边限位。为 了平衡油箱1内部与外界的压力,以便燃油箱里的燃油能顺利通过设置在油箱底部的燃油 开关进入化油器中,在油箱盖上设置有气压平衡通道9,该气压平衡通道9的进气口在油箱 盖下壳4的底面,出气口 14在油箱盖下壳“ ∩”形翻边4a的内环壁上,且气压平衡通道9内 靠近进气口处装有防倾阀13,该防倾阀13在正常行车过程中可保证气体双向通过气压平 衡通道9,当摩托车倾斜或摔倒时能够防止燃油从气压平衡通道9流出。由于油箱内的燃油 易挥发,油蒸气在压力差的作用下会进入气压平衡通道,从气压平衡通道的出气口 14进入 油箱盖与加油口壁的间隙,从而进入大气,不仅会污染环境,而且还会造成燃油浪费。为防治摩托车污染物排放对环境的污染,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两轮和三轮摩托车 第III阶段标准对两轮或三轮摩托车工况法排气污染物的排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情 况下,上述油箱盖就不能满足新的要求。为了满足国III标准,有的厂家在摩托车上增设油 蒸气吸附装置。如图6、图7并结合图5所示,该装置将油箱盖气压平衡通道9的出气口 14 封堵,同时在油箱1顶部合适的地方开孔,该孔通过接头与燃油蒸发管16的一头连接,串联 防倾阀15后,通过吸附管5与炭罐6的进口连接,炭罐6的出口通过脱附管7与化油器8 相接。以上结构将油箱盖的结构稍做改动,使油箱盖只起密封的作用,燃油蒸发管16、防倾 阀15、吸附管5、炭罐6、脱附管7和化油器8组成与油箱内腔相通的管路,一方面外界的大 气通过炭罐6、防倾阀15和吸附管5与油箱1连通,能够实现平衡油箱内外压力的功能;另 一方面,油箱1内的油蒸气进入炭罐6,由炭罐6吸收后进入化油器8中利用。上述装置虽 然达到了一定的防污染效果,但仍存在下列不足1、油箱外的防倾阀需单独加工制作,并需配备抱箍等配件,增加了摩托车的生产 成本。2、不同车型的摩托车,其油箱结构也有区别,上述方案在油箱上找点连接吸附管, 对油箱结构的改动大,并且不同车型油箱结构之间的通用性差,由此增加了改造成本。3、防倾阀在油箱的外面,通过吸附管与油箱连接的部位位于油箱的最高点,虽然 能够防止燃油激荡溅入燃油蒸发管内,但是摩托车倾斜或摔倒的时候,燃油会涌入防倾阀 前的吸附管,并不能流回油箱,会造成管路堵塞,一方面使吸附油蒸气的功能失效;另一方 面,会在油箱内形成负压,造成油箱不能通过燃油开关向化油器正常供油。[0007]4、油箱盖基本照搬传统结构,油箱盖下壳“ η,,形翻边与油箱盖上壳周侧壁之间难 以完全贴合,会有小缝隙产生,油箱内的油蒸气容易通过该小缝隙向外逸漏,仍然存在环境 污染及燃油浪费的问题,达不到国III标准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性能可靠、成本低廉、安装便捷的 摩托车油箱内蒸气吸附系统。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摩托车油箱内蒸气吸附系统,包括油箱、油箱 盖、吸附管、炭罐、脱附管和化油器,带气压平衡通道的油箱盖安装于油箱顶部的加油口内, 该油箱盖具有油箱盖上壳、内部组件及油箱盖下壳,所述内部组件装在油箱盖下壳中,油箱 盖下壳的底部开有气压平衡通道的进气口,油箱盖下壳的顶部具有截面为“ η,,形的翻边, 所述油箱盖上壳扣装在油箱盖下壳顶部的翻边上,其关键在于所述气压平衡通道的出气 口设置于油箱盖上壳的顶壁上,该出气口处装有接头,所述接头与吸附管的一头连接,吸附 管的另一头与炭罐的进口相接,炭罐的出口通过脱附管与化油器连接。本实用新型巧妙地利用现有油箱盖上的气压平衡通道,使气压平衡通道的出气口 通过管路与炭罐的进口连通,这样油箱内腔、气压平衡通道、吸附管、炭罐、脱附管及化油器 之间形成气流通路,一方面可以平衡油箱内外的压力,保证油箱通过油箱开关向化油器正 常供油;另一方面,油箱内的油蒸气进入气压平衡通道,通过气压平衡通道出气口与炭罐之 间的管路进入炭罐,由炭罐吸收后进入化油器中利用。在摩托车正常行使时,气压平衡通道 内自带的防倾阀,让气体自由通过,起到平衡气压的作用;在摩托车倾斜或摔倒时,防倾阀 封闭了气道,不但阻止了燃油通过燃油开关进入化油器,而且可以防止燃油从气压平衡通 道中流出,从而避免了炭罐前的管路堵塞,确保了平衡油箱内外压力和吸附油蒸气的性能 可靠。同时,气压平衡通道内自带防倾阀,不必在炭罐前的管路中另外串联一个防倾阀,既 简化了管路,有利于管路布置,又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在所述油箱盖下壳顶部的翻边与油箱盖上壳的内顶壁之间设置有密封橡胶圈,以 避免气压平衡通道内的油蒸气进入油箱盖下壳“ η ”形翻边与油箱盖上壳周侧壁之间的小 缝隙,有效防止了油蒸气逸漏。为了进一步增强密封效果,所述翻边的顶面为平面,该平面与密封橡胶圈的底面 贴合,密封橡胶圈的顶面与油箱盖上壳的内顶壁贴合。为了简化机构、便于装配,并有利于管路连接,所述接头为直角形,由竖段和横段 相连而成,该接头竖段的下端伸入油箱盖上壳顶部中央的出气口中,接头竖段的上端与横 段之间通过圆弧过渡。