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内燃机的进气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56379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用于内燃机的进气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内燃机的进气系统(100),所述用于内燃机的进气系统(100)包括:节流阀侧进气管(1);将外部气体导入到节流阀侧进气管(1)和稳压罐(2)的至少一者中的外部气体导入口(11);以及板部(40),所述板部(40)设置在与外部气体导入口(11)连通的节流阀侧进气管(1)和稳压罐(2)中的上述的至少一者的内部,并且设置在外部气体导入口(11)的轴线(AL)上的与流路截面的外周缘部的附近具有距离的流路截面的中央部的区域中,板部(40)通过在流路截面的中央部阻挡外部气体,抑制从外部气体导入口(11)导入的外部气体流入到流路截面的外周缘部的附近。
【专利说明】用于内燃机的进气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大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内燃机的进气系统。

【背景技术】
[0002]在JP2010_144669A(g卩,在下文称作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已知用于将外部气体导入到节流阀侧进气管的用于内燃机的的进气系统。
[0003]专利文献I中公开的用于内燃机的进气系统包括:将进入空气从节流阀导入到主管部(稳压罐)的进气管(节流阀侧进气管);以及将排气循环气体导入到进气管内的EGR管(排气循环管)。根据专利文献I中公开的进气系统,配置成突出到进气管内的EGR管的出口部倾斜成面向主管部侧(下游侧)。因此,从EGR管导入的EGR气体的流出方向朝向下游侧,以便导入到各汽缸的EGR气体的浓度或密度均一化。
[0004]然而,根据专利文献I中公开的用于内燃机的进气系统,当从EGR管导入到进气管(节流阀侧进气管)的EGR气体(外部气体)的量(即,EGR气体流率)增大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从EGR管导入到进气管(节流阀侧进气管)的EGR气体(外部气体)在进气管内横穿或横跨地直线流动从而到达进气管的外周缘部(内壁表面),并沿着进气管的外周缘部移动。外周缘部被设置为与EGR管相对。具体地,在节流阀略微打开(即,半开状态)的情况下,由于在空气经由阀(阀体)与管道的外周缘部(内壁面)之间的微小间隙流入到下游侧,或者沿着外周缘部流入到下游侧的区域内,流体的流速假定为较高,因此沿着进气管的外周缘部移动的EGR气体通过沿着外周缘部流动的进气的快速流动被运载到下游侧,而不发生扩散或者不发生混合。因此,根据专利文献I中公开的已知的用于内燃机的进气系统,用于向各汽缸分配EGR气体(外部气体)的分配精度不够。
[0005]因此,存在对用于内燃机的进气系统的需求,该进气系统提高向各汽缸分配外部气体的分配精度。


【发明内容】

[0006]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内燃机的进气系统,包括:节流阀侧进气管,所述节流阀侧进气管包括与节流阀连接的第一端和与稳压罐连接的第二端;外部气体导入口,所述外部气体导入口设置在节流阀侧进气管和稳压罐中的至少一者上,并将外部气体导入到节流阀侧进气管和稳压罐中的上述的至少一者内;以及板部,所述板部设置在与外部气体导入口连通的节流阀侧进气管和稳压罐中的上述的至少一者的内部,并且设置在外部气体导入口的轴线上的与流路截面的外周缘部的附近具有距离的流路截面的中央部的区域中,板部通过在流路截面的中央部阻挡从外部气体导入口导入的外部气体,抑制外部气体流入到流路截面的外周缘部的附近。
[0007]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内燃机的进气系统,通过设置板部,所述板部设置在与外部气体导入口连通的节流阀侧进气管和稳压罐中的上述的至少一者上,并且设置在外部气体导入口的轴线上的与流路截面的外周缘部的附近具有距离的流路截面的中央部的区域中,板部通过在流路截面的中央部阻挡从外部气体导入口导入的外部气体,抑制外部气体流到流路截面的外周缘部的附近,由此能够抑制从外部气体导入口导入之后还横穿流路的外部气体到达流路截面的外周缘部(流路的内壁面)或者流路截面的外周缘部(流路的内壁面)的附近。由此,即使节流阀略微打开(半开状态)并且在流路截面的外周缘部(流路的内壁面)的附近形成了流速高的高速区域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外部气体被运载到下游侧,而不发生扩散。因此,抑制外部气体流动而不发生扩散并且进一步提高将外部气体分配到各汽缸的分配精度。另外,即使在流路内设置板部时,通过充分地减小板状的板部的厚度,也能够抑制由板部引起的压力损失,由此抑制对内燃机的输出产生不良影响。由于外部气体的导入量增大得越多,到达流路截面的外周缘部的外部气体可能增加得越多,因此本发明的用于内燃机的进气系统对于从外部气体导入口导入的外部气体的量多的情况(即,外部气体比率较高的运转状态)特别有效。
[0008]根据本发明,板部包括在设有板部的流路截面的部分上朝向外部气体导入口开口的凹状的截面形状,并且包括从节流阀沿着进入空气的流向延伸的薄板形状。
[0009]根据本发明的结构,由于从外部气体导入口直线流动的外部气体被容纳在凹状的板部内进行循环,因此有效地抑制被板部阻挡的外部气体经由板部的端部泄漏到流路的外周缘部(内壁面)的附近。其结果是,有效地抑制外部气体被运载,而不发生扩散。另外,通过在薄板形状中形成板部,能够将由板部引起的压力损失抑制到最小。
[0010]根据本发明,板部包括朝向外部气体导入口开口并且形成为圆弧形、U形、以及V形中的一者的凹状的截面形状。
[0011]根据本发明的结构,凹状的截面形状可容易地由具有薄板形状的板部形成。
[0012]根据本发明,板部形成为:设有板部的流路截面中的凹状的截面形状的开口宽度比外部气体导入口的内径大。
[0013]根据本发明的构成,从外部气体导入口导入而直线流动地横穿流路的外部气体可被导入到板部的开口内以被容纳在其中。其结果是,由于能够在凹状的板部内容纳更多的外部气体,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外部气体到达流路的外周缘部(内壁面)或其附近的流速高的区域。
[0014]根据本发明,板部朝向相对于外部气体导入口的轴线的、进入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上游和下游的至少一者延伸。
