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重力动力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59606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重力动力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装置,尤其是一种重力动力装置。属于新能源动力装置领域。目前,公知的可将自然界中的能量转变为机械能的方式主要有热力机械装置、水 力机械装置、风力机械装置和核聚变机械装置等。长期以来,这些装置在给人类发展带来效 率和方便的同时,也给地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污染。因此,寻找不给人类生存环境带 来不利影响的新能源,成了人们的共识。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动力装置的局限,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重力作能源的动力装置。该 装置获取能源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破坏和污染,完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它依据重力原 理,利用物体自由下落带动转轮作功;又依据大气浮力原理,将下落作功的物体用大气将其 浮升复原到起点。简而言之它是一种利用大气浮力将下落物体浮升而循环作功的动力装 置。它包括重力球、重力球下落通道、转轮、接球槽、集球板和气体升降机。其中,气体升降 机又包括气囊、液体容器、连气管、液流管、支点、充气口、注液口。它的工作流程是重力球沿其通道下落带动转轮向外作功,经接球槽落到气体升 降机顶部将其带到集球板,再次进入下落通道,如此循环,上下不停。所述的重力球是一重力势能载体。为固体圆球。它的作用在于下落带动转轮作功。所述的重力球下落通道是重力球下落运动的轨道。它的作用在于限定重力球运动 的线路和方向。所述的转轮是承接重力球下落产生旋转的传动装置。与普通风轮、水轮的性能相 同。所述的接球槽是一个四边有凸沿的槽型装置。槽中均勻分布至少两个与气囊顶部 面积一样大小的方孔,气体升降机中的气囊从孔中升降。它的作用在于接收落下的重力球, 并由升降机中飘升的的气囊将其带到集球板。所述的集球板是一个内凹型的斜坡滑板。它的低端与重力球下落通道连接,它的 作用在于集中由气体升降机带回的重力球,并依次再入重力球下落通道。所述的气体升降机由至少两个气囊和两个液体容器组成一个单元,囊内充氢 (氦)气体,液体容器内装水或其他可流动液体。气囊为方形,顶部斜凹,一侧与外壁紧靠。 它的作用在于利用气囊的交替上升将重力球托升到下落起点。其特征是每一气囊与液体 容器由一根连气管连接,两个液体容器之间由一根液流管连接,液流管中间设一支点,控制 液体的进出。两个气囊均充足氢(氦)气体,两个液体容器一个注满液体,另一个只注入三 分之一液体,注满液体的液体容器与相连的气囊处于可飘升状态,只注入三分之一液体的 液体容器与相连的气囊由于液体容器内出现真空,囊内氢(氦)气体会经连气管向液体容 器泄漏而扁瘪,使之处于不能飘升状态。当可飘升的气囊上升而带动液体容器上升超过设 定的支点高度时,注满液体的容器处于高位,其中的液体便开始通过液流管流入只注入三 分之一液体的液体容器(此时该液体容器处于低位)中直至注满。这时会出现两个效果一、先还是飘升中的气囊因其相连的液体容器由于液体流出(流入低位液体容器)而出现 真空,囊内的氢(氦)气体会泄漏其中而使气囊扁瘪导致下降;二、处于不能飘升状态的气 囊,由于相连的液体容器不断流入液体直至注满而把其中的氢(氦)气体挤回气囊直至鼓 胀,导至其飘升。如此,两个气囊便随着与之相连的两个液体容器中的液体相互交替流出或 流入而不断交替上升或下降。这样利用气囊的上升就将重力球托升。所述的连气管和液流管均是软管。所述的支点是预设在一定高度并挂住液流管的支撑点,它的作用在于控制液体的 流出与流入。本发明具有下列优点和效果一、原理浅显明白;二、结构简单易造;三、工作稳定 长久;四、投资极小效益巨大;五、不消耗原料(消耗浮力),不破坏污染环境;六、取之不 尽,用之不竭。实为人们梦寐以求的新能源动力装置。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重力球,2重力球下落通道,3转轮,4接球槽,5集球板,6气体升降 机,601 (6011)气囊,602 (6021)液体容器,603 (6031)连气管,604液流管,605支点, 60101(601101)进气口,60201 (6020101)注液口。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利用大气浮力将下落物体托升而循环作功的动力装 置。它由重力球1,重力球下落通道2,转轮3,接球槽4,集球板5,气体升降机6组成。其 中气体升降机6包括气囊601 (6011),液体容器602 (6021),连气管603 (6031),液流管604, 支点605。气囊601 (6011)上设进气口 60101 (601101),液体容器602 (6021)上设注液口 60201(602101)。如图重力球1是一个重力势能载体,为固体圆球。