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构造及增压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86000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轴承构造及增压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具备抑制轴的振动的油膜阻尼器的轴承构造及增压器。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一种增压器,其将一端设有涡轮叶轮且另一端设有压缩机叶轮的轴旋转自如地支撑于轴承座。将这样的增压器与发动机连接,通过从发动机排出的废气使涡轮叶轮旋转,而且通过该涡轮叶轮的旋转,经由轴使压缩机叶轮旋转。从而,增压器随着压缩机叶轮的旋转对空气进行压缩,并将空气送出至发动机。

专利文献1记载了一种将支撑轴的滚动轴承支撑于油膜阻尼器的内侧的结构。油膜阻尼器为圆筒形状,其嵌入在增压器的壳体所形成的孔,在孔的内周面与油膜阻尼器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润滑油的油膜。通过该油膜,抑制轴的振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02046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后,在油膜阻尼器形成有从外周面贯通至内周面而向滚动轴承引导润滑油的导油路。润滑油在对滚动轴承进行润滑后,经由在导油路的铅垂下方所形成的排油孔排出到油膜阻尼器的外部。此时,若润滑油未迅速地排出而滞留于油膜阻尼器内,则变成轴的旋转的阻力,从而机械损耗增加、润滑油的流量降低而对冷却性能产生影响,因此,寻求提高油膜阻尼器的排油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排油性的轴承构造及增压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为旋转自如地支撑轴的轴承构造,其具备:油膜阻尼器,其收纳于在壳体所形成的轴承孔,且具有圆筒形状的主体部;以及两个轴承,其保持于油膜阻尼器的主体部内,且在上述轴的旋转轴方向上分离地对置配置。油膜阻尼器位于两个轴承的彼此对置的对置面之间。油膜阻尼器具备:两个突出部,其从主体部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而分别与两个轴承的对置面邻接;导油路,其从突出部贯通至主体部的外周面,并且将润滑油从主体部的外周引导至轴承;倾斜面,其设于突出部的与轴承邻接的邻接面的相反侧,且随着在轴的旋转轴方向上远离邻接面而内径逐渐增大;以及排油孔,其设于主体部的两个突出部之间,且将润滑油从主体部内排出至外部。

也可以,导油路在相对于轴的旋转轴方向倾斜的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

也可以,导油路相对于倾斜面平行地延伸。

也可以突出部具有弯曲部,该弯曲部与邻接面的径向内侧的端部连续,并且以邻接面为基准,在与邻接面邻接的轴承所处的一侧的相反侧具有曲率中心,导油路在弯曲部开口。

本发明的第二方案为增压器,其具备:壳体,其形成有轴承孔;轴,其在一端侧设有涡轮叶轮,在另一端侧设有压缩机叶轮;油膜阻尼器,其收纳于轴承孔,且具有圆筒形状的主体部;以及两个轴承,其保持于油膜阻尼器的主体部内,在轴的旋转轴方向上分离地对置配置,并旋转自如地支撑轴。油膜阻尼器位于两个轴承的彼此对置的对置面之间。油膜阻尼器具备:两个突出部,其从主体部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而分别与两个轴承的对置面邻接;导油路,其从突出部贯通至主体部的外周面,并且将润滑油从主体部的外周引导至轴承;倾斜面,其设于突出部的与轴承邻接的邻接面的相反侧,且随着在轴的旋转轴方向上远离邻接面而内径逐渐增大;以及排油孔,其设于主体部的两个突出部之间,且将润滑油从主体部内排出至外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排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增压器的概要剖视图。

图2(a)是表示图1的轴承构造的图,图2(b)是表示图2(a)的虚线内的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油膜阻尼器的立体图。

图4是用于说明比较例的图。

图5(a)及图5(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该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尺寸、材料、其它具体的数值等只是为了使发明容易理解而示例的,除另有规定外,不对本发明进行限定。此外,在本说明书及附图中,对于实质上具有相同的功能、结构的单元,通过标注相同的符号而省略重复说明,另外,省略与本发明无直接关系的单元的图示。

图1是增压器C的概要剖视图。以下,将图1所示的箭头L设为对增压器C的左侧进行表示的方向、将箭头R设为对增压器C的右侧进行表示的方向来说明。如图1所示,增压器C具备增压器主体1。该增压器主体1具有轴承座2、在轴承座2的左侧通过紧固机构3连结的涡轮壳体4、在轴承座2的右侧通过紧固螺栓5连结的密封板6以及在密封板6的右侧通过紧固螺栓7连结的压缩机壳体8。这些被一体化。

在轴承座2的涡轮壳体4附近的外周面设有突起2a。突起2a在轴承座2的径向上突出。另外,涡轮壳体4的轴承座2附近的外周面设有突起4a。突起4a在涡轮壳体4的径向突出。轴承座2和涡轮壳体4将突起2a、4a通过紧固机构3进行带紧固而固定。紧固机构3由夹持突起2a、4a的连接器(例如,G连接器)构成。