[0015]根据本发明的结构,通过朝向上游和下游的至少一者延伸的板部,能够在进气的流动方向的广阔范围内抑制被板部阻挡的外部气体泄漏到流路的外周缘部(内壁面)的附近。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抑制外部气体到达流速高的高速区域内并且抑制外部气体被运载使其不会发生扩散。
[0016]根据本发明,板部被设置为从节流阀侧进气管的内部延伸到下游侧的稳压罐的内部。
[0017]根据本发明的结构,在保持抑制在流路截面的中央部被阻挡的外部气体到达流路的外周缘部(内壁面)的附近的状态的同时,将外部气体运载到稳压罐,同时使外部气体在流路中央部扩散。其结果是,使外部气体有效地扩散从而提高外部气体向各汽缸的分配精度。
[0018]根据本发明,用于内燃机的进气系统还包括从稳压罐形成分路并设置为分别连接到内燃机的多个汽缸的多个分配端口。板部设置为延伸到多个分配端口中的位于最上游侧的一个分配端口的位置。
[0019]例如,在分配端口的入口设置在相对于流路中心、外部气体导入口的相反侧的情况下,与在流路的外周缘部(外部气体导入口的相反侧的内壁面)附近的高速流体一起被运载而不会发生扩散的外部气体容易集中地流入到位于最上游侧的分配端口。根据本发明的结构,通过将板部延长到多个分配端口之中的位于最上游的分配端口,减小被分配到最上游侧的分配端口的外部气体的分配量,并且能够将外部气体分配到更下游侧的其他分配端口。另外,在分配端口的入口设置在与外部气体导入口相同侧的情况下,与在流路的外周缘部(与外部气体导入口相对的内壁面)附近的高速流体一起被运载的外部气体容易集中地流入到多个分配端口之中的位于最下游侧的分配端口中。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延伸到最上游侧的分配端口的板部,能够减小被分配到最下游侧的分配端口的外部气体的分配量,并且使分配到在较上游侧的其他分配端口的外部气体的分配置增大相应的减少量。因此,能够使外部气体的分配量均一化。因此,能够提高外部气体向各汽缸分配的分配精度。
[0020]根据本发明,板部被设置为上游侧端部延伸到在节流阀处于半开状态的状态下在节流阀的下游侧产生的负压湍流区域的内部。
[0021]根据本发明的结构,被板部阻挡并向上游侧引导的外部气体能够被原状地或没有改变地引导到负压湍流区。其结果是,由于能够使外部气体在负压湍流区域内扩散(混合、搅拌),因此在有效地抑制外部气体原状地或没有改变地运载使其不会发生扩散的同时,使外部气体有效地扩散到进入空气中。
[0022]根据本发明,板部设置于在节流阀处于半开状态的状态下在节流阀的下游侧产生的负压湍流区域的附近。
[0023]“半开状态”表示节流阀的完全打开状态与节流阀的完全闭合状态之间的状态,并且包括相对于完全闭合状态节流阀略微打开的微小开度的状态。根据本发明的结构,由于板部本身被设置在负压湍流区域的附近,被板部阻挡并向上游侧引导的外部气体能够在具有向下游侧引导的进气流体的状态下被很容易地导入到负压湍流区域。其结果是,由于外部气体能够在负压湍流区域中扩散(混合、或搅拌),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外部气体向各汽缸分配的分配精度。
[0024]根据本发明,流路截面的设有板部的部分的尺寸比设置在相对于设有板部的部分的上游侧的流路截面的部分的尺寸更大。
[0025]根据本发明的结构,由于设有板部的部分的流路截面尺寸设置为与相对于设有板部的部分的更上游侧上的部分相比扩大,因此能够补偿由于板部的设置所引起的流路截面尺寸的减小。其结果是,即使设置了板部,由于能够抑制进入空气的压力损失增加,因此,能够抑制进入空气的压力损失增加的同时,通过板部提高外部气体向各汽缸分配的分配精度。
[0026]根据本发明,用于内燃机的进气系统还包括从节流阀侧进气管的内壁延伸到板部并与板部一体形成的支承部,所述支承部用于支承板部。
[0027]根据本发明的结构,能够将板部很容易地设置在远离流路截面的外周缘部的附近的中央部的位置或者与流路截面的外周缘部的附近具有距离的中央部的位置。
[0028]根据本发明,用于内燃机的进气系统还包括:第一进气系统主体部,所述第一进气系统主体部包括构成节流阀侧进气管并由树脂制成的部分;以及第二进气系统主体部,所述第二进气系统主体部包括构成节流阀侧进气管并由树脂制成的部分。第一进气系统主体部和第二进气系统主体部通过在支承部被插置在第一进气系统主体部与第二进气系统主体部之间的状态下进行焊接而接合在一起。板部和支承部由树脂制成。
[0029]根据本发明的结构,由于支承部可当通过焊接连接第一进气系统主体和第二进气系统主体部时的同时通过焊接接合到进气系统,因此,例如,与在接合第一进气系统主体部和第二进气系统主体部之后将板部和支承部组装到进气系统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组装工序,并且能够将板部和支承部很容易地设置于进气系统。
[0030]根据本发明,外部气体是再循环的排气、漏气、以及在燃料箱内产生的蒸发燃料气体中的任一气体。
[0031]根据本发明的结构,通过板部,抑制再循环的排气、漏气、以及蒸发燃料气体中的任一气体原状地或没有改变地运载,而不会发生扩散,由此能够提高外部气体向各汽缸分配的分配精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2]通过下面参照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前述的和附加的特征和特性将变得更明显,其中:
[0033]图1是根据本文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进气系统的俯视图;
[0034]图2是沿图1的线I1-1I剖开的进气系统的局部剖视图;
[0035]图3是沿图1的线II1-1II剖开的进气系统的剖视图;
[0036]图4是进气系统的放大的局部剖开的示意图,其表示图1所示的进气系统的板部附近区域;
[0037]图5是沿图1的线V-V剖开的进气系统的局部剖视图;
[0038]图6是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进气系统的板部的剖视图;
[0039]图7是根据本文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进气系统的板部的剖视图;
[0040]图8是根据本文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进气系统的板部的剖视图;以及
