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87939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工程机械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液压挖掘机、轮式装载机等的建筑机械,尤其涉及具备调顺冷却风的流动的壳体的工程机械。
背景技术
一般来讲,作为工程机械的典型例的液压挖掘机,车体由可自行的履带式的下部行驶体以及可回转地装载在该下部行驶体上的上部回转体构成,在上部回转体的前部侧可俯仰转动地设有作业装置。而且,液压挖掘机一边使上部回转体回转一边进行砂土的挖掘作业等。这里,液压挖掘机的上部回转体包括构成支撑构造体的回转框架;设置于该回转框架的后端侧用以保持与作业装置的重量平衡的配重;位于该配重的前侧且装载在回转框架上的作为原动机的发动机;设置在该发动机附近且对被加热的液体进行冷却的热交换器;以及与该热交换器面对配置且通过将发动机作为动力源而旋转来向热交换器供给冷却风的冷却扇。在该情况下,热交换器由冷却发动机的冷却水的散热器、冷却工作油的油冷却器等构成,利用发动机工作时冷却扇旋转来向热交换器供给冷却风,从而能够对冷却水、工作油等的应当冷却的液体进行冷却。另一方面,在向热交换器供给冷却风的冷却扇的外周侧设有在这些冷却扇与热交换器之间形成冷却风通道的壳体。这种壳体例如大致包括设置于热交换器侧且具有开口部的热交换器侧壳体;设置于冷却扇侧且从外周侧包围该冷却扇的筒状的风扇侧壳体(发动机侧壳体);以及设置于热交换器侧壳体与风扇侧壳体之间且划分形成冷却风通道的筒状的中间壳体(筒状橡胶)。(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10-212955号公报)根据现有技术,筒状的中间壳体的两端部构成为,通过与热交换器侧壳体的外周面以及风扇侧壳体的外周面嵌合并在该外周侧卷绕连结带,从而固定到热交换器侧壳体和风扇侧壳体上。在这种构成的情况下,在例如连结带的箍紧力随长期使用等而下降等时,有发生如下问题的危险。S卩、通过防振支架安装到回转框架上的发动机伴随工程机械的行驶或挖掘作业等而相对于回转框架产生振动、摆动。此时,若例如连结带的箍紧力下降,则例如中间壳体相对于热交换器侧壳体向圆周方向位移(旋转),因而存在中间壳体的端部内周面与热交换器侧壳体的端部外周面相互摩擦的危险。由此,存在中间壳体的端部内周面被磨耗、损伤, 冷却风从该部位漏出,冷却效率降低之类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中间壳体的磨耗、损伤,能够确保冷却效率并且提高可靠度的工程机械。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应用于如下构成的工程机械上,该工程机械具备装载有原动机且可自行的车体;设置在该车体上且对被加热的液体进行冷却的热交换器;与该热交换器面对配置且向该热交换器供给冷却风的冷却扇;以及在该冷却扇与所述热交换器之间形成冷却风通道的壳体,其中,该壳体包括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侧且具有开口部的热交换器侧壳体;设置于所述冷却扇侧且从外周侧包围该冷却扇的筒状的风扇侧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侧壳体与所述风扇侧壳体之间且划分形成所述冷却风通道的筒状的中间壳体。而且,第一方案的发明所采用的构成的特征是,在所述热交换器侧壳体的开口部上设置热交换器侧卡合部,在所述中间壳体中与所述热交换器侧卡合部对应的部位上设置中间壳体侧卡合部,通过使所述热交换器侧卡合部与所述中间壳体侧卡合部卡合,防止所述中间壳体相对于所述热交换器侧壳体在圆周方向上产生位移。第二方案的发明所采用的构成是,所述热交换器侧壳体具有向所述中间壳体侧突出的筒状的安装筒部,所述中间壳体具有安装于所述安装筒部的外周侧的筒状的安装部, 所述热交换器侧卡合部由设置在所述安装筒部的外周侧的热交换器侧卡合突起构成,所述中间壳体侧卡合部由设置于所述安装部上且与所述热交换器侧卡合突起在圆周方向抵接的中间壳体侧卡合突起构成。第三方案的发明所采用的构成是,所述热交换器侧壳体具有向所述中间壳体侧突出的筒状的安装筒部,所述中间壳体具有安装于所述安装筒部的外周侧的筒状的安装部, 所述热交换器侧卡合部由设置在所述安装筒部上的切口槽构成,所述中间壳体侧卡合部由设置于所述安装部上且插入嵌合于所述切口槽内的卡合突起构成。本发明的效果如下。