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97274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尤其是涉及向车辆的内燃机的润滑部位供给油而进行润滑部位的润滑及冷却的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搭载于车辆的内燃机中,作为将用于内燃机的润滑及冷却的油向内燃机的润滑部位输送的油供给装置,使用具有能够根据内燃机的转速而适当地调节油喷出压力的喷出量可变结构的油泵(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该油泵具备泵主体、第一油路、第二油路及溢流油路,该泵主体具备吸入口、主喷出口及副喷出口,该吸入口伴随着与内燃机的曲轴同步地驱动的转子的旋转而将积存在油盘中的油吸入,该主喷出口及副喷出口伴随着转子的旋转而喷出油,该第一油路至少将来自主喷出口的油向润滑部位输送,该第二油路将来自副喷出口的油向第一油路输送,该溢流油路使来自油压控制阀的油向吸入口及油盘中的至少一方返回,该油压控制阀具备对向第一油路的油的油压进行响应而动作的阀芯。在该油泵中,在阀芯设有第一阀芯油路及第二阀芯油路,当向第一油路的油的油压为规定区域时,来自副喷出口的油经由第一阀芯油路而向第一油路输送,当向第一油路的油的油压大于规定区域时,使来自副喷出口的油经由第二阀芯油路向第一油路输送。油泵形成为在第一油路的油的油压为规定区域时来自副喷出口的油能够经由第一阀芯油路向第一油路输送的结构时,向第一油路的油的输送量如图25的O-P所示那样成为将主喷出口的喷出量与副喷出口的喷出量相加的量。在内燃机的转速增加而仅由来自主喷出口的油确保必要油压时,油泵无需使来自第一油路的油与来自第二油路的油合流,因此不将第二油路中的剩余的油向第一油路输送而使其向溢流油路返回(参照图25的P-Q、Q-R)。另一方面,对于内燃机,当内燃机为高转速时具有需要供给大量的油的润滑部位。因此,油泵构成为,在向第一油路的油的油压大于规定区域时,将来自副喷出口的油经由第二阀芯油路向第一油路输送(参照图25的R-S)。此时,油泵即使在向第一油路的油的输送量暂时仅成为来自主喷出口的油之后,也能够使向第一油路的油的输送量再次成为将主喷出口的喷出量与副喷出口的喷出量相加的量。如图25的R-S所示,此时的油泵的油压特性成为在内燃机的转速为目标转速N3时从切换喷出压力R到切换喷出压力S垂直上升的特性。其结果是,油泵即使在内燃机处于高转速的情况下,也能够大幅地增大油的容量,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向润滑部位输送的必要油喷出压力、即必要油量。以往的油泵中,如图25所示,对油泵的喷出压力进行可变控制,而使内燃机的每单位转速的油泵的油喷出压力的上升变化量根据内燃机的转速区域(0-N1、N1-N2、N2-N3、N3-N4、N4-N5 )而成为不同的多级(O-P、P-Q、Q-R、R-S、S-T、T-U )的喷出压力,由此,能够根据内燃机的转速而将最适量的油向润滑部位供给。另外,油泵将油喷出压力的上升变化量根据内燃机的转速区域而设定成不同的多级的喷出压力,在内燃机的中旋转区域(N1-N3)中能够将油喷出压力减少至P-Q-R。因此,油泵能够向润滑部位供给必要以上的油,从而能够防止油泵的多余作功的增大。然而,积存在油盘中的油由油泵向润滑部位供给,在进行了润滑部位的润滑及冷却之后向油盘回收。此时,若积存于油盘的油量少,则向油盘回收的油的回收效率恶化,积存在油盘内的油面(液面高度)相对于适当量会下降,即发生不足。如此,若油面下降,则用于从油盘朝向油泵吸引油的过滤器可能成为吸入空气的状态(以下,将该状态称为吸气)。当油泵成为吸气状态时,使喷出的油喷出压力下降而不能向润滑部位供给充分的量的油,从而润滑部位的润滑性可能发生恶化。在以往的油泵中,例如将油喷出压力切换成切换喷出压力R时,需要立即上升至切换喷出压力S,但在发生了吸气时,使切换喷出压力R从内燃机的转速N3向高旋转侧移动。因此,油泵的用于使油喷出压力上升至切换喷出压力R的转速也向高旋转区域移动,在内燃机处于高转速时,不能对需要大量的油的供给的润滑部位进行充分润滑。为了消除此种不良情况,以往的油供给装置需要通过检测积存在油盘中的油面来把握油面是否下降,并且补充油。在以往的油供给装置中,已知有一种具备检测积存在油盘内的油面的油面传感器的油供给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该油面传感器由设置在油盘内的浮子及连杆机构等构成,检测伴随着油面下降而浮子与油一起位移的情况,由此来检测油面的下降。另外,在以往的油供给装置中,已知有一种具备检测油盘内的油面的油量计的油供给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油量计以插入到形成于内燃机的贯通孔内的状态安装于内燃机,在安装于内燃机时,其前端浸溃在填充于油盘内的油中。该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通过将安装于内燃机的油量计卸下并目视附着在油量计的前端的油,从而能够确认油盘内的油面、状态。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40022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8-286063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9-1801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这样的以往的油面传感器具备浮子、连杆机构等,非常高价,因此在构成为利用油面传感器来检测油盘内的油面的情况下,油供给装置的制造成本增大。另外,以往的油量计依赖于驾驶者进行油检查作业,因此对于未频繁进行油检查的驾驶者而言,可能会未注意到油面下降的情况。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的以往的问题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廉价的结构能够可靠地检测积存于油积存单元的油面下降的情况的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具备将积存在油积存单元内的油向内燃机的多个润滑部位供给并向所述油积存单元回收的油供给路径;及将积存在所述油积存单元内的油向所述油供给路径喷出的泵单元,所述泵单元根据所述内燃机的转速区域而将所述内燃机的每单位转速的所述泵单元的油喷出压力的上升变化量可变控制成不同的多级的油喷出压力,设定在所述内燃机的转速分别达到多个目标转速时对应于每个所述目标转速切换油喷出压力的多个切换喷出压力,所述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异常判定单元,该异常判定单元对应于所述多个切换喷出压力中的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预先设定所述目标转速,以对应于所述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设定的所述目标转速与成为所述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时实际检测到的所述内燃机的实际转速之间的偏差为判定值以上为条件,来判定为积存在所述油积存单元内的油面下降。