在所述油箱盖上壳内顶壁的中央焊接有衬套,该衬套的下方设有四方螺栓,所述 四方螺栓的上端伸入衬套中,并与接头竖段的下端螺纹连接,且四方螺栓的中心孔与接头 的内孔相通,在接头竖段的上端开有环槽,该环槽中安装轴用挡圈,所述轴用挡圈位于油箱 盖上壳的上方。以上结构中,四方螺栓一方面通过其中心孔起通气的作用,另一方面;四方 螺栓与轴用挡圈配合,起限位作用,防止接头相对油箱盖上壳上下窜动,以保证接头安装及 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同时,接头与油箱盖上壳间隙配合,接头可进行周向旋转,这样接头 的装配方向可以根据不同车型油箱的位置及安装结构进行调整,统一了油箱盖的状态,不仅通用性强,而且减少了生产管理难度。为了增强密封性,在所述衬套与接头之间设置有0型密封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合理利用现有油箱盖的结构,不必再配备专门的防倾阀及抱箍等配件,有效降 低了摩托车的生产成本,每台摩托车的成本可以至少降低五元。2、只需对油箱盖做稍微改动,不必改动油箱结构,改造成本低,通用性强,在各种 不同车型的摩托车上均可使用。3、能有效防止管路堵塞,不仅吸附油蒸气的性能可靠,而且能够保证油箱通过燃 油开关向化油器正常供油。4、油箱盖密封良好,不会造成油蒸气逸漏,避免了环境污染及燃油浪费,满足了国 III标准的要求。

图1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1中油箱盖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B向视图。图4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5背景技术1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背景技术2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油箱盖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由油箱1、油箱盖、吸附管5、炭罐6、脱附管7、 化油器8、接头11和密封橡胶圈12构成,其中油箱盖安装于油箱1顶部的加油口内,该油箱 盖自带有气压平衡通道9。所述油箱盖由油箱盖上壳2、内部组件3及油箱盖下壳4三大部 分组成,内部组件3安装于油箱盖下壳4内,油箱盖下壳4的底部开有气压平衡通道9的进 气口 10,且气压平衡通道9内靠近进气口 10处装有防倾阀13。所述油箱盖下壳4的顶部 具有翻边4a,该翻边4a的截面为平顶“ Π ”形。油箱盖上壳2扣装在油箱盖下壳4顶部的 翻边4a上,且油箱盖上壳2的周侧壁与油箱盖下壳4 “ Π ”形翻边4a的外环壁贴合,由油 箱盖上壳2周侧壁底部的卷边限位。从图2中可知,在油箱盖下壳4顶部的翻边4a与油箱盖上壳2的内顶壁之间设置 有密封橡胶圈12,该密封橡胶圈12的顶面与油箱盖上壳2的内顶壁贴合,密封橡胶圈12的 底面与翻边4a顶端的平面贴合。密封橡胶圈12起密封的作用,防止油箱盖下壳4翻边4a 与油箱盖上壳2周侧壁之间漏气。从图1、图2中可知,气压平衡通道9的出气口设置于油箱盖上壳2顶壁的中央,该 出气口处装有接头11。除出气口外,气压平衡通道9的设置方式与背景技术2相同,在此不 做赘述。所述接头11为直角形,由竖段和横段相连而成,该接头11竖段的下端伸入油箱盖上壳2顶部的出气口中,使接头11的内孔与气压平衡通道9相通。接头11竖段下端的外 壁与油箱盖上壳2相焊接,接头11竖段的上端与横段的一端通过圆弧过渡,接头11横段的 另一端与吸附管5的一头连接,吸附管5的另一头与炭罐6的进口相接,炭罐6的出口通过 脱附管7与化油器8连接。为防止化油器8中的燃油倒流到炭罐6中,炭罐6本身设置有 一个单向阀,在炭罐6内未设置单向阀的情况下,在炭罐6与化油器8之间串联一个单向阀 即可。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油箱1内腔、气压平衡通道9、接头11、吸附管5、炭罐6、脱附管7及化油器8之 间形成气流通路,炭罐6上自带空气入口,一方面通过油箱1内腔、气压平衡通道9、吸附管 5和炭罐6之间的通路可以平衡油箱内外的压力,保证油箱通过油箱开关向化油器正常供 油;另一方面,在气压平衡通道9内自带的防倾阀13的作用下,油箱1内挥发的油蒸气能够 进入气压平衡通道9,而液态燃油即使在摩托车倾斜或摔倒的时候也不能从气压平衡通道 9流出,这样油蒸气依次通过气压平衡通道9、吸附管5和炭罐6,最后由炭罐6吸收后,通过 脱附管7进入化油器8中利用。实施例2如图4并结合图1、图3所示,在油箱盖上壳2内顶壁的中央焊接有衬套17。所述 接头11为直角形,由竖段和横段相连而成,该接头11竖段的下端穿过油箱盖上壳2顶部的 出气口,并伸入衬套17中,且接头11的竖段与油箱盖上壳2之间间隙配合。在衬套17的 下方设有四方螺栓18,该四方螺栓18中部的台阶面紧靠衬套17的底面,四方螺栓18的上 端伸入衬套17中,并与接头11竖段的下端螺纹连接,且衬套17与接头11之间设置有0型 密封圈20。