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由于构成为在热交换器侧壳体上设置热交换器侧卡合部,并且在中间壳体上设置中间壳体侧卡合部,因此,即便发动机伴随工程机械的行驶、挖掘作业等而产生振动、摆动,从而中间壳体有相对于热交换器侧壳体在圆周方向上产生位移的倾向,也可以通过中间壳体侧卡合部与热交换器侧卡合部的卡合阻止该位移。由此,能够防止中间壳体的端部内周面与热交换器侧壳体的端部外周面相互摩擦,能够防止因中间壳体的磨耗、损伤而导致的冷却风的漏出。其结果,能够确保冷却效率并提高可靠度。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热交换器侧卡合部由热交换器侧卡合突起构成,中间壳体侧卡合部由中间壳体侧卡合突起构成。因此,即便中间壳体有相对于热交换器侧壳体在圆周方向上产生位移的倾向,也可以通过中间壳体侧卡合突起与热交换器侧卡合突起在圆周方向抵接,阻止中间壳体的圆周方向的位移。由此,能够防止因中间壳体的磨耗、损伤而导致的冷却风的漏出,能够确保冷却效率并提高可靠度。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热交换器侧卡合部由切口槽构成,中间壳体侧卡合部由卡合突起构成。因此,即便中间壳体有相对于热交换器侧壳体在圆周方向上产生位移的倾向,也可以通过卡合突起插入嵌合于切口槽内而阻止其位移,因此,阻止中间壳体的圆周方向的位移。由此,能够防止因中间壳体的磨耗、损伤而导致的冷却风的漏出,能够确保冷却效率并提高可靠度。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液压挖掘机的主视图。图2是表示发动机、热交换器单元、冷却扇、壳体等的从图1中的箭头II - II方向观察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发动机、热交换器单元、冷却扇、壳体等的图2中的(III)部的放大剖视图。图4是表示发动机、热交换器单元、冷却扇、壳体等的立体图。图5是以截断了中间壳体的状态表示壳体等的相当于图4中的(V)部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热交换器单元和壳体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以单体表示中间壳体的截断立体图。图8是表示冷却扇、壳体等的图3中的(VDI)部的放大剖视图。图9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壳体等的与图5相同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热交换器单元的立体图。图11是以单体表示中间壳体的与图7相同的截断立体图。图12是表示冷却扇、壳体等的与图8相同的放大剖视图。符号说明 1-液压挖掘机(工程机械),2-下部行驶体(车体),3-上部回转体(车体),8-发动机(原动机),11-热交换器单元,15-热交换器,15A-散热器,15B-油冷却器,15C-冷凝器,18-冷却扇,21-壳体,22-冷却风通道,23-热交换器侧壳体,23B-安装筒部,24-风扇侧壳体,25-中间壳体,25A-安装部,26-热交换器侧卡合突起(热交换器侧卡合部),27-中间壳体侧卡合突起(中间壳体侧卡合部),31_切口槽(热交换器侧卡合部),32-卡合突起 (中间壳体侧卡合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举出应用到液压挖掘机上的场合的例子,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详细说明涉及本发明的工程机械的实施方式。图1至图8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图中,符号1是作为工程机械的液压挖掘机,该液压挖掘机1由可自行的履带式的下部行驶体2以及可回转地装配在该下部行驶体2上的上部回转体3构成车体。而且,在上部回转体3的前部侧可俯仰转动地设有作业装置4,由该作业装置4进行砂土的挖掘作业等。这里,上部回转体3由下述的回转框架5、驾驶室6、配重7、发动机8、机舱盖10、热交换器单元11、冷却扇18、壳体21等构成。符号5是构成上部回转体3的回转框架,该回转框架5作为支撑构造体而形成。而且,如图2和图4等所示,回转框架5大致由以下各部分构成,S卩、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由厚度较厚的钢板等构成的底板5A;竖立设置于该底板5A上并在左右方向上以规定的间距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左中间梁5B、右中心梁5C ;在该各中心梁5B、5C的左右以规定的间进行距配置并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左边框架5D、右边框架5E ;从上述底板5A以及中心梁5B、5C向左右方向伸出并在其前端部支撑左右边框架5D、5E的多根伸出梁5F ;以及设置于底板5A与边框架5D、5E之间的多个下盖板5G。而且,在各中心梁5B、5C的前侧可俯仰回转地安装有作业装置4。
