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电动转子式机油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48490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电动转子式机油泵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机油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电动转子式机油泵,包括电机、泵壳体、内转子和外转子,电机的电机轴通过轴承与电机壳连接;所述泵壳体与电机壳连接,泵壳体与电机壳连接并形成一内空腔,内空腔上安设内转子和外转子,其中,内转子与电机轴同轴转动;相应的,所述泵壳体上开设有与内、外转子配合的进油道和出油道;泵壳体还设有单向泄压阀;电机轴的轴肩与泵壳体之间设有轴向限位圈。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机油泵采用机械传动,各摩擦副之间摩擦力大,缩短发动机使用寿命的缺陷,提供一种改进后的电动转子式机油泵,采用电机驱动,避免了机油泵机械传动的缺陷。
【专利说明】一种汽车电动转子式机油泵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油泵领域,特别是一种汽车电动转子式机油泵。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汽车机油泵多采用机械传动,包括曲轴直接驱动和链条驱动,机油泵的结构大多采用转子泵和齿轮泵。
[0003]具有如下缺点:
[0004]1、采用机械传动,在刚启动发动机时,发动机各摩擦副之间缺乏有效润滑。发动机静置一定时间后,各摩擦副之间的机油将会流回油底壳,当启动发动机时,各摩擦副之间将发生干摩擦,加剧各摩擦副之间的磨损,将缩短发动机的维修周期和使用寿命。
[0005]2、采用机械传动,耗费发动机能量,降低发动机有效功率,不利于降低发动机油耗。
[0006]3、曲轴直接驱动的机油泵因结构限制,增加发动机长度,不利于发动机在机舱内的总体布置;链条传动的结构需增加传动装置,结构复杂,而且链条传动的噪声是一个非常难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机油泵采用机械传动,各摩擦副之间摩擦力大,缩短发动机使用寿命的缺陷,提供一种改进后的电动转子式机油泵,采用电机驱动,避免了机油泵机械传动的缺陷。
[0008]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电动转子式机油泵,包括电机、泵壳体、内转子和外转子,电机的电机轴通过轴承与电机壳连接;所述泵壳体与电机壳连接,泵壳体与电机壳连接并形成一内空腔,内空腔上安设内转子和外转子,其中,内转子与电机轴同轴转动;相应的,所述泵壳体上开设有与内、外转子配合的进油道和出油道;泵壳体还设有单向泄压阀;电机轴的轴肩与泵壳体之间设有轴向限位圈。
[0009]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电源驱动电机运转,电机轴带动设于其上的内转子,内转子用键或销子固定在转子轴,内转子驱动外转子,内转子和外转子中心具有偏心距,内转子带动外转子一起沿同一方向转动;内转子有4个凸齿,外转子的凹齿数比内转子的凸子数多一个,这样内、外转子同向不同步的旋转。转子的外廓形状曲线为次摆线。
[0010]转子齿形齿廓设计得使转子转到任何角度时,内、外转子每个齿的齿形廓线上总能互相成点接触。这样内、外转子间形成4个工作腔,随着转子的转动,这4个工作腔的容积是不断变化的。在进油道的一侧空腔,由于转子脱开啮合,容积逐渐增大,产生真空,机油被吸入,转子继续旋转,机油被带到出油道的一侧,这时,转子正好进入啮合,使这一空腔容积减小,油压升高,机油从齿间挤出并经出油道压送出去。这样,随着转子的不断旋转,机油就不断地被吸入和压出,并输送到发动机供油道和各摩擦副表面。
[00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0012]1、所述泵壳体与电机壳连接,泵壳体与电机壳连接并形成一内空腔,内空腔上安设内转子和外转子,其中,内转子与电机轴同轴转动;相应的,所述泵壳体上开设有与内、夕卜转子配合的进油道和出油道,相应的,泵壳体上开设有进油道和出油道。内转子和外转子、进油道和出油道为机油泵主要构件,其中,内转子与电机轴同轴转动,即可由电机驱动内转子,进而带动外转子,并能实现机油泵的功能,避免了现有技术的机油泵采用发动机驱动,耗费发动机能量,降低发动机有效功率的缺陷;采用电能作为驱动能源,不额外消耗发动机的能量,有利于提高燃油的利用率,有利于降低发动机燃油消耗。
[0013]2、泵壳体还设有单向泄压阀。当油道发生堵塞等情况时,电动机油泵供油压力将会提高,为防止电机载荷过大而发生过热,造成电机损坏,泵壳体开设有单向泄压阀,当供油压力高于设定值时,单向泄压阀将会被打开,大部分机油将通过单向泄压阀直接返回油底壳。
[0014]3、电机轴的轴肩与泵壳体之间设有轴向限位圈。电机转动时,电机轴与泵壳体之间是径向作用;为防止因为汽车抖动等因素,使得电机轴与泵壳体产生轴向位移的可能性,那么在电机轴的轴肩与泵壳体之间设置轴向限位圈,保证了电机轴与泵壳体不会产生轴向位移,进而保证了内、外转子工作的稳定性。
[0015]4、在启动发动机之前,本实用新型通电开始工作,便将机油输送至润滑油道及各个摩擦副之间,使发动机在启动时各摩擦副之间产生有效的润滑,有效改善干摩擦问题。同时,发动机内飞溅的机油可用于冷却电动机,防止电动机过热。
