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机用冷却风道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59064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通机用冷却风道组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机用冷却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风扇罩和导流罩,所述导流罩与所述风扇罩插接式配合用于形成对通机缸头进行冷却的冷却风道;通过导流罩与风扇罩的插接式配合,使得各部件间配合更加紧密,不但提高冷却空间的密闭型,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冷却空间内的气流损失,保证散热效果,并使整体结构紧凑;而且本结构实现简单,便于操作,且易于拆卸安装和维护,具有易换性。
【专利说明】通机用冷却风道组件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强制风冷通机冷却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通机用冷却风道组件。

【背景技术】
[0002]传统的通用汽油机强制风冷系统的冷却风道,通常由箱体及缸头的散热片与风扇罩部件及较多的空气导流罩组合而成,风扇罩与空气导流罩采用注塑或金属冲压工艺制造,并用螺栓固定的方式与箱体或缸头连接,冷却气流的形成过程为:空气在叶轮作用下,不断聚集到风扇罩部件与箱体、缸头形成的一定空间,使该空间压力增加,在压力作用下,空气将沿着与此空间连接的预留通道即由空气导流罩与箱体和缸头散热片组成的风道流动,以带走散热片的热量,达到冷却发动机的目的。现有的通机,由于导流罩与风扇罩配合不紧密,冷却空间密闭性受影响,势必会造成很多的气流损失,影响散热效果。
[0003]因此,需要对现有强制风冷通机的外罩体进行改进,使外罩体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密,提高冷却空间的密闭型,降低冷却空间内的气流损失,保证散热效果,并使整体结构紧凑,而且本结构实现简单,便于操作,且易于拆卸安装和维护。