[0041]图9是根据本文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进气系统的板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2]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43]参照图1至图5,对内燃机的进气系统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0044]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的进气系统100对应于汽车用的多汽缸发动机10的进气系统。如图1所示,进气系统100被配置成接收经由空气净化器和节流阀20到达的进气。另外,进气系统100被配置在多汽缸发动机10的上游侧,用以将进入空气导入到多汽缸发动机10的各汽缸中。另外,进气系统100被配置成使再循环的排气气体(EGR气体或废弃再循环气体)返回到其中。EGR气体是外部气体的一例。
[0045]如图1和图2所示,发动机10包括多个进气口 10a,各汽缸设置一个进气口 10a。多个进气口 1a分别连接到进气系统100的分配端口 3。作为旋转式节流阀的节流阀20被设置在节流阀20a上。节流阀20a的旋转轴20b被配置成沿与节流阀20的轴向(X方向)正交的横向(即,水平方向或Y方向)延伸。即,节流阀20a被配置成围绕设置为位于水平方向的旋转轴20b旋转,即,节流阀20a被配置成围绕旋转轴20b在上下方向(Z方向)旋转。
[0046]进气系统100包括:位于节流阀20的下游侧的圆筒形状的节流阀侧进气管I ;位于节流阀侧进气管I的下游的稳压罐2 ;以及位于稳压罐2的下游侧的多个分配端口 3。节流阀侧进气管1、稳压罐2以及多个分配端口 3通过由树脂制成的进气系统主体101而一体形成。如图3所示,进气系统主体101被分割成在节流阀侧进气管I的上下方向的两个部分。在节流阀侧进气管I中,设置在上侧(Zl侧)的第一进气系统主体部102和设置在下侧(Z2侧)的第二进气系统主体部103通过振动焊接连接,从而形成进气系统主体101 (节流阀侧进气管I)。
[0047]如图1和图2所示,稳压罐2形成为沿节流阀侧进气管I的轴向(X方向)延伸的圆管形状。多个分配端口 3与稳压罐2的外周缘部的上部侧(Zl方向侧)连接,并且设置为沿稳压罐2的管的轴向方向(X方向)相互平行。在俯视图中,分配端口 3与EGR管(排气再循环管)30相反的一侧设置在稳压罐2处,S卩,分配端口 3相对于稳压罐2设置在Yl-方向侧,而EGR气体管30相对于稳压罐2设置在Y2-方向侧。
[0048]如图1所示,节流阀侧进气管I的第一端la(上游侧的端部)与节流阀20连接,节流阀侧进气管I的第二端Ib (下游侧的端部)与稳压罐2连接。另外,如图3所示,节流阀侧进气管I包括具有圆形截面(即,与进入空气的流动方向X正交的流路的截面、Y-Z截面是圆形)的流路lc。EGR气体流通经过的一个EGR气体管30 (参照图1、图4以及图5)被安装在节流阀侧进气管I的第一端Ia与第二端Ib之间的中间位置上。如图3所示,EGR气体管30形成为,与节流阀侧进气管I连接的EGR气体管30的部分通向节流阀侧进气管I的流路Ic的圆形截面的中心O。
[0049]在与EGR气体管30的端部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用于将EGR气体导入到节流阀侧进气管I内的外部气体导入口 11。EGR气体管30和节流阀侧进气管I的流路Ic经由外部气体导入口 11连通。在图3所示的截面图中,外部气体导入口 11位于节流阀侧进气管I的Y2方向侧部略微上侧(Zl方向侧)的位置。另外,外部气体导入口 11被形成为使外部气体导入口 11 (EGR气体管30)的中心轴线AL通向节流阀侧进气管I的流路截面的中心O。外部气体导入口 11被形成为与内壁面Id平齐,使得不会相对于构成节流阀侧进气管I的流路Ic的内壁面Id突出到内侧(更靠近中心O的一侧)。
[0050]在节流阀20a处于半开状态(部分打开的状态)的状态下,EGR气体经由外部气体导入口 11被导入到节流阀侧进气管I内。通过使导入到流路Ic内并与进入空气混合的EGR气体再循环到发动机(各汽缸)中,能够减少泵送损失。响应于发动机的运转状态,控制将被导入到节流阀侧进气管I内的EGR气体的量。特别地,在节流阀20a的打开度小(节流阀20a略微打开)的低负载低旋转发动机运转区域中导入最大量的EGR气体。
[0051]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在节流阀侧进气管I内设置板部40。板部40通过在流路截面的中央部(围绕中心O)约束或阻挡从外部气体导入口 11导入的EGR气体,抑制EGR气体流入到流路截面的外周缘部(内壁面Id)的附近。支承部41被一体地设置在板部40上,支承部41从节流阀侧进气管I的内壁沿流路Ic的半径方向延伸到板部40从而支承板部40。根据本实施方式,板部40和支承部41被构成为单个树脂成形部件。
[0052]如图4所示,板部40在进入空气的流通方向(X方向)上位于节流阀侧进气管I的扩管区域If中。更具体而言,节流阀侧进气管I以下述方式构成:随着管径向下游侧逐渐增大,流路Ic的截面尺寸向下游侧逐渐增大。即,节流阀侧进气管I包括:流路Ic的截面尺寸(即,内径)恒定(dl)的恒定区域Ie ;以及流路Ic的截面尺寸(内径)向下游侧逐渐增大的扩管区域fl (最大内径d2>dl)。恒定区域Ie位于扩管区域fl的上游。因此,设有节流阀侧进气管I的板部40的部分(扩管区域If)的流路截面的截面尺寸(内径)比设有板部40的部分的上游侧的部分(恒定区域Ie)的流路截面大。因此,由设置板部40所引起的减小的流路截面尺寸得到补偿。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尽管在扩管区域fl设有板部40,但扩管区域Π的实际的流路截面尺寸(即,进入空气能够循环或流通的截面尺寸)等于或大于恒定区域Ie的流路截面尺寸。另外,板部40设置于在节流阀20a处于半开状态(部分打开状态)的状态下在节流阀20a的下游侧(X2侧)产生的负压湍流区域A的附近。
[0053]另外,在图3所示的流路截面中,板部40被设置在外部气体导入口 11的中心轴线AL在中心O处的区域中,该区域与流路截面的外周缘部(内壁面Id)具有距离。即,板部40被配置成在流路Ic的中央部与外部气体导入口 11的中心轴线AL相交。板部40包括在设有板部40和外部气体导入口 11的流路截面中朝向外部气体导入口 11开口的凹状截面。即,板部40包括与外部气体导入口 11相对或面向外部气体导入口 11的开口 42。根据本实施方式,板部40包括圆弧形状的凹状截面。板部40形成为内径大致恒定并且与流路Ic的中心O同轴的半圆弧形状。
[0054]板部40形成为,使设有板部40和外部气体导入口 11的流路截面上的形成为凹状的开口 42的开口宽度Wl大于外部气体导入口 11的内径d3。另外,板部40的开口 42设置为与外部气体导入口 11面对面或者正对。即,形成有开口 42的板部40的端面为与外部气体导入口 11的中心轴线AL正交。
[0055]另外,板部40包括具有厚度t并且在沿着来自节流阀20的进入空气的流向的X方向上延伸的薄板形状。板部40的厚度在X方向的全长上大致恒定(t)。板部40的厚度t被设定为不妨碍(难以妨碍)来自节流阀20的进入空气的流动的尺寸。