在回转框架5上设有位于其左后部并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安装托架5H,如图2和图 3等所示,该安装托架5H用于安装下述的热交换器单元11的下侧托架14等。这里,安装托架5H由例如截面形状为二字形的钢材构成,且其端部通过焊接等方法固定于位于前、后面的伸出梁5F上。符号6是装载于回转框架5的左前侧的驾驶室(参照图1),该驾驶室6用于操作人员搭乘。还有,在驾驶室6的内部配置有用于操作人员乘坐的驾驶席、各种操作杆、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等(均未图示)。符号7是安装于回转框架5的后端部的配重(参照图1),该配重7作为沉重物而形成,用来保持与作业装置4的重量平衡。符号8表示位于配重7的前侧且装载在回转框架5上的作为原动机的发动机。这里,就发动机8而言,曲轴8A的轴线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卧状态进行配置,例如其四个角部通过防振支架8B安装于回转框架5上。还有,发动机8具有用于发动机冷却水循环的水冷套(未图示),该水冷套连接于下述的用于对冷却水进行散热的散热器15A上。在发动机8的曲轴8A的端部安装有驱动带轮8C。该驱动带轮8C的旋转通过称之为V形带的环状带8D传递到从动带轮8E上,从而使安装于该从动带轮8E上的下述的冷却扇18旋转。使用多个(例如三个)托架8F在发动机8的左侧(冷却扇18侧)安装有下述的风扇侧壳体M。另外,在各托架8F上安装有用于防止卷入冷却扇18的风扇防护件8G(参照图4)。符号9表示安装于发动机8的右侧的液压泵,该液压泵9通过由发动机8进行驱动而将工作油作为液压油而朝向作业装置4等排出。另外,从作业装置4等返回的工作油, 能够通过流过下述的油冷却器15B而进行冷却。符号10表示位于驾驶室6和配重7之间并设置于回转框架5上的机舱盖。如图 1、图2等所示,该机舱盖10大致包括位于回转框架5的左右两侧并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侧面板10AU0B ;在该各侧面板10AU0B之间向水平方向延伸的上面板IOC ;以及覆盖该上面板IOC的开口部IOCl发动机盖10D。而且在机舱盖10的左侧面板IOA上形成有使向下述的热交换器15供给的冷却风F流入的流入口 10E,在右侧面板IOB上形成有使通过了发动机8等的冷却风F流出的流出口 10F。符号11是与下述的冷却扇18面对设置于发动机8的左侧的热交换器单元,该热交换器单元11大致由下述的支撑框架体12、上侧托架13、下侧托架14、热交换器15等构成。符号12是构成热交换器单元11的框架构造的支撑框架体,该支撑框架体12用于将下述的热交换器15配置在回转框架5的左后部,并且构成热交换器侧壳体23。这里,如图2、图4以及图6所示,该支撑框架体12大致包括在上部回转体3的前后方向按规定的间距平行地相对的侧面板12A、12B ;以连结该各侧面板12A、12B的上部的方式向前后方向延伸并覆盖热交换器15的上部的长箱状的连结部件12C ;以及位于各侧面板12A、12B、连结部件12C的下游侧(发动机8—侧)且与这些各侧面板12A、12B、连结部件12C设置成一体的下述的热交换器侧壳体23。在支撑框架体12的上游一侧,横跨各侧面板12A、12B安装有用于容许冷却F风流通的同时提高强度的加强部件12D。另外,在各侧面板12A、12B的下端侧设有用于将这些各侧面板12A、12B用螺栓固定到伸出梁5F上的螺栓通孔12E(参照图6)。再有,在各侧面板 12AU2B的中央部位以架设侧面板12A、12B的方式安装有用于支撑下述的冷凝器15C等的安装板12F(参照图2)。符号13是位于连结部件12C的下面侧且在上部回转体3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上侧托架,该上侧托架13例如由上侧弯曲的截面呈大致L字形的钢材等形成。