该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在因积存于油积存单元的油面下降而产生吸气且从泵单元喷出的油喷出压力下降时,即使成为作为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的内燃机的目标转速,实际的油喷出压力也不会上升至与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同等的油喷出压力。因此,对于泵单元,内燃机的转速进一步升高,在成为比目标转速大的转速时,油喷出压力达到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因此,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具有泵单元,该泵单元设定在内燃机的转速分别达到多个目标转速时对应于每个目标转速切换油喷出压力的多个切换喷出压力,其中,构成为,以对应于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设定的目标转速与成为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时实际检测到的内燃机的实际转速之间的偏差为判定值以上为条件,来判定为积存在油积存单元内的油面下降。如此,异常判定单元在对应于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设定的目标转速与成为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时实际检测到的内燃机的实际转速之间的偏差小于判定值时,判断为实际转速成为接近目标转速的误差范围的转速,能够判定为实际的油喷出压力上升至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因此,油泵中,例如内燃机处于高旋转区域时,使油喷出压力上升,能够充分地润滑需要大量的油的供给的润滑部位。另外,异常判定单元在对应于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设定的所述目标转速与成为所述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时实际检测到的所述内燃机的实际转速之间的偏差为判定值以上时,泵单元在由于因吸气而油喷出压力下降从而实际转速成为比目标转速高的高转速时,实际的油喷出压力不会上升至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因此,异常判定单元能够判定为积存在油积存单元内的油面下降。其结果是,不需要高价的油面传感器,且油检查作业可以不需要依赖于驾驶员,油供给装置能够通过廉价的结构可靠地检测油面下降。优选的是,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具备检测从所述泵单元喷出的油喷出压力的喷出压力检测单元和检测所述内燃机的转速的转速检测单元,所述异常判定单元基于来自所述喷出压力检测单元及所述转速检测单元的检测信息,以对应于所述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设定的所述目标转速与成为所述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时实际检测到的所述内燃机的实际转速之间的偏差为判定值以上为条件,来判定为积存在所述油积存单元内的油面下降。
由于该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具备检测从泵单元喷出的油的喷出压力的喷出压力检测单元和检测内燃机的转速的转速检测单元,因此异常判定单元能够基于来自喷出压力检测单元及转速检测单元的检测信息,可靠地把握从泵能够喷出的油喷出压力和内燃机的转速。优选的是,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具有异常通知单元,所述异常判定单元以对应于所述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设定的所述目标转速与成为所述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时实际检测到的所述内燃机的实际转速之间的偏差为判定值以上为条件,向所述异常通知单元输出异常信号,所述异常通知单元在从所述异常判定单元输入有所述异常信号时进行通知。该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在从异常判定单元输入有异常信号时,利用异常通知单元进行通知,因此能够向驾驶员通知油不足的情况,能够催促驾驶员补充油。另外,由于驾驶员能够认识到油不足的情况,因此能够防止在油不足的状态下驱动内燃机的情况,从而能够防止润滑部位的润滑性的恶化。优选的是,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中,所述异常判定单元基于所述偏差来推定积存在所述油积存单元内的油的变化量。该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的异常判定单元根据对应于切换喷出压力设定的目标转速与成为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时实际检测到的内燃机的实际转速之间的偏差来推定积存在油积存单元内的油量的变化量,因此可以不需要高价的油面传感器,并且油检查作业可以不需要依赖于驾驶员,能够可靠地检测积存在油积存单元内的油面下降。优选的是,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具有检测从所述泵单元喷出的油的温度的油温检测单元,所述异常判定单元基于从所述泵单元喷出的油的温度,根据所述内燃机的目标转速来变更所述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其原因是,泵单元中,伴随着油的温度的上升而油的粘性下降,在油的供给目的地的油的泄漏增多,由此油喷出压力的上升相对于内燃机的转速的上升的比例降低,相对于油的温度,根据内燃机的目标转速而变更油喷出压力的切换喷出压力。