[0056]另外,如图4所不,沿X方向延伸的板部40被设置为相对于外部气体导入口 11的中心轴线AL向进入空气的流动方向X的上游方向(XI侧)和下游方向(X2侧)延伸。
[0057]在下游侧,板部40设置为从节流阀侧进气管I的内部延伸到设置在下游侧的稳压罐2的内部。另外,如图1和图4所示,板部40延伸到从稳压罐2分支并与发动机的多个汽缸分别连接的多个分配端口 3中的位于最上游侧(XI侧)的分配端口 3的位置。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板部40的下游侧端部43与位于多个分配端口 3之中的最上游侧的分配端口 3的入口部分重叠长度LI。
[0058]板部40的上游侧端部44延伸到在节流阀20a处于半开状态的状态下负压湍流区域A的内部。根据本实施方式,板部40与位于上游侧端部44的负压湍流区域A重叠长度L2。在这种情况下,负压湍流区域A是具有当节流阀20a的开度特别小时在节流阀20a的背面(下游侧)形成的负压的尾流区域。如图5所示,尾流区域形成为当沿着流路Ic在截面(XZ截面)中观察时向下游侧突出的大致卵形或椭圆形的区域。负压湍流区域A的尺寸根据节流阀20a的开度而发生变化。根据本实施方式,当EGR气体的导入量为最大时(具有当EGR气体的导入量为最大时节流阀20a的打开度的负压湍流区域A的尺寸)所形成的负压湍流区域A的尺寸被定义为基准。如上所述,由于EGR气体的导入量在节流阀20a的打开度小(当节流阀20a略微打开)时的低负载低旋转的发动机运转区域中最大,因此板部40设置为使得上游侧端部44延伸到在节流阀20a的打开度小的状态(即,EGR气体的导入量最大的状态)下所形成的负压湍流区域A的内部。
[0059]如图4所示,板部40的支承部41包括在沿着进入空气的流动方向的X方向上延伸的薄板形状。如图3所示,支承部41连接到Yl方向侧的内壁,该内壁与在节流阀侧进气管I内位于Y2方向侧的外部气体导入口 11相反。支承部41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支承部41在与内壁面Id具有距离的端部支承板部40。支承部41支承板部40,使得圆弧形状的板部40的圆弧中心位于或者相应于流路Ic的中心O。
[0060]另外,支承部41在第一进气系统主体部102和第二进气系统主体部103夹持支承部41 (支承部41夹置在第一进气系统主体部102与第二进气系统主体部103之间)的状态下,通过振动焊接,被连接并且被固定到节流阀侧进气管I (第一进气系统主体部102和第二进气系统主体部103)。具体而言,支承部41具有在其内壁侧的端部的焊接部45。焊接部45与相对于第一进气系统主体部102设置为下侧的第二进气系统主体部103的第二焊接部103a —起构成第一进气系统主体部102和第二进气系统主体部103的接合面的一部分。第二进气系统主体部103的第二焊接部103a和支承部41的焊接部45在第二焊接部103a和焊接部45被按压到第一焊接部102a的状态下,通过振动焊接,被焊接到第一焊接部102a。因此,支承部41与板部40 —起被固定到节流阀侧进气管I。
[0061]以下,参照图1、图3、图4和图5,对在节流阀20a处于半开状态(即,部分打开状态)的状态下EGR气体扩散或散布到经由节流阀20导入的进入空气中进行说明。
[0062]在节流阀20a的打开度小的状态(当节流阀20a略微打开时)下,如图5所示,由于节流阀20a与流路Ic的内壁面Id之间的间隙或开口(空气通路)狭窄,因此在沿内壁面Id设置的间隙或开口(空气通路)上形成进入空气的流速很高的高速区域B(参照图3的阴影部分)。因此,在图3所示的流路截面(YZ截面)中在与旋转轴20b (参照图1)正交的外周缘部上形成高速区域B。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旋转轴20b被设置在水平方向(Y方向),因此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在内壁面Id的附近形成高速区域B。高速区域B形成为与旋转轴20b大致平行的扁平形状。负压湍流区域A(参照图4和图5)形成在高速区域B之间以及流路Ic的中央区域。
[0063]当节流阀20a略微打开时,经由外部气体导入口 11被导入到节流阀侧进气管I内的EGR气体以与流路Ic直线横跨或横穿的方式流动(EGR气体与流路Ic横跨以保持直线运动)。在没有设置板部40的情况下,EGR气体沿外部气体导入口 11的中心轴线AL到达流路Ic的外周缘部(内壁面Id),并沿内壁面Id流入到高速区域B。因此,在没有设置板部40的情况下,未扩散的EGR气体与高速区域B中的进入空气一起被运载,而被不均匀地分配到分配端口 3 (特别是,被运载位于最上游侧的分配端口 3)。
[0064]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横穿流路Ic流动的EGR气体进入板部40的开口 42,并且被板部40的底部阻挡或阻碍。因此,EGR气体没有到达流路Ic的外周缘部的高速区域B,而是相对于板部40分路到上游侧(Pl)和下游侧(P2),如图4所示,滞留在板部40 (流路Ic的中央部)内。分路到下游侧(P2)的EGR气体沿板部40的圆弧状的内周面打旋的同时移动到下游侧(P3)。在这种情况下,EGR气体的一部分(P4)从板部40的开口 42的端部泄漏到外部,并且流路Ic内的EGR气体的分布区域逐渐扩大(EGR气体扩散或散布)。然后,当EGR气体进入稳压罐2内并到达下游侧端部43时,EGR气体在稳压罐2内向下游侧扩散(P5)。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板部40的下游侧端部43延伸到多个分配端口之中位于最上游侧的分配端口 3的位置,因此,抑制了多个分配端口 3之中的EGR气体由于分配到位于最上游侧的分配端口 3而导致的不均衡或不均匀的分配。
[0065]另一方面,分路到板部40的上游侧的EGR气体(Pl)滞留在流路Ic的中央部(即,中心O附近)的同时被板部40导入到上游侧端部44,并到达节流阀20a的下游的负压湍流区域A(P6)。然后,EGR气体(P6)由于负压湍流区域A的真空压力或负压,被朝向上游侧(XI方向侧)抽吸而倒流(P7)。由于在负压湍流区域A中产生由图4的箭头P7表示的涡流,因此促进了回流到负压湍流区域A的EGR气体与来自节流阀20的进入空气的混合或扩散。在负压湍流区域A扩撒的EGR气体作为与进入空气混合的气体被运载到下游侧。因此,被导入到流路Ic内的EGR气体相对于进入空气充分地扩散,并以非常均匀的方式被分配到分配端口 3。