这里,上侧托架 13用于将下述的热交换器15的上端部固定到支撑框架体12上。因此,在上侧托架13上沿上侧托架13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并排安装有构成热交换器15的散热器15A的上端部和油冷却器15B的上端部。而且,上侧托架13通过螺纹固定而安装于支撑框架体12的连结部件12C上。符号14是位于上侧托架13的下侧且在前后方向延伸的下侧托架,该下侧托架14 例如由下侧弯曲的截面呈大致L字形的钢材等形成。这里,下侧托架14用于在将热交换器 15的下端部固定到支撑框架体12上,并且将这些热交换器15和支撑框架体12固定到回转框架5的安装托架5H上。因此,在下侧托架14上沿下侧托架14的长度方向并排安装有构成热交换器15的散热器15A的下端部和油冷却器15B的下端部。而且,就下侧托架14而言,其长度方向(前后方向)两端部通过螺纹固定而安装于支撑框架体12的各侧面板12A、 12B的下端侧,并且其下端侧通过螺纹固定而安装于回转框架5的安装托架5H的上表面上。符号15表示配置于支撑框架体12内部的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15用于对发动机冷却水、工作油等的被加热的流体进行冷却。这里,热交换器15包括通过上侧托架13和下侧托架14安装于支撑框架体12上的散热器15A、油冷却器15B以及通过安装板12F安装于支撑框架体12上的冷凝器15C等。而且,散热器15A通过将在与发动机8的水冷套之间循环的发动机冷却水的热发散到冷却风F中,对被加热的发动机冷却水进行冷却。油冷却器15B通过将从装载于液压挖掘机1上的各种液压传动装置到工作油罐(未图示)环流的工作油(回油)的热发散到冷却风F中,对被加热的工作油进行冷却。冷凝器15C通过将用于设置在驾驶室6内的空调装置中的冷媒(被压缩的冷媒)的热发散到冷却风F中,对被加热的冷媒冷却。符号16是安装于支撑框架体12的侧面板12A上的储水罐,该储水罐16用于容纳向散热器15A补给的发动机冷却水。另外,符号17是覆盖散热器15、油冷却器15B的上游侧的防尘网,该防尘网17可拆装地安装于上侧、下侧各托架13、14上。符号18是与热交换器15面对配置的吸入式冷却扇,该冷却扇18安装于发动机8 的从动带轮8E上。而且,冷却扇18通过将发动机8作为动力源而旋转驱动,向机舱盖10内吸入外部空气,并将该外部空气作为冷却风F向热交换器15的散热器15A、油冷却器15B、 冷凝器15C等供给。下面对调顺冷却风F的壳体21进行说明。S卩、符号21是设置在冷却扇18与热交换器15之间的壳体,该壳体21用来在冷却扇18与热交换器15之间形成冷却风通道22。这里,壳体21大致由热交换器侧壳体23、风扇侧壳体24、中间壳体25构成。符号23是设置在热交换器15侧的热交换器侧壳体,该热交换器侧壳体23由比热交换器单元11的支撑框架体12中的热交换器15还靠下游的部位构成。这里,热交换器侧
7壳体23呈从散热器15A和油冷却器15B向冷却扇18侧突出的箱状,在与冷却扇18相对的面上形成有开口部23A。在开口部23A的周围设有向发动机8侧(冷却扇18侧)突出的圆筒状的安装筒部23B,在该安装筒部2 上设有下述的中间壳体25。另外,如图6等所示,在安装筒部2 的外周面上设有下述的热交换器侧卡合突起26。符号M是设置在冷却扇18侧的风扇侧壳体,该风扇侧壳体M作为从外周侧包围冷却扇18的截面呈大致U字形的圆筒体而构成。这里,如图2、图4和图5等所示,风扇侧壳体M基端部固定在发动机8上。S卩、在风扇侧壳体M上设有从外周面24A径向外突的多个安装片MB,通过将这些各安装片24B利用螺栓24C安装到设于发动机8上的托架8F 上,从而将风扇侧壳体M固定到发动机8上。另外,如图8等所示,就风扇侧壳体M而言, 前端侧成为自由端且以与下述的中间壳体25重叠的方式延伸,轴向的中间部24D呈大致U 字形,其外周面24A做成朝向轴向两端侧直径变大的凹弯状曲面。符号25是设于热交换器侧壳体23与风扇侧壳体M之间且划分形成冷却风通道 22的中间壳体,该中间壳体25由使用例如橡胶等的弹性材料形成的筒状体构成。这里,中间壳体25构成为大致包括安装到热交换器侧壳体23的安装筒部23B的外周侧的安装部 25A ;从该安装部25A的端边向发动机8侧延伸的中间筒部25B ;从该中间筒部25B的端边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内向凸缘部25C ;设置于该内向凸缘部25C的前端侧的接触部25D ;设置于该接触部25D的附近的内侧突起部25E ;以及下述的中间壳体侧卡合突起27。