因此,异常判定单元基于从泵单元喷出的油的温度,预先根据内燃机的转速来变更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由此,能够基于油的温度设定与内燃机的目标转速对应的最适的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对应于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设定的目标转速与成为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时实际检测到的内燃机的实际转速之间的偏差。其结果是,能够高精度地判定油面降低的情况。优选的是,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中,所述异常判定单元基于所述油温检测单元的检测信息来算出所述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及与所述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对应的所述目标转速,以对应于所述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设定的所述目标转速与成为所述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时实际检测到的所述内燃机的实际转速之间的偏差为判定值以上为条件,来判定为积存在所述油积存单元内的油面下降。该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算出根据油的温度设定的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及与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对应的内燃机的目标转速,基于该检测结果,判定为积存在油积存单元内的油面下降,因此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对应于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设定的目标转速与成为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时实际检测到的内燃机的实际转速之间的偏差。其结果是,能够高精度地判定油面降低的情况。
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通过廉价的结构就能够可靠地检测积存于油积存单元的油面下降的情况的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是在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上设置的油泵的简要结构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是将油泵搭载于内燃机的状态的简要结构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油供给路径和设置在油供给路径上的润滑部位的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油泵的形态A的状态的简要结构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油泵的形态B的状态的简要结构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油泵的形态C的状态的简要结构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油泵的形态D的状态的简要结构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油泵的形态E的状态的简要结构图。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油温为高温区域时的内燃机的转速与油喷出压力的关系的图。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未发生吸气时和发生吸气时的内燃机的转速与油喷出压力之间的关系的图。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油泵装置的回路结构的图。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油温为常用温度区域时的内燃机的转速与油喷出压力之间的关系的图。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是用于说明油面下降判定方法的流程图。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积存于油盘的油量与气泡的混合的比例并表示油面适当时的滤油器与油面之间的关系的图。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油面从图14的状态开始下降时滤油器与油面之间的关系的图。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油面从图15的状态开始下降时滤油器与油面之间的关系的图。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油面从图16的状态开始下降时滤油器与油面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油面从图17的状态开始下降时滤油器与油面之间的关系的图。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油面所对应的目标转速与实际转速之间的偏差的图,表示与图14的油面对应的特性。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油面所对应的目标转速与实际转速之间的偏差的图,表示与图15的油面对应的特性。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油面所对应的目标转速与实际转速之间的偏差的图,表示与图16的油面对应的特性。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油面所对应的目标转速与实际转速之间的偏差的图,表示与图17的油面对应的特性。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油面所对应的目标转速与实际转速之间的偏差的图,表示与图18的油面对应的特性。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积存于油盘内的油量与截止转速之间的关系的图。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具有喷出量可变结构的油泵的内燃机的转速与油喷出压力之间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使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的实施方式。