重力球下落通道2是重力球1下落运动的管道。根据需要可建成L型或斜湾型。 它的作用在于限定重力球1运动的线路和方向。转轮3是一个旋转装置。它的作用在于承接重力球1下落作功。接球槽4是一个四周有凸沿的长方形槽型装置。槽内均勻分布至少两个与气囊 601(6011)顶部面积相同的方孔,气体升降机6中的气囊601(6011)从孔中升降。它的作用 在于接落重力球1并依次分布在孔内,由气囊601 (6011)上升时带至集球板5。集球板5是一个凹状斜板,低的一端朝向重力球下滑通道2,它的作用在于集中气 体升降机6中气囊601 (6011)上升时带回的重力球1,并向重力球下落通道2滑动,使重力 球1重复下落作功。升降机6是本发明的关健,它根据需要设若干单元,以满足全部托回下落的重力 球1。气囊601(6011)为方形,顶部斜凹,一侧与外壁(未在图中表示)紧靠,便于在槽内接 球以及到达集球板5后滑落出去。它的特别之处在于一个气囊601和一个液体容器602由连气管603连接为一组;另一个气囊6011和另一个液体容器6021由连气管6031连接为另 一组。两组之间有液体管604和支点605将二者连接。气囊601和液体容器602这一组分 别充足氢(氦)气体和注满液体处于可漂浮状态。另一组气囊6011充足氢(氦)气体,而 液体容器6021则只注入三分之一液体,使气囊6011处于扁瘪状态不能飘升。需要时,气囊 601先飘升并带动液体容器602上升,当升至设定高度(相应的气囊601顶部到达集球板 605,液体容器602高于支点60 时,液体容器602中的液体开始流入支点605低处的另一 组液体容器6021中,直至注满。这时将出现气囊601因囊内气体泄漏到液体容器602(因 这时液体容器602出现真空)而扁瘪下降,液体容器602也失去带动一并下降;而气囊6011 因液体容器6021中充满液体而将气囊6011泄漏到其中的气体挤回,气囊6011复原鼓胀, 导致其飘升(如同气囊601和液体容器602 —般),一对气囊形成了交替循环上下,上升时 便将接球槽4中的重力球1顶升到集球板5,使之回到起点,重复作下落运动,带动转轮3不 停作功。连气管603 (6031)和液流管604均是软管支点605是预设在一定高度并挂住液流管604的一个支撑点,它的作用在于控制 液体的流出与流入。工作时重力球1沿重力球下落通道2作下落运动,带动转轮3作功,重力球1落 至接球槽4后,经气体升降机6中的气囊601 (6011)和需要增设的各单元气囊N(未在图中 逐一表示)托升到接球板5,再次进入重力球下落通道2重复作功。
权利要求
1.一种利用大气浮力将下落物体浮升而循环作功的动力装置。它包括重力球、重力球 下落通道、转轮、接球槽、集球板和气体升降机。其中,气体升降机又包括气囊、液体容器、连 气管、液流管、支点、充气口、注液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重力球是一重力势能载体。为 固体圆球。它的作用在于下落带动转轮作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重力球下落通道是重力球下落 运动的轨道。它的作用在于限定重力球运动的线路和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球槽是一个四边有凸沿的槽 型装置。槽中均勻分布至少两个与气囊顶部面积一样大小的方孔,气体升降机中的气囊从 孔中升降。它的作用在于接收落下的重力球,并由升降机中飘升的气囊将其带到集球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球板是一个内凹型的斜坡滑 板。它的低端与重力球下落通道连接,它的作用在于集中由气体升降机带回的重力球,并依 次再入重力球下落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体升降机由至少两个气囊和 两个液体容器组成一个单元,囊内充氢(氦)气体,液体容器内装水或其他可流动液体。它 的作用在于利用气囊的交替上升将重力球托升到下落起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气管和液流管均是软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点是预设在一定高度并挂住 液流管的支撑点,它的作用在于控制液体的流出与流入。
全文摘要
一种利用大气浮力将下落物体浮升而循环作功的动力装置。它包括重力球、重力球下落通道、转轮、接球槽、集球板和气体升降机。其中,气体升降机又包括气囊、液体容器、连气管、液流管、支点、充气口、注液口。气体升降机由至少两个气囊和两个液体容器组成一个单元。囊中装氢(氦)气体。每一气囊与液体容器由一根连气管连接,两个液体容器之间由一根液流管连接,支点控制液体的进出。两个气囊随着与之相连的液体容器中的液体相互交替流出或流入而不断交替上升或下降。利用气囊的上升将重力球托升。如此循环,上下不停。
文档编号F03G3/00GK102086849SQ20111005332
公开日2011年6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7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7日
发明者张金强 申请人:张金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