所述四方螺栓18的中心孔与接头11的内孔相通,在接头11竖段的上端开有环 槽,该环槽中安装轴用挡圈19,所述轴用挡圈19位于油箱盖上壳2的上方,并紧靠油箱盖上 壳2顶壁的中部。轴用挡圈19和四方螺栓18配合,起限位作用,防止接头11相对油箱盖 上壳2上下窜动。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做赘述。本实施例中,油箱1内腔、气压平衡通道9、四方螺栓18、接头11、吸附管5、炭罐 6、脱附管7及化油器8之间形成气流通路,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也不 做赘述。
权利要求一种摩托车油箱内蒸气吸附系统,包括油箱(1)、油箱盖、吸附管(5)、炭罐(6)、脱附管(7)和化油器(8),带气压平衡通道(9)的油箱盖安装于油箱(1)顶部的加油口内,该油箱盖具有油箱盖上壳(2)、内部组件(3)及油箱盖下壳(4),所述内部组件(3)装在油箱盖下壳(4)中,油箱盖下壳(4)的底部开有气压平衡通道(9)的进气口(10),油箱盖下壳(4)的顶部具有截面为“∩”形的翻边(4a),所述油箱盖上壳(2)扣装在油箱盖下壳(4)顶部的翻边(4a)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压平衡通道(9)的出气口设置于油箱盖上壳(2)的顶壁上,该出气口处装有接头(11),所述接头(11)与吸附管(5)的一头连接,吸附管(5)的另一头与炭罐(6)的进口相接,炭罐(6)的出口通过脱附管(7)与化油器(8)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油箱内蒸气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油箱盖下 壳⑷顶部的翻边(4a)与油箱盖上壳(2)的内顶壁之间设置有密封橡胶圈(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油箱内蒸气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4a)的 顶面为平面,该平面与密封橡胶圈(12)的底面贴合,密封橡胶圈(12)的顶面与油箱盖上壳 (2)的内顶壁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油箱内蒸气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11)为 直角形,由竖段和横段相连而成,该接头(11)竖段的下端伸入油箱盖上壳(2)顶部中央的 出气口中,接头(11)竖段的上端与横段之间通过圆弧过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油箱内蒸气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油箱盖上 壳(2)内顶壁的中央焊接有衬套(17),该衬套(17)的下方设有四方螺栓(18),所述四方螺 栓(18)的上端伸入衬套(17)中,并与接头(11)竖段的下端螺纹连接,且四方螺栓(18)的 中心孔与接头(11)的内孔相通,在接头(11)竖段的上端开有环槽,该环槽中安装轴用挡圈 (19),所述轴用挡圈(19)位于油箱盖上壳(2)的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摩托车油箱内蒸气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衬套(17) 与接头(11)之间设置有0型密封圈(2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摩托车油箱内蒸气吸附系统,带气压平衡通道的油箱盖安装于油箱顶部的加油口内,该油箱盖具有油箱盖上壳、内部组件及油箱盖下壳,内部组件装在油箱盖下壳中,油箱盖下壳的底部开有气压平衡通道的进气口,油箱盖下壳的顶部具有翻边,油箱盖上壳扣装在油箱盖下壳顶部的翻边上,所述气压平衡通道的出气口设置于油箱盖上壳的顶壁上,该出气口处接有接头,接头通过吸附管与炭罐的进口相接,炭罐的出口通过脱附管与化油器连接。本实用新型既能够平衡油箱内外的压力,保证油箱通过油箱开关向化油器正常供油;又能够吸附油蒸气,防止油蒸气排入大气污染环境,避免了燃油浪费,具有设计合理、实施容易、性能可靠、成本低、通用性强等特点。
文档编号F02M25/08GK201771635SQ20102024468
公开日2011年3月23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1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1日
发明者秦文, 黄加仁 申请人: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