图广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首先,说明结构。在图1、图2中,作为泵单元的油泵I具备泵主体6,该泵主体6具备吸入口 3、主喷出口 4及副喷出口 5,该吸入口 3伴随着与未图示的内燃机的曲轴同步地驱动的转子2的旋转而吸入油,该主喷出口 4及副喷出口 5伴随着转子2的旋转而喷出油。另外,油泵I具备将油向润滑部位7输送的输送油路8 ;至少将来自主喷出口 4的油向输送油路8输送的第一油路9 ;将来自副喷出口 5的油经由第一油路9向输送油路8输送的第二油路10 ;使来自副喷出口 5的油向吸入口 3及作为油积存单元的油盘11中的至少任一方返回的返回油路12 ;具有阀芯13的油压控制阀14,该阀芯13对向输送油路8的油的油压进行响应而动作,由此将第二油路10与第一油路9及返回油路12中的至少一方连接。泵主体6是金属制(例如铝系合金、铁系合金),在泵主体6的内部形成有泵室15,泵室15包括具备多个内齿16a而构成从动齿轮的外转子16 ;具备多个外齿17a而构成驱动齿轮的内转子17。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2由外转子16及内转子17构成。内转子17与作为驱动源的内燃机的曲轴连接,与曲轴一起旋转。即,本实施方式的油泵I是与内燃机的曲轴直接连结的形式。需要说明的是,内齿16a及外齿17a由余摆线曲线或摆线曲线等来限定。转子2的旋转方向是箭头Al方向,伴随着内转子17的旋转,内转子17的外齿17a逐渐进入外转子16的内齿16a,外转子16也沿同方向旋转。另外,转子2由内转子17的外齿17a和外转子16的内齿16a而在外齿17a与内齿16a之间具有空间18a 18k。空间18k是容积最大的部分,空间18e及18f的容积最小。此时,例如,由于转子2随着向空间ISiTlSa行进而容积逐渐增大,因此生成吸入压力,能得到油的吸入作用。另外,由于空间isrisf的容积逐渐减小,因此生成喷出压力,由此能得到油的喷出作用。泵主体6的主喷出口 4及副喷出口 5是伴随着转子2的旋转而从泵室15喷出油的口,主喷出口 4具备端边4a、4b,且副喷出口 5具备端边5a、5b。另外,泵主体6的吸入口 3是伴随着转子2的旋转而向泵室15吸入油的口,吸入口 3具备端边3a、3b。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箭头Al所示的旋转方向上,主喷出口 4位于比副喷出口 5靠上游的位置,主喷出口 4的开口面积设定成大于副喷出口 5的开口面积。主喷出口 4和副喷出口 5由分隔部19分隔,主喷出口 4和副喷出口 5具有彼此独立的喷出功能。需要说明的是,分隔部19的宽度比位于主喷出口 4与副喷出口 5之间的齿间的宽度窄,以便于在由转子2的旋转产生的内齿16a与外齿17a的齿间的空间的压缩工序中不会发生因齿间的困油引起的油压上升。输送油路8是向润滑部位7输送油的油路,构成后述的油供给路径20的一部分。第一油路9将主喷出口 4和输送油路8连通,从主喷出口 4喷出的油向输送油路8输送。第二油路10将输送油路8和副喷出口 5连通,将从副喷出口 5喷出的油经由第一油路9向输送油路8输送。在图1中,例示了从副喷出口 5喷出的油经由油压控制阀14及主喷出口 4之后,经过第一油路9向输送油路8输送的情况。返回油路12是使来自副喷出口 5的油向吸入口 3及油盘11中的至少任一方返回的油路,在吸入口 3连通有从油盘11吸入油的通路21。油压控制阀14具备对向输送油路8的油的油压进行响应而动作的阀芯13,阀芯13具备作为滑动自如的空间的阀室22。阀芯13在由弹簧23沿箭头BI方向施力的状态下插入到阀室22,在阀芯13的两端设有形成第一阀室24a和第二阀室24b的第一阀部13a和第二阀部13b,该第一阀室24a和第二阀室24b构成在油压控制阀14内收容油的油收容部。另外,阀芯13具有将油收容部分割成第一阀室24a和第二阀室24b的分割体13c。另外,油压控制阀14具备第一阀口 25,第一阀口 25经由中间油路25而与第一油路9及输送油路8连通。油压控制阀14通过将该第一阀口 25与第一油路9连通,而能够通过第一油路9向阀芯13传递油的油压。油压控制阀14具备第二阀口 27,第二阀口 27能够与第二油路10连通。因此,油压控制阀14在第二阀口 27与第二油路10连通时能够将来自副喷出口 5的油向第一阀室24a及第二阀室24b导入。返回口 28a、28b能够与返回油路12连通,返回口 28a、28b与返回油路连通时能够使来自油压控制阀14的油向吸入口 3返回。合流口 29将来自油压控制阀14的油向主喷出口 4输送,因此与主喷出口 4连通。另一方面,输送油路8与油供给路径20连通,如图3所示,油供给路径20作为如下系统构成,利用多个配管及通路将积存在油盘11内的油向内燃机的各部供给,之后,向油盘11回收。
油供给路径20构成为,利用积存在油盘11内的油泵I吸出,并将该油作为润滑油或冷却油向内燃机的各部的润滑部位7供给。该油在润滑部位7起到润滑作用并从润滑部位7吸收了摩擦热等热量之后,回收至油盘11。具体而言,滤油器30具有浸溃在油盘11内的吸入口,滤油器30对积存在油盘11内的油进行过滤。积存在油盘11内的油通过滤油器30由油泵吸引而从油泵I向输送油路8喷出。在输送油路8夹装有滤油器31,滤油器31将混入油中的异物除去。在输送油路8的下游设有主油道32,主油道32沿着曲轴延伸设置在缸体42的壁面内。该主油道32使从油泵I喷出的油向缸盖41、缸体42分支供给。向缸盖41及缸体42分支供给的油被供给至内燃机的各部。例如,在缸体42内,作为曲轴轴颈43、曲轴销44、连杆45等的润滑油、喷射单元即喷油器46的动作油使用,在缸盖41内,作为凸轮轴颈47等的润滑油、间隙调整装置48或VVT (可变动阀机构Variable Valve Timing-1ntelligent) 49 的动作油使用。即,润滑部位7是曲轴轴颈43、曲轴销44、连杆45、喷油器46、凸轮轴颈47、间隙调整装置48及VVT49。需要说明的是,在此,喷油器46通过朝向内燃机的未图示的活塞的底面喷射油,从而暴露在燃烧气体中而对热负荷升高的活塞进行冷却,例如,防止高负荷运转时的异常燃烧,实现爆燃的抑制。另外,VVT49是根据运转状态而将未图示的吸气阀及排气阀控制成最适的开闭时间的吸气/排气可变动阀机构。VVT49在吸气及排气凸轮轴及排气凸轮轴的轴端部设置VVT控制器而构成。VVT49通过使来自油控制阀的油压作用于该VVT控制器的超前角室及延迟角室,而变更凸轮轴相对于凸轮链轮的相位,能够将吸气阀及排气阀的开闭时期形成为超前角或延迟角。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油泵1、油供给路径20及油盘11构成油供给装置50。本实施方式的油盘I伴随着转子2的转速的增加、即伴随着内燃机的转速的增加,而油压控制阀14的阀芯13呈现以下的形态Al。本实施方式的油泵I按照内燃机的转速低的顺序设定有第一旋转区域、第二旋转区域、第三旋转区域。需要说明的是,内燃机的转速是指曲轴的转速,曲轴的转速和转子2的转速为同一转速。形态A (第一旋转区域)油泵I在内燃机刚起动之后等内燃机的转速小的情况下,利用从主喷出口 4及副喷出口 5喷出的第一油路9的油的油压,向输送油路8输送油。另外,油泵I的此时的油压经由中间油路26及油压控制阀14的第一阀口 25而作用于阀芯13。由此,产生驱动阀芯13的阀芯驱动力F1。在阀芯驱动力Fl小于弹簧23的作用力F3时(F1〈F3),利用弹簧23使阀芯13向箭头BI方向移动(参照图1)。此时,油泵I中,阀芯13的第一阀部13a将返回口 28a封闭,第二阀部13b将返回口 28b封闭,且第二阀口 27与合流口 29成为连通的状态(参照图4)。