在轴承座2形成有沿增压器C的左右方向贯通的轴承孔2b。在轴承孔2b设有轴承部构造9。轴承构造9旋转自如地支撑轴10。在轴10的左端部(一端、一端侧)一体地固定有涡轮叶轮11。涡轮叶轮11旋转自如地收纳于涡轮壳体4内。另外,在轴10的右端部(另一端、另一端侧)一体地固定有压缩机叶轮12。压缩机叶轮12旋转自如地收纳于压缩机壳体8内。

在压缩机壳体8形成有吸气口13。吸气口13在增压器C的右侧开口,且与空气滤清器(未图示)连接。另外,在通过紧固螺栓7将密封板6和压缩机壳体8连结的状态下,密封板6和压缩机壳体8的彼此对置的对置面形成对空气进行升压的扩散流路14。扩散流路14从轴10的径向内侧朝向外侧呈环状形成。扩散流路14在径向内侧经由压缩机叶轮12与吸气口13连通。

另外,在压缩机壳体8设有压缩机涡旋流路15。压缩机涡旋流路15呈环状形成,且位于比扩散流路14靠轴10的径向外侧。压缩机涡旋流路15与发动机的吸气口(未图示)连通。另外,压缩机涡旋流路15也与扩散流路14连通。因此,当压缩机叶轮12旋转时,将空气从吸气口13吸引至压缩机壳体8内,且在通过压缩机叶轮12的翼间的过程中,由于离心力的作用而增速,且在扩散流路14及压缩机涡旋流路15升压,然后被引导至发动机的吸气口。

在涡轮壳体4形成有排出口16。排出口16在增压器C的左侧开口,且与废气净化装置(未图示)连接。另外,在涡轮壳体4设有流路17和位于比该流路17靠涡轮叶轮11的径向外侧的环状的涡轮涡旋流路18a、18b。涡轮涡旋流路18a、18b与引导从发动机的排气歧管(未图示)排出的废气的气体流入口(未图示)连通。另外,涡轮涡旋流路18a、18b也与流路17连通。因此,废气被从气体流入口引导至涡轮涡旋流路18a、18b,再经由流路17及涡轮叶轮11而引导至排出口16。在该流通过程中,废气使涡轮叶轮11旋转。

本实施方式的增压器C具有两个涡轮涡旋流路18a、18b。在低速域,仅向两个涡轮涡旋流路18a、18b中的一个流入废气。由此,确保为了使涡轮叶轮11旋转而所需的废气的压力。

上述的涡轮叶轮11的旋转力经由轴10传递至压缩机叶轮12,从而压缩机叶轮12旋转。通过该压缩机叶轮12的旋转力,将空气升压,且引导至发动机的吸气口。

图2(a)及图2(b)是用于说明轴承构造9的说明图。图2(a)表示图1的轴承构造9,图2(b)表示图2(a)的虚线内。另外,图3是油膜阻尼器19的立体图。如图2(a)所示,在轴承构造9中,将油膜阻尼器19收纳于在上述的轴承座2所形成的轴承孔2b。

如图3所示,油膜阻尼器19具有圆筒形状的主体部19a。在主体部19a的外周面19b设有突起19c、19d。突起19c、19d朝向主体部19a的径向外侧突出,且呈环状形成。突起19c、19d分别设于轴10的旋转轴方向(以下,简称为轴向)上的该轴10的两端侧。这些环状突起19c、19d与轴承孔2b的内周面对置。其结果,在环状突起19c、19d与轴承孔2b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油膜,通过该油膜,抑制轴10的振动。

如图2(a)所示,在两个环状突起19c、19d之间形成有锥形面19e。锥形面19e相对于轴向倾斜。在主体部19a的锥形面19e形成有导油路19f。导油路19f垂直于锥形面19e延伸,且与主体部19a的内部连通。

如图2(a)所示,导油路19f向收纳于主体部19a的内部的滚动轴承(以下,为了便于说明,称为轴承)20引导润滑油。轴承20在主体部19a的内部的轴10的轴向的两端侧分别收纳一个。两个轴承20在轴向上分离设置,且配置成外环20a的面(对置面)20e在轴向上彼此对置。

轴承20具有外环20a和比外环20a直径小的内环20b,且具有夹在外环20a与内环20b之间的多个滚珠20c和保持多个滚珠20c的保持器20d。各滚珠20c设于外环20a(内环20b)的周向,且由保持器20d进行保持。

外环20a固定于油膜阻尼器19,内环20b与轴10一体旋转。此时,通过滚珠20c滚动,抑制与外环20a及内环20b的摩擦阻力,从而能够进行外环20a与内环20b的相对旋转。从而,将轴10由滚动轴承20旋转自如地支撑。

在两个内环20b之间配置有限制部21。限制部21是形成为环状(管状)的部件。轴10插通限制部21。另外,限制部21的轴向的两端分别与内环20b抵接。限制部21与内环20b一体旋转,而且限制两个内环20b的在接近方向上的移动。

在油膜阻尼器19的内周面19g形成有两个突出部19h、19h。各突出部19h向油膜阻尼器19的径向内侧突出,且呈环状形成。两个突出部19h位于两个轴承20、20的外环20a、20a的对置面20e、20e之间。各突出部19h与靠近的轴承20的、外环20a的对置面20e邻接。