这里,在安装部25A上沿整个圆周设有下述的卷绕有捆扎带观的凹槽25F。另外, 接触部25D与风扇侧壳体M的外周面24A在整个圆周上接触,并以规定的过盈量(通过过盈配合)与风扇侧壳体M的外周面24A嵌合。由此,冷却风F不会从接触部25D与风扇侧壳体M的外周面24A之间漏出,从而确保接触部25D与风扇侧壳体M的紧贴性(密封性)。另外,内侧突起部25E形成为位于内向凸缘部25C中比接触部25D还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并沿整个圆周向冷却风通道22内突出。内侧突起部25E用于在风扇侧壳体M随运转时的发动机8的摆动而相对于热交换器侧壳体23倾斜时与该风扇侧壳体M的外周面 24A抵接,从而防止风扇侧壳体M的端边部24E与中间壳体25的内向凸缘部25C接触。下面说明防止中间壳体25相对于热交换器侧壳体23在圆周方向上位移(旋转) 的作为热交换器侧卡合部的热交换器侧卡合突起26和作为中间壳体侧卡合部的中间壳体侧卡合突起27。符号沈是设置在热交换器侧壳体23上的多个(例如10 15个)热交换器侧卡合突起,如图6等所示,该各热交换器侧卡合突起沈设置在从热交换器侧壳体23的开口部 23A向中间壳体25侧突出的安装筒部2 的外周侧。这里,各热交换器侧卡合突起沈由例如钢材等金属材料形成为圆柱状,并以在圆周方向等间距相隔的状态通过焊接方法等紧固在安装筒部23B的外周侧。而且,如图5等所示,各热交换器侧卡合突起沈通过其端面与下述的中间壳体侧卡合突起27卡合(抵接),而阻止中间壳体25相对于热交换器侧壳体 23在圆周方向上产生位移。符号27是设置在中间壳体25上的多个(例如2 4个)中间壳体侧卡合突起, 该各中间壳体侧卡合突起27设置在中间壳体25的安装部25A中的从热交换器侧壳体23CN 102536421 A
的安装筒部23B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竖起的内侧面25A1上。这里,各中间壳体侧卡合突起 27作为从内侧面25A1朝向发动机8侧突出的大致立方体状的突起部(突片)与安装部25A 一体形成在安装部25A的内侧面25A1中在圆周方向上与热交换器侧卡合突起沈对应的部位上。而且,如图5等所示,各中间壳体侧卡合突起27通过在圆周方向上与热交换器侧卡合突起26的端面卡合(抵接),而阻止中间壳体25随发动机8的振动、摆动在圆周方向上产生位移。这里,例如图5中所示的中间壳体侧卡合突起27构成为与热交换器侧卡合突起沈中的圆周方向的一侧(从发动机8侧观察时为顺时针方向侧)的端面抵接。然而,例如图6 中所示的另外的中间壳体侧卡合突起27的至少任一个构成为与另外的热交换器侧卡合突起26的圆周方向的另一侧(从发动机8侧观察时为逆时针方向侧)的端面抵接。由此,即便中间壳体25有向圆周方向的任何方向(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中的任一方向)位移的倾向,也能阻止其位移。符号观是将中间壳体25的安装部25A压紧到热交换器侧壳体23的安装筒部2 上的捆扎带,该捆扎带观例如由合成树脂材料等形成,并由位于基端侧的夹具部28A和从该夹具部28A延伸的具有挠性的细长带状部28B构成,在夹具部28A上以防止脱落状态插入有带状部^B。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1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下面说明其动作。首先,操作人员乘坐到驾驶室6内并操作行驶用操作杆,则通过下部行驶体2就能使液压挖掘机1前进或倒退。另外,通过操作作业用操作杆(均未图示),能够使作业装置 4俯仰转动而进行砂土的挖掘作业等。当液压挖掘机1运转时,通过由发动机8驱动的冷却扇18使空气从机舱盖10的流入口 IOE流入,并通过将该空气作为冷却风F向热交换器15 (散热器15A、油冷却器15B、 冷凝器15C等)供给,能够冷却各自的应当冷却的流体。而且通过了热交换器15的冷却风 F流经壳体21 (热交换器侧壳体23、中间壳体25、风扇侧壳体24)后引导到发动机8侧,通过该发动机8、液压泵9等的周围后从流出口 IOF向外部流出。然而,若发动机8随液压挖掘机1的行驶、挖掘作业等而例如如图4所示箭头Xl 那样相对于回转框架5进行振动、摆动,则固定于该发动机8上的风扇侧壳体M也在相同方向上产生振动、摆动。