因此,来自副喷出口 5的油经由第一阀室24a及第一油路9向输送油路8输送。SP,在形态A的情况下,向输送油路8的油的油喷出压力如图9的LI所示成为将主喷出口4的喷出量与副喷出口 5的喷出量相加的量。此时,向输送油路8喷出的油的喷出压力能得到图9的O-P所示的特性,S卩,伴随着内燃机的转速的增加,而来自主喷出口 4的油喷出量增加,第一油路9的油压增大,且来自副喷出口 5的油喷出量增加,第二油路10的油压增大的特性。形态B (第一旋转区域)阀芯13在内燃机的转速增加且内燃机的转速超过图9的NI时,若阀芯驱动力Fl增加而克服弹簧23的作用力F3 (F1>F3),则在阀芯驱动力Fl与作用力F3均衡之前在图1中向箭头B2方向移动。此时,如图5所示,阀芯13维持第二阀口 27与合流口 29连通的状态,且将第一阀部13a的返回口 28a的封闭解除。S卩,对于阀芯13,表示向后述的形态C移动的中间状态。此时,来自副喷出口 5的油经由第一阀室24a,一部分向返回油路12输送,其余的一部分经由第一油路9向输送油路8输送。即,在形态B的情况下,向输送油路8的油的输送量成为将主喷出口 4的喷出量与副喷出口 5的一部分的喷出量相加的量。此时,向输送油路8喷出的油的喷出压力成为图9的P-Q所示的特性,向返回油路12的路径成为连通的状态,因此与内燃机的转速的增加相对的喷出量的增加比例减小。在此,表示作为润滑部位7的VVT49的必要油压与内燃机转速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内燃机刚起动之后,需要将主喷出口 4的喷出量与副喷出口 5的喷出量相加的总喷出量程度的油压,但当转子转速超过规定转速(NI)时,不需要总喷出量,而仅利用主喷出口 4的喷出量就能够确保必要油压(图`9的V所示的区域)。因此,优选以图9的0-P、P-Q的各自的斜率形成为高于VVT必要油压V的特性的方式构成油泵I。形态C (第二旋转区域)阀芯13在内燃机的转速进一步上升而成为N2以上的转速时,在图1中向箭头B2
方向进一步移动。此时,如图6所示,阀芯13成为第二阀口 27与合流口 29未连通的状态,且将阀芯13的第一阀部13a的返回口 28a的封闭完全解除。S卩,油泵I在向输送油路8的油的油压增大时,将来自主喷出口 4的油向输送油路8输送,将来自副喷出口 5的油经由第一阀室24a向返回油路12输送。此时,向输送油路8喷出的油的喷出压力成为图9的Q-R所示的特性。并且,在形态C的情况下,如图9的L2所示,向输送油路8喷出的油的喷出压力与来自主喷出口 4的喷出压力相等。形态D (第三旋转区域)阀芯13在内燃机的转速进一步上升而成为N3以上时,向图1中箭头B2方向进一步移动。此时,如图7所示,阀芯13成为第二阀口 27与合流口 29连通的状态,且分割体13c妨碍油向返回口 28a的移送。因此,来自副喷出口 5的油经由第二阀室24b及第一油路9向输送油路8输送。即,在形态D的情况下,向输送油路8的油的输送量再次成为将主喷出口 4的喷出量与副喷出口 5的喷出量相加的量。此时,向输送油路8喷出的油的喷出压力成为图9的R-T所示的特性。S卩,阀芯13在使第二阀口 27与合流口 29连通之后,使油向返回口 28a的移送停止,因此将向返回口 28a移送的油的移送目的地变更为输送油路8。因此,向输送油路8喷出的油的喷出压力上升(图9的R-S),然后,成为将主喷出口4的喷出量与副喷出口 5的喷出量相加的量(图9的S-T)。形态E (第三旋转区域)阀芯13在内燃机的转速进一步上升而成为N4以上时,向图1中箭头B2方向进一步移动。

此时,如图8所示,阀芯13维持第二阀口 27与合流口 29连通的状态,且将第二阀部13b的返回口 28b的封闭解除。接下来,阀芯13将分割体13c的返回口 28a的封闭解除。因此,来自副喷出口 5的油经由第二阀室24b及返回口 28而向返回油路12输送,来自主喷出口 4的油经由返回口 28b向返回油路12输送。即,在形态E的情况下,油泵I的油喷出量成为将主喷出口 4的一部分的喷出量与副喷出口 5的一部分的喷出量相加的量。此时,向输送油路8喷出的油的喷出压力成为图9的T-U所示的特性,向返回油路12的路径成为连通的状态,因此与内燃机的转速的增加相对的油喷出压力的增加比例减小。在此,表示作为润滑部位7的喷油器46的必要油喷出压力与内燃机的转速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内燃机的高旋转区域附近,需要成为将主喷出口 4的喷出量与副喷出口5的喷出量相加的总喷出量程度的油量那样的油喷出压力,但当内燃机超过规定转速(N4)时,不再需要成为总喷出量那样的油喷出压力(图9的W所示的区域)。因此,优选以图9的T-U的斜率形成为高于喷油器46的必要油喷出压力W那样的油喷出压力的方式构成油泵
Io若对以上情况进行总结,则油泵I在内燃机的转速为第一旋转区域时,形成能够将来自副喷出口 5的油经由第一阀室24a及第一油路9向输送油路8输送的结构时,此时向输送油路8的油的输送量成为将主喷出口 4的喷出量和副喷出口 5的喷出量相加的量(图9 的 0-P, P-Q)ο另外,油泵I在内燃机的转速增加了的第二旋转区域时,从主喷出口 4喷出的油的喷出压力增大,仅由来自主喷出口 4的油来确保输送油路8的必要油压时,不再需要使来自第一油路9的油与来自第二油路10的油合流(图9 :Q-R)。在仅利用第一油路9来确保必要油压时,若不将第二油路10的剩余的油向输送油路8输送而经由第一阀室24a向返回油路12返回,则剩余的油不会作用大的油压。另一方面,例如,在喷油器46等的润滑部位7中,在内燃机为高旋转区域(第三旋转区域)时,需要迅速地向大量的活塞供给油。因此,油泵I在第三旋转区域时,如图9所示,使油喷出压力从R至S急剧上升而将来自副喷出口 5的油经由第二阀室24b及第一油路9向输送油路8输送。此时,向输送油路8的油喷出量能够再次形成为将主喷出口 4的油喷出量与副喷出口 5的喷出量相加的量(图 9 :S-T)。由此,油泵I即使在转子转速为高速区域的情况下,也能够再次增大可输送油的容量,因此能够可靠地确保输送的必要油量。如此,本实施方式的油泵I对油喷出压力进行可变控制,而使内燃机的每单位转速的油泵I的油喷出压力的上升变化量根据内燃机的转速区域0-Ν1、Ν1-Ν2、Ν2-Ν3、Ν3-Ν4、N4-N5而如形态A E (0-P、P-Q、Q-R、R-S、S_T、T-U)所示那样成为不同的多级的油喷出压力。尤其是本实施方式的油泵I具有如下的特性形态Al中所示的多级的油喷出压力中的油喷出压力的变化量最大的R-S所示的区域中,在达到转速N3时,油喷出压力以喷出压力成为R而立即地喷出压力成为S的方式大致垂直地上升。