【发明内容】

[0004]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通机用冷却风道组件,各部件间配合更加紧密,提高冷却空间的密闭型,降低冷却空间内的气流损失,保证散热效果,并使整体结构紧凑。
[0005]本发明的通机用冷却风道组件,包括风扇罩和导流罩,所述导流罩与所述风扇罩插接式配合用于形成对通机缸头进行冷却的冷却风道;本发明结构适用于强制风冷通机,其中,风扇罩用于外罩叶轮,风扇罩与导风罩组件配合用于形成对通机的缸头冷却的上冷却风道,本实施例中,导流罩与风扇罩的插接式配合,使得各部件间配合更加紧密,不但提高冷却空间的密闭型,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冷却空间内的气流损失,保证散热效果,并使整体结构紧凑;而且本结构实现简单,便于操作,且易于拆卸安装和维护,具有易换性。
[0006]进一步,风扇罩包括风扇罩体和设置于风扇罩体并轴向向内延伸的基板,所述基板与所述导流罩插接配合共同用于形成所述冷却风道;由于风扇罩体上设置有用于形成冷却风道的基板并向内延伸,不但可节约部件,使整体结构紧凑,而且大大提高了冷却空间的密闭型,降低冷却空间内的气流损失,保证散热效果,并使整体结构紧凑。
[0007]进一步,导流罩包括左导流罩和右导流罩,所述基板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左导流罩和右导流罩插接的插接槽;其中,插接板可实现导流的功能,其与基板的插接配合方式,不仅易于安装,便于拆卸,而且使得两者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密,大大提高冷却空间的密闭性,从而降低冷却空间内的气流损失,保证散热效果,另外,插接板插接到基板上可对形成的冷却风道的过流空间大小进行调节,以达到对冷却风量大小调节的目的。
[0008]进一步,冷却风道以冷却风自两侧缸头中间流经的方式设置;形成良好的冷却效果,本实施例中,通机两缸头为Y字形结构,冷却风道形成后为Y字形分布;实现简单,便于操作,且易于拆卸安装和维护,插接槽以对应上导流罩插入后向外斜置的方式设置;使得左上导流罩和右上导流罩插接后,与通机缸头的倾斜方向一致,对应与散热片间的距离保持一致,便于冷却风顺畅通过,从而提高散热性。
[0009]进一步,左导流罩和所述右导流罩均为L形结构,并沿插接方向前端形成导向部,后端形成抵止于风扇罩体限位的限位部;;导向部在插接时起到导向作用,限位部使得在插接到一定距离时进行限位,利于控制行程。
[0010]进一步,风扇罩体左右两侧分别设置用于对应插接板限位部前端抵止形成限位的限位板;不但具有限位作用,另外,限位部前端与限位板的外侧边缘紧密贴合,进一步形成较好的密闭空间,从而提高风道空间的密闭性。
[0011]进一步,基板背面根部为平滑弧形过渡形成对冷却风导流的导流结构;;平滑过渡结构利于气流顺畅的通过。
[0012]进一步,风扇罩体后端面外周设置有用于与通机导风罩边缘紧密贴合形成贯通密闭风道的围堰;通过设置围堰结构,围堰对风罩组件的边缘周向形成包覆搭接,不但具有良好的外观,而且可通过后续的预紧件实现紧密贴合,不需粘接,方便拆卸和安装。
[001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通机用冷却风道组件,通过导流罩与风扇罩的插接式配合,使得各部件间配合更加紧密,不但提高冷却空间的密闭型,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冷却空间内的气流损失,保证散热效果,并使整体结构紧凑;而且本结构实现简单,便于操作,且易于拆卸安装和维护,具有易换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0015]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发明风扇罩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如图所示:本实施例通机用冷却风道组件,包括风扇罩1和导流罩2,所述导流罩2与所述风扇罩1插接式配合用于形成对通机缸头进行冷却的冷却风道;本发明结构适用于强制风冷通机,其中,风扇罩1用于外罩叶轮,风扇罩1与导风罩组件配合用于形成对通机的缸头冷却的上冷却风道,本实施例中,导流罩2与风扇罩1的插接式配合,使得各部件间配合更加紧密,不但提高冷却空间的密闭型,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冷却空间内的气流损失,保证散热效果,并使整体结构紧凑;而且本结构实现简单,便于操作,且易于拆卸安装和维护,具有易换性。
[0018]进一步,风扇罩1包括风扇罩体la和设置于风扇罩体la并轴向向内延伸的基板3,所述基板3与所述导流罩2插接配合共同用于形成所述冷却风道;由于风扇罩体la上设置有用于形成冷却风道的基板3并向内延伸,不但可节约部件,使整体结构紧凑,而且大大提高了冷却空间的密闭型,降低冷却空间内的气流损失,保证散热效果,并使整体结构紧凑。
[0019]进一步,导流罩2包括左导流罩2a和右导流罩2b,所述基板3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左导流罩2a和右导流罩2b插接的插接槽4 ;其中,插接板可实现导流的功能,其与基板3的插接配合方式,不仅易于安装,便于拆卸,而且使得两者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密,大大提高冷却空间的密闭性,从而降低冷却空间内的气流损失,保证散热效果,另外,插接板插接到基板3上可对形成的冷却风道的过流空间大小进行调节,以达到对冷却风量大小调节的目的。
[0020]进一步,冷却风道以冷却风自两侧缸头中间流经的方式设置;形成良好的冷却效果,本实施例中,通机两缸头为Y字形结构,冷却风道形成后为Y字形分布;实现简单,便于操作,且易于拆卸安装和维护,插接槽4以对应上导流罩2插入后向外斜置的方式设置;使得左上导流罩2和右上导流罩2插接后,与通机缸头的倾斜方向一致,对应与散热片间的距离保持一致,便于冷却风顺畅通过,从而提高散热性。
[0021]进一步,左导流罩2a和所述右导流罩2b均为L形结构,并沿插接方向前端形成导向部(图中为导向部5和导向部5a),后端形成抵止于风扇罩体la限位的限位部(图中为限位部6和限位部6a);导向部在插接时起到导向作用,限位部使得在插接到一定距离时进行限位,利于控制行程。
[0022]进一步,风扇罩体la左右两侧分别设置用于对应插接板限位部前端抵止形成限位的限位板7 ;不但具有限位作用,另外,限位部前端与限位板7的外侧边缘紧密贴合,进一步形成较好的密闭空间,从而提高风道空间的密闭性。
[0023]进一步,基板3背面根部为平滑弧形过渡形成对冷却风导流的导流结构8 ;平滑过渡结构利于气流顺畅的通过。
[0024]进一步,风扇罩体la后端面外周设置有用于与通机导风罩边缘紧密贴合形成贯通密闭风道的围堰9 ;通过设置围堰9结构,围堰9对风罩组件的边缘周向形成包覆搭接,不但具有良好的外观,而且可通过后续的预紧件实现紧密贴合,不需粘接,方便拆卸和安装。
[0025]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
1.一种通机用冷却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风扇罩和导流罩,所述导流罩与所述风扇罩插接式配合用于形成对通机缸头进行冷却的冷却风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机用冷却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罩包括风扇罩体和设置于风扇罩体并轴向向内延伸的基板,所述基板与所述导流罩插接配合共同用于形成所述冷却风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机用冷却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罩包括左导流罩和右导流罩,所述基板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左导流罩和右导流罩插接的插接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机用风扇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风道以冷却风自两侧缸头中间流经的方式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机用冷却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导流罩和所述右导流罩均为L形结构,并沿插接方向前端形成导向部,后端形成抵止于风扇罩体限位的限位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机用风扇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罩体左右两侧分别设置用于对应插接板限位部前端抵止形成限位的限位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机用风扇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背面根部为平滑弧形过渡形成对冷却风导流的导流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机用风扇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罩体后端面外周设置有用于与通机导风罩边缘紧密贴合形成贯通密闭风道的围堰。
【文档编号】F01P5/06GK104454112SQ201410768433
【公开日】2015年3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12月11日 优先权日:2014年12月11日
【发明者】戴瑞义, 刘兵, 罗代伦, 孙玲玲, 曾勇, 张成龙 申请人: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