另一方面,卷绕在中间壳体25的安装部25A上的捆扎带观上存在箍紧力随例如长期使用等而降低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伴随风扇侧壳体M的振动、摆动, 接触部25D以过盈配合方式嵌合固定在该风扇侧壳体M的外周面24A上的中间壳体25有以例如如图5所示箭头X2那样相对于热交换器侧壳体23在圆周方向上产生位移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本实施方式构成为,在热交换器侧壳体23上设置热交换器侧卡合突起沈,并且在中间壳体25上设置中间壳体侧卡合突起27。因此,即便中间壳体25有相对于热交换器侧壳体23在圆周方向(箭头X2方向)上产生位移的倾向,也可以通过中间壳体侧卡合突起27与热交换器侧卡合突起沈在圆周方向上抵接,而阻止中间壳体25在圆周方向上产生位移。由此,能够防止例如中间壳体25的安装部25A的内周面与热交换器侧壳体23的安装筒部23B的外周面相互摩擦,能够防止因中间壳体25的磨耗、损伤而导致的冷却风F 的漏出。其结果,能够确保冷却效率并提高可靠度。
另外,若发动机8随液压挖掘机1的行驶、挖掘作业等而相对于回转框架5摆动, 则存在固定于发动机8上的风扇侧壳体M相对于热交换器侧壳体23倾斜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本实施方式构成为,在中间壳体25上设置内侧突起部25E。因此, 即便风扇侧壳体M随发动机8的摆动而相对于热交换器侧壳体23倾斜,设置在中间壳体 25的接触部25D附近的内侧突起部25E也与风扇侧壳体M的外周面24A抵接。由此,利用内侧突起部25E就能防止风扇侧壳体M的端边部24E与中间壳体25 直接接触,能够防止因中间壳体25的内向凸缘部25C磨耗、损伤而导致的冷却风F的漏出。 其结果,能够确保冷却效率并提高可靠度。下面,图9至图12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构成为, 通过设置在热交换器侧壳体上的切口槽与设置在中间壳体上的卡合突起的卡合而阻止中间壳体在圆周方向上产生位移(旋转)。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件附注同一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图中,符号31是设置在热交换器侧壳体23上的作为热交换器侧卡合部的切口槽, 如图10等所示,该切口槽31设置于从热交换器侧壳体23的开口部23A向中间壳体25侧突出的安装筒部2 上。这里,切口槽31以从该安装筒部23B的端边向热交换器15侧凹陷的方式形成于安装筒部23B的圆周方向的一处位置上。而且,如图9等所示,切口槽31 的构成为通过下述的卡合突起32插入嵌合在切口槽31,且该卡合突起32与切口槽31的卡合,而阻止中间壳体25相对于热交换器侧壳体23在圆周方向上产生位移。符号32表示设置在中间壳体25上的作为中间侧卡合部的卡合突起。这里,如图 11等所示,卡合突起32在中间壳体25的安装部25A的内周面的一处位置(与安装筒部2 的切口槽31对应的部位)作为从该内周面向内径侧突出的大致立方体状的突片与安装部 25A —体形成。而且,如图9等所示,卡合突起32构成为通过插入嵌合于设置在热交换器侧壳体23的安装筒部2 上的切口槽31内,卡合突起32与切口槽31的卡合,而阻止中间壳体25相对于热交换器侧壳体23在圆周方向上产生位移。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1通过如上所述的切口槽31与卡合突起32的卡合而阻止中间壳体25的相对于热交换器侧壳体23的位移,至于其基本作用,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几乎无差异。S卩、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便发动机8随液压挖掘机1的行驶、挖掘作业等而振动、摆动,使得中间壳体25有以例如如图9所示箭头X3那样相对于热交换器侧壳体23在圆周方向上产生位移的倾向,也可以通过卡合突起32在切口槽31内被阻止其位移,而阻止中间壳体25的圆周方向(箭头X3方向)的位移。由此,能够防止例如中间壳体25的安装部25A 的内周面与热交换器侧壳体23的安装筒部2 的外周面相互摩擦,能够防止因中间壳体25 的磨耗、损伤而导致的冷却风F的漏出。其结果,能够确保冷却效率并提高可靠度。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举出使热交换器侧卡合突起沈的数量不同于中间壳体侧卡合突起27的数量的场合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使热交换器侧卡合突起的数量与中间壳体侧卡合突起的数量相同亦可。