在此,当积存在油盘11内的油面下降时,会产生从滤油器30的油吸入口吸入空气的现象,所谓产生吸气。本实施方式的油泵I在内燃机的转速成为目标转速N3时,需要将油喷出压力切换成切换喷出压力R而急速上升至切换喷出压力S,但在产生吸气时,从油泵I喷出的油喷出压力下降,如图10的假想线Ai所示,切换喷出压力R从内燃机的转速N3向高旋转侧移动。因此,从切换喷出压力R向切换喷出压力S切换的内燃机的转速也向高旋转区域移动,在内燃机处于高旋转区域时,油泵I不能向需要大量的油的供给的喷油器46供给充分量的油,不能充分地润滑活塞。本实施方式的油泵I构成为,在内燃机的转速达到目标转速N3时,成为油喷出压力从开始油喷出压力的上升的切换喷出压力R到切换喷出压力S为止进行上升的油压特性。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油供给装置50基于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即切换喷出压力R和内燃机的转速来判别油盘11的油面是否下降,由此可以不需要高价的油量计、基于油量计的油检查作业。以下,具体说明判定油面的下降的结构。图11的油供给装置50具备作为异常判定单元的ECU (Electronic ControlUnit :电子控制单元)51 ;作为油压检测单元的油压传感器52 ;作为油温检测单元的油温传感器53 ;作为转速检测单元的转速传感器54。ECU51 构成包括 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51a、RAM (Random AccessMemory) 51b、ROM (Read Only Memory) 51c、输入口 51d 及输出口 51e。CPU51a执行异常判定处理,该异常判定处理基于后述的目标转速判定映射、油不足量判定映射及油面下降判定程序来判定油面的下降。RAM51b临时存储数据或构成工作区域。在R0M51c中存储有后述的目标转速判定映射、油不足量判定映射及油面下降判定程序。向输入口 51d输入来自油压传感器52、油温传感器53及转速传感器54的检测信息,输出口 51e将异常信号向后述的警告装置55输出。油压传感器52设置在油供给路径20的主油道32上,根据向主油道32供给的油的油压来检测油泵I的油喷出压力。油温传感器53设置在主油道32上,检测向主油道32供给的油的温度。转速传感器54检测内燃机的曲轴的转速,ECU51根据曲轴传感器的每单位时间的转速来算出内燃机的转速(rpm)。另外,ECU51在多级的油喷出压力中的油喷出压力的上升变化量最大的区域中,对应于油喷出压力的切换喷出压力(例如图9、图12的R点、S点)而预先设定内燃机的目标转速N3。与该切换喷出压力R、S对应的内燃机的目标转速N3根据油的温度而不同,切换喷出压力R、S及内燃机的目标转速N3按照油的温度设定。具体而言,表示图9所示的内燃机的转速与油喷出压力之间的关系的图显示油温为高温区域(例如约11(T130°C)的情况,例如是约130°C的油压特性。图12是表示油温为常用温度区域(例如常温 约Il(TC)时的内燃机的转速与油喷出压力之间的关系的图,例如是约80°C的油压特性。在此,如图9所示,在油温高时,油喷出压力急剧上升的切换喷出压力R、S向内燃机的高旋转区域侧移动。其理由是,油的粘性伴随着油温的上升而下降,在被供给有油的润滑部位7处的油的泄漏增多,由此与内燃机的转速的上升相对的油喷出压力的上升的比例降低。换言之,这是因为,在油的粘性低时,被供给有油的润滑部位7处的油的泄漏少,因此与内燃机的转速的上升相对的油喷出压力的上升的比例升高。在ECU51的R0M51c存储有根据内燃机的目标转速N3分配与油的温度相对的切换喷出压力R、S的目标转速判定映射,基于由油温传感器53检测到的油温,参照目标转速判定映射,根据内燃机的转速N3来变更切换喷出压力R、S。因此,例如图9所示,在油的温度为130°C时,从目标转速判定映射读出与油的温度对应的切换喷出压力R、S及内燃机的转速N3,而把握油泵I的动作状态。需要说明的是,该切换喷出压力R、S及内燃机的转速N3与油的温度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不通过映射,而通过基于在内燃机的运转时检测到的油喷出压力、油温、内燃机的转速来进行学习控制,由此来算出。ECU51以对应于切换喷出压力R设定的内燃机的目标转速N3与成为切换喷出压力R时由油压传感器52实际检测到的内燃机的实际转速N之间的偏差为判定值以上为条件,来判定为积存在油盘11内的油面下降。尤其是E⑶51基于由油温传感器53检测到的油的温度来变更使切换喷出压力R、S与内燃机的目标转速N3对应的数据。即,ECU51从存储于R0M51c的目标转速判定映射读入与油的温度建立了关联的切换喷出压力R、S和内燃机的目标转速N3。并且,E⑶51参照从目标转速判定映射读出的切换喷出压力R及目标转速N3,以对应于切换喷出压力R设定的目标转速N3与成为切换喷出压力R时实际检测到的内燃机的实际转速之间的偏差为判定值以上为条件,判定为积存在油盘11内的油面下降,输出异常信号。另外,在ECU51的R0M51c存储有油不足量判定映射,在该映射中,将对应于切换喷出压力R设定的目标转速N3与成为切换喷出压力R时实际检测到的内燃机的实际转速之间的偏差和对应于该偏差的油量建立关联而进行存储。ECU51基于该映射推定积存在油盘11内的油的变化量,由此来推定积存在油盘11内的油的不足量、即与从适当的油面下降的量相当的油不足量。另外,油供给装置50具备作为异常通知单元的警告装置55,该警告装置55通过在从ECU51输入异常信号时点亮来将油面下降的情况通知给驾驶员。需要说明的是,作为通知方法,并不局限于点亮等视觉性的通知,也可以是基于蜂鸣音等的听觉性的通知、基于振动的体感性的通知。接下来,基于图13所示的流程图,说明油面下降判定方法。图13是存储于ECU51的R0M51C的油面下降判定程序,ECU51的CPU51a基于该油面下降判定程序进行油面下降判定。首先,CPU51a参照存储在R0M51c内的目标转速判定映射,读入高温区域及常用温度区域中的多个与油的温度及油喷出压力建立了关联的目标转速N3 (步骤SI)。接下来,CPU51a参照目标转速判定映射,读入与由油温传感器53检测到的当前的油温度建立了关联的切换喷出压力R、S及内燃机的目标转速N3 (步骤S2)。在此,以由油温传感器53检测到的油的温度为130°C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此时,切换喷出压力R、S及目标转速N3成为图9所示的特性。如图9所示,油泵I设定成在成为切换喷出压力R时使油喷出压力大致垂直上升至切换喷出压力S,切换喷出压力R、S的转速差例如成为几十rpm,非常小。接下来,CPU51a基于来自转速传感器54的检测信息,判别实际检测到的内燃机的实际转速N是否大于目标转速N3 (步骤S3)。CPU51a在步骤S3中判断为实际转速N小于目标转速N3时,判断为实际转速N未达到目标转速N3,结束本次的处理。CPU51a在步骤S3中判断为实际转速N大于目标转速N3时,基于来自油压传感器52的检测信息而判别当前的油压Pw是否大于切换喷出压力S (步骤S4)。需要说明的是,实际转速N与目标转速N3之差设定成大于目标转速N3成为切换喷出压力R而上升至切换喷出压力S时的内燃机的转速差。