[0016]进一步的,所述轴承为滚柱轴承。因为电机轴与电机壳之间一直是径向运动,所以轴承承受着电机轴与电机壳之间转动的全部摩擦力,于是轴承经常需要更换,才能保证电机轴与电机壳之间转动的连贯性。为了减少更换轴承的次数,降低成本,而选用滚柱轴承;滚柱轴承中轴颈转动时与通常装在定位圈上的许多滚柱作圆周接触,也就是线接触,避免了常用的滚珠轴承点接触的缺陷,线触直接提高了接触的稳定性,同时改变了滚珠轴承因为接触面积少,轴承耐磨性,一旦滚珠轴承的接触点磨损,就必须更换轴承的缺陷,提高了轴承的耐磨性。
[0017]进一步的,所述出油道处开设有泄压回流孔,泄压回流孔上设有所述单向泄压阀。利用出油道的一部分油道孔且在此基础上另外一条新的油道作为泄压回流孔,并安设单向泄压阀。可以避免在电机壳上任意位置设置单向泄压阀,需要重新钻新油道孔,增加加工工序的缺陷。同时,泵体只有一个进油道一个出油道时,根据常识可知,当电机转动时,出油道与大气之间有压强差,使得在出油道附近的供油压力最大,而一旦出油道被堵,机油会大量堵塞于此,于是在此处设于单向泄压阀,当供油压力高于设定值时,单向泄压阀将会被打开,大部分机油可以以最快的时间通过单向泄压阀直接返回油底壳;避免了电机载荷过大而发生过热,造成电机损坏的缺陷。
[0018]进一步的,所述电机壳上设有一组上端开口的容油槽,此处的上端是指重力方式的上端,则机油不会单纯受重力影响,而从电机壳中流出,只会受温度影响挥发出机油气体。正常的工作状态,机油在电机壳内四处飞溅,直到电动机停止转动,此时部分机油会留滞在容油槽内,其他机油会通过出油道留出。留滞在容油槽内的机油在发动机不工作时,也能以挥发再冷凝的方式使电机壳内的装置得到一定的润滑。这样再启动发动机时,各摩擦副之间的干摩擦会进一步减少。当然如果发动机振荡剧烈,容油槽内的部分机油也会飞溅出来,但是飞溅出的量较少,并不影响上述技术效果的实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电动转子式机油泵实施例的剖视图;
[0020]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电动转子式机油泵实施例的内转子和外转子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电动转子式机油泵实施例的电机轴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0022]如图1、图2、图3所不,一种汽车电动转子式机油泵,包括电机、泵壳体12、内转子6和外转子7,电机的电机轴2通过轴承3与电机壳I连接,轴承3选用滚柱轴承;泵壳体12与电机壳I通过螺栓13连接,泵壳体12与电机壳I之间形成一内空腔,空腔上安设外转子7,内转子6设置于外转子7内,其中,内转子6与电机轴2同轴转动,内转子6上设有通?L,内转子6通过通孔与电机轴2连接,形成电机轴2与内转子6轴孔连接并同轴转动;相应的,所述泵壳体12上开设有进油道8和出油道9,所述出油道9处还连通有泄压回流孔15,泄压回流孔15上设有单向泄压阀16 ;电机轴2上设有第一轴肩111和第二轴肩112,第一轴肩111与内转子6配合形成电机轴2的轴向限位,第二轴肩112与泵壳体12之间设有轴向限位圈14,第一轴肩111与轴向限位圈14配合形成对泵壳体12的轴向限位。所述电机壳I上设有一组上端开口的容油槽(图1~3中未绘出)。
[0023]本实用新型使用电驱动机油泵替代现有技术中发动机驱动机油泵;将电动机与转子式机油泵结构融合为一个整体。本实用新型安装于曲轴箱下的油底壳内,方便机油泵进、出油管及机油集滤器的设计和布置。同时,发动机内飞溅的机油可用于冷却电机壳I内的装置4,5,防止电动机过热。而油底壳隔噪的优势可有效屏蔽电动机的噪声。
[0024]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权利要求】
1.一种汽车电动转子式机油泵,包括电机、泵壳体、内转子和外转子,电机的电机轴通过轴承与电机壳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壳体与电机壳连接,泵壳体与电机壳连接并形成一内空腔,内空腔上安设内转子和外转子,其中,内转子与电机轴同轴转动;相应的,所述泵壳体上开设有与内、外转子配合的进油道和出油道;泵壳体还设有单向泄压阀;电机轴的轴肩与泵壳体之间设有轴向限位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电动转子式机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为滚柱轴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电动转子式机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道处开设有泄压回流孔,泄压回流孔上设有所述单向泄压阀。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电动转子式机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壳上设有一组上端开口的容油槽。
【文档编号】F01M1/02GK203476425SQ201320578993
【公开日】2014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18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18日
【发明者】余海洋, 曹志良, 刘绍波 申请人: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