[0066]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板部40,所述板部40通过在中心O或流路截面的中心O周围的中心部分阻挡从外部气体导入口 11导入的EGR气体,抑制EGR气体流入到流路截面的外周缘部或者外周缘部的附近,其中,板部40位于外部气体导入口 11的中心轴线AL的在中心O的区域中,或者位于与流路截面的外周缘部(流路Ic的内壁面Id)具有距离的围绕中心O的中心部分、或者与外部气体导入口 11连通的节流阀侧进气管I的内部且位于流路截面的外周缘部(流路Ic的内壁面Id)的附近,抑制EGR气体流入到流路断面的外周缘部或外周缘部的附近。即,能够抑制从由此外部气体导入口 11导入并横穿流路Ic的EGR气体到达流路截面的外周缘部(流路Ic的内壁面Id)或者流路截面的外周缘部(流路Ic的内壁面Id)的附近。因此,在节流阀20处于半开状态(节流阀略微打开)的情况下,即使在流路截面的外周缘部(内壁面Id)处或者外周缘部的附近形成高速区域或流速高的区域的情况下,防止EGR气体被运载到下游侧,使其不会发生扩散。因此,由于抑制EGR气体流动使其不会发生扩散,因此能够提高EGR气体向各汽缸的分配精度。由于经由流路截面的外周缘部循环的EGR气体容易随着EGR的导入量增多而增加,因此多汽缸发动机10的该进气系统100在来自外部气体导入口 11的EGR气体的导入量多的情况下(EGR气体的比率被设定为较高的低负载低旋转发动机运转区域)特别有利。
[0067]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板部40被形成为朝向外部气体导入口 11开口的凹状截面以及在沿着来自节流阀20的进入空气的流动方向的X方向上延伸的具有厚度t的薄板形状。因此,EGR气体被容纳在具有凹状结构的板部40的内部,从而有效地抑制EGR气体经由板部40的端部泄漏到流路Ic的外周缘部(内壁面Id)或者流路Ic的外周缘部(内壁面Id)的附近。因此,抑制EGR气体流动而不会发生扩散。另外,由于板部40形成为薄板形状,因此能够将由板部40引起的压力损失抑制到最小值。
[0068]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板部40形成为具有朝向外部气体导入口 11开口的圆弧形状的凹状截面。由此,使用薄板形状的板部40能够容易地形成凹状截面形状。
[0069]根据本实施方式,板部40形成为,在流路截面中凹陷的开口 42的开口宽度Wl大于外部气体导入口 11的内径d3。由此,从外部气体导入口 11直线流动的EGR气体能够经由开口 42被导入并容纳在板部40中。由于更大量的EGR气体能够被容纳在凹状的板部40内,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EGR气体泄漏到位于流路Ic的外周缘部(内壁面Id)或其附近的高速区域B中。
[0070]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板部40形成为延伸到相对于外部气体导入口 11的中心轴线AL的进入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XI侧)和下游侧(X2侧)。因此,在进气的流动方向X的广阔的范围内,抑制EGR气体到达流路Ic的外周缘部(内壁面Id)。因此,有效地抑制EGR气体到达高速区域B,并抑制EGR气体被运载而不会扩散。
[0071]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板部40设置为从节流阀侧进气管I的内部延伸到下游侧的稳压罐2的内部。因此,在保持抑制EGR气体到达流路Ic的外周缘部(内壁面Id)或流路Ic的外周缘部(内壁面Id)的附近的状态的同时,EGR气体能够在中心O或者围绕流路Ic的中心O的中心部扩散的同时,被运载到稳压罐2。因此,由于EGR气体有效地扩散,因此能够提高EGR气体向各汽缸的分配精度或分配准确度。
[0072]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板部40被设置为延伸到位于最上游侧(XI侧)的分配端口 3。根据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分配端口 3的入口被设置在与外部气体导入口 11的相反侧(Yl侧)的结构,假设EGR气体随着在高速区域B中的流体被一起运载而不发生扩散,EGR气体容易集中地流入到多个分配端口 3之中的位于最上游侧的分配端口 3。由于板部40延伸到多个分配端口 3之中位于最上游侧的分配端口 3,减小EGR气体向最上游侧的分配端口 3的分配量,并且能够将EGR气体分配到相对于最上游侧的分配端口 3位于下游侧的分配端口 3。因此,能够提高EGR气体向各汽缸的分配精度。
[0073]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板部40形成为,上游侧端部44延伸到在节流阀20处于半开的状态下在节流阀20a的下游侧产生的负压湍流区域A内。根据前面的结构,被板部40阻挡并且导向至上游侧(XI方向)的EGR气体能够被保持原样地导入到负压湍流区域A。因此,由于EGR气体能够在负压湍流区域A内扩散(搅拌或混合),因此能够更有效地进行EGR气体向进入空气的扩散。另外,通过将板部40形成为,在节流阀20的半开状态下(EGR气体的导入量最大的状态),上游侧端部44延伸到在节流阀20的打开度小(当节流阀20略微打开)的状态下形成的负压湍流区域A的内部,即使在EGR气体的导入量最大的状态下,也能够使EGR气体有效地扩散到进入空气中。
[0074]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在当节流阀20处于半开状态时,板部40被设置在节流阀20a的下游侧所产生的负压湍流区域A处或其附近。由此,由于板部40自身被设置在负压湍流区域A处或其附近,因此被板部40阻挡并引导至上游侧(XI方向)的EGR气体很容易导入到负压湍流区域A,从而扩散到被引导至下游侧(X2方向)的进入空气的气流中。
[0075]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流路Ic被构造成,设置有板部40的部分(扩管区域If)的流路Ic的流路截面具有比板部40的上游侧的恒定区域Ie中的流路截面的截面尺寸更大的截面尺寸。因此,由于补偿了由设置板部40而引起的流路截面面积的减小,因此能够抑制进入空气的压力损失增加。因此,抑制进入空气的压力损失增加的同时,通过板部40提高EGR气体向各汽缸的分配精度。
[0076]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从节流阀侧进气管I的内壁延伸到板部40并且支承板部40的支承部41与板部40 —体地设置。由此,板部40被容易地设置在中心O位置或围绕中心O的中心部分,中心O与流路截面的外周缘部(内壁面Id)或流路截面的外周缘部(内壁面Id)的附近具有距离。