CPU51a在步骤4中判断为当前的油压Pw大于切换喷出压力S时,在目标转速N3下油喷出压力达到切换喷出压力S而正常上升至切换喷出压力R,由此判断为向油盘11积存充分的油而结束本次的处理。另外,CPU51a在步骤4中判断为当前的油压Pw小于切换喷出压力S时,判别目标转速N3与实际的油喷出压力成为切换喷出压力R时的实际转速N之间的偏差是否为判定值以上(步骤S5)。CPU51a在步骤S5中判断为目标转速N3与实际转速N之间的偏差小于判定值时,判断为油喷出压力成为切换喷出压力R时的实际转速N与目标转速N3之差在误差范围内,而结束本次的处理。即,油泵I执行实际的油喷出压力在与大致目标转速N3大致相同的实际转速N下达到切换喷出压力R而直接上升至切换喷出压力S的动作,因此CPU51a判断为积存于油盘11的油面为未产生吸气的充分的量。另一方面,CPU51a在步骤S5中判断为目标转速N3与实际转速N之间的偏差为判定值以上时,油泵I执行在比目标转速N3高的旋转区域中达到切换喷出压力R而上升至切换喷出压力S的动作,因此CPU51a判断为积存在油盘11内的油面下降而产生吸气。此时,CPU51a向警告装置55输出异常信号(步骤S6)。因此,通过警告装置55点亮来向驾驶员通知油不足的情况,催促驾驶员进行向油盘11补充油的作业。接下来,CPU51a参照存储在R0M51c内的油不足量判定映射,读出与目标转速N3和实际转速N之间的偏差对应的油量,向警告装置55发送表示该量的油不足信号(步骤S7),结束本次的处理。警告装置55在输入有油不足信号时,利用数字等来显示油不足量。接下来,基于图14 图24,说明根据目标转速N3与实际转速N之间的偏差来推定油量的方法。图14 图18是表示积存在油盘11内的油量与气泡的混合的比例的图,表示按照图14 图18的顺序而积存在油盘11内的油面下降的状态。图19 图23是表示对应于油面的目标转速N3与实际转速N之间的偏差的图,表示按照图19 图23的顺序而目标转速N3与实际转速N之间的偏差变大的状态。在图14中,积存在油盘11内的油面LO为适当的高度的油面、即在油盘11内积存有充分的量的油时,与从油面LO到油面LI之间的油量相对的空气混入率成为X%。另外,与从油面LI到油面L2之间的油量相对的空气混入率成为比X%少的Xl%,与从油面L2到油面L3之间的油量相对的空气混入率成为比Xl%少的X2%。另外,与从油面L3到油面L4之间的油量相对的空气混入率成为比X2%少的X3%,与油面L4的油量相对的空气混入率成为比X3%少的X4%。需要说明的是,X4为零。如图14 图18所示,向积存在油盘11内的油混入的空气越向油盘11的下方前进越少。在图14中,在油面 LO处于适当的油面时,滤油器30浸溃在油面L4的区域中,因此滤油器30未产生吸气,因此油压特性如图19所示成为按照设计的特性。S卩,油喷出压力达到切换喷出压力R时的内燃机的实际转速N (以下,也将该实际转速N称为截止转速N)与目标转速N3之间的偏差成为误差范围。在图15中,油面LO比适当的油面下降而滤油器30浸溃在空气的混入率成为X3的油面L3-L4的区域中时,产生吸气。因此,如图20所示,截止转速N从目标转速N3向高旋转侧移动,目标转速N3与截止转速N之间的偏差增大。在图16中,油面LO比适当的油面进一步下降而滤油器30浸溃在空气的混入率成为X2的油面L2-L3的区域中时,产生吸气。因此,如图20所示,截止转速N向高旋转侧进一步移动,目标转速N3与截止转速N之间的偏差进一步增大。在图17中,油面LO比适当的油面进一步下降而滤油器30浸溃在空气的混入率成为Xl的油面L1-L2的区域中时,如图22所示,截止转速N向高旋转侧进一步移动,目标转速N3与截止转速N之间的偏差进一步增大。此时的目标转速N3与截止转速N之间的偏差例如相当于油面处于红色区域的情况。在图18中,油面LO比适当的油面进一步下降而滤油器30浸溃在空气的混入率成为X的油面LO-Ll的区域中时,如图23所示,油喷出压力未上升至切换喷出压力R,因此,不会上升至切换喷出压力S。如图24所示,积存在油盘11内的油量与截止转速N为比例关系,当积存在油盘11内的油量少时,截止转速N直线性地进行变化。
如此,目标转速N3与实际转速N之间的偏差和积存在油盘11内的油变化量处于相关关系,油不足量判定映射中将该目标转速N3与实际转速N之间的偏差和积存在油盘11内的油变化量建立了关联。如此,本实施方式的油供给装置50具备油泵I,该油泵I设定在内燃机的转速分别达到多个目标转速N1、N2、N3、N4时对应于每个目标转速N1、N2、N3切换油喷出压力的多个切换喷出压力P、Q、R、S,ECU51以对应于切换喷出压力R设定的内燃机的目标转速N3与成为切换喷出压力R时实际检测到的内燃机的实际转速N之间的偏差为判定值以上为条件,判定为积存在油盘11内的油面下降。因此,E⑶51在对应于切换喷出压力R设定的目标转速N3与成为切换喷出压力R时的实际转速N之间的偏差小于判定值时,判断为实际转速N是接近目标转速N3的误差范围的转速,可以判定为实际的油喷出压力从切换喷出压力R上升至切换喷出压力RS。因此,油泵I在内燃机处于高旋转区域时,能够使油喷出压力从切换喷出压力R急剧上升至切换喷出压力S,能够向需要大量的油的供给的喷油器46供给而充分地润滑活塞。另外,ECU51在对应于切换喷出压力R设定的目标转速N3与成为切换喷出压力R时的实际转速N之间的偏差为判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当实际转速N成为比目标转速N3高的高转速时,产生吸气而油喷出压力下降,由此判定为积存在油盘11内的油面下降。其结果是,可以不需要高价的油面传感器,并且油检查作业可以不需要依赖于驾驶员,油供给装置50能够以廉价的结构来可靠地检测油面下降的情况。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油供给装置50具备检测从油泵I喷出的油喷出压力的油压传感器52及检测内燃机的转速的转速传感器54,因此ECU51基于来自油压传感器52及转速传感器54的检测信息,能够可靠地把握从油泵I喷出的油的喷出压力和内燃机的转速。另外,本实施方式的ECU51以判定为积存在油盘11内的油不足为条件,向警告装置55输出异常信号,警告装置55基于该异常信号进行通知,因此能够向驾驶员通知油不足的情况,从而能够催促驾驶员进行油的补充作业。另外,由于驾驶员能够认识到油不足的情况,因此能够防止在油不足的状态下驱动内燃机的情况,从而能够防止润滑部位7的润滑性的恶化。另外,本实施方式的ECU51根据对应于切换喷出压力R设定的目标转速N3与成为切换喷出压力R时实际检测到的内燃机的实际转速N之间的偏差,来推定从油泵I喷出的油量,因此可以不需要高价的油面传感器,并且油检查作业可以不需要依赖于驾驶员,能够可靠地检测积存在油盘11内的油面下降的情况。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油供给装置50具有检测从油泵I喷出的油的温度的油温传感器53,ECU51基于从油泵I喷出的油的温度,根据内燃机的目标转速N3来变更切换喷出压力 R、S。