即,两个轴承20、20分别从主体部19a的两端侧嵌入主体部19a的内部,直至碰到突出部19h。另外,导油路19f从突出部19h的径向内侧的前端通过该突出部19h而贯通至锥形面19e。

如图2(a)所示,突出部19h具有在与轴承20邻接的邻接面19i的相反侧所形成的倾斜面19j。倾斜面19j的内径随着在轴向上远离邻接面19i而逐渐增大。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面19j在含有轴10的旋转轴的剖面上与导油路19f的延伸方向平行。

如图2(b)所示,突出部19h具有弯曲部19l,弯曲部19l与邻接面19i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内径侧端部)19k连续,而且以邻接面19i为基准,在与邻接面19i邻接的轴承20所处的侧的相反侧具有曲率中心。导油路19f在弯曲部19l开口,且通过弯曲部19l的曲率中心。导油路19f朝向轴承20的内环20b的外周面20f喷出润滑油。

如图2(a)所示,在两个突出部19h、19h之间设有排油孔19m。图2(a)中,上侧与铅垂上侧基本一致,下侧与铅垂下侧基本一致,排油孔19m形成于比导油路19f靠铅垂下侧。从导油路19f向轴承20供给润滑油,其一部分碰到滚珠20c等而弹回,经由排油孔19m后从主体部19a内排出到外部。

图4是用于说明比较例的说明图,表示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图2(a)对应的部位的剖面。如图4所示,在比较例中,突出部h在轴向上从一个轴承20延伸到另一个轴承20。因此,例如,根据增压器的姿势,从导油路f供给润滑油,在碰到滚珠20c等而弹回后,难以朝向排油孔k流动,从而存在排油性降低的问题。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a)及图2(b)所示,两个突出部19h、19h之间分离,在各突出部19h设有倾斜面19j。因此,在从导油路19f供给润滑油,而碰到滚珠20c等弹回后,将其引导至突出部19h的倾斜面19j,进而从排油孔19m迅速地排出。从而,在轴承构造9中,能够提高排油性。

另外,导油路19f在相对于轴向倾斜的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且相对于锥形面19e垂直。因此,能够通过一次开孔加工而形成导油路19f,能够降低加工成本。

另外,导油路19f相对于倾斜面19j平行地延伸。因此,倾斜面19j能够沿着导油路19f形成将突出部19h削至勉强能够维持强度的厚度的形状。即,使轴向上的突出部19h的厚度在允许的强度范围内尽量薄。因此,能够确保用于排油的空间更大而提高排油性,而且实现轻量化。另外,由于在轴10的径向外侧确保空间尽量大,因此能够缓解与伴随轴10的旋转的润滑油的摩擦阻力。其结果,能够降低轴承的机械损耗。

另外,导油路19f在弯曲部19l开口,因此能够抑制扩散,而且是润滑油朝向轴承20的预定位置(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内环20b的外周面20f)集中地喷出。

图5(a)及图5(b)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说明图,表示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图2(a)的虚线内的部分对应的剖面。如图5(a)所示,在第一变形例中,未设置类似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弯曲部19l。另外,突出部19h具有作为位于径向最内侧的内周面的最内径部19n。第一变形例的导油路29f在突出部19h跨在邻接面19i和最内径部19n的每一个上而开口。

在该情况下,也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抑制扩散,而且是润滑油朝向轴承20的预定位置集中地喷出。

如图5(b)所示,在第二变形例中,代替弯曲部19l而设有倒角部39l。倒角部39l在含有轴10的旋转轴的剖面(例如,图5(b)所示的剖面)上为直线形。

倒角部39l不垂直于导油路39f。换言之,导油路39f未垂直于倒角部39l延伸。也就是,导油路39f也可以相对于倒角部39l的垂直方向倾斜。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第一变形例、第二变形例的任一个中,均通过形成相对于锥形面19e垂直的导油路19f、29f、39f而能够容易地从锥形面19e侧进行开孔加工。另外,也可以对轴承20侧的开口面(弯曲部19l、倒角部39l等)的倾斜根据向轴承20供给润滑油的状态而进行微调整。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对导油路19f、29f、39f相对于倾斜面19j平行地延伸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相对于倾斜面19j倾斜。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导油路19f通过弯曲部19l的曲率中心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不通过弯曲部19l的曲率中心。该情况下,与实施方式、第一变形例、第二变形例同样地,能够抑制扩散,而且使润滑油朝向轴承20的预定位置集中地喷出。

另外,在上述的第二变形例中,对导油路39f未相对于倒角部39l垂直地延伸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相对于倒角部39l垂直地延伸。该情况下,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的,能够抑制扩散,而且使润滑油朝向轴承20的预定位置集中地喷出。

另外,在上述的第一变形例中,对未设置弯曲部19l、倒角部39l而导油路29f在突出部19h中的邻接面19i和最内径部19n两方开口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导油路29f也可以仅在邻接面19i和最内径部19n中的任一方开口。

以上,虽然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合适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当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了解,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内,能够想到各种变形例或修正例,这些自然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工业的可利用行

本发明能够用于具备抑制轴的振动的油膜阻尼器的轴承构造及增压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