[0077]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第一进气系统主体部102和第二进气系统主体部103在支承部41被夹持或插置在第一进气系统主体部102与第二进气系统主体部103之间的状态下通过焊接进行连接。由此,由于当通过焊接连接第一进气系统主体部102和第二进气系统主体部103时,支承部41也能够一起被焊接到进气系统100,因此能够简化组装工序,并且能够将板部40和支承部41容易地设置于进气系统100上。
[0078]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进气系统100被构造成经由外部气体导入口 11导入作为外部气体的EGR气体(S卩,再循环的排气)。通过板部40的构造,抑制EGR气体流动使其不会发生扩散,并且能够提高EGR气体向各汽缸的分配精度。
[0079]以下将描述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板部40包括朝向外部气体导入口 11开口的圆弧形的凹状截面。可替换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如图6所示,设置U形的板部140。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共同的结构,不重复说明。
[0080]如图6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板部140包括朝向外部气体导入口11开口的U形的凹状截面。更具体地,板部140包括具有开口宽度W2的开口 142、以及在开口宽度方向上的侧壁部144的内尺寸大致恒定的状态下延伸至底部143的一对侧壁部144。底部143形成为大致平坦形状。
[0081]另外,根据板部140,开口 142的开口宽度W2大于外部气体导入口 11的内径d3。板部140的开口 142形成为与外部气体导入口 11正对。即,形成有板部140的开口 142的端面(换言之,底部143)与外部气体导入口 11的中心轴线AL正交。
[0082]第一变形例的板部140的其他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根据包括第一变形例的U形的横截面形状的板部140,使用薄板形状能够容易地形成凹状的截面形状。可替选地,板部140也可以包括底部143形成为圆弧状的U形。
[0083]根据具有根据第一变形例的U形构造的板部140,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优点和效果。
[0084]根据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设置V形的板部。
[0085]根据第二变形例,如图7所示,板部240包括朝向外部气体导入口 11开口的V形的凹状截面。具体而言,板部240包括具有开口宽度W3的开口 242、以及以开口宽度方向上的内尺寸成比例地或逐渐地减小的方式延伸到底部243的一对侧壁部244。底部243在侧壁部244接合在一起的部分上形成为圆弧状(圆形)。
[0086]板部240的开口 242的开口宽度W3大于外部气体导入口 11的内径d3。板部240的开口 242形成为与外部气体导入口 11正对。S卩,形成有板部240的开口 242的端面(通过一对侧壁部244的末端部的平面)与外部气体导入口 11的中心轴线AL正交。
[0087]第二变形例的板部240的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根据包括根据第二变形例的V形的横截面形状的板部240,使用薄板形状能够容易地形成凹状的截面形状。根据可替换的结构,可以通过以直线(平面)的形式连接侧壁部244,形成板部240,从而形成为V形,使得底部243包括锐角的角部。
[0088]根据具有第二变形例的V形结构的板部240,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优点和效果。
[0089]以下将描述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使板部40的开口 42与外部气体导入口 11正对的方式形成板部40。根据图8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以使开口部不与外部气体导入口 11正对而是相对于外部气体导入口 11的中心轴线AL倾斜的方式,形成板部。
[0090]如图8所示,第三变形例的板部340包括朝向外部气体导入口 11开口的圆弧形状的凹状截面形状。根据第三变形例,虽然板部340的开口 342朝向外部气体导入口 11开口,但开口 342不与外部气体导入口 11正对而产生倾斜。此外,板部340的圆弧被设置为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板部40 (参照图3)相似,并且包括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的开口宽度W1。
[0091]板部340的开口 342相对于外部气体导入口 11的中心轴线AL从下侧相对地面向上侧(Zl方向)倾斜。即,板部340以倾斜的方式设置,使得开口 342相对地面向上侧(Zl方向),从而相对于外部气体导入口 11的中心轴线AL从下侧接收EGR气体。因此,虽然根据本实施方式形成有开口 42的板部40的端面与外部气体导入口 11的中心轴线AL正交,但形成有开口 342的板部340的端面以比90度小的角度与中心轴线AL相交。由此,板部340形成为使与从中心轴线AL与板部340的交点C向上侧(Zl方向)延伸的部分343比从交点C向下侧(Z2方向)延伸的部分344短。
[0092]根据节流阀20a的旋转轴20b的方向(S卩,高速区域B在流路截面内的位置)、以及外部气体导入口 11的位置和方向,确定开口 342的方向。根据第三变形例,由于旋转轴20b沿Y方向延伸,因此在流路截面的上外周缘部和下外周缘部(Z方向)形成高速区域B。另外,从外部气体导入口 11导入的EGR气体沿着中心轴线AL从略微向上的位置以略微向下的方向被导入到流路Ic内。由于EGR气体很容易由于上述的位置关系到达下侧位置(Z2侦U的高速区域B,因此,根据第三变形例,板部340形成为开口 342以接收中心轴线AL的方式面向上侧,由此确保在板部340内从交点C向下侧(Ζ2侧)延伸的部分344是宽阔的。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EGR气体泄漏到流路Ic的外周缘部(内壁面Id)。与第三变形例相同,可以根据旋转轴20b的方向、外部气体导入口 11的位置以及中心轴线AL的方向(外部气体导入口 11的方向)确定开口 342的方向。
[0093]根据第三变形例的板部340的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根据第三变形例的板部340的结构,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优点和效果。