因此,E⑶51能够基于油的温度设定与内燃机的目标转速N3对应的最适的切换喷出压力R,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对应于切换喷出压力R设定的目标转速N3与成为切换喷出压力R时的实际检测到的内燃机的实际转速N之间的偏差。其结果是,ECU51能够高精度地判定油面下降的情况。另外,本实施方式的ECU51基于油温传感器53的检测信息算出切换喷出压力R及目标转速N3,以对应于切换喷出压力R设定的目标转速N3与成为切换喷出压力R时实际检测到的实际转速N之间的偏差处于判定值以上为条件,判定为积存在油盘11内的油面下降。因此,E⑶51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对应于切换喷出压力R设定的目标转速N3与成为切换喷出压力R时实际检测到的实际转速N之间的偏差。其结果是,能够高精度地判定油面下降。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ECU51也可以将对应于切换喷出压力R设定的内燃机的目标转速与成为切换喷出压力S时实际检测到的内燃机的实际转速之间的偏差为判定值以上作为条件,判定为积存在油盘11内的油面下降。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设定为切换喷出压力R,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设定为切换喷出压力P、Q、T中的任一者。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具有通过廉价的结构能够可靠地检测积存在油积存单元中的油面下降的情况的效果,作为向车辆的内燃机的润滑部位供给油而进行润滑部位的润滑及冷却的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等有用。标号说明I油泵(泵单元)11油盘(油积存单元)20油供给路径50油供给装置51 ECU (异常判定单元)51a CPU51b RAM52油压传感器(喷出压力检测单元)53油温传感器(油温检测单元)54转速传感器(转速检测单元)55警告装置(异常通知单元)
权利要求
1.一种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具备将积存在油积存单元内的油向内燃机的多个润滑部位供给并向所述油积存单元回收的油供给路径;及将积存在所述油积存单元内的油向所述油供给路径喷出的泵单元, 所述泵单元根据所述内燃机的转速区域而将所述内燃机的每单位转速的所述泵单元的油喷出压力的上升变化量可变控制成不同的多级的油喷出压力,设定在所述内燃机的转速分别达到多个目标转速时对应于每个所述目标转速切换油喷出压力的多个切换喷出压力,所述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有异常判定单元,该异常判定单元对应于所述多个切换喷出压力中的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预先设定所述目标转速,以对应于所述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设定的所述目标转速与成为所述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时实际检测到的所述内燃机的实际转速之间的偏差为判定值以上为条件,来判定为积存在所述油积存单元内的油面下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检测从所述泵单元喷出的油喷出压力的喷出压力检测单元和检测所述内燃机的转速的转速检测单元, 所述异常判定单元基于来自所述喷出压力检测单元及所述转速检测单元的检测信息,以对应于所述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设定的所述目标转速与成为所述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时实际检测到的所述内燃机的实际转速之间的偏差为判定值以上为条件,来判定为积存在所述油积存单元内的油面下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异常通知单元,所述异常判定单元以对应于所述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设定的所述目标转速与成为所述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时实际检测到的所述内燃机的实际转速之间的偏差为判定值以上为条件,向所述异常通知单元输出异常信号, 所述异常通知单元在从所述异常判定单元输入有所述异常信号时进行通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异常判定单元基于所述偏差来推定积存在所述油积存单元内的油的变化量。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检测从所述泵单元喷出的油的温度的油温检测单元,所述异常判定单元基于从所述泵单元喷出的油的温度,根据所述内燃机的目标转速来变更所述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异常判定单元基于所述油温检测单元的检测信息来算出所述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及与所述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对应的所述目标转速,以对应于所述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设定的所述目标转速与成为所述任意的切换喷出压力时实际检测到的所述内燃机的实际转速之间的偏差为判定值以上为条件,来判定为积存在所述油积存单元内的油面下降。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廉价的结构能够可靠地检测积存于油积存单元的油面下降的情况的内燃机的油供给装置。油供给装置(50)具备油泵(1),油泵(1)设定在内燃机的转速分别达到了多个目标转速(N1、N2、N3、N4)时对应于每个目标转速(N1、N2、N3)切换油喷出压力的多个切换喷出压力(P、Q、R、S),ECU(51)以对应于切换喷出压力(R)设定的内燃机的目标转速(N3)与成为切换喷出压力(R)时实际检测到的内燃机的实际转速(N)之间的偏差为判定值以上为条件,来判定为积存在油盘(11)内的油面下降。
文档编号F01M1/08GK103052770SQ201180005260
公开日2013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10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10日
发明者井上雄太 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