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举出分别设置一个切口槽31和卡合突起32的场合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分别设置多个切口槽和卡合突起。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举出在热交换器侧壳体23上设置切口槽31,并且在中间壳体25上设置卡合突起32的场合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在热交换器侧壳体上设置卡合突起,并且在中间壳体上设置切口槽亦可。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举出作为原动机设置发动机8,并将安装于该发动机8上的冷却扇18通过环形带8D来旋转驱动的构成的场合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构成为冷却扇与发动机分离,由电动马达、液压马达等其它驱动源旋转驱动冷却扇亦可。再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工程机械举出液压挖掘机1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应用到轮式装载机、液压起重机、推土机等其它工程机械上亦可。
权利要求
1.一种工程机械,具备装载有原动机且可自行的车体;设置在该车体上且对被加热的液体进行冷却的热交换器;与该热交换器面对配置且向该热交换器供给冷却风的冷却扇;以及在该冷却扇与所述热交换器之间形成冷却风通道的壳体,其中,该壳体包括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侧且具有开口部的热交换器侧壳体;设置于所述冷却扇侧且从外周侧包围该冷却扇的筒状的风扇侧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侧壳体与所述风扇侧壳体之间且划分形成所述冷却风通道的筒状的中间壳体,所述工程机械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热交换器侧壳体的开口部上设置热交换器侧卡合部,在所述中间壳体中与所述热交换器侧卡合部对应的部位上设置中间壳体侧卡合部,通过使所述热交换器侧卡合部与所述中间壳体侧卡合部卡合而防止所述中间壳体相对于所述热交换器侧壳体在圆周方向上产生位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侧壳体具有向所述中间壳体侧突出的筒状的安装筒部,所述中间壳体具有安装于所述安装筒部的外周侧的筒状的安装部,所述热交换器侧卡合部由设置在所述安装筒部的外周侧的热交换器侧卡合突起构成,所述中间壳体侧卡合部由设置于所述安装部上且与所述热交换器侧卡合突起在圆周方向抵接的中间壳体侧卡合突起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侧壳体具有向所述中间壳体侧突出的筒状的安装筒部,所述中间壳体具有安装于所述安装筒部的外周侧的筒状的安装部,所述热交换器侧卡合部由设置在所述安装筒部上的切口槽构成,所述中间壳体侧卡合部由设置于所述安装部上且插入嵌合于所述切口槽内的卡合突起构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以弹性材料形成的中间壳体的磨耗、损伤,能够确保冷却效率并提高可靠度的工程机械。本发明的工程机械在热交换器侧壳体(23)上设置热交换器侧卡合突起(26),并且在中间壳体(25)上设置中间壳体侧卡合突起(27)。即便伴随液压挖掘机(1)运转时的发动机(8)的振动、摆动而在中间壳体(25)有相对于热交换器侧壳体(23)在圆周方向上产生位移的倾向,也可以使中间壳体侧卡合突起(27)与热交换器侧卡合突起(26)在圆周方向上抵接。由此,阻止中间壳体(25)的圆周方向的位移,从而能够防止中间壳体(25)的磨耗、损伤。
文档编号F01P11/10GK102536421SQ201110440669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7日
发明者安部敏博, 斋藤智之, 日高贵雄, 野末明靖, 镰田博之 申请人:日立建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