[0094]以下将描述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根据实施方式,板部40形成为半圆弧结构。可替换地,如图9所示,根据第四变形例,板部的圆弧的长度被进一步延长。
[0095]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板部440包括朝向外部气体导入口 11开口的圆弧形状的凹状截面形状。根据第四变形例,板部440形成为具有比半圆更长的圆弧长度或者具有大致3/4圆的圆弧的圆弧结构。因此,根据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板部440设置为使凹部的内部区域的最大宽度(即,圆弧的直径)W5大于开口宽度W4。板部440形成为使开口 442的开口宽度W4大于外部气体导入口 11的内径d3。
[0096]板部440的开口 442与外部气体导入口 11正对。第四变形例的板部440的其他的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即,具有恒定截面形状的板部440沿进入空气的流动方向(X方向)延伸。
[0097]根据第四变形例,由于板部440的圆弧长度大于半圆,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容纳在凹状的板部440内的EGR气体经由开口 442泄漏到流路Ic的外周缘部(内壁面Id)。
[0098]板部440的开口宽度W4可形成为:为了经由开口 442将EGR气体导入并容纳在凹状的板部440的内部,至少具有等于或大于外部气体导入口 11的内径d3的尺寸。因此,圆弧形状的板部440的圆弧的长度可以延伸到使开口宽度W4与外部气体导入口 11的内径d3一致的长度。圆弧的长度越长,容纳在板部440内的EGR气体越难以泄漏到外部。根据可替换的结构,板部440的圆弧长度可以比例如扇状的半圆短。
[0099]只要板部440的开口 442至少形成在与外部气体导入口 11相对应的位置(即,与外部气体导入口 11相对或面对的中心轴线AL上的位置),板部40就起作用。因此,例如,可以在相对于外部气体导入口 11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XI侧)和下游侧(X2侧)的位置上进一步减小开口 442的开口宽度W4。
[0100]根据具有第四变形例的大致3/4圆的长度的圆弧的板部440,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优点和效果。
[0101]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将内燃机的进气系统应用于汽车的多汽缸发动机,但是,本申请不限于该实施方式。可以将内燃机的进气系统应用于除汽车以外的发动机。
[0102]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节流阀侧进气管的内部设置了外部气体导入口和板部,但是本申请不限于此。可替换地,例如,可以将外部气体导入口和板部设置在稳压罐的内部。另外,可替换地,可以将外部气体导入口和板部设置在节流阀侧进气管和稳压罐二者的内部。
[0103]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实施方式的第一至第四变形例,披露了包括朝向外部气体导入口开口的凹状的截面形状的板部,但本发明的结构不限于此。可替换地,例如,板部可以形成为平板形状。即使是这种结构,通过在流路截面的中央部阻挡外部气体,也能够抑制外部气体流向流路断面的外周缘部或流向流路断面的外周缘部的附近。
[0104]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板部被设置为从节流阀侧进气管延伸到稳压罐的内部,但本发明的结构不限于此。可替换地,例如,可以仅在与外部气体导入口连通的节流阀侧进气管的内部设置板部。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板部的下游侧端部延伸到稳压罐内的多个进气口(分配端口)之中的最上游侧的进气口(分配端口)的位置,但本发明的结构不限于此。可替换地,例如,板部(下游侧端部)可以不延迟到多个进气口(分配端口)之中的最上游侧的进气口(分配端口)的位置。另外,可替换地,板部(下游侧端部)可以延伸到比多个进气口(分配端口)中的最上游侧的进气口(分配端口)的位置更靠下游侧的位置。只要板部至少位于外部气体导入口的轴线上,就可以改变板部的延伸位置。
[0105]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板部的上游侧端部在负压湍流区域的内部延伸,但本发明的结构不限于此。可替换地,板部的上游侧端部可以不在负压湍流区域的内部延伸。例如,板部可以延伸到负压湍流区域的前方的位置。只要板部至少位于外部气体导入口的轴线上,就可以改变板部的延伸位置。
[0106]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设置有板部的流路截面(扩管区域If)的尺寸大于在相对于设有板部的部分的上游侧设置的恒定区域Ie的截面尺寸,但本发明的结构不限于此。可替换地,设有板部的部分的流路截面可以形成为与其他部分的流路截面的截面相等。
[0107]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支承部被夹持或插置在第一进气系统主体部与第二进气系统主体部之间,并且被焊接在一起从而将板部固定,但本发明的结构不限于此。可替换地,也可以通过例如螺栓的紧固部件将支承部固定到进气系统主体部。
[0108]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EGR气体用作外部气体的例子,但应用的气体类型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应用除了 EGR气体以外的外部气体,例如漏气或和在燃料罐内产生的蒸发燃料气体(蒸发气体)。另外,外部气体的应用不限于一种类型,也可以将多种外部气体导入到节流阀侧进气管和稳压罐的至少一者中。
[0109]内燃机的进气系统100包括:节流阀侧进气管1,所述节流阀侧进气管I包括与节流阀连接的上游侧端和与稳压罐2连接的下游侧端;外部气体导入口 11,所述外部气体导入口设置在节流阀侧进气管I和稳压罐2中的至少一者的外周缘部上,并将外部气体导入到上述节流阀侧进气管I和稳压罐2中的至少一者内;以及板部40,所述板部设置在外部气体导入口 11与上述节流阀侧进气管I和稳压罐2中的至少一者的外周缘部之间并在外部气体导入口 11的轴线上,并且定位成与外部气体导入口 11相对,所述板部40包括朝向外部气体导入口 11开口的凹状的截面形状。
[0110]根据本发明的结构,从外部气体导入口 11直线流动的外部气体被容纳在凹状的板部40中从而循环,并且抑制外部气体到达流路截面的外周缘部(内壁面)的附近。因此,即使在流路截面的外周缘部(内壁面)的附近形成了流速高的高速区域的情况下,当节流阀20略微打开(半开状态)时,外部气体能够被防止外部气体(原本)被运载到下游侧,而不发生扩散。因此,抑制外部气体被运载(原本如此),而不发生扩散,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将外部气体分配到各汽缸的分配精度。另外,由于外部气体可被容纳在凹状的板部40内,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被板部40阻挡的外部气体经由板部40的端部泄漏到流路的外周缘部(内壁面)。
[0111]根据本发明的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外部气体向各汽缸的分配精度。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内燃机的进气系统(100),包括: 节流阀侧进气管(I),所述节流阀侧进气管(I)包括与节流阀(20)连接的第一端(Ia)和与稳压罐(2)连接的第二端(Ib); 外部气体导入口(11),所述外部气体导入口(11)设置在所述节流阀侧进气管(I)和所述稳压罐(2)中的至少一者上,并将外部气体导入到所述节流阀侧进气管(I)和所述稳压罐(2)中的所述的至少一者内;以及 板部(40),所述板部(40)设置在与所述外部气体导入口(11)连通的所述节流阀侧进气管(I)和所述稳压罐(2)中的所述的至少一者的内部,并且所述板部设置在与流路截面的外周缘部的附近具有距离的所述流路截面的中央部的区域中并且所述外部气体导入口(11)的轴线(AL)穿过所述板部,所述板部(40)通过在所述流路截面的中央部阻挡从所述外部气体导入口(11)导入的所述外部气体,抑制所述外部气体流入到所述流路截面的外周缘部的附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内燃机的进气系统(100),其中,所述板部(40)包括在设有所述板部(40)的所述流路截面的部分中朝向所述外部气体导入口(11)开口的凹状的截面形状、以及沿着从所述节流阀(20)导入的进入空气的流动方向延伸的薄板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内燃机的进气系统(100),其中,所述板部(40)包括朝向所述外部气体导入口开口并且形成为圆弧形、U形、以及V形中的任一形状的凹状的截面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用于内燃机的进气系统(100),其中,所述板部(40)形成为设置有所述板部(40)的所述流路截面中的所述凹状的截面形状的开口宽度大于所述外部气体导入口(11)的内径。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内燃机的进气系统(100),其中,所述板部(40)朝向相对于所述外部气体导入口(11)的轴线(Al)的、进入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流侧的至少一者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内燃机的进气系统(100),其中,所述板部(40)设置为从所述节流阀侧进气管(I)的内部延伸到在所述下游侧的所述稳压罐(2)的内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内燃机的进气系统(100),还包括: 多个分配端口(3),所述多个分配端口(3)从所述稳压罐(2)形成分路并设置为分别连接到所述内燃机的多个汽缸;其中 所述板部(40)设置为延伸到所述多个分配端口(3)中的位于最上游侧的一个分配端口⑶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内燃机的进气系统(100),其中,所述板部(40)包括上游侧端部(44),所述上游侧端部(44)延伸到在所述节流阀(20)处于半开状态的状态下在所述节流阀(20)的下游侧产生的负压湍流区域(A)的内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内燃机的进气系统(100),其中,所述板部(40)位于在所述节流阀(20)处于半开状态的状态下在所述节流阀(20)的下游侧产生的负压湍流区域(A)的附近。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内燃机的进气系统(100),其中,设有所述板部(40)的所述流路截面的部分的尺寸比位于相对于设有所述板部(40)的部分的上游侧的流路截面的部分的尺寸大。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内燃机的进气系统(100),还包括: 支承部(41),所述支承部(41)从所述节流阀侧进气管(I)的内壁(Id)延伸到所述板部(40)并与所述板部(40) —体形成,所述支承部(41)用于支承所述板部(40)。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于内燃机的进气系统(100),还包括: 第一进气系统主体部(102),所述第一进气系统主体部(102)包括构成所述节流阀侧进气管(I)并由树脂制成的部分; 第二进气系统主体部(103),所述第二进气系统主体部(103)包括构成所述节流阀侧进气管(I)并由树脂制成的部分;其中, 所述第一进气系统主体部(102)和所述第二进气系统主体部(103)通过在所述支承部(41)插置在所述第一进气系统主体部(102)与所述第二进气系统主体部(103)之间的状态下焊接而接合在一起;并且 所述板部(40)和所述支承部(41)由树脂制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内燃机的进气系统(100),其中,所述外部气体是再循环的排气、漏气、以及在燃料箱内产生的蒸发燃料气体中的一种气体。
【文档编号】F02M25/07GK104295413SQ201410345036
【公开日】2015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18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18日
【发明